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实现多个全球首创、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八,上海科技还有哪些硬实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实现多个全球首创、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八,上海科技还有哪些硬实力?

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9月20日下午,上海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成效。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十年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在全球的多个“首创”成果中,上海研发、上海发现身影频现。

徐枫举例道,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2021年,上海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上海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迈出坚实步伐,一批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首批重组序列。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加快发展,上海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

上海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发展不断加速,打造了一批头部企业牵头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徐枫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聚力三大先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海成果不断。

上海支持建设“超越摩尔”八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和硅光子中试研发线,成套工艺、装备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和工艺器件领域的开放创新平台,先进射频、毫米波等技术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十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研制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16个I类创新药;其中,2021年8个,全国占比约1/4。全身5T磁共振设备等1802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涌现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方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际首条“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线路等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重大场景。

同时,上海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发完成面向web3.0技术的互联网操作系统(Conflux OS),由上海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试验卫星“祝融号”成功发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思源号”实现8072米最大下潜,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及整车项目涌现一批自主研发成果,数字孪生、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科创政策改革方面,上海形成了以“科创22条”为总领、科改“25条”为主线、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十年来,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徐枫还透露,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311家增长到2021年的2万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资研发中心,5个国际科技组织在沪设立代表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与投资热土之一。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3,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的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上海累计与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累计在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平台14个。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在会上指出,从自身进步维度来看,上海正朝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快速迈进。

数据显示,上海科创中心指数从2012年109分增长到2021年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2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上升到1819.8亿元,增长了近两倍,研发强度从3.31%提高到4.21%,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均处于全球前列的水平。同期,表征科研成果产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588.52亿元提高到2761.2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4311家提高到超过两万家。

2021年底,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85人,高水平原创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上海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07篇,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29.8%。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加快辐射全国带动长三角,2021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为7.4%,其中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384.82亿元,比2012年32.55亿元提高了10倍以上,占同期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也从5.53%提高到13.94%。

石谦认为,从全球影响维度看,上海已迈入重要科创城市的行列。在2021年各个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榜单上,上海都处于8-15名的位置,并保持着稳定提升的势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实现多个全球首创、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八,上海科技还有哪些硬实力?

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舒鸿吉

2022年9月20日下午,上海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成效。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十年间,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在全球的多个“首创”成果中,上海研发、上海发现身影频现。

徐枫举例道,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2021年,上海同时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高等级奖项。2022年,软X射线装置实现国际上波长最短的回声型自由电子激光。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上海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迈出坚实步伐,一批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首批重组序列。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加快发展,上海先后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

上海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发展不断加速,打造了一批头部企业牵头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徐枫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聚力三大先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海成果不断。

上海支持建设“超越摩尔”八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和硅光子中试研发线,成套工艺、装备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和工艺器件领域的开放创新平台,先进射频、毫米波等技术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十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研制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等16个I类创新药;其中,2021年8个,全国占比约1/4。全身5T磁共振设备等1802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中,有14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在上海。

人工智能领域,上海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涌现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方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国际首条“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线路等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重大场景。

同时,上海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发完成面向web3.0技术的互联网操作系统(Conflux OS),由上海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试验卫星“祝融号”成功发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思源号”实现8072米最大下潜,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及整车项目涌现一批自主研发成果,数字孪生、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科创政策改革方面,上海形成了以“科创22条”为总领、科改“25条”为主线、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十年来,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徐枫还透露,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311家增长到2021年的2万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资研发中心,5个国际科技组织在沪设立代表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与投资热土之一。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3,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的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上海累计与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累计在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平台14个。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在会上指出,从自身进步维度来看,上海正朝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快速迈进。

数据显示,上海科创中心指数从2012年109分增长到2021年380分,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12年到2021年,研发投入从679.46亿元上升到1819.8亿元,增长了近两倍,研发强度从3.31%提高到4.21%,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均处于全球前列的水平。同期,表征科研成果产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588.52亿元提高到2761.2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4311家提高到超过两万家。

2021年底,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85人,高水平原创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上海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07篇,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29.8%。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加快辐射全国带动长三角,2021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为7.4%,其中向长三角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384.82亿元,比2012年32.55亿元提高了10倍以上,占同期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也从5.53%提高到13.94%。

石谦认为,从全球影响维度看,上海已迈入重要科创城市的行列。在2021年各个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榜单上,上海都处于8-15名的位置,并保持着稳定提升的势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