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Nreal、Rokid们,如何摆脱“配件”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Nreal、Rokid们,如何摆脱“配件”命?

要革智能手机的命,还得先拿自己开刀。

文|科技新知

AR眼镜的发展速度,比预期中要快上许多。

2012年,Google发布第一代单目AR眼镜,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样,Google Glass可以将实时资讯推送到眼前,并且可以进行拍照上传、视频通话、邮件处理、查询天气路况等功能操作。

这个脱胎于VR且更有实际意义的技术,虽然获得了好莱坞团队、高校光学实验室,甚至是五角大楼的青睐,却没能点燃消费者的热情。

发热、续航时间短、应用配套不完善,以及高昂价格等等,是Google Glass没能打开市场的原因。

10年之后的今天,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国外科技公司、以OPPO、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以及Nreal、雷鸟等新兴AR企业,纷纷加码AR,使得整个行业在技术、内容上得以进步。

AR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主计算平台,甚至元宇宙的入口。类似的论调越来越响亮,路径似乎也越来越清晰。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Nreal Air、Rokid Air等多款消费级AR眼镜的热销,似乎意味着AR元年的到来。但当下这些消费级AR产品真的称得上“跨时代”吗?能够代表未来吗?

要革智能手机的命

AR本是XR概念的一部分,介于VR(虚拟现实)与MR(混合现实)之间。如果从XR技术的初衷来看(实现网络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进化),AR眼镜是当下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在理想设计中,它轻薄可穿戴,且在技术上有实现可能。

用罗永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相信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

在多数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参考一下之前每一次主力计算平台迁移的历史,AR眼镜确实具备这样的潜力。

在PC时代,信息输入全靠键盘;到了手机时代,屏幕点击、语音输入等成了更高效的输入方式,信息获取效率也成倍提升。

未来设想中的AR眼镜,不仅可以实现平面点击操作,同时多了空间动作(例如手势)、空间相对位置关系(例如转动)等更为直接、细致的输入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输出效率上,AR眼镜显示的信息可以直接与实际物体相拟合,将原本停留在二维屏幕上的信息实体化,届时用户的真实感和设备的应用范围都会得到广泛地提升。

从使用场景上来看,PC时代到手机时代,计算终端的移动,孕育出了“移动互联网”以及基于“移动”这个场景的无数应用,解决了众多痛点需求,例如即时通讯以及无数围绕位置数据提供的工具、服务。

而AR眼镜能提供的场景拓展,是把原先实是实、虚是虚的信息,在镜片上统一成虚实结合呈现,并且通过算法渲染和手势、眼动等操作,让虚和实能够互动。

如果说手机的出现是将互联网进行移动化改造,那么AR眼镜就具备将网络、信息“三维化”的能力。

理论上,AR眼镜绝对拥有取代智能手机的能力,国际科技巨头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加码,也证实了这一点。

苹果CEO库克第一次谈及AR,是在2017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上,但苹果内部启动相关项目远在此之前。根据彭博社透露,苹果AR/MR头显早在2015年就正式立项,代号为T288。

尽管迟迟不见新品踪迹,但近些年相关消息层出不穷。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预计,苹果初代头显将于2023年WWDC前上架,并在2023年第三季度开售;2025年或2026年,苹果AR头显的出货量可能达到1000万台。

除了苹果,今年5月的Google开发者大会也带来多项AR领域更新,包括ARCore Geospatial API和可实时翻译的AR眼镜概念机“One More Thing”;Meta也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Nazare的商用AR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Artemis。

资本市场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R公司亮风台、Nreal、Rokid、影目相继获得大笔融资,并发布了多款新产品。另据华映资本统计,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以374亿和18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科技巨头在技术、产品上的储备竞争,一级市场真金白银的押注,均是对AR市场潜力的肯定。

不过国内外厂商选择的策略有明显不同,以苹果为代表的国外大厂多在卯足劲攻克电池、芯片处理能力、成像方案等核心技术,以便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计算平台。相反国内厂商大多选择走分体式设计这一更商业化的捷径。

偷懒还是捷径?

一款理想的AR眼镜,包含了成熟的SLAM算法和手势交互方案、丰富的AR场景体验、优秀的显示效果以及适合全天候佩戴等要素。

就当前技术发展来看,整个AR产业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预计还需要5-10年。基于此判断,苹果、微软等一些国外科技巨头对于AR眼镜市场的布局,显得较为谨慎。

郭明錤称,苹果AR设备中的许多软件功能(例如高级人体检测)现已面世,但计算量非常大,要求的移动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超出了眼镜产品的当前能力。另外,Pancake透镜、超轻材料运用等这些更好的技术并不成熟,也无法大规模运用。

当前底层供应链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消费级形态,再加上内容发展的牵制,追求产品极致完成度的国外企业要么选择走To B路线,要么就继续沉淀技术。

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与之恰恰相反。

目前市面主流的AR眼镜,采用的多是分体式设计,抛弃了重负荷的电池和计算功能。这种方案可以让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AR显示等功能,而传统的计算、供能则交给手机等其他硬件来负责。

拿最近大火的Nreal Air举例,通过连接手机上的APP,将视频、AR应用投射在眼镜上,而手机本身则成了AR界面的操纵工具。

换言之,无论是Nreal还是雷鸟、Rokid等品牌的消费级AR眼镜,都更像是一款带有AR显示功能的头戴式显示器。

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是外部算力,因此不用配备先进制程的处理器芯片,直接拉低了成本,使得其在价格方面具备优势,为C端市场打下基础。

当然,按照使用需求来看,可以发现以Nreal Air为代表主打娱乐观影的AR眼镜,其实在AR技术核心使用场景建设上有所偏离。

正如上文所说,业内对AR眼镜的统一设想是,将网络、信息三维化,通过算法渲染和手势、眼动等操作,让虚和实能够相互作用。

如果消费者想要通过AR眼镜实现如同《失控玩家》电影中出现的信息提醒、体感交互、远程交流等功能,Nreal Air等产品显然无法实现。

“这些产品更像是简约版的VR,并且本质还是手机的配件”,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

长远来看,这些“配件”只是AR大潮中的过渡品。例如当年AR行业的先驱代表Magic Leap,作为取巧做分体式设计的鼻祖,不仅普通消费者无人问津,就连B端也不太买账,最终产品上市半年只卖出去几千套,这个融了几十亿美金的独角兽也近乎崩盘。

“如果不是做到足够轻以及与手机联动,Nreal、Rokid等品牌的结局很难说要好过Magic Leap。”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在「科技新知」看来,这种分体式设计因为较低的价格,对一些想要尝鲜的消费者来说非常友好;对于企业来说,借助这些尝鲜者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实现内容生态与用户体验改善的同步建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形态一定不是AR眼镜的未来,这样的AR也一定没有未来。

眼镜=头显?

回看这轮AR眼镜热潮,起因是产业侧计算能力、光学显示等技术的提升,让AR设备得以小型化、一体化,有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潜力。甚至从长远看,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通用移动计算平台。

而按照苹果等科技巨头的规划,供应链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参考VR一体机发展历史,「科技新知」认为2025年左右AR眼镜赛道将进入加速阶段,并且会出现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以上的现象级强创新产品。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可以替代智能手机大部分功能的设备,并且拥有更好的体验;

其二,未来的AR眼镜,将具备智能手机实现不了的应用和功能(交互),消费者对于AR眼镜的需求也会更为刚性。

假如说AR眼镜发展的终局是取代手机,那么当作“配件”来卖,在当下即使算得上成功,也不意味着未来能革掉手机的命。

厂商也并非不能把AR眼镜做成像手表、耳机一样的配件,至少把一部分计算交给手机,但这样做的话,结果或许就像罗永浩所说,绝对无法成为新平台的霸主。

事实上,对比头显这个赛道,也能对“配件式”AR眼镜的未来做出一些推断。

索尼的VR设备基于PS主机,最初几年出货也达到百万台,远超当时的Meta,如今却不足后者的十分之一;三星的GearVR也是如此,靠着赠品策略在2017年就已经出货500万台,但后续却始终没能建起独立的内容生态,逐渐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依托原有的成熟硬件生态,把头显当成配件的做法,最开始都能吃到一定红利、收获一批消费者,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全以失败告终。对于Nreal等国内新兴AR企业来说,一时的大卖可能只是投机所致,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深思。

回到整个XR市场,根据VR陀螺最新发布的《2022上半年VR/AR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上半年AR头显出货量约29.6万台,主要出货仍在海外,占总出货量的75%以上。国内AR头显上半年出货量约4.8万台。与此同时,2022年上半年全球VR头显的出货量约684万台。

虽然AR头显出货还不足VR头显的零头,但《报告》中提到,从2019年至今,AR热度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不论是从融资热度、企业数量还是产品数量上,都远高于VR。并且,不管从技术上、供应链上、应用生态上,都能看到近些年AR赛道明确的升维。

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打开消费级市场,AR眼镜目前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上游光学显示、计算单元、交互模式;中游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下游的内容生态、渠道铺设。这远不是单个的独立公司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多,谁能拔得头筹,未来市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十分值得翘首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9k
  • 中国App Store去年创收3.8万亿,需要交“苹果税”的只有5%
  • 苹果中国App Store每周访客量达1.5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Nreal、Rokid们,如何摆脱“配件”命?

要革智能手机的命,还得先拿自己开刀。

文|科技新知

AR眼镜的发展速度,比预期中要快上许多。

2012年,Google发布第一代单目AR眼镜,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样,Google Glass可以将实时资讯推送到眼前,并且可以进行拍照上传、视频通话、邮件处理、查询天气路况等功能操作。

这个脱胎于VR且更有实际意义的技术,虽然获得了好莱坞团队、高校光学实验室,甚至是五角大楼的青睐,却没能点燃消费者的热情。

发热、续航时间短、应用配套不完善,以及高昂价格等等,是Google Glass没能打开市场的原因。

10年之后的今天,以苹果、谷歌为代表的国外科技公司、以OPPO、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以及Nreal、雷鸟等新兴AR企业,纷纷加码AR,使得整个行业在技术、内容上得以进步。

AR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主计算平台,甚至元宇宙的入口。类似的论调越来越响亮,路径似乎也越来越清晰。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Nreal Air、Rokid Air等多款消费级AR眼镜的热销,似乎意味着AR元年的到来。但当下这些消费级AR产品真的称得上“跨时代”吗?能够代表未来吗?

要革智能手机的命

AR本是XR概念的一部分,介于VR(虚拟现实)与MR(混合现实)之间。如果从XR技术的初衷来看(实现网络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进化),AR眼镜是当下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在理想设计中,它轻薄可穿戴,且在技术上有实现可能。

用罗永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相信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

在多数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参考一下之前每一次主力计算平台迁移的历史,AR眼镜确实具备这样的潜力。

在PC时代,信息输入全靠键盘;到了手机时代,屏幕点击、语音输入等成了更高效的输入方式,信息获取效率也成倍提升。

未来设想中的AR眼镜,不仅可以实现平面点击操作,同时多了空间动作(例如手势)、空间相对位置关系(例如转动)等更为直接、细致的输入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输出效率上,AR眼镜显示的信息可以直接与实际物体相拟合,将原本停留在二维屏幕上的信息实体化,届时用户的真实感和设备的应用范围都会得到广泛地提升。

从使用场景上来看,PC时代到手机时代,计算终端的移动,孕育出了“移动互联网”以及基于“移动”这个场景的无数应用,解决了众多痛点需求,例如即时通讯以及无数围绕位置数据提供的工具、服务。

而AR眼镜能提供的场景拓展,是把原先实是实、虚是虚的信息,在镜片上统一成虚实结合呈现,并且通过算法渲染和手势、眼动等操作,让虚和实能够互动。

如果说手机的出现是将互联网进行移动化改造,那么AR眼镜就具备将网络、信息“三维化”的能力。

理论上,AR眼镜绝对拥有取代智能手机的能力,国际科技巨头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加码,也证实了这一点。

苹果CEO库克第一次谈及AR,是在2017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上,但苹果内部启动相关项目远在此之前。根据彭博社透露,苹果AR/MR头显早在2015年就正式立项,代号为T288。

尽管迟迟不见新品踪迹,但近些年相关消息层出不穷。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预计,苹果初代头显将于2023年WWDC前上架,并在2023年第三季度开售;2025年或2026年,苹果AR头显的出货量可能达到1000万台。

除了苹果,今年5月的Google开发者大会也带来多项AR领域更新,包括ARCore Geospatial API和可实时翻译的AR眼镜概念机“One More Thing”;Meta也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Nazare的商用AR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Artemis。

资本市场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R公司亮风台、Nreal、Rokid、影目相继获得大笔融资,并发布了多款新产品。另据华映资本统计,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以374亿和18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科技巨头在技术、产品上的储备竞争,一级市场真金白银的押注,均是对AR市场潜力的肯定。

不过国内外厂商选择的策略有明显不同,以苹果为代表的国外大厂多在卯足劲攻克电池、芯片处理能力、成像方案等核心技术,以便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计算平台。相反国内厂商大多选择走分体式设计这一更商业化的捷径。

偷懒还是捷径?

一款理想的AR眼镜,包含了成熟的SLAM算法和手势交互方案、丰富的AR场景体验、优秀的显示效果以及适合全天候佩戴等要素。

就当前技术发展来看,整个AR产业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预计还需要5-10年。基于此判断,苹果、微软等一些国外科技巨头对于AR眼镜市场的布局,显得较为谨慎。

郭明錤称,苹果AR设备中的许多软件功能(例如高级人体检测)现已面世,但计算量非常大,要求的移动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超出了眼镜产品的当前能力。另外,Pancake透镜、超轻材料运用等这些更好的技术并不成熟,也无法大规模运用。

当前底层供应链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消费级形态,再加上内容发展的牵制,追求产品极致完成度的国外企业要么选择走To B路线,要么就继续沉淀技术。

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与之恰恰相反。

目前市面主流的AR眼镜,采用的多是分体式设计,抛弃了重负荷的电池和计算功能。这种方案可以让眼镜本体只负责传感器摄像头和AR显示等功能,而传统的计算、供能则交给手机等其他硬件来负责。

拿最近大火的Nreal Air举例,通过连接手机上的APP,将视频、AR应用投射在眼镜上,而手机本身则成了AR界面的操纵工具。

换言之,无论是Nreal还是雷鸟、Rokid等品牌的消费级AR眼镜,都更像是一款带有AR显示功能的头戴式显示器。

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是外部算力,因此不用配备先进制程的处理器芯片,直接拉低了成本,使得其在价格方面具备优势,为C端市场打下基础。

当然,按照使用需求来看,可以发现以Nreal Air为代表主打娱乐观影的AR眼镜,其实在AR技术核心使用场景建设上有所偏离。

正如上文所说,业内对AR眼镜的统一设想是,将网络、信息三维化,通过算法渲染和手势、眼动等操作,让虚和实能够相互作用。

如果消费者想要通过AR眼镜实现如同《失控玩家》电影中出现的信息提醒、体感交互、远程交流等功能,Nreal Air等产品显然无法实现。

“这些产品更像是简约版的VR,并且本质还是手机的配件”,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

长远来看,这些“配件”只是AR大潮中的过渡品。例如当年AR行业的先驱代表Magic Leap,作为取巧做分体式设计的鼻祖,不仅普通消费者无人问津,就连B端也不太买账,最终产品上市半年只卖出去几千套,这个融了几十亿美金的独角兽也近乎崩盘。

“如果不是做到足够轻以及与手机联动,Nreal、Rokid等品牌的结局很难说要好过Magic Leap。”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在「科技新知」看来,这种分体式设计因为较低的价格,对一些想要尝鲜的消费者来说非常友好;对于企业来说,借助这些尝鲜者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实现内容生态与用户体验改善的同步建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形态一定不是AR眼镜的未来,这样的AR也一定没有未来。

眼镜=头显?

回看这轮AR眼镜热潮,起因是产业侧计算能力、光学显示等技术的提升,让AR设备得以小型化、一体化,有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潜力。甚至从长远看,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通用移动计算平台。

而按照苹果等科技巨头的规划,供应链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参考VR一体机发展历史,「科技新知」认为2025年左右AR眼镜赛道将进入加速阶段,并且会出现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以上的现象级强创新产品。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可以替代智能手机大部分功能的设备,并且拥有更好的体验;

其二,未来的AR眼镜,将具备智能手机实现不了的应用和功能(交互),消费者对于AR眼镜的需求也会更为刚性。

假如说AR眼镜发展的终局是取代手机,那么当作“配件”来卖,在当下即使算得上成功,也不意味着未来能革掉手机的命。

厂商也并非不能把AR眼镜做成像手表、耳机一样的配件,至少把一部分计算交给手机,但这样做的话,结果或许就像罗永浩所说,绝对无法成为新平台的霸主。

事实上,对比头显这个赛道,也能对“配件式”AR眼镜的未来做出一些推断。

索尼的VR设备基于PS主机,最初几年出货也达到百万台,远超当时的Meta,如今却不足后者的十分之一;三星的GearVR也是如此,靠着赠品策略在2017年就已经出货500万台,但后续却始终没能建起独立的内容生态,逐渐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依托原有的成熟硬件生态,把头显当成配件的做法,最开始都能吃到一定红利、收获一批消费者,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全以失败告终。对于Nreal等国内新兴AR企业来说,一时的大卖可能只是投机所致,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深思。

回到整个XR市场,根据VR陀螺最新发布的《2022上半年VR/AR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上半年AR头显出货量约29.6万台,主要出货仍在海外,占总出货量的75%以上。国内AR头显上半年出货量约4.8万台。与此同时,2022年上半年全球VR头显的出货量约684万台。

虽然AR头显出货还不足VR头显的零头,但《报告》中提到,从2019年至今,AR热度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不论是从融资热度、企业数量还是产品数量上,都远高于VR。并且,不管从技术上、供应链上、应用生态上,都能看到近些年AR赛道明确的升维。

不过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打开消费级市场,AR眼镜目前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上游光学显示、计算单元、交互模式;中游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下游的内容生态、渠道铺设。这远不是单个的独立公司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多,谁能拔得头筹,未来市场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十分值得翘首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