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骑行热潮扫荡春夏秋:在困顿时刻保持前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骑行热潮扫荡春夏秋:在困顿时刻保持前进

骑车更像是一个出口,在困顿中看世界,也换个角度看都市生活。

文|未来商业观察  

扫荡整个春天和夏天的骑行热潮,并未在秋天停歇。

夕阳未落,北京长安街上的骑行队伍已绵延不断,飞驰的自行车成为都市解压的新方式。

那些骑车上路的人,各有理由,疫情之下,骑车更像是一个出口,在困顿中看世界,也换个角度看都市生活。

开始上路吧

张山坐在椅子上,身体随着脑袋慢慢弯曲,轻微的鼾声从嘴里传出。当鼻尖即将碰到办公桌时,他又猛然惊醒,睁开眼睛继续盯着电脑屏幕。

作为一名自媒体人,张山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刚过30的他因缺乏运动,体重已超过200斤,身体健康堪忧。

幸运的是,张山有一名骑友老板,在他的推荐下,张山加入了骑行队伍。“今年3月16日买的自行车,是一辆美利达勇士300,价值1500元。”

爱玛电动车被张山束之高阁,新的山地自行车成为了他的通勤工具。偶尔,他会陪公司老板骑行,“骑过四环”成了他的骄傲。

张山买车骑行后,公司内的几个同事也闻风而动,有人买了3000多元的大型折叠自行车,也有人买了更贵的美利达公路车。

公司内的一位女同事订购了一辆价值过万的捷安特公路车,但由于缺货,收货的时间要等3个月左右。

骑行风在城市蔓延,伴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安到吉林,成群结队的都市白领在城市中穿梭。

每当夜色将近,北京长安街道都会出现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他们三五成群,个性鲜明,有慢慢悠悠的共享单车骑手,也有专业的山地车、公路车队伍,更有着全副武装的儿童、少年。

一个月前,北京顺义空港吉祥花园小区,年近70的老刘和一群年龄相近的邻居组成了老年骑行队伍。

队伍的成员数量并不固定。每天早晨6点,都会有近10名老人戴着头盔,穿着骑行衣,在小区内的15号楼下集合。

而后,他们会骑着爱车,顺着火寺路向北骑行,直至北石槽镇,再骑返回,路程长达40公里,骑行时间约两个小时。

骑行后,老人们会靠在15号楼下的木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

“我骑了一个多月,减了10斤。除了下雨,几乎每天都骑40公里。”老刘笑着说道。

“骑行初期是最痛苦的,你得经历发力、虚弱、高烧,这是一种身体上的蜕变,之后就会好起来。”另一位老人向刚刚入队的新手说。

老年骑行队伍成立的时间虽不长,但老骑手们对骑车的热爱并不少。

尤其是老刘,他喜欢和老朋友们骑行。在骑行途中,他还会把自己制作的香烟递给骑友,并特意提醒,“这是云南的烟丝。”

换个角度看北京

每一位骑手骑车都有自己的目的。

在骑行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个人里有6个是为了通勤,2个是为了改装,还有2个是为了拍照。”

望京SOHO附近的闪电、美利达自行车品牌专卖店里,大部分购车者都是学生和家长,其购车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上下学的需求。

其次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他们购车的主要目的是通勤,其次是锻炼和放松。

李梦娇来自哈尔滨,她来到北京刚好两年,目前居住在顺义,工作在望京,每日两点一线。

今年春天,疫情打断了她的生活状态,也加重了她的体重。而后,她买了一台山地自行车,试图通过骑行锻炼身体。

从家到公司往返30公里,这段路程对于李梦娇来讲并不轻松。她坚持了一个星期后,选择了放弃,重新回到了地铁上。

放弃骑行对于李梦娇而言,是个痛苦的决定。有一次,室友好奇地问她,“这是你买的自行车吗,怎么没看你骑过?”

“我骑过。”李梦娇抬起头,瞪着眼睛,生气的回道。

与李梦娇不同,张山坚持了下来,而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则是他住在公司附近,往返路程只有6公里。

平日里,张山除了通勤之外,偶尔还会和同事一同到长安街骑行。大家在望京SOHO附近集合,从晚上8点起到午夜11点。

骑行中,张山发现了不一样的北京。过去,他认为大城市人情冷淡,遍地的钢筋水泥森林,道路上的人行色匆匆,红绿灯下车流拥堵,咖啡店里的话题无外乎商业、房产、恋爱三种。

奔驰在自行车上的张山,感受到了夏季里清爽的风,看到了城市的斑斓霓虹,观察到了翠绿的槐树、杨树与艳丽的蔷薇花。

张山骑行后体重下降了,“减了5斤。”他嘿嘿的笑道。

在骑行圈里,除了通勤、健身、放松的人之外,还有一批“氪金”玩家。他们更为专业,并愿意为骑行花费高昂的费用。

当有人问资深骑手为何会花费这么多钱在自行车上时,他们通常会认真的答道,“因为热爱。”

告别困顿

骑行不到3个月,张山就觉得1400元的自行车速度不行,随后他又换了一台美利达挑战者300,价值3300元。

老年骑行队中的老刘也打算换车了。“3000元的国产自行车只能算是入门级的。”老刘说。

老刘虽然没有说出下一辆车的价格,但是看他在家人面前小心翼翼的样子,骑友们都猜测他的下辆车的价钱不会低于1万。

“北京的热门骑行线路上,10多万元一辆的自行车太多了,只是很多人不认识而已。”一位资深骑友表示。

的确如此。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增量的年规模约300万辆,其中5000元以上的约有100万辆,占据1/3。

城市掀起了骑行潮,推动中国自行车品牌的发展。但想要赶上这波汽车热潮并不简单,骑友们不仅需要准备好钱包,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从2020年开始,中国的自行车市场的订单数量开始激增,车行开始断货。

在回龙观的一家崔克品牌自行车专卖店里,最畅销的公路车价位在2万至3.5万之间。

从2021年3月起,这种价位的自行车就供不应求。购车者不仅需要预定,且收货时间待定。

而对于高端玩家而言,这种价位的自行车在中高端公路车里算便宜的,顶配的价格能达到16万。

骑行微信群内有人表示,“骑行已经和摄影一样,是穷三代活动了。”

在北京的一个骑友微信群内,资深骑手往往拥有2、3辆高端自行车,有的城市骑行专用,有的爬坡专用,还有破风专用,总花费高达20多万。

虽然骑行热潮持续发热,但我们依旧要面临,国产的中高端自行车并不受骑手们欢迎的局面。

“了解得越多,越忍不住换车,7月预定了商店的sl7。”在闲鱼二手平台上,一位网名为清清的骑友在兜售去年购买的国产品牌SAVA的全碳公路自行车。

因缺乏技术加持,拉不开产品优势,虽然价格足够低廉,但国产自行车品牌在中高端的竞争力依旧是个问题。

而这也意味着,高端自行车短时间内不会受到国产自行车的冲击,依旧会保持着高昂的价格。

即便如此,骑行热潮并未因价格退散,那些愿意花高价买车的人眼中,骑行的意义早已超过价格本身。

“车虽然贵了一些,但它让我动了起来”张山说,在当下,困顿是最让人讨厌的状态,没有什么比前进更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骑行热潮扫荡春夏秋:在困顿时刻保持前进

骑车更像是一个出口,在困顿中看世界,也换个角度看都市生活。

文|未来商业观察  

扫荡整个春天和夏天的骑行热潮,并未在秋天停歇。

夕阳未落,北京长安街上的骑行队伍已绵延不断,飞驰的自行车成为都市解压的新方式。

那些骑车上路的人,各有理由,疫情之下,骑车更像是一个出口,在困顿中看世界,也换个角度看都市生活。

开始上路吧

张山坐在椅子上,身体随着脑袋慢慢弯曲,轻微的鼾声从嘴里传出。当鼻尖即将碰到办公桌时,他又猛然惊醒,睁开眼睛继续盯着电脑屏幕。

作为一名自媒体人,张山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刚过30的他因缺乏运动,体重已超过200斤,身体健康堪忧。

幸运的是,张山有一名骑友老板,在他的推荐下,张山加入了骑行队伍。“今年3月16日买的自行车,是一辆美利达勇士300,价值1500元。”

爱玛电动车被张山束之高阁,新的山地自行车成为了他的通勤工具。偶尔,他会陪公司老板骑行,“骑过四环”成了他的骄傲。

张山买车骑行后,公司内的几个同事也闻风而动,有人买了3000多元的大型折叠自行车,也有人买了更贵的美利达公路车。

公司内的一位女同事订购了一辆价值过万的捷安特公路车,但由于缺货,收货的时间要等3个月左右。

骑行风在城市蔓延,伴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安到吉林,成群结队的都市白领在城市中穿梭。

每当夜色将近,北京长安街道都会出现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他们三五成群,个性鲜明,有慢慢悠悠的共享单车骑手,也有专业的山地车、公路车队伍,更有着全副武装的儿童、少年。

一个月前,北京顺义空港吉祥花园小区,年近70的老刘和一群年龄相近的邻居组成了老年骑行队伍。

队伍的成员数量并不固定。每天早晨6点,都会有近10名老人戴着头盔,穿着骑行衣,在小区内的15号楼下集合。

而后,他们会骑着爱车,顺着火寺路向北骑行,直至北石槽镇,再骑返回,路程长达40公里,骑行时间约两个小时。

骑行后,老人们会靠在15号楼下的木椅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

“我骑了一个多月,减了10斤。除了下雨,几乎每天都骑40公里。”老刘笑着说道。

“骑行初期是最痛苦的,你得经历发力、虚弱、高烧,这是一种身体上的蜕变,之后就会好起来。”另一位老人向刚刚入队的新手说。

老年骑行队伍成立的时间虽不长,但老骑手们对骑车的热爱并不少。

尤其是老刘,他喜欢和老朋友们骑行。在骑行途中,他还会把自己制作的香烟递给骑友,并特意提醒,“这是云南的烟丝。”

换个角度看北京

每一位骑手骑车都有自己的目的。

在骑行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个人里有6个是为了通勤,2个是为了改装,还有2个是为了拍照。”

望京SOHO附近的闪电、美利达自行车品牌专卖店里,大部分购车者都是学生和家长,其购车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上下学的需求。

其次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他们购车的主要目的是通勤,其次是锻炼和放松。

李梦娇来自哈尔滨,她来到北京刚好两年,目前居住在顺义,工作在望京,每日两点一线。

今年春天,疫情打断了她的生活状态,也加重了她的体重。而后,她买了一台山地自行车,试图通过骑行锻炼身体。

从家到公司往返30公里,这段路程对于李梦娇来讲并不轻松。她坚持了一个星期后,选择了放弃,重新回到了地铁上。

放弃骑行对于李梦娇而言,是个痛苦的决定。有一次,室友好奇地问她,“这是你买的自行车吗,怎么没看你骑过?”

“我骑过。”李梦娇抬起头,瞪着眼睛,生气的回道。

与李梦娇不同,张山坚持了下来,而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则是他住在公司附近,往返路程只有6公里。

平日里,张山除了通勤之外,偶尔还会和同事一同到长安街骑行。大家在望京SOHO附近集合,从晚上8点起到午夜11点。

骑行中,张山发现了不一样的北京。过去,他认为大城市人情冷淡,遍地的钢筋水泥森林,道路上的人行色匆匆,红绿灯下车流拥堵,咖啡店里的话题无外乎商业、房产、恋爱三种。

奔驰在自行车上的张山,感受到了夏季里清爽的风,看到了城市的斑斓霓虹,观察到了翠绿的槐树、杨树与艳丽的蔷薇花。

张山骑行后体重下降了,“减了5斤。”他嘿嘿的笑道。

在骑行圈里,除了通勤、健身、放松的人之外,还有一批“氪金”玩家。他们更为专业,并愿意为骑行花费高昂的费用。

当有人问资深骑手为何会花费这么多钱在自行车上时,他们通常会认真的答道,“因为热爱。”

告别困顿

骑行不到3个月,张山就觉得1400元的自行车速度不行,随后他又换了一台美利达挑战者300,价值3300元。

老年骑行队中的老刘也打算换车了。“3000元的国产自行车只能算是入门级的。”老刘说。

老刘虽然没有说出下一辆车的价格,但是看他在家人面前小心翼翼的样子,骑友们都猜测他的下辆车的价钱不会低于1万。

“北京的热门骑行线路上,10多万元一辆的自行车太多了,只是很多人不认识而已。”一位资深骑友表示。

的确如此。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增量的年规模约300万辆,其中5000元以上的约有100万辆,占据1/3。

城市掀起了骑行潮,推动中国自行车品牌的发展。但想要赶上这波汽车热潮并不简单,骑友们不仅需要准备好钱包,还需要足够的耐心。

从2020年开始,中国的自行车市场的订单数量开始激增,车行开始断货。

在回龙观的一家崔克品牌自行车专卖店里,最畅销的公路车价位在2万至3.5万之间。

从2021年3月起,这种价位的自行车就供不应求。购车者不仅需要预定,且收货时间待定。

而对于高端玩家而言,这种价位的自行车在中高端公路车里算便宜的,顶配的价格能达到16万。

骑行微信群内有人表示,“骑行已经和摄影一样,是穷三代活动了。”

在北京的一个骑友微信群内,资深骑手往往拥有2、3辆高端自行车,有的城市骑行专用,有的爬坡专用,还有破风专用,总花费高达20多万。

虽然骑行热潮持续发热,但我们依旧要面临,国产的中高端自行车并不受骑手们欢迎的局面。

“了解得越多,越忍不住换车,7月预定了商店的sl7。”在闲鱼二手平台上,一位网名为清清的骑友在兜售去年购买的国产品牌SAVA的全碳公路自行车。

因缺乏技术加持,拉不开产品优势,虽然价格足够低廉,但国产自行车品牌在中高端的竞争力依旧是个问题。

而这也意味着,高端自行车短时间内不会受到国产自行车的冲击,依旧会保持着高昂的价格。

即便如此,骑行热潮并未因价格退散,那些愿意花高价买车的人眼中,骑行的意义早已超过价格本身。

“车虽然贵了一些,但它让我动了起来”张山说,在当下,困顿是最让人讨厌的状态,没有什么比前进更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