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厂商“授证”被罚,医美界难道要“变天”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厂商“授证”被罚,医美界难道要“变天”了?

厂商授证行为,应当逐渐被“修正”。

文|美商研究

近日,美商研究获悉,宁波一家机构因挂出某厂商为医生的授牌被罚。当地卫健委表示,非行政官方所授予的第三方医生资质均不合规。

各种产品的厂商认证层出不穷。可见,“厂商授证”在医美界是不成文的规定,为何至今日才被“制裁”?

被视为“香饽饽”的厂商授证

厂商授证曾一度被视作机构或医生合法合规,且有一定实力的证明。看似如此,但实际上,厂商授证的背后是一种不对等的市场关系以及资源利益的交换。

由厂商来授证医生,是上游厂商在医美行业占据“霸权”地位的体现。首先,从盈利能力上来说,医美行业主要利润集中于上游厂商,医美机构利润空间较小。

据《2021医美机构行业发展及现状》报告,行业上游医美耗材和器械企业毛利率在50-80%,净利率则在9-25%。

截至2021年,“玻尿酸三巨头”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累计市值已达1280亿,其中,爱美客玻尿酸业务毛利率超过90%,堪比贵州茅台。

医美机构处于行业中游,毛利率在40%-70%之间,净利率仅有10%左右。通常营销渠道的费用占50%以上,销售费用占20%,再加上耗材、运营、人工等支出,医美机构的净利率普遍偏低。

医美行业利润分配 以玻尿酸为例

强劲的营收能力让上游厂商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最强发动机,上游厂商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医美行业的风向。

有美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整个医美市场还是产品驱动,拥有新功效、新适应症的产品推动着相应市场的发展,而革命性产品的诞生,更是代表了未来整个行业的风向。

并且,当前的消费者比起机构,更认同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医美行业99%大小学术会议及院内培训,表面上也为医生和机构提供了学术交流以及技术精进的机会。

由此可见,厂商拥有了为机构以及医生授证的地位以及能力。但其核心目的是销售自己的产品,推广此产品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技术推广等,最终形成业内的“共性认知”,无形中树立品牌的权威性。

处于中游的医美机构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于上游厂商,一方面,医美机构由于品牌影响力较弱,获客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分散度高,无法形成规模盈利。

因此,医美机构想要盈利,必须和上游厂商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可观的利润空间,并借助产品的品牌效力获得更多新客。

同样,在某种情况下,医生不得不接受所谓的“授证”,甚至以得到厂商认证为荣。因为能得到厂商的授证,不仅能得到更多业内学术资源,参与更多厂商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还能借助产品品牌效应,为自己博得更多的流量和声望。

艾尔建举办的保妥适注射医生高阶交流会

本质上,授证是厂商的一种宣传手段,是厂商构建的产品生态中的一环,也是机构、医生与厂商合作的一种凭证。

厂商授证这种行为,一方面将大批优秀的医生聚集在品牌之下,利用医生本身自带的医疗属性为厂商的商业行为背书——前台是医生的医疗属性,后台是商业结构,通过前后台的互动,完成了消费医疗的商业营销闭环。另一方面,厂商授证同样能赋能机构,帮助机构获利。

更重要的是厂商授证背后的市场为王、产品为王规则,客观上导致医生本身的价值退居二线。医美虽说是消费医疗,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理应更注重医疗属性,突出医生价值,才能保证行业向好发展。

联合丽格医疗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滨就曾表示:“医美应回归医疗本质,医生是核心的生产力。”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当前的厂商授证行为,应当逐渐被“修正”。

厂商授证何时休?

很少人意识到,厂商授证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合规的。

美商研究查阅资料发现,相关法律规定中,第三方认证的定义为:由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在法律层面上,一方面,商业属性医美上游厂商虽然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有一定的科研技术以及认定能力,但以盈利为主,并不算独立的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另一方面,厂商的认证标准,并不能完全符合相关的规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医疗属性上看,这种“授证”在销售产品的背后驱使下,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严谨性值得怀疑,一两次简单的培训其实很难掌握核心技巧,但是医美行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重复。

从监管角度来看,这种“授证”是无法得到认可,但往往更容易被夸大营销,起到误导消费者的作用,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监管的重点领域。

可见,厂商授牌医生,这一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应,这种行为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商业作秀”,其本质是广告,更重要的是,这种广告是暗示性的,并带有一定的诱导。

因此,厂商授证医生被罚,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加速了医美合规化的步伐。

监管将重点打击医美广告乱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厂商授证行为的规范,是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机遇,产品为王的时代可能因此迎来“走下坡路”的转折点,医生的价值将更加凸显,这也是促进消费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美商研究认为,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消费者会逐渐对产品品牌以及厂商的授证“祛魅”,并意识到消费医疗的本质依旧是医疗属性,更加尊重医生的价值。

但是,“授证”医生从某些角度来说也是必须的,一方面,求美者需要一定权威背书来作为选择医生的参照坐标,另一方面突出医生资质,为优秀的医生提供更好的“权威”背书。

美商研究认为,授证的主体应是没有盈利属性,且和机构厂商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更重要的是,这个第三方要具备足够的医学资质、科研实力以及检测认证的能力。

其次,授证的标准也应当严谨,能够说服业界以及广大求美者,并全程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以及市场的监管。

这样的授证,才是有说服力并且足够权威的认证,更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认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厂商“授证”被罚,医美界难道要“变天”了?

厂商授证行为,应当逐渐被“修正”。

文|美商研究

近日,美商研究获悉,宁波一家机构因挂出某厂商为医生的授牌被罚。当地卫健委表示,非行政官方所授予的第三方医生资质均不合规。

各种产品的厂商认证层出不穷。可见,“厂商授证”在医美界是不成文的规定,为何至今日才被“制裁”?

被视为“香饽饽”的厂商授证

厂商授证曾一度被视作机构或医生合法合规,且有一定实力的证明。看似如此,但实际上,厂商授证的背后是一种不对等的市场关系以及资源利益的交换。

由厂商来授证医生,是上游厂商在医美行业占据“霸权”地位的体现。首先,从盈利能力上来说,医美行业主要利润集中于上游厂商,医美机构利润空间较小。

据《2021医美机构行业发展及现状》报告,行业上游医美耗材和器械企业毛利率在50-80%,净利率则在9-25%。

截至2021年,“玻尿酸三巨头”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累计市值已达1280亿,其中,爱美客玻尿酸业务毛利率超过90%,堪比贵州茅台。

医美机构处于行业中游,毛利率在40%-70%之间,净利率仅有10%左右。通常营销渠道的费用占50%以上,销售费用占20%,再加上耗材、运营、人工等支出,医美机构的净利率普遍偏低。

医美行业利润分配 以玻尿酸为例

强劲的营收能力让上游厂商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最强发动机,上游厂商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医美行业的风向。

有美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整个医美市场还是产品驱动,拥有新功效、新适应症的产品推动着相应市场的发展,而革命性产品的诞生,更是代表了未来整个行业的风向。

并且,当前的消费者比起机构,更认同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医美行业99%大小学术会议及院内培训,表面上也为医生和机构提供了学术交流以及技术精进的机会。

由此可见,厂商拥有了为机构以及医生授证的地位以及能力。但其核心目的是销售自己的产品,推广此产品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技术推广等,最终形成业内的“共性认知”,无形中树立品牌的权威性。

处于中游的医美机构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于上游厂商,一方面,医美机构由于品牌影响力较弱,获客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分散度高,无法形成规模盈利。

因此,医美机构想要盈利,必须和上游厂商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可观的利润空间,并借助产品的品牌效力获得更多新客。

同样,在某种情况下,医生不得不接受所谓的“授证”,甚至以得到厂商认证为荣。因为能得到厂商的授证,不仅能得到更多业内学术资源,参与更多厂商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还能借助产品品牌效应,为自己博得更多的流量和声望。

艾尔建举办的保妥适注射医生高阶交流会

本质上,授证是厂商的一种宣传手段,是厂商构建的产品生态中的一环,也是机构、医生与厂商合作的一种凭证。

厂商授证这种行为,一方面将大批优秀的医生聚集在品牌之下,利用医生本身自带的医疗属性为厂商的商业行为背书——前台是医生的医疗属性,后台是商业结构,通过前后台的互动,完成了消费医疗的商业营销闭环。另一方面,厂商授证同样能赋能机构,帮助机构获利。

更重要的是厂商授证背后的市场为王、产品为王规则,客观上导致医生本身的价值退居二线。医美虽说是消费医疗,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理应更注重医疗属性,突出医生价值,才能保证行业向好发展。

联合丽格医疗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滨就曾表示:“医美应回归医疗本质,医生是核心的生产力。”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当前的厂商授证行为,应当逐渐被“修正”。

厂商授证何时休?

很少人意识到,厂商授证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合规的。

美商研究查阅资料发现,相关法律规定中,第三方认证的定义为:由有资质的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

在法律层面上,一方面,商业属性医美上游厂商虽然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有一定的科研技术以及认定能力,但以盈利为主,并不算独立的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另一方面,厂商的认证标准,并不能完全符合相关的规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医疗属性上看,这种“授证”在销售产品的背后驱使下,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严谨性值得怀疑,一两次简单的培训其实很难掌握核心技巧,但是医美行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重复。

从监管角度来看,这种“授证”是无法得到认可,但往往更容易被夸大营销,起到误导消费者的作用,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监管的重点领域。

可见,厂商授牌医生,这一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应,这种行为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商业作秀”,其本质是广告,更重要的是,这种广告是暗示性的,并带有一定的诱导。

因此,厂商授证医生被罚,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反映出相关部门加速了医美合规化的步伐。

监管将重点打击医美广告乱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厂商授证行为的规范,是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机遇,产品为王的时代可能因此迎来“走下坡路”的转折点,医生的价值将更加凸显,这也是促进消费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美商研究认为,在相关政策指引下,消费者会逐渐对产品品牌以及厂商的授证“祛魅”,并意识到消费医疗的本质依旧是医疗属性,更加尊重医生的价值。

但是,“授证”医生从某些角度来说也是必须的,一方面,求美者需要一定权威背书来作为选择医生的参照坐标,另一方面突出医生资质,为优秀的医生提供更好的“权威”背书。

美商研究认为,授证的主体应是没有盈利属性,且和机构厂商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更重要的是,这个第三方要具备足够的医学资质、科研实力以及检测认证的能力。

其次,授证的标准也应当严谨,能够说服业界以及广大求美者,并全程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以及市场的监管。

这样的授证,才是有说服力并且足够权威的认证,更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认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