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格力触及天花板,董明珠急寻新风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格力触及天花板,董明珠急寻新风口

“空调王者”格力规模触顶,存货挤压现金流,董明珠急寻新风口。

文|子弹财观 荷默

编辑|蛋总

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若论紧跟互联网风口、跨界尝试最多的企业掌门人,非董明珠莫属。

新能源火了,董明珠带着格力涉足汽车行业;芯片卡脖子了,董明珠带着格力涉足半导体;智能家居大火,董明珠招兵买马要做手机接入智能家居;直播火了,董明珠亲自上阵把直播间变成了“个人巡演”;预制菜火了,董明珠扬言要推动新一轮的厨房革命。

9月7日,在一场探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座谈会上,董明珠表示,格力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并称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将注重研发、生产和运销服务,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董明珠要做“掌勺大厨”?显然不是,她是想为预制菜行业生产厨房电器,帮大厨做出更加美味的标准化菜品。

近年来,董明珠带领的格力先后涉足新能源、半导体和手机,还玩起了直播,如今还想推进下一代的厨房革命。年近七旬的董明珠在风口下已经折腾了近十年,是什么动力迫使她这么一路东突西进?格力为何不继续专心做空调了?

1、业务规模的天花板

客观来看,格力已经是空调领域的王者了。可空调不同于电子产品,空调是耐用品,格力更是将这一耐用品做到了“十年免费包修”,意味着保你十年内不换新。试想一下,当空调的品质性能做得越好,越是难以推动产品的换新,一旦空调从普及到饱和,整个市场对空调的需求必将减缓,空调市场也必将迎来增量的天花板。

这是当前格力和董明珠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为应对这一问题,格力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再守着空调“一条道走到黑”了。

然而,随着各种业务扩张,董明珠在不同领域的跨界尝试似乎还没得到预期的效果。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资产总计约3567.00亿元,同比增长14.36%,相比于上年末增长11.61%;负债合计约2554.00亿元,同比增长20.53%,相比于上年末增长20.64%;净资产总额约1013.00亿元,同比增长1.30%,相比于上年末减少6.12%。资产负债率也首度达到了71.60%,创历史新高。

从近五年的资产负债情况来看,随着格力资产规模的一路攀升,负债也随之水涨船高。

自2020年以来,由于负债增速明显高于资产增速,从而导致了格力的净资产在2020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位,随后进入了下行,到2022年中时净资产已经相比于2020年的最高位下降了13.34%。

与资产规模对应的营收也出现了“天花板”,而有趣的是,格力触碰资产和营收规模的“天花板”之时,正是董明珠和雷军10亿“豪赌”的兑现之际。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董明珠与雷军就格力和小米的企业发展模式展开激辩,并打下10亿元的“天价赌局”,而决定这场赌局胜负的标准就是各自企业的营业收入。

彼时,雷军提出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如超过格力,董总将输自己一元钱。“铁娘子”董明珠便回应道,“要玩就玩大点的,如果五年内小米如果超过格力我愿输你10个亿”。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这场赌局,董明珠是赢了,但格力却输了。

在这过去八年里,小米的营收翻了十多倍,而格力却触碰了经营规模的天花板。截至2022年6月末,上半年格力的营业总收入约952.2亿元,而此时小米的总营收即便是出现了下滑也仍有1435亿元,约1.5倍于格力。

「子弹财观」查阅两家企业的营收数据发现:格力的营收在2012年就已经冲上1000亿的大关,并在2014年冲到了1400亿元,次年回落至1006亿,最终在这场“赌局”结束的2018年站上了2000亿的关口。

而在这场“赌局”开始之日的2013年,小米的营收才265.83亿元,不到格力的四分之一。起步虽晚,但后劲较强的小米在2017年营收首度突破1000亿,2019年上升至2000亿正式超过格力。到2021年小米的营收已经突破3000亿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283.09亿元,而此时格力的营业总收入仅有1897.00亿元,只有小米的57.78%。

董明珠和雷军站在一起,似乎就是两个时代的碰撞,格力向来都是在标榜制造业,小米一直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

一个是以空调单品做行业精细化深耕,一个是以手机为中心的互联网生态;一个是强调掌握核心科技,一个是注重做最好的产品;一个是以经销商为主的传统销售模式,一个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直营服务体系;一个是白电耐用品,一个是电子快消品……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场赌局的起始之日格力就已经4倍于小米。

也许是这场万人瞩目的10亿赌局,让格力在经营上乱了阵脚。也许是过于专注单一市场,过于强调技术创新,让格力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红利。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营业总收入约952.20亿元,同比增长4.38%。从近五年来的营业总收入看,格力的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在2019年达到了2005亿元后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还有下行趋势。

除了净资产见顶,营收增长乏力外,在面对以小米、美的、奥克斯等为首的性价比厮杀,格力在这几年的盘整突围中盈利能力也远不如往年。

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净利润约108.30亿元,同比增长14.11%,净利润率为11.37%,比上年增长0.95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约114.70亿元,同比增长21.29%,归母净利润率为12.05%,比上年增长1.66个百分点。

从2022年上半年看,格力的营收虽然与上年几乎持平,但盈利能力在上升。可当从近五年的盈利表现来看,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归母净利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迹象。

这就像是一个在手术前的病人,刚被送进医院时,用药物调整一下病情会好转点,但手术还得做,且手术最终能否成功还不一定。

持续地停滞不前,才是格力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存货排挤现金流

在近几年的触顶盘整中,格力为应对市场的竞争也四处寻找突围的机会,做不了性价比就在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做差异。相比于其他品牌而言,格力的核心优势除了技术就是渠道,也许是出于渠道上的发力,格力的存货积压问题已经是日益明显了。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存货余额达429.30亿元,虽相比于2021年末仅增加了1.6亿元,但相比于2021年上半年已经是大增31.16%。

同样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格力的存货余额约427.70亿元,相比上年末净增加148.90亿元,同比增长53.41%,算是近几年来存货压力最大的一年。

除此之外,在2021年以前的连续数年里,虽没有每年百亿级的增量存货,但每年约40亿元的增量存货也足以让人深感担忧。

若再算上半年28.85亿元的存货跌价减值损失,截至2022年年中格力的存货账面余额高达458.20亿元。而在这批458.20亿元的存货中,产成品账面余额268.02亿元占比达58.50%。

换言之,格力一大半的存货是已经生产好的空调类产品。

这积压的数百亿库存产品,不但会降低产品周转降低经营效率,还会以跌价减值损失的方式吃掉数十亿甚至更多的利润,更可怕的是会以占用数百亿的现金流方式,加剧流动性风险。

就今天的格力而言,已经不再是当年账上躺着七八百亿现金流,仓库里只剩下不到百亿存货的空调企业了。出于销售业绩的乏力,外加行业竞争的加剧,格力的现金流在2017年大幅减少之后,于2020年首度低于存货账面余额。

我们所熟知的现金流充裕的格力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销售业绩止步不前、库存积压日趋严重和现金流明显逐步收窄的格力。

对于格力所处的环境,内有自身业务的瓶颈,外有互联网品牌的跨界夺食以及同行对手的价格厮杀。格力的改变,不是丢掉空调去寻找其他机会,而是守住空调业务的同时去寻找第二增长点。

从营业收入的构成来看,2022年上半年,格力952.2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造业占比达80.18%。单一的空调类产品就贡献了72.2%的营收,而生活电器、工业制品和绿色能源等其他产品累计占比才不到7.98%。

看似很齐全的晶弘冰箱和格力空调覆盖大件家电,大松覆盖小家电,外加厨卫、智能装备和精密制造,格力的品牌和业务覆盖还是很全面的,但是除了空调之外,其他产品目前仍未有什么亮眼表现,至少在格力2000亿营收体量中毫不起眼。

3、结语

从拿不到货到卖不掉货,从空调单一品类到多元化突围,这些年来格力不断求变。

董明珠也意识到转型和寻找新增量的迫切性,从新能源到半导体,从做手机到开直播,她一刻也不敢有所怠慢。但遗憾的是,目前回看格力的多元化突围,几乎是节节败退。

唯一可圈可点的算是赶上了互联网电商的“末班车”,格力的线上业务跟上来了,可表现在财务业绩上的营收和利润却没能很好地认可董明珠的这一努力。

短期来看,格力的未来,就得看空调能卖得怎么样。至于长期,就等待董明珠追上雷军眼中的下一个风口吧,也许是半导体,也许是预制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格力触及天花板,董明珠急寻新风口

“空调王者”格力规模触顶,存货挤压现金流,董明珠急寻新风口。

文|子弹财观 荷默

编辑|蛋总

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若论紧跟互联网风口、跨界尝试最多的企业掌门人,非董明珠莫属。

新能源火了,董明珠带着格力涉足汽车行业;芯片卡脖子了,董明珠带着格力涉足半导体;智能家居大火,董明珠招兵买马要做手机接入智能家居;直播火了,董明珠亲自上阵把直播间变成了“个人巡演”;预制菜火了,董明珠扬言要推动新一轮的厨房革命。

9月7日,在一场探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座谈会上,董明珠表示,格力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并称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将注重研发、生产和运销服务,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董明珠要做“掌勺大厨”?显然不是,她是想为预制菜行业生产厨房电器,帮大厨做出更加美味的标准化菜品。

近年来,董明珠带领的格力先后涉足新能源、半导体和手机,还玩起了直播,如今还想推进下一代的厨房革命。年近七旬的董明珠在风口下已经折腾了近十年,是什么动力迫使她这么一路东突西进?格力为何不继续专心做空调了?

1、业务规模的天花板

客观来看,格力已经是空调领域的王者了。可空调不同于电子产品,空调是耐用品,格力更是将这一耐用品做到了“十年免费包修”,意味着保你十年内不换新。试想一下,当空调的品质性能做得越好,越是难以推动产品的换新,一旦空调从普及到饱和,整个市场对空调的需求必将减缓,空调市场也必将迎来增量的天花板。

这是当前格力和董明珠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为应对这一问题,格力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不能再守着空调“一条道走到黑”了。

然而,随着各种业务扩张,董明珠在不同领域的跨界尝试似乎还没得到预期的效果。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资产总计约3567.00亿元,同比增长14.36%,相比于上年末增长11.61%;负债合计约2554.00亿元,同比增长20.53%,相比于上年末增长20.64%;净资产总额约1013.00亿元,同比增长1.30%,相比于上年末减少6.12%。资产负债率也首度达到了71.60%,创历史新高。

从近五年的资产负债情况来看,随着格力资产规模的一路攀升,负债也随之水涨船高。

自2020年以来,由于负债增速明显高于资产增速,从而导致了格力的净资产在2020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位,随后进入了下行,到2022年中时净资产已经相比于2020年的最高位下降了13.34%。

与资产规模对应的营收也出现了“天花板”,而有趣的是,格力触碰资产和营收规模的“天花板”之时,正是董明珠和雷军10亿“豪赌”的兑现之际。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董明珠与雷军就格力和小米的企业发展模式展开激辩,并打下10亿元的“天价赌局”,而决定这场赌局胜负的标准就是各自企业的营业收入。

彼时,雷军提出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如超过格力,董总将输自己一元钱。“铁娘子”董明珠便回应道,“要玩就玩大点的,如果五年内小米如果超过格力我愿输你10个亿”。

今天,我们再回头看这场赌局,董明珠是赢了,但格力却输了。

在这过去八年里,小米的营收翻了十多倍,而格力却触碰了经营规模的天花板。截至2022年6月末,上半年格力的营业总收入约952.2亿元,而此时小米的总营收即便是出现了下滑也仍有1435亿元,约1.5倍于格力。

「子弹财观」查阅两家企业的营收数据发现:格力的营收在2012年就已经冲上1000亿的大关,并在2014年冲到了1400亿元,次年回落至1006亿,最终在这场“赌局”结束的2018年站上了2000亿的关口。

而在这场“赌局”开始之日的2013年,小米的营收才265.83亿元,不到格力的四分之一。起步虽晚,但后劲较强的小米在2017年营收首度突破1000亿,2019年上升至2000亿正式超过格力。到2021年小米的营收已经突破3000亿创历史新高达到了3283.09亿元,而此时格力的营业总收入仅有1897.00亿元,只有小米的57.78%。

董明珠和雷军站在一起,似乎就是两个时代的碰撞,格力向来都是在标榜制造业,小米一直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

一个是以空调单品做行业精细化深耕,一个是以手机为中心的互联网生态;一个是强调掌握核心科技,一个是注重做最好的产品;一个是以经销商为主的传统销售模式,一个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直营服务体系;一个是白电耐用品,一个是电子快消品……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场赌局的起始之日格力就已经4倍于小米。

也许是这场万人瞩目的10亿赌局,让格力在经营上乱了阵脚。也许是过于专注单一市场,过于强调技术创新,让格力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红利。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营业总收入约952.20亿元,同比增长4.38%。从近五年来的营业总收入看,格力的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在2019年达到了2005亿元后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还有下行趋势。

除了净资产见顶,营收增长乏力外,在面对以小米、美的、奥克斯等为首的性价比厮杀,格力在这几年的盘整突围中盈利能力也远不如往年。

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净利润约108.30亿元,同比增长14.11%,净利润率为11.37%,比上年增长0.95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约114.70亿元,同比增长21.29%,归母净利润率为12.05%,比上年增长1.66个百分点。

从2022年上半年看,格力的营收虽然与上年几乎持平,但盈利能力在上升。可当从近五年的盈利表现来看,无论是净利润还是归母净利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迹象。

这就像是一个在手术前的病人,刚被送进医院时,用药物调整一下病情会好转点,但手术还得做,且手术最终能否成功还不一定。

持续地停滞不前,才是格力面临的最大问题。

2、存货排挤现金流

在近几年的触顶盘整中,格力为应对市场的竞争也四处寻找突围的机会,做不了性价比就在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做差异。相比于其他品牌而言,格力的核心优势除了技术就是渠道,也许是出于渠道上的发力,格力的存货积压问题已经是日益明显了。

格力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格力的存货余额达429.30亿元,虽相比于2021年末仅增加了1.6亿元,但相比于2021年上半年已经是大增31.16%。

同样从近五年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格力的存货余额约427.70亿元,相比上年末净增加148.90亿元,同比增长53.41%,算是近几年来存货压力最大的一年。

除此之外,在2021年以前的连续数年里,虽没有每年百亿级的增量存货,但每年约40亿元的增量存货也足以让人深感担忧。

若再算上半年28.85亿元的存货跌价减值损失,截至2022年年中格力的存货账面余额高达458.20亿元。而在这批458.20亿元的存货中,产成品账面余额268.02亿元占比达58.50%。

换言之,格力一大半的存货是已经生产好的空调类产品。

这积压的数百亿库存产品,不但会降低产品周转降低经营效率,还会以跌价减值损失的方式吃掉数十亿甚至更多的利润,更可怕的是会以占用数百亿的现金流方式,加剧流动性风险。

就今天的格力而言,已经不再是当年账上躺着七八百亿现金流,仓库里只剩下不到百亿存货的空调企业了。出于销售业绩的乏力,外加行业竞争的加剧,格力的现金流在2017年大幅减少之后,于2020年首度低于存货账面余额。

我们所熟知的现金流充裕的格力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销售业绩止步不前、库存积压日趋严重和现金流明显逐步收窄的格力。

对于格力所处的环境,内有自身业务的瓶颈,外有互联网品牌的跨界夺食以及同行对手的价格厮杀。格力的改变,不是丢掉空调去寻找其他机会,而是守住空调业务的同时去寻找第二增长点。

从营业收入的构成来看,2022年上半年,格力952.2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造业占比达80.18%。单一的空调类产品就贡献了72.2%的营收,而生活电器、工业制品和绿色能源等其他产品累计占比才不到7.98%。

看似很齐全的晶弘冰箱和格力空调覆盖大件家电,大松覆盖小家电,外加厨卫、智能装备和精密制造,格力的品牌和业务覆盖还是很全面的,但是除了空调之外,其他产品目前仍未有什么亮眼表现,至少在格力2000亿营收体量中毫不起眼。

3、结语

从拿不到货到卖不掉货,从空调单一品类到多元化突围,这些年来格力不断求变。

董明珠也意识到转型和寻找新增量的迫切性,从新能源到半导体,从做手机到开直播,她一刻也不敢有所怠慢。但遗憾的是,目前回看格力的多元化突围,几乎是节节败退。

唯一可圈可点的算是赶上了互联网电商的“末班车”,格力的线上业务跟上来了,可表现在财务业绩上的营收和利润却没能很好地认可董明珠的这一努力。

短期来看,格力的未来,就得看空调能卖得怎么样。至于长期,就等待董明珠追上雷军眼中的下一个风口吧,也许是半导体,也许是预制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