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乳业,何日领冠全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乳业,何日领冠全球?

中国乳企在全球乳业榜单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中国乳业发展的辉煌写照。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Lucia Luo Archur

8月17日,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发布《2022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除了榜首是否会易位外,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乳业双雄能否在去年的位次上更进一步?最终榜单落定,伊利和蒙牛双双交出满意答卷。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伊利以182亿美元的营业额连续第三年稳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9年保持“亚洲乳业第一”。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前五强中,仅有两家企业实现增长,除了位居第一的Lactalis外,另一家就是伊利,并以31.7%的增速位居20强首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乳业龙头企业的强劲发展潜力,向着“2025年成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顶”的目标加速冲刺。

而同样不容小觑的蒙牛,排名创下历史新高,击败了欧洲领先乳企皇家菲仕兰(Friesland Campian)和阿拉食品(Arla),排名提升到第7,沉潜而越,逐步实现2025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明确目标。

中国乳业双雄的亮眼表现,不仅继续引发全球乳业注目,也掀起对中国乳企何日登顶世界的又一轮猜想。内有持续多年的国民经济红利、人口红利,以及新消费转型与升级契机带来的增长加持,外有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中国乳业能能否抓住飞跃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实现追赶、超越、领冠全球的梦想?

01 从四个维度看差距

作为中国乳企的代表,伊利和蒙牛与全球头部乳企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国乳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完全可以追赶、超越。对于差距认知得越清晰具体,赶超的脚步就越坚实有力。

1、产品矩阵的完整度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乳制品市场起步较晚,头部品牌多从液态奶起家,后通过研发或品牌收购的形式不断丰富产品矩阵。

2019 年后,伊利开启并购之路,逐渐从修炼内功向外延扩张模式转变,针对乳业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公司上游收购中外优质奶源提升原奶自给率,下游收购奶粉、冷饮、矿泉水等企业,针对高毛利、高增速细分品类强化竞争力。而蒙牛则延续一贯的并购战略,通过并购将贝拉米、妙可蓝多收入公司品牌矩阵,强化奶粉、奶酪业务实力。

但从伊利和蒙牛2021年的产品收入构成不难发现,两家领头企业的主要收入仍来自于液态乳。这与国内乳业整体的品类结构极其相似。目前我国60%以上的原料奶用于生产液态奶和酸奶,20%左右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全脂奶粉,极少部分用于加工奶酪、奶油等产品,原料型的乳粉、干酪、奶油、乳清制品、乳蛋白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乳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图片来源:灼识咨询 2022中国乳制品行业蓝皮书

2021年,在蒙牛881亿的营收中,液态乳为678亿,占比近77%。其中超级单品特仑苏营收为300多亿,占据液态乳营收的半壁江山。而冰淇淋业务以及增速较高的奶酪和奶粉,则始终因体量较小而对蒙牛业绩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拉动。换言之,蒙牛存在潜在的品类结构性、产品结构性战略风险。

反观欧美乳业巨头,在当地乳品多元消费和全球市场布局双轮驱动下,产品结构丰富而完整,各个板块相对均衡。比如雀巢,除了持续深耕奶粉、液态奶、冷冻乳制品等传统板块外,近年来在医疗、营养品、健康领域的投入明显增加。全球乳企领头羊Lactalis以奶酪起家,自2010年起,通过约60笔并购,加强在各个乳品品类上的渗透。如今,Lactalis旗下共有341款产品,其中奶酪(157种)和液态奶(92种)仍居多数,后续并购补充的发酵类产品占到了18%。与之对照,伊利堪称中国乳业品类最全的企业,旗下产品240款,其中以液态奶(88种)和冷饮(84种)占多数 ,与领头羊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www.un-nouveau-pas.com

乳企产品结构有待丰富,与我国目前的乳品消费习惯、整体需求密切相关。产品的多元化布局不仅能增强国际乳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有助于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实现登顶全球的宏大目标,需要进一步把握乳品的全球价值链,以全球化、前瞻性视野实现产品创新及品类迭代升级。

2、自有技术的掌控度

自主技术始终是企业的命脉与创新发展的根基。雀巢、达能等头部乳企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所涉猎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为全球乳业树立起标杆。Foodaily汇总了5家领军乳企自2021年以来在技术创新上的主要投入和成果,发现这些企业的聚焦点不仅囊括新型原辅料开发、产品品质与工艺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传统经营环节,也涵盖当下正热的生物合成、可持续&低碳领域。

与海外相比,中国乳业科技起点较低,要想快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在某几个领域上集中发力。事实上,伊利和蒙牛,正是在奶源、核心原料、智慧生产三个端口上不懈努力,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构筑起强大势能。

首先在奶源端,伊利控股的优然牧业、赛科星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设的奶牛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奶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性别控制准确率和生产效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发出新型营养调控技术,实现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7月,被誉为“世界级乳业硅谷”的伊利健康谷智能产业园启动,园区内的敕勒川智慧牧场不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环保技术最先进的牧场,还是应用全球领先胚胎技术打造的高产牧场。通过应用全球领先的基因筛查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敕勒川牧场培育出遗传性能最优的繁育母牛,提升奶牛基因品质,优化奶牛核心种群。

在原料端口,益生菌被视为乳品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开发自有知识产权菌株,不仅是中国乳企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也是乳业双雄冲击世界高峰的有力工具。

自 2006 年起,蒙牛就开启自有益生菌株的研发工作。十多年来,蒙牛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包括巴马长寿老人和中国健康母婴的菌群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已陆续开发出BB-11、MN-Gup、M8 等系列菌株。其中M8 是中国首株公开发布的母乳来源双歧杆菌,填补中国母乳源双歧杆菌的市场空白,完成了零的突破。

图片来源:热心肠研究院

伊利的自有菌株研究同样有声有色。2019年5月,伊利自主研发的“乳双歧杆菌BL-99”正式亮相。历经8年和上千次试验的BL-99是针对中国人群的高适配型菌株,通过“肠-骨”轴线,减少骨质流失,目前已获得5项中国专利认证及1项国际专利授权,广泛应用于益消酸奶、植选植物酸奶、大果粒酸奶、须尽欢冰淇淋等伊利各品线产品中。

配方奶粉也是高度依赖原辅料创新的品类。除了乳铁蛋白、OPO结构脂等微量功能成分的自主生产尚需时日外,国内乳企在代表配方奶粉黄金标准的“母乳”成分研究上不余遗力,硕果累累。

伊利自 2003 年起即启动了中国母乳自主研究,是首个建立母乳研究数据库的本土企业。2017年推出国内首款应用异构化乳糖模拟母乳低聚糖的配方奶;2020年推出国内首款同时强化乳脂球膜和唾液酸的配方奶。截止2020年,伊利直接参与的母乳相关国内外学术论文已发表43篇,为我国配方奶粉及功能型、高端化液态奶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伊利“领航者”计划。图片来源:伊利官网

第三,在智慧产线的打造上,伊利和蒙牛用一座座零碳工厂、智慧工厂宣示着中国乳业迎接未来的决心。

2021年1月、8月和12月,蒙牛百亿集群焦作四期项目、银川灵武产业区乳品工厂,以及云南曲靖智能工厂相继落成投产,不仅大幅提升了蒙牛工厂整体的智能化程度,也成为全国乳企“数字化生产”的示范样板。

而在伊利,今年2月云南碳中和工厂,7月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粉智慧工厂的相继投产,同样为中国乳业书写了一个个第一。其中,奶粉智慧工厂不仅是全球产能及规模最大,也拥有全球速度最快的听装生产线。

在前沿科学领域,乳业双雄也在积极布局。早在2016年,蒙牛自主研发的长双歧杆菌BBMN68就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开展长达33天的太空实验。今年4月,伊利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建设“未来乳业空间实验室”,在航天新材料包装、太空菌株、碳卫星牧场监测、健康营养保障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多年奋斗换来核心竞争力。截至2020年底,蒙牛共申请3119件研发创新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62个。其参与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伊利的专利申请量则连续13年领跑中国乳品行业,2021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乳业双雄在全球乳业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竞速”中,已经处在领跑阵营之中。

3、本土市场的深耕度

过去5年,国内乳品市场新锐频出,让乳品经营模式和细分品类市场呈现多彩格局。然而,新势力的大量涌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伊利、蒙牛分别以 25.8%和22.0%的份额共同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

在市场端,中国乳业的短板(也是提升空间)来自人均消费量。中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约为14.2kg,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相比,仅为其 1/2,与欧美国家相比更是有数倍差距。差距主要来自农村,提升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量将是乳品市场扩容的主要驱动力。

图片来源:中国乳制品行业: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驱动长期可持续增长,浦银国际,2022年8月

伊利从 2006 年开始布局“织网计划”,通过五年时间,结合奶源及产能扩张,形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全国性市场布局,成为第一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2013年,公司再次夯实下线渠道,启动渠道精耕计划,重点提升下线市场的渗透率。受惠于“织网计划”,至2020年末,伊利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5万个经销商,直控村级网点数量达109.6万家。常温液态奶市场渗透率达 84.7%。

线上方面,伊利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实现了全网覆盖。在近年来的“618”和“双十一”大促中,在食品饮料领域稳居第一。此外,伊利积极布局新零售,例如2020年与京东到家签订了合作协议。

图片来源:伊利股份深度报告,信达证券

而蒙牛在渠道创新上,则着力打通线下和线下,通过推动“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与消费者深度贴近,将产品线上化、社区化,同时加强与电商、到家业务、社区团购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开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领域销售模式。2019年,在成立 20 周年之际,基于产品、品牌、渠道、创新、文化的五大维度,蒙牛布局新零售,本着打通乳品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战略思想,布局“蒙牛·别提多美”社区乳品专卖店,深耕低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消费市场,同时实现活动精准、高效触达,布局未来渠道发展,有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根据凯度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首选十大品牌榜单》,2021年伊利和蒙牛均触达10亿以上的消费群体,品牌渗透率高达90%以上。

4、企业运营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正日益成为乳企提升综合影响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优质资源,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Lactalis营业额的快速增长主要通过全球并购实现。该品牌始建于1933年,从1970年代就开启了进军全球的国际化之路。从美国、法国到意大利、东欧、埃及,再到2010年代的的伊比利亚、澳大利亚、印度,在过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100次收购,在全球50个国家有着250家工厂,8,400名员工,并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实行本土化管理,充分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调整业务模式,每年的牛奶采集量已达194亿升。

与国际乳业巨头在全球遍布工厂,产品行销各国相比,伊利和蒙牛的国际化程度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在提升国际化的进程中,并购海外企业无疑是一条快捷之路。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乳企海外并购主要有3大目的:一是加快对海外资源的控制;二是对海外技术和海外品牌的获得;三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从走出去到引回来,中国乳企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逐步扩张的海外布局展示了中国乳企的综合实力,成为中国乳企资本运作的一大重心。

目前,伊利在全球拥有 15 个研发中心,13 个海外生产基地,在亚、欧、美和大洋洲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大网。2014年伊利斥资30 亿元在新西兰建立全球最大一体化乳业基地——大洋洲乳业基地;2019 年成功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 Westland100%股权;2021年,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投产,刷新中国乳业在东南亚最大投资纪录;而在今年7月,Westland工厂完成升级,黄油品牌Westgold(牧恩)的产量大幅提升,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际黄油市场的份额。2021年报显示,伊利海外营收增长8%,产品已经覆盖全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牛同样是中国最具国际视野,最早与国际乳企展开合作交流的企业之一。收购海外乳品品牌也成为蒙牛弥补自身弱项的重要手段。

2015年12月,蒙牛宣布通过雅士利以1.5亿欧元收购多美滋中国业务,扩充高端奶粉线;

2016年,蒙牛通过旗下企业富源牧业收购掌握大量乳业高端技术的澳大利亚乳品原料加工企业Burra Foods;

2018年11月,蒙牛第一个海外液态奶工厂(优益C)在印尼正式投产;

2019年9月,蒙牛以15亿澳元收购澳洲高端奶粉品牌贝拉米100%股权,至此完成在澳洲的产业链布局。蒙牛在鲜奶、酸奶、乳饮料、奶粉等市场均位列澳洲前三名,酸奶业务更是独占鳌头;

2021年3月,蒙牛收购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撬开东南亚市场大门。

图片来源:万事俱备东风再起,乳业龙头扬帆起航——蒙牛乳业研报,东方证券,2021年3月

不懈努力让乳业双雄的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提升。蒙牛2019年财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占比已达10%,远超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均线。而上月底伊利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伊利国际化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

伊利和蒙牛在不同的经营维度上厚积薄发,展现出冲击世界乳业冠军的雄心壮志。

02 冲刺优势在哪里?

乳业是众多食品产业中链条较长,既拼资金充裕程度,又考验企业持久耐力的行业。在向全球乳业高点冲锋的进程中,中国乳企除了不断补齐自身短板,是否也有其他国家乳企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极可能成为中国乳企不断加速的底层动能。

1、大环境: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过去二十多年中,在政府与行业的持续宣传教育之下,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识逐步增强,带动人均消费量逐年增长。尤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后,越来越多的国人更加关注饮食结构与膳食健康。2020年,国家卫建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明确提出“尽量每天饮用300g牛奶或奶制品”,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而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人均每日奶制品摄入量从2016版的300克修订为“300-500克”。上限目标的提升乘以14亿人口,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万亿市场。

图片来源:艾媒网

本月初新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2)》指出,2021年全国牛奶产量3683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1%,也是过去10年里的第二高增速。规模以上乳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87.4亿元,同比增11.7%。行业的稳健发展为领军企业冲刺发力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基础。

浦银国际证券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驱动长期可持续增长》报告中指出:中国乳品行业,是消费领域为数不多同时受益于长期消费趋势演变及国家发展政策的消费板块。低人均消费量撑起未来增长空间;渐浓的国民健康意识与消费升级趋势;国家政策扶持;行业持续整合,竞争环境改善,这四大优势赋予中国乳业极高的长期增长确定性。

图片来源:灼识咨询 2022中国乳制品行业蓝皮书

以政策支持为例。从2019年的《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到2020年《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方案》,国家从规范行业生产发展、创新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等全方位、多角度给予乳业政策鼓励及支持。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与各大乳企共同打造全产业链创新研发平台,加速中国奶业数字化转型。

国家也在积极鼓励乳企做大做强。2020年10月,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中国奶业20强企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D20企业率先实现奶业全面振兴,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宏伟目标。

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乳业掀起新一轮行业整合。

自2020年开始,对优质奶源的争夺就成为乳业“整合大戏”的主旋律。当年1月,蒙牛收购圣牧高科49%股权,7月认购中国圣牧新股,2021年3月蒙牛旗下现代牧业购买富源全部股权;伊利则在2年内先后收购赛科星、恒天然中国两大牧场、中地乳业;直到今年6月初,在呼和浩特启动18万头奶牛绿色智慧养殖示范园,与宁夏农垦集团合作建设25万头奶牛集群,国内优质奶源已基本上“名花有主”。

图片来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六大头部乳企布局上游原奶,谁掌控了中国牧场?35斗,2022-04-18

在两大乳企的引领下,国内十大牧场前两名的优然牧业和现代牧业一路走强,两家奶牛存栏量合计近72万头,年产奶量424.5万吨,占据TOP10半壁江山,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奶源整合为伊利蒙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十足底气。

2、微市场:耕耘向上生长的沃土

(1)深挖存量市场

前面提到人均乳品消费量的差距,不仅要从低线(下沉)市场中挖掘消费潜力,还要考虑如何让当前的主力消费人群能够更频繁地消费乳制品。而消费升级,正好给了中国乳企挖掘存量市场潜力的契机。

白奶仍然是当前占比最大的乳制品类。常温白奶市场已迈入成熟期。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有机奶、常温牛奶、低温牛奶细分市场零售额比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21.9%、11.5%、21.7%,以有机乳为代表的高端牛奶成为新的蓝海。伊利和蒙牛通过开发高端化、个性化的白奶产品,让这个传统赛道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数据来源:国元证券-乳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17 年伊利推出金典有机奶, 2018 年推出金典娟姗牛奶和新西兰进口牛奶,升级乳蛋白含量;2021年,特仑苏推出“更好有机”沙漠有机纯牛奶,让“有机”概念不断延伸出新内涵。

此外,伊利和蒙牛2019 年分别推出梦幻盖包装,2022年伊利推出的国内首款“碳中和”牛奶等,就为伊利收获众多低碳消费者的青睐。

图片来源:伊利官网

追求极致新鲜也成为低温奶破局的切入点。蒙牛在2017年成立鲜奶事业部,随后迅速推出十余款鲜奶产品,并通过增持现代牧业股权,进一步布局鲜奶市场。强强联手,面向中端市场推出现代牧场鲜牛奶,为未来鲜奶高端化奠定基础。

2018 年蒙牛创立每日鲜语子品牌,向高端鲜奶领域进军,坚持采用高标准牧场和高品质奶源。2021 年,每日鲜语推出每 100 毫升牛奶含 4.0 克高蛋白的 4.0 鲜牛奶,远高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同时,每日鲜语也利用香槟瓶的外观,从外包装带来高端、典雅的消费体验。

图片来源:蒙牛官网

功能型牛奶也是伊利、蒙牛挖掘存量市场的另一个主战场。2017年,伊利独创LHT专利水解技术,在国内率先推出针对亚洲人体质的低乳糖舒化奶系列,近几年则陆续为该系列新增高钙、低脂以及原生富硒等新品。2019年12月,蒙牛推出大麦若叶青汁调制乳,产品定位健身纤体人群,低脂肪、强化维生素E,并用当年流行的大麦若叶风味吸引新中产人士的青睐。2022年4月,蒙牛又推出NOPA燃型低脂纤维代餐奶昔和NOPA晚上好牛奶,分别瞄准运动健身和改善睡眠人群。

近几年大热的A2牛奶赛道上,伊利和蒙牛也不甘落后,在QQ星、每日鲜语等重点品线上均有所布局。

(2)抢占新兴赛道

在液态奶市场上,伊利和蒙牛打法相似。但在液态奶以外,两家企业呈现出明显差异——伊利选择做大奶粉和营养品业务;蒙牛则押注成长性更强的超滤牛奶和奶酪。

2022 年 3 月伊利收购澳优乳业,帮助自身构建起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儿童奶粉、成人奶粉、营养品在内的生命全阶段营养呵护体系。此外,伊利还可通过澳优涉足营养品、益生菌、特医食品等领域进行更多布局,为公司未来转型综合健康食品企业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澳优官网

蒙牛在专业化食品领域打出跨界合作的牌面。2020 年 10 月,蒙牛与可口可乐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可牛了”,次年推出“鲜菲乐”品牌及高倍营养奶新品。鲜菲乐不仅在国内开启超滤概念的先河,也为蒙牛加快推进全球化进程创建了一个极佳载体。

奶酪被蒙牛视为另一支“潜力股”。2021年7月控股妙可蓝多,年底推出常温奶酪棒,拓展更多消费场景,一举奠定蒙牛在奶酪行业绝对龙头地位。2021年,蒙牛在国内奶酪市场份额超越其他外资品牌,成为行业第一。

(3)描绘新增长曲线

在许多剖析伊利和蒙牛未来增长空间的报告中,都将奶粉和奶酪业务视为两家乳企的“第二增长曲线”。如果从财务角度看,这2个领域一定会为企业持续增收,完成登顶大业持续贡献力量。但作为行业标杆,身负引领中国乳业“由大转强”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则仅仅用品类的延伸,显然不足以描绘出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

Foodaily更关注两家乳企在乳业之外的跨界行为。

先看伊利。今年7月,伊利出资3.5亿元设立深圳健瓴种子基金,跨界私募行业做投资。先期主要围绕健康食品、健康相关及其他有投资价值的领域,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伊利涉足私募基金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出资2000万设立珠海健瓴,如今该基金的管理规模约为10-20亿元。

与收购澳优背后瞄准营养健康产业一脉相承,伊利的终极目标绝不仅是做乳业。早在2014年伊利首次迈入全球乳业10强之时,董事长潘刚就明确提出做“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这一企业愿景。

在产品矩阵上,伊利对标世界乳企巨头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相继切入饮料版块,推出伊利长白山矿泉水、焕醒源能量饮料、伊然乳矿气泡水、圣瑞思咖啡等不同品类。今年5月,伊利以品牌“one on one”入局千亿级宠物食品市场;不久前,又推出预制牛排品牌伊知牛。涉足更多品类市场,既可能是对现有原料、产能、供应链的充分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分散品线布局,降低单一品类经营风险”的考量。

图片来源:伊知牛

再观蒙牛。与伊利频频出圈所不同,蒙牛同样聚焦于打造一家“营养全球、赋能个性化营养健康的科技公司”,但却始终在乳业范畴内进行各种探索。

2020年底,蒙牛提出“到2025再创一个新蒙牛”的豪迈目标。如何在乳品产业链中挖掘出更持久的发展动力?蒙牛通过构建独特的生态产业链、实施与企业增长充分融合的数字化升级不断接近目标。

2009 年以来,蒙牛旗下圣牧乳业投入超过75亿元,在乌兰布和沙漠里种植9700多万棵沙生树,22万亩沙漠被改造成饲草良田。如今已建成11座平均面积5-6万平方米的蓄水池。蒙牛还通过有机种植为有机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利用有机粪肥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与作物的抗旱能力。

圣牧牧场在乌兰布和沙漠种树。图片来源:蒙牛

在生态草场、牧场上的投入如今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通过涵养水源实现年降雨增量 91.7毫米;防风治沙措施使得当地平均风力下降 1.5 级;有机牧场和植树造林中和温室气体,相当于创造出2.1亿元效益。

蒙牛的数字化实践被归纳为渠道、消费者、供应链、管理四个环节的在线。通过与IBM、SAP、西门子等全球领先IT企业合作,蒙牛实现了从养殖、加工到物流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每生产一杯牛奶,蒙牛都要采集并利用170兆的数据。蒙牛正在从传统乳企转型为“深度数字化的乳业科技企业”。

可持续的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正是蒙牛得以向未来加速奔跑的不竭引擎!

03 多久才能登顶?

找差距,看优势,最终还是要看结果。何时登顶全球乳业最高峰,这是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一块试金石,更是中国乳业由大转强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伊利蒙牛何日登顶,我们可以做2种预测。

1、保持当下速度,2031年实现梦想

我们以伊利不久前公布的2022半年财报数字为依据:2022年上半年,伊利营收634.63亿元,同比增长12.31%。如果回顾过去3-5年的整体表现,则依然可以用12%作为未来数年的平均预期表现。

图片来源:跟我读财报

照此增速,2025年,伊利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740 亿元,2030年为3066亿。接下来就要看目前TOP4乳企的未来表现。

将Lactalis、雀巢、达能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这四家头部乳企过去5年的营收情况作图,可以看出:Lactalis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表现较好,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达能以4.5%位居第三,而雀巢2021年的数字尽管较上年有所“回暖”,但与2017年相比仍属于负增长。

根据每家乳企的年均增速预期值作图后,可以清楚地看出:2031年,伊利将以微弱优势超越lactalis成功登顶。

再来看蒙牛的未来预期。8月底公布的蒙牛2022年度中期业绩表明:上半年蒙牛收入477.2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一年度回落较多。结合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10%,考虑今年表现,则将未来预期增速调整为8%。在上图中可见,到2031年,蒙牛也极有可能跻身TOP5。如果今后仍能保持10%的发展速度,位列三甲并不是梦想。

图片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2、全球乳业大变局下,拼企业内力,更拼国力

当前,全球动荡局势给乳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疫情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际冲突对农产品供应链、能源供应都造成严重影响,乳品行业面临空前挑战。

由于供需中断,导致各大乳企投资合并收紧。今年上半年,全球乳业只发生了10起兼并组合案,而2021年全年有30起并购案发生。任何并购或者出售都会导致目前乳企的营收大幅度变动,影响最终排名。

反观中国乳业,历经十几年高速成长,如今在政策扶助、消费内需、产业动力、文化动因等多重驱动下,已然步入稳步向前的新阶段。乳业是关系十几亿消费者生活的民生行业,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压舱石”之一。中国乳业未来将会始终处在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中国乳企赶超世界的最可靠保障。

即使未来登顶,中国乳企依然不能,也不会停下奔跑的脚步。如何让十几亿国人从乳业发展中直接受益——通过提高乳制品消费量而获得更加殷实的膳食营养,通过乳业全产业链的可持续、数字化升级,而带动全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终让中国人享受到辛勤百年换来的发展红利。

这一天,离我们真的不太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蒙牛乳业

3.8k
  • 蒙牛乳业:获富达国际增持约1.26亿港元
  • 卢敏放彻底离开蒙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乳业,何日领冠全球?

中国乳企在全球乳业榜单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中国乳业发展的辉煌写照。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Lucia Luo Archur

8月17日,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发布《2022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除了榜首是否会易位外,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乳业双雄能否在去年的位次上更进一步?最终榜单落定,伊利和蒙牛双双交出满意答卷。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伊利以182亿美元的营业额连续第三年稳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9年保持“亚洲乳业第一”。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前五强中,仅有两家企业实现增长,除了位居第一的Lactalis外,另一家就是伊利,并以31.7%的增速位居20强首位,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乳业龙头企业的强劲发展潜力,向着“2025年成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顶”的目标加速冲刺。

而同样不容小觑的蒙牛,排名创下历史新高,击败了欧洲领先乳企皇家菲仕兰(Friesland Campian)和阿拉食品(Arla),排名提升到第7,沉潜而越,逐步实现2025年“再创一个新蒙牛”的明确目标。

中国乳业双雄的亮眼表现,不仅继续引发全球乳业注目,也掀起对中国乳企何日登顶世界的又一轮猜想。内有持续多年的国民经济红利、人口红利,以及新消费转型与升级契机带来的增长加持,外有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中国乳业能能否抓住飞跃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实现追赶、超越、领冠全球的梦想?

01 从四个维度看差距

作为中国乳企的代表,伊利和蒙牛与全球头部乳企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国乳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完全可以追赶、超越。对于差距认知得越清晰具体,赶超的脚步就越坚实有力。

1、产品矩阵的完整度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乳制品市场起步较晚,头部品牌多从液态奶起家,后通过研发或品牌收购的形式不断丰富产品矩阵。

2019 年后,伊利开启并购之路,逐渐从修炼内功向外延扩张模式转变,针对乳业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公司上游收购中外优质奶源提升原奶自给率,下游收购奶粉、冷饮、矿泉水等企业,针对高毛利、高增速细分品类强化竞争力。而蒙牛则延续一贯的并购战略,通过并购将贝拉米、妙可蓝多收入公司品牌矩阵,强化奶粉、奶酪业务实力。

但从伊利和蒙牛2021年的产品收入构成不难发现,两家领头企业的主要收入仍来自于液态乳。这与国内乳业整体的品类结构极其相似。目前我国60%以上的原料奶用于生产液态奶和酸奶,20%左右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全脂奶粉,极少部分用于加工奶酪、奶油等产品,原料型的乳粉、干酪、奶油、乳清制品、乳蛋白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乳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图片来源:灼识咨询 2022中国乳制品行业蓝皮书

2021年,在蒙牛881亿的营收中,液态乳为678亿,占比近77%。其中超级单品特仑苏营收为300多亿,占据液态乳营收的半壁江山。而冰淇淋业务以及增速较高的奶酪和奶粉,则始终因体量较小而对蒙牛业绩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拉动。换言之,蒙牛存在潜在的品类结构性、产品结构性战略风险。

反观欧美乳业巨头,在当地乳品多元消费和全球市场布局双轮驱动下,产品结构丰富而完整,各个板块相对均衡。比如雀巢,除了持续深耕奶粉、液态奶、冷冻乳制品等传统板块外,近年来在医疗、营养品、健康领域的投入明显增加。全球乳企领头羊Lactalis以奶酪起家,自2010年起,通过约60笔并购,加强在各个乳品品类上的渗透。如今,Lactalis旗下共有341款产品,其中奶酪(157种)和液态奶(92种)仍居多数,后续并购补充的发酵类产品占到了18%。与之对照,伊利堪称中国乳业品类最全的企业,旗下产品240款,其中以液态奶(88种)和冷饮(84种)占多数 ,与领头羊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www.un-nouveau-pas.com

乳企产品结构有待丰富,与我国目前的乳品消费习惯、整体需求密切相关。产品的多元化布局不仅能增强国际乳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有助于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实现登顶全球的宏大目标,需要进一步把握乳品的全球价值链,以全球化、前瞻性视野实现产品创新及品类迭代升级。

2、自有技术的掌控度

自主技术始终是企业的命脉与创新发展的根基。雀巢、达能等头部乳企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所涉猎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为全球乳业树立起标杆。Foodaily汇总了5家领军乳企自2021年以来在技术创新上的主要投入和成果,发现这些企业的聚焦点不仅囊括新型原辅料开发、产品品质与工艺优化、供应链管理等传统经营环节,也涵盖当下正热的生物合成、可持续&低碳领域。

与海外相比,中国乳业科技起点较低,要想快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在某几个领域上集中发力。事实上,伊利和蒙牛,正是在奶源、核心原料、智慧生产三个端口上不懈努力,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构筑起强大势能。

首先在奶源端,伊利控股的优然牧业、赛科星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设的奶牛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奶牛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瓶颈,性别控制准确率和生产效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发出新型营养调控技术,实现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7月,被誉为“世界级乳业硅谷”的伊利健康谷智能产业园启动,园区内的敕勒川智慧牧场不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环保技术最先进的牧场,还是应用全球领先胚胎技术打造的高产牧场。通过应用全球领先的基因筛查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敕勒川牧场培育出遗传性能最优的繁育母牛,提升奶牛基因品质,优化奶牛核心种群。

在原料端口,益生菌被视为乳品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开发自有知识产权菌株,不仅是中国乳企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也是乳业双雄冲击世界高峰的有力工具。

自 2006 年起,蒙牛就开启自有益生菌株的研发工作。十多年来,蒙牛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包括巴马长寿老人和中国健康母婴的菌群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已陆续开发出BB-11、MN-Gup、M8 等系列菌株。其中M8 是中国首株公开发布的母乳来源双歧杆菌,填补中国母乳源双歧杆菌的市场空白,完成了零的突破。

图片来源:热心肠研究院

伊利的自有菌株研究同样有声有色。2019年5月,伊利自主研发的“乳双歧杆菌BL-99”正式亮相。历经8年和上千次试验的BL-99是针对中国人群的高适配型菌株,通过“肠-骨”轴线,减少骨质流失,目前已获得5项中国专利认证及1项国际专利授权,广泛应用于益消酸奶、植选植物酸奶、大果粒酸奶、须尽欢冰淇淋等伊利各品线产品中。

配方奶粉也是高度依赖原辅料创新的品类。除了乳铁蛋白、OPO结构脂等微量功能成分的自主生产尚需时日外,国内乳企在代表配方奶粉黄金标准的“母乳”成分研究上不余遗力,硕果累累。

伊利自 2003 年起即启动了中国母乳自主研究,是首个建立母乳研究数据库的本土企业。2017年推出国内首款应用异构化乳糖模拟母乳低聚糖的配方奶;2020年推出国内首款同时强化乳脂球膜和唾液酸的配方奶。截止2020年,伊利直接参与的母乳相关国内外学术论文已发表43篇,为我国配方奶粉及功能型、高端化液态奶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伊利“领航者”计划。图片来源:伊利官网

第三,在智慧产线的打造上,伊利和蒙牛用一座座零碳工厂、智慧工厂宣示着中国乳业迎接未来的决心。

2021年1月、8月和12月,蒙牛百亿集群焦作四期项目、银川灵武产业区乳品工厂,以及云南曲靖智能工厂相继落成投产,不仅大幅提升了蒙牛工厂整体的智能化程度,也成为全国乳企“数字化生产”的示范样板。

而在伊利,今年2月云南碳中和工厂,7月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粉智慧工厂的相继投产,同样为中国乳业书写了一个个第一。其中,奶粉智慧工厂不仅是全球产能及规模最大,也拥有全球速度最快的听装生产线。

在前沿科学领域,乳业双雄也在积极布局。早在2016年,蒙牛自主研发的长双歧杆菌BBMN68就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开展长达33天的太空实验。今年4月,伊利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建设“未来乳业空间实验室”,在航天新材料包装、太空菌株、碳卫星牧场监测、健康营养保障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多年奋斗换来核心竞争力。截至2020年底,蒙牛共申请3119件研发创新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62个。其参与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伊利的专利申请量则连续13年领跑中国乳品行业,2021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乳业双雄在全球乳业面向可持续未来的“竞速”中,已经处在领跑阵营之中。

3、本土市场的深耕度

过去5年,国内乳品市场新锐频出,让乳品经营模式和细分品类市场呈现多彩格局。然而,新势力的大量涌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伊利、蒙牛分别以 25.8%和22.0%的份额共同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

在市场端,中国乳业的短板(也是提升空间)来自人均消费量。中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约为14.2kg,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相比,仅为其 1/2,与欧美国家相比更是有数倍差距。差距主要来自农村,提升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量将是乳品市场扩容的主要驱动力。

图片来源:中国乳制品行业: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驱动长期可持续增长,浦银国际,2022年8月

伊利从 2006 年开始布局“织网计划”,通过五年时间,结合奶源及产能扩张,形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全国性市场布局,成为第一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2013年,公司再次夯实下线渠道,启动渠道精耕计划,重点提升下线市场的渗透率。受惠于“织网计划”,至2020年末,伊利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5万个经销商,直控村级网点数量达109.6万家。常温液态奶市场渗透率达 84.7%。

线上方面,伊利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实现了全网覆盖。在近年来的“618”和“双十一”大促中,在食品饮料领域稳居第一。此外,伊利积极布局新零售,例如2020年与京东到家签订了合作协议。

图片来源:伊利股份深度报告,信达证券

而蒙牛在渠道创新上,则着力打通线下和线下,通过推动“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与消费者深度贴近,将产品线上化、社区化,同时加强与电商、到家业务、社区团购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开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领域销售模式。2019年,在成立 20 周年之际,基于产品、品牌、渠道、创新、文化的五大维度,蒙牛布局新零售,本着打通乳品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战略思想,布局“蒙牛·别提多美”社区乳品专卖店,深耕低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消费市场,同时实现活动精准、高效触达,布局未来渠道发展,有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根据凯度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首选十大品牌榜单》,2021年伊利和蒙牛均触达10亿以上的消费群体,品牌渗透率高达90%以上。

4、企业运营的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正日益成为乳企提升综合影响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优质资源,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Lactalis营业额的快速增长主要通过全球并购实现。该品牌始建于1933年,从1970年代就开启了进军全球的国际化之路。从美国、法国到意大利、东欧、埃及,再到2010年代的的伊比利亚、澳大利亚、印度,在过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100次收购,在全球50个国家有着250家工厂,8,400名员工,并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实行本土化管理,充分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调整业务模式,每年的牛奶采集量已达194亿升。

与国际乳业巨头在全球遍布工厂,产品行销各国相比,伊利和蒙牛的国际化程度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在提升国际化的进程中,并购海外企业无疑是一条快捷之路。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乳企海外并购主要有3大目的:一是加快对海外资源的控制;二是对海外技术和海外品牌的获得;三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从走出去到引回来,中国乳企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逐步扩张的海外布局展示了中国乳企的综合实力,成为中国乳企资本运作的一大重心。

目前,伊利在全球拥有 15 个研发中心,13 个海外生产基地,在亚、欧、美和大洋洲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大网。2014年伊利斥资30 亿元在新西兰建立全球最大一体化乳业基地——大洋洲乳业基地;2019 年成功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 Westland100%股权;2021年,伊利印尼乳业生产基地投产,刷新中国乳业在东南亚最大投资纪录;而在今年7月,Westland工厂完成升级,黄油品牌Westgold(牧恩)的产量大幅提升,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际黄油市场的份额。2021年报显示,伊利海外营收增长8%,产品已经覆盖全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牛同样是中国最具国际视野,最早与国际乳企展开合作交流的企业之一。收购海外乳品品牌也成为蒙牛弥补自身弱项的重要手段。

2015年12月,蒙牛宣布通过雅士利以1.5亿欧元收购多美滋中国业务,扩充高端奶粉线;

2016年,蒙牛通过旗下企业富源牧业收购掌握大量乳业高端技术的澳大利亚乳品原料加工企业Burra Foods;

2018年11月,蒙牛第一个海外液态奶工厂(优益C)在印尼正式投产;

2019年9月,蒙牛以15亿澳元收购澳洲高端奶粉品牌贝拉米100%股权,至此完成在澳洲的产业链布局。蒙牛在鲜奶、酸奶、乳饮料、奶粉等市场均位列澳洲前三名,酸奶业务更是独占鳌头;

2021年3月,蒙牛收购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撬开东南亚市场大门。

图片来源:万事俱备东风再起,乳业龙头扬帆起航——蒙牛乳业研报,东方证券,2021年3月

不懈努力让乳业双雄的海外业务规模不断提升。蒙牛2019年财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占比已达10%,远超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均线。而上月底伊利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伊利国际化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

伊利和蒙牛在不同的经营维度上厚积薄发,展现出冲击世界乳业冠军的雄心壮志。

02 冲刺优势在哪里?

乳业是众多食品产业中链条较长,既拼资金充裕程度,又考验企业持久耐力的行业。在向全球乳业高点冲锋的进程中,中国乳企除了不断补齐自身短板,是否也有其他国家乳企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极可能成为中国乳企不断加速的底层动能。

1、大环境: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过去二十多年中,在政府与行业的持续宣传教育之下,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识逐步增强,带动人均消费量逐年增长。尤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后,越来越多的国人更加关注饮食结构与膳食健康。2020年,国家卫建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明确提出“尽量每天饮用300g牛奶或奶制品”,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而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人均每日奶制品摄入量从2016版的300克修订为“300-500克”。上限目标的提升乘以14亿人口,意味着每年新增一个万亿市场。

图片来源:艾媒网

本月初新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2)》指出,2021年全国牛奶产量3683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1%,也是过去10年里的第二高增速。规模以上乳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87.4亿元,同比增11.7%。行业的稳健发展为领军企业冲刺发力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基础。

浦银国际证券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驱动长期可持续增长》报告中指出:中国乳品行业,是消费领域为数不多同时受益于长期消费趋势演变及国家发展政策的消费板块。低人均消费量撑起未来增长空间;渐浓的国民健康意识与消费升级趋势;国家政策扶持;行业持续整合,竞争环境改善,这四大优势赋予中国乳业极高的长期增长确定性。

图片来源:灼识咨询 2022中国乳制品行业蓝皮书

以政策支持为例。从2019年的《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到2020年《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方案》,国家从规范行业生产发展、创新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等全方位、多角度给予乳业政策鼓励及支持。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与各大乳企共同打造全产业链创新研发平台,加速中国奶业数字化转型。

国家也在积极鼓励乳企做大做强。2020年10月,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中国奶业20强企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D20企业率先实现奶业全面振兴,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宏伟目标。

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乳业掀起新一轮行业整合。

自2020年开始,对优质奶源的争夺就成为乳业“整合大戏”的主旋律。当年1月,蒙牛收购圣牧高科49%股权,7月认购中国圣牧新股,2021年3月蒙牛旗下现代牧业购买富源全部股权;伊利则在2年内先后收购赛科星、恒天然中国两大牧场、中地乳业;直到今年6月初,在呼和浩特启动18万头奶牛绿色智慧养殖示范园,与宁夏农垦集团合作建设25万头奶牛集群,国内优质奶源已基本上“名花有主”。

图片来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六大头部乳企布局上游原奶,谁掌控了中国牧场?35斗,2022-04-18

在两大乳企的引领下,国内十大牧场前两名的优然牧业和现代牧业一路走强,两家奶牛存栏量合计近72万头,年产奶量424.5万吨,占据TOP10半壁江山,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奶源整合为伊利蒙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十足底气。

2、微市场:耕耘向上生长的沃土

(1)深挖存量市场

前面提到人均乳品消费量的差距,不仅要从低线(下沉)市场中挖掘消费潜力,还要考虑如何让当前的主力消费人群能够更频繁地消费乳制品。而消费升级,正好给了中国乳企挖掘存量市场潜力的契机。

白奶仍然是当前占比最大的乳制品类。常温白奶市场已迈入成熟期。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有机奶、常温牛奶、低温牛奶细分市场零售额比 2019 年同期分别增长21.9%、11.5%、21.7%,以有机乳为代表的高端牛奶成为新的蓝海。伊利和蒙牛通过开发高端化、个性化的白奶产品,让这个传统赛道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数据来源:国元证券-乳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2017 年伊利推出金典有机奶, 2018 年推出金典娟姗牛奶和新西兰进口牛奶,升级乳蛋白含量;2021年,特仑苏推出“更好有机”沙漠有机纯牛奶,让“有机”概念不断延伸出新内涵。

此外,伊利和蒙牛2019 年分别推出梦幻盖包装,2022年伊利推出的国内首款“碳中和”牛奶等,就为伊利收获众多低碳消费者的青睐。

图片来源:伊利官网

追求极致新鲜也成为低温奶破局的切入点。蒙牛在2017年成立鲜奶事业部,随后迅速推出十余款鲜奶产品,并通过增持现代牧业股权,进一步布局鲜奶市场。强强联手,面向中端市场推出现代牧场鲜牛奶,为未来鲜奶高端化奠定基础。

2018 年蒙牛创立每日鲜语子品牌,向高端鲜奶领域进军,坚持采用高标准牧场和高品质奶源。2021 年,每日鲜语推出每 100 毫升牛奶含 4.0 克高蛋白的 4.0 鲜牛奶,远高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同时,每日鲜语也利用香槟瓶的外观,从外包装带来高端、典雅的消费体验。

图片来源:蒙牛官网

功能型牛奶也是伊利、蒙牛挖掘存量市场的另一个主战场。2017年,伊利独创LHT专利水解技术,在国内率先推出针对亚洲人体质的低乳糖舒化奶系列,近几年则陆续为该系列新增高钙、低脂以及原生富硒等新品。2019年12月,蒙牛推出大麦若叶青汁调制乳,产品定位健身纤体人群,低脂肪、强化维生素E,并用当年流行的大麦若叶风味吸引新中产人士的青睐。2022年4月,蒙牛又推出NOPA燃型低脂纤维代餐奶昔和NOPA晚上好牛奶,分别瞄准运动健身和改善睡眠人群。

近几年大热的A2牛奶赛道上,伊利和蒙牛也不甘落后,在QQ星、每日鲜语等重点品线上均有所布局。

(2)抢占新兴赛道

在液态奶市场上,伊利和蒙牛打法相似。但在液态奶以外,两家企业呈现出明显差异——伊利选择做大奶粉和营养品业务;蒙牛则押注成长性更强的超滤牛奶和奶酪。

2022 年 3 月伊利收购澳优乳业,帮助自身构建起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儿童奶粉、成人奶粉、营养品在内的生命全阶段营养呵护体系。此外,伊利还可通过澳优涉足营养品、益生菌、特医食品等领域进行更多布局,为公司未来转型综合健康食品企业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澳优官网

蒙牛在专业化食品领域打出跨界合作的牌面。2020 年 10 月,蒙牛与可口可乐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可牛了”,次年推出“鲜菲乐”品牌及高倍营养奶新品。鲜菲乐不仅在国内开启超滤概念的先河,也为蒙牛加快推进全球化进程创建了一个极佳载体。

奶酪被蒙牛视为另一支“潜力股”。2021年7月控股妙可蓝多,年底推出常温奶酪棒,拓展更多消费场景,一举奠定蒙牛在奶酪行业绝对龙头地位。2021年,蒙牛在国内奶酪市场份额超越其他外资品牌,成为行业第一。

(3)描绘新增长曲线

在许多剖析伊利和蒙牛未来增长空间的报告中,都将奶粉和奶酪业务视为两家乳企的“第二增长曲线”。如果从财务角度看,这2个领域一定会为企业持续增收,完成登顶大业持续贡献力量。但作为行业标杆,身负引领中国乳业“由大转强”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则仅仅用品类的延伸,显然不足以描绘出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

Foodaily更关注两家乳企在乳业之外的跨界行为。

先看伊利。今年7月,伊利出资3.5亿元设立深圳健瓴种子基金,跨界私募行业做投资。先期主要围绕健康食品、健康相关及其他有投资价值的领域,对具有高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伊利涉足私募基金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出资2000万设立珠海健瓴,如今该基金的管理规模约为10-20亿元。

与收购澳优背后瞄准营养健康产业一脉相承,伊利的终极目标绝不仅是做乳业。早在2014年伊利首次迈入全球乳业10强之时,董事长潘刚就明确提出做“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这一企业愿景。

在产品矩阵上,伊利对标世界乳企巨头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相继切入饮料版块,推出伊利长白山矿泉水、焕醒源能量饮料、伊然乳矿气泡水、圣瑞思咖啡等不同品类。今年5月,伊利以品牌“one on one”入局千亿级宠物食品市场;不久前,又推出预制牛排品牌伊知牛。涉足更多品类市场,既可能是对现有原料、产能、供应链的充分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分散品线布局,降低单一品类经营风险”的考量。

图片来源:伊知牛

再观蒙牛。与伊利频频出圈所不同,蒙牛同样聚焦于打造一家“营养全球、赋能个性化营养健康的科技公司”,但却始终在乳业范畴内进行各种探索。

2020年底,蒙牛提出“到2025再创一个新蒙牛”的豪迈目标。如何在乳品产业链中挖掘出更持久的发展动力?蒙牛通过构建独特的生态产业链、实施与企业增长充分融合的数字化升级不断接近目标。

2009 年以来,蒙牛旗下圣牧乳业投入超过75亿元,在乌兰布和沙漠里种植9700多万棵沙生树,22万亩沙漠被改造成饲草良田。如今已建成11座平均面积5-6万平方米的蓄水池。蒙牛还通过有机种植为有机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利用有机粪肥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与作物的抗旱能力。

圣牧牧场在乌兰布和沙漠种树。图片来源:蒙牛

在生态草场、牧场上的投入如今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优质有机肥料、通过涵养水源实现年降雨增量 91.7毫米;防风治沙措施使得当地平均风力下降 1.5 级;有机牧场和植树造林中和温室气体,相当于创造出2.1亿元效益。

蒙牛的数字化实践被归纳为渠道、消费者、供应链、管理四个环节的在线。通过与IBM、SAP、西门子等全球领先IT企业合作,蒙牛实现了从养殖、加工到物流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每生产一杯牛奶,蒙牛都要采集并利用170兆的数据。蒙牛正在从传统乳企转型为“深度数字化的乳业科技企业”。

可持续的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正是蒙牛得以向未来加速奔跑的不竭引擎!

03 多久才能登顶?

找差距,看优势,最终还是要看结果。何时登顶全球乳业最高峰,这是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一块试金石,更是中国乳业由大转强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伊利蒙牛何日登顶,我们可以做2种预测。

1、保持当下速度,2031年实现梦想

我们以伊利不久前公布的2022半年财报数字为依据:2022年上半年,伊利营收634.63亿元,同比增长12.31%。如果回顾过去3-5年的整体表现,则依然可以用12%作为未来数年的平均预期表现。

图片来源:跟我读财报

照此增速,2025年,伊利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740 亿元,2030年为3066亿。接下来就要看目前TOP4乳企的未来表现。

将Lactalis、雀巢、达能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这四家头部乳企过去5年的营收情况作图,可以看出:Lactalis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表现较好,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达能以4.5%位居第三,而雀巢2021年的数字尽管较上年有所“回暖”,但与2017年相比仍属于负增长。

根据每家乳企的年均增速预期值作图后,可以清楚地看出:2031年,伊利将以微弱优势超越lactalis成功登顶。

再来看蒙牛的未来预期。8月底公布的蒙牛2022年度中期业绩表明:上半年蒙牛收入477.2亿元,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一年度回落较多。结合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10%,考虑今年表现,则将未来预期增速调整为8%。在上图中可见,到2031年,蒙牛也极有可能跻身TOP5。如果今后仍能保持10%的发展速度,位列三甲并不是梦想。

图片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2、全球乳业大变局下,拼企业内力,更拼国力

当前,全球动荡局势给乳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疫情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际冲突对农产品供应链、能源供应都造成严重影响,乳品行业面临空前挑战。

由于供需中断,导致各大乳企投资合并收紧。今年上半年,全球乳业只发生了10起兼并组合案,而2021年全年有30起并购案发生。任何并购或者出售都会导致目前乳企的营收大幅度变动,影响最终排名。

反观中国乳业,历经十几年高速成长,如今在政策扶助、消费内需、产业动力、文化动因等多重驱动下,已然步入稳步向前的新阶段。乳业是关系十几亿消费者生活的民生行业,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压舱石”之一。中国乳业未来将会始终处在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中国乳企赶超世界的最可靠保障。

即使未来登顶,中国乳企依然不能,也不会停下奔跑的脚步。如何让十几亿国人从乳业发展中直接受益——通过提高乳制品消费量而获得更加殷实的膳食营养,通过乳业全产业链的可持续、数字化升级,而带动全社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终让中国人享受到辛勤百年换来的发展红利。

这一天,离我们真的不太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