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底捞能否“咸鱼翻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底捞能否“咸鱼翻身”

经历高层换帅、海外业务拆分、食品安全等风波之后,海底捞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

文|中国品牌杂志 冯昭

短短一年,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盈利9600多万元,股价最高曾达到每股85.8港元,总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亏损达44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年净利润的总和,市值也一度跌至不足千亿,缩水超过70%。

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6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6%,仍处于亏损当中,但亏损幅度有所遏制;然而,福建莆田一名女子在海底捞用餐意外身亡的消息,使其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在经历高层换帅、海外业务拆分、食品安全等风波之后,海底捞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

元气大伤,始自大规模“关店”

一年前的经营战略误判,使海底捞不得不为犯下的错误买单。

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鹅”让依赖客流量的餐饮行业,迅速跌入低谷。当时,海底捞正在执行闪电扩张计划。志得意满的海底捞,与突如其来的疫情撞个正着,直接导致运营负担飙升,从高速扩张中陨落,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到2021年底,海底捞亏损额已达41.63亿元。

痛定思痛,海底捞决定在2021年11月启动“啄木鸟计划”。

该计划主要包括: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并相应采取改善措施;重建并强化集团部分职能部门,并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文化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并大力倡导爱和信任为核心的奉献精神;适时收缩业务扩张计划。

为弥补公司对疫情发展趋势误判、快速扩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决策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决定逐步关停约300家门店--仅2021年11-12月份,就一次性关闭了276家。

然而今年以来,新一轮新冠疫情的点状多发,不仅对整个餐饮行业造成冲击,原本就经历阵痛的海底捞更是雪上加霜。

临阵换帅,一年员工减少4.6万

重压之下,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被迫退隐,有“最牛服务员”之称的杨利娟成为新的首席执行官,以帮助海底捞尽快扭亏为盈,重新焕发生机,“啄木鸟计划”也交给她具体负责。

杨利娟曾公开表示,不想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让员工受到伤害,“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我们的这些人。”

但是,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海底捞的服务员变少了,以往被人称道的服务已大不如前,“一个服务员要看多张桌子,顾客得自己动手就餐。”

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也显示,从去年底到今年6月,海底捞员工减少了近4.6万人。

员工数量的减少,为海底捞节省了相当一部分成本支出,这个过程伴随着门店数量的减少。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数量从2021年同期的1597家减少至1435家,其中新开门店129家,关闭291家。

在1435家门店当中,有1310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22家位于中国港澳台地区,103家分布在其他国家。

杯水车薪,数字化转型难“突围”

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167.4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6%,净亏损2.67亿元,尽管亏损幅度有所降低,但杨利娟接任以来,海底捞业绩及股价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亏损仍在继续,一是由于在“啄木鸟计划”下关闭了26家餐厅,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合计3.08亿元;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导致客流量减少。

但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除了宏观因素和疫情影响,海底捞也有自身原因--在消费者需求更加多维、行业更为“内卷”的情境下,以服务为导向的海底捞在匹配重度消费人群的核心需求上,已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海底捞也再尝试新的突破。

线下渠道遭遇“滑铁卢”,规模扩张走不通,海底捞开始把目光聚焦数字化转型,把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重建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

为此,海底捞成立了社区运营事业部,鼓励门店以其他方式创收,比如以门店作为配送站,为受疫情影响的消费者提供火锅套餐、盒饭、冒菜、小龙虾等外送服务。其中,海底捞社区外卖在5月份实现创收近两亿元,总单量突破60万,青年套餐推出10天就获得2.8万份订单,数字化转型初战告捷。

部分地区遭遇疫情反复时,海底捞APP、捞点好货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台,通过售卖“捞派”系列品牌生鲜产品和海底捞品牌方便食品,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虽然外卖业务实现大幅增长,但仅占总营收比例的2.8%。

全产业链,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

回顾业绩表现,杨利娟介绍,今年3-5月,海底捞每天平均有超过200家门店暂停堂食,这种情况下,切换自如的组织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开展外送、自提服务,满足特殊时期顾客居家用餐需求;通过庞大的门店网络和供应链网络,配合各地开展餐饮保供。

这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海底捞以火锅经营为主线,拆分出覆盖食材、调味品、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系统、店面装修等各个环节的多个公司,生态版图几乎覆盖了火锅产业的整个链条。例如,扎鲁特旗负责部分食材供应,蜀海供应链负责食材采购、仓储和物流配送,颐海国际负责底料和调味料供应,微海咨询负责人力资源服务。

“在运营上,各个关联公司相对独立,但在面对不稳定经济环境时,能有效提升海底捞抗风险能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生态链优势将成为海底捞产品落地的有力保证,并集中释放品牌潜力。

其中,提供整体供应链托管服务的蜀海供表现尤为亮眼。

今年4月,蜀海物流作为上海市保供单位,通过政府订单、社区团购、保供海底捞门店向徐汇、黄埔、杨浦、宝山等区供应了1000吨物资;9月,蜀海供应链又宣布完成8亿元融资,筹集资金将用于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触底反弹,计划启动“硬骨头”

实际上,包括呷哺呷哺、九毛九、百福控股在内的餐饮品牌,在上半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6月餐饮收入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5月份有超过80个区县级城市处于常态封控状态,无法堂食。这种背景下,海底捞亏损收窄显得尤为不易。

“海底捞上半年的业绩虽然看起来亏损,但是趋势已经反转。”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认为。

久谦数据监测数据显示,海底捞店效在今年4月跌到谷底,5-7月逐月环比出现持续反弹,其中7月店效表现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证券分析师乔令判断,海底捞当前的重点在于逆境反转,只要全面复苏,盈利能力就很可能超过2019年,因为当时716家店铺就赚了23.45亿元,而现在海底捞国内门店超过1300家。

民生证券发布的研报点评认为,受新冠疫情和“啄木鸟计划”影响,海底捞经营层面承压;疫情好转叠加积极控制租金和运营成本举措下,海底捞业绩质量有望上一个台阶--其组织力和供应链壁垒深厚,内部改革推进叠加疫情后复苏线下客流、堂食场景打开,都在推动业绩高弹性修复。

东吴证券研报点评也认为,由于“啄木鸟计划”在单店营收、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海底捞利润表现优于市场预期,如果剔除因门店关停带来的损失,预计将实现盈利。

“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这些关停门店的选址、物业条件、人员配置、经营面积、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在满足市场条件,保证顾客满意度,不影响现有门店经营表现及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硬骨头’门店。”海底捞在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中表示。

或许,“硬骨头”计划的启动,将成为海底捞走出逆境,重现高光时刻的第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底捞

4.6k
  • 伊利与海底捞达成战略合作
  • 海底捞汪万明:让外国人也唱“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出海的人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底捞能否“咸鱼翻身”

经历高层换帅、海外业务拆分、食品安全等风波之后,海底捞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

文|中国品牌杂志 冯昭

短短一年,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盈利9600多万元,股价最高曾达到每股85.8港元,总市值超过4500亿港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亏损达44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年净利润的总和,市值也一度跌至不足千亿,缩水超过70%。

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6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6%,仍处于亏损当中,但亏损幅度有所遏制;然而,福建莆田一名女子在海底捞用餐意外身亡的消息,使其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在经历高层换帅、海外业务拆分、食品安全等风波之后,海底捞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

元气大伤,始自大规模“关店”

一年前的经营战略误判,使海底捞不得不为犯下的错误买单。

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鹅”让依赖客流量的餐饮行业,迅速跌入低谷。当时,海底捞正在执行闪电扩张计划。志得意满的海底捞,与突如其来的疫情撞个正着,直接导致运营负担飙升,从高速扩张中陨落,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到2021年底,海底捞亏损额已达41.63亿元。

痛定思痛,海底捞决定在2021年11月启动“啄木鸟计划”。

该计划主要包括: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并相应采取改善措施;重建并强化集团部分职能部门,并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文化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并大力倡导爱和信任为核心的奉献精神;适时收缩业务扩张计划。

为弥补公司对疫情发展趋势误判、快速扩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决策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决定逐步关停约300家门店--仅2021年11-12月份,就一次性关闭了276家。

然而今年以来,新一轮新冠疫情的点状多发,不仅对整个餐饮行业造成冲击,原本就经历阵痛的海底捞更是雪上加霜。

临阵换帅,一年员工减少4.6万

重压之下,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被迫退隐,有“最牛服务员”之称的杨利娟成为新的首席执行官,以帮助海底捞尽快扭亏为盈,重新焕发生机,“啄木鸟计划”也交给她具体负责。

杨利娟曾公开表示,不想因为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让员工受到伤害,“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我们的这些人。”

但是,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海底捞的服务员变少了,以往被人称道的服务已大不如前,“一个服务员要看多张桌子,顾客得自己动手就餐。”

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也显示,从去年底到今年6月,海底捞员工减少了近4.6万人。

员工数量的减少,为海底捞节省了相当一部分成本支出,这个过程伴随着门店数量的减少。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餐厅数量从2021年同期的1597家减少至1435家,其中新开门店129家,关闭291家。

在1435家门店当中,有1310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22家位于中国港澳台地区,103家分布在其他国家。

杯水车薪,数字化转型难“突围”

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167.4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6%,净亏损2.67亿元,尽管亏损幅度有所降低,但杨利娟接任以来,海底捞业绩及股价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亏损仍在继续,一是由于在“啄木鸟计划”下关闭了26家餐厅,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合计3.08亿元;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中国大陆地区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导致客流量减少。

但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除了宏观因素和疫情影响,海底捞也有自身原因--在消费者需求更加多维、行业更为“内卷”的情境下,以服务为导向的海底捞在匹配重度消费人群的核心需求上,已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海底捞也再尝试新的突破。

线下渠道遭遇“滑铁卢”,规模扩张走不通,海底捞开始把目光聚焦数字化转型,把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重建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

为此,海底捞成立了社区运营事业部,鼓励门店以其他方式创收,比如以门店作为配送站,为受疫情影响的消费者提供火锅套餐、盒饭、冒菜、小龙虾等外送服务。其中,海底捞社区外卖在5月份实现创收近两亿元,总单量突破60万,青年套餐推出10天就获得2.8万份订单,数字化转型初战告捷。

部分地区遭遇疫情反复时,海底捞APP、捞点好货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台,通过售卖“捞派”系列品牌生鲜产品和海底捞品牌方便食品,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虽然外卖业务实现大幅增长,但仅占总营收比例的2.8%。

全产业链,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

回顾业绩表现,杨利娟介绍,今年3-5月,海底捞每天平均有超过200家门店暂停堂食,这种情况下,切换自如的组织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开展外送、自提服务,满足特殊时期顾客居家用餐需求;通过庞大的门店网络和供应链网络,配合各地开展餐饮保供。

这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海底捞以火锅经营为主线,拆分出覆盖食材、调味品、人力资源、信息科技系统、店面装修等各个环节的多个公司,生态版图几乎覆盖了火锅产业的整个链条。例如,扎鲁特旗负责部分食材供应,蜀海供应链负责食材采购、仓储和物流配送,颐海国际负责底料和调味料供应,微海咨询负责人力资源服务。

“在运营上,各个关联公司相对独立,但在面对不稳定经济环境时,能有效提升海底捞抗风险能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生态链优势将成为海底捞产品落地的有力保证,并集中释放品牌潜力。

其中,提供整体供应链托管服务的蜀海供表现尤为亮眼。

今年4月,蜀海物流作为上海市保供单位,通过政府订单、社区团购、保供海底捞门店向徐汇、黄埔、杨浦、宝山等区供应了1000吨物资;9月,蜀海供应链又宣布完成8亿元融资,筹集资金将用于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触底反弹,计划启动“硬骨头”

实际上,包括呷哺呷哺、九毛九、百福控股在内的餐饮品牌,在上半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6月餐饮收入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5月份有超过80个区县级城市处于常态封控状态,无法堂食。这种背景下,海底捞亏损收窄显得尤为不易。

“海底捞上半年的业绩虽然看起来亏损,但是趋势已经反转。”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认为。

久谦数据监测数据显示,海底捞店效在今年4月跌到谷底,5-7月逐月环比出现持续反弹,其中7月店效表现已经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证券分析师乔令判断,海底捞当前的重点在于逆境反转,只要全面复苏,盈利能力就很可能超过2019年,因为当时716家店铺就赚了23.45亿元,而现在海底捞国内门店超过1300家。

民生证券发布的研报点评认为,受新冠疫情和“啄木鸟计划”影响,海底捞经营层面承压;疫情好转叠加积极控制租金和运营成本举措下,海底捞业绩质量有望上一个台阶--其组织力和供应链壁垒深厚,内部改革推进叠加疫情后复苏线下客流、堂食场景打开,都在推动业绩高弹性修复。

东吴证券研报点评也认为,由于“啄木鸟计划”在单店营收、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海底捞利润表现优于市场预期,如果剔除因门店关停带来的损失,预计将实现盈利。

“管理层会在未来持续重新评估这些关停门店的选址、物业条件、人员配置、经营面积、经营提升潜力等因素,在满足市场条件,保证顾客满意度,不影响现有门店经营表现及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选择符合重新开业条件的‘硬骨头’门店。”海底捞在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中表示。

或许,“硬骨头”计划的启动,将成为海底捞走出逆境,重现高光时刻的第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