文|熊出墨请注意
1927年,冰箱、空调尚未在美国大面积普及,夏天民众解暑主要靠采购冰块,这为便利店的出现提供了时代契机。
商人的嗅觉总是灵敏的。
德克萨斯某制冰公司发现,在商超结束营业之后,大家对日常百货、食品的需求仍在。于是在售卖冰块的同时,该公司门店开始搭售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
这就是711便利店的最初形态。
作为便利店,711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其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便利”二字。而消费者对于便利的追求显然是永无止境,这就意味着便利店要不断升级迭代。
近来我们愈发能感知到一种新型便利店正在兴起,一种可以让消费者无需太多顾及时间、空间、商品品类等因素,手机下单即可坐等配送到家,线上线下融合的仓储式实体便利店。
与街角传统的便利店相比,新型便利店无论服务能力还是销售业绩都如同Pro版本。表面看这是形态之变,深层则是中国便利店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供给与需求之变
iPhone14系列正式发售,除了在门店和网店预购,相信不少人还注意到了另一个渠道——外卖。
今年,美团外卖继续与Apple授权专营店合作,消费者通过外卖下单新iPhone之后,骑手最快在30分钟送达;京东到家同样可以完成外卖点iPhone,下单带有“小时购”标识的新机,可实现小时级送达。
这就引到了当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即时零售。
把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和本地门店的供给,通过履约能力连接起来。据招商证券预测,预计2026年即时零售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左右规模。外卖买iPhone这件事就能充分体现即时零售的魅力,美团、京东、阿里等因而纷纷入局,尝试抢占高点。
本文要讲的主角新型便利店,则是即时零售生态里本地供给的一类玩家。
“我们是24小时营业,而且商品种类比较多,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客户晚上想买东西,但是线下店可能已经关门,线上的电商送货至少1-2天,这种情况下就会非常容易选择我们家。”
2019年6月,周秦波的“速囤超市”开业,主要服务于外卖用户。两年之后,速囤超市已经拓展至4家门店,经营状况好的门店月订单量可达12000单。
速囤超市的创业成功并非孤例,近两年来类似的新型便利店已在全国100+城市多点开花。例如起家于深圳的哆鲸选,两个月就实现了门店盈利,一年半就拓店20多家;又如创办佳美乐购的王东,其父母在北京经营多年传统便利店,熟悉该市场的王东于2020年开了第一家佳美乐购,现在门店已超20家。
同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的开业一样,百年后的便利店形态之变,亦源自先知先觉的商家嗅到了消费者的旺盛需求。
“现在年轻人,工作太忙了,很多人没时间也没精力出门,购物需求很多时候都在网上解决,而且越来越追求‘立刻送到家’的速度,不愿意等快递慢慢来了。”有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的周秦波,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非常敏感。
麦肯锡最新发布数据报告显示,近60%的90后消费者希望在下单后当天就能收到货,85%的80后消费者希望当天收到货。
传统便利店尚未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新的需求之下,新实体应势而生。在传统便利店难以触达的服务角落,新型便利店成为夫妻店、连锁店的有效补充。
把便利贯彻到底
便利店的价值在于提供便利,与即时零售时代配套的新型便利店,升级方向就是把“便利”二字贯彻到底。
除了前面提到的全天候营业,新型便利店的“新”还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也正是其承接消费者即时需求的能力所在。熊出墨从零售行业最基本的人、货、场三要素,对其做了以下梳理:
人,客群更加聚焦,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体验优化。
传统认知中,便利店的服务人群相当明确,周边的居民、市民,服务半径大多是门店一公里之内。这直接影响着门店选址,无论夫妻店还是连锁便利店,通常都会首选居民区、商业区里位置较好的底商。
主要服务于外卖用户,新型便利店的客群核心共同点是具备线上消费习惯,其他具体的细节则根据门店所处位置而定。比如开在医院周边,客群结构中医患群体可能会占据一定比例;又如开在大学城周边,则主要针对师生。
线上化的经营,优势就在于后台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家店的客群画像,用真实的订单提供比直觉判断更加可靠的经营依据,进而指导门店经营有的放矢。
货,全面且精准的备货,保证消费者有货可买。
以往便利店侧重线下购物需求,日常进货策略里基本是满足日常的酒水饮料、水果零食、副食为主,以及贴近周边500米范围内居民的某些特定商品。即便店铺开通外卖,因商品品类主要考虑线下客群,所以线上品类也多局限于线下已有品类。
面向线上消费者的新型便利店则在服务范围上进一步扩充,服务半径为门店周边5-10公里,商品品类除了核心的购买频次较高的商品,还会包括日用百货、耐用品等很多目标性商品。
简而言之,传统便利店里买不到的部分商品,新型便利店能买到。举个例子,近期正值搬家季,很多人在搬家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现手头的纸箱不够用,正常情况下楼下便利店绝不可能进货这样的“冷门”商品,新型便利店此时就能解燃眉之急。
更为直观的是数据层面的对比,一般便利店商品SKU维持在2000以内,而新型便利店则是3000起步。以佳美乐购为例,据王东介绍,店里SKU在4000-5000之间。
而且,线上经营订单数据可视化的特点,让门店的进货、补货更加精准。周秦波表示,“哪件货品最近卖得好,需要多进货;哪种货品属于季节性刚需,需要提前备货;哪个时间段的订单最多,需要多盯一下等,这些在后台上都能一目了然。”
场,突破线下原有的服务局限,构建离消费者更近的消费场景。
之前便利店的重线下属性,决定了其消费场景是固定不动的。而新型便利店的场景则被赋予主动属性,实时在线的线上入口、全面精准的本地供给叠加强大的配送履约能力,门店由此具备主动去贴近消费者的能力。
以刚刚经历了旺季的防蚊经济为例,外卖已成其主阵地之一。数据显示,今年6月的第一周,外卖平台的蚊香销量比5月同期增长了112%,防蚊液销量则增长了95%。
试想一下,如果半夜被蚊子包围,楼下便利店已经闭店,又不想出门去711,网购最快次日才能送达。此时,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考量,主攻线上且能及时送达的24小时便利店显然是离得最近的门店。
基于上述人、货、场方面的特性,新型便利店给到用户体验是随手可买、及时可送,便利程度再次升级。
而放眼零售行业,与传统实体业态、虚拟电商的碰撞,新型便利店背后的即时零售从线上线下零售融合的角度,不只完成了对传统零售的补充,和传统电商也存在互补关系。这也正是业界将之视作零售的下半场的原因所在。
便利店的中国方案
在便利店过去近百年发展史里,中国处于跟进者的位置。而即时零售的背景之下,新型便利店正在以中国速度跑进下一个百年。
根据前文所讲,新型便利店既不同于传统便利店,也不同于开通外卖服务的普通便利店,其是在即时零售的背景下,供给端数字化能力达标之后的一次形态进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化方向是更加便利。而之于经营者,进化可以分为当下和未来两个时态。
当下,降本增效。
回顾新型便利店的经营策略,其中多项改进都是为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例如,主要服务于外卖用户,店内可以节省线下消费必需的一些空间留白,转向更加密集的商品陈列,着重提高分拣效率,带来更高的坪效比;按需选品、24小时营业,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兼顾长尾订单,促成店内商品的高周转。
再看成本项,新型便利店客源主要汇聚在线上,门店无需临街且可节约装修成本,初期投入自然比同等规模的商超更低。王东做过对比,佳美乐购与临街便利店相比,成本约为后者的60%。
未来,规模化复制。
即时零售的三个必备要素分别为:消费者侧的即时需求,供给侧的本地门店以及作为中间桥梁的履约。新型便利店目前面对的经营环境是,需求旺盛,且相关的履约配套已经到位。
一家店跑通之后,依托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字化经营方案及即时配送网络将支撑起后续的规模化复制。
2020年10月,邓擎宇开出第一家线上新型便利店哆鲸选。试水一个月,这一店铺跃升为商圈内头部门店。第二个月,实现门店盈利。成功经验迅速复制,一年半时间,哆鲸选开出了20多家门店。
业内人士分析称,“与传统便利店需综合考虑选址、装修、周边消费力等多重因素相比,新型便利店基于数字化经营的优势在于各项指标可量化,在拓店开新时可以有据可依,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即时配送网络也能无差别地服务于新门店的经营,缩短新店的成长期,可复制性更强。”
而且,作为传统便利店、商超的补充,新型便利店的主打消费场景和客群做出了明显区隔,对现存的便利店服务空白区域进行有效补充。
综上,在便利店步入第二个百年之际,中国的零售从业者以领先的数字化零售管理方案及全球最大的即时配送网络为底座,从即时零售的思路给便利店以中国方案。
行业数据显示,美国平均21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平均每2400多人有一家便利店。中国的便利店饱和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国统计在册的连锁便利店共19.3万家,且每年以近2万家的速度增加。
活力满满、前景可期,即时零售下的新型便利店与传统夫妻店、连锁店共进,好戏刚刚开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