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冤种Adobe,花200亿就买了个网页应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冤种Adobe,花200亿就买了个网页应用

Figma上岸了,Adobe却下水了

文|零态LT 吴狄

编辑|胡展嘉

没想到,向来抠抠唆唆的Adobe,这次居然一下子花了200亿美元(约1413亿人民币),买下Figma,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有多大呢?

根据公开数据,Adobe历史上共有56次收购,其中披露收购金额的有16起。而买下Figma花的钱,比其它15家企业加起来,还多出2亿多美元。不仅如此,Adobe还为此付出300亿美元市值下跌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Adobe在2021年的营收是157.85亿美元。也就是说,Adobe全年的营收,都不够买一个Figma。在外人看来,Adobe这次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劲头,导致其股价应声下跌超过20%。

所以,是什么原因让Adobe不惜下这么大的血本也要买下Figma?

01、Adobe看上Figma哪一点了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Figma,可能就是从这次“天价”收购开始的。在此之前,Figma只在设计师圈子中比较流行,知名度远不如Photoshop。

然而,2016年才正式上线的Figma,正在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席卷设计界。2020年估值20亿美元,2021年估值100亿美元。在设计工具评选网站UX Tools上,Figma包揽了UI设计、原型、Handoff、设计系统,甚至版本控制在内的5个分类的冠军。

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下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Figma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核心洞察:普适和协同。

传统的设计流程,首先需要将设计软件下载到电脑上并进行安装。在团队协作、交付给甲方作品的时候,每次都需要先把文件保存到本地,然后发送给对方。每次保存都是小心翼翼,卡住了也不敢轻易重启电脑,生怕辛苦做出的改动没保存上一重启就没了。如果对方电脑上没有安装该软件,还得先导出成图片或者PDF格式。可以说,小小一台电脑,拿捏住了项目的命脉。

而Figma则完全相反。它是一款完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无需下载安装,普适所有操作系统,不论是Windows、macOS、Linux,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进行操作。

所有的项目都保存在云端,在手机上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需要的时候,直接把共享的链接扔过去就可以了。

而Figma另一个受欢迎的功能,是在线协作。

我们要明白一点,埋头做设计,只是设计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整个产品设计的流程中,设计师需要和产品经理/项目经理(PM)、开发者、甲方等各个需求方进行频繁的交流,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修改调整。这个过程往往非常让人头疼,设计师不得不在设计图上仔细的标注好字体、字号、行高、跳转特效等细节,然后反复打开软件、修改文件、点击保存为“新作品(改)(改)…”传到版本控制服务器、通知相关人员去审阅、等待新的意见。

繁琐,又浪费时间。

而在Figma,PM可以实时给出评论、开发者可以直接查看并复制设计元素的代码,设计师可以立即对新需求进行改动,效果当时就能出来。一个项目最多可以邀请500人参与,最多支持200人同时操作。200个鼠标在屏幕上动来动去,想想就很刺激了。

微软、Twitter、Github、谷歌、Airbnb、Uber…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国外知名公司对Figma也是一致的好评,不仅真的在用,同时还给Figma开发插件。

然而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下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显然,已经拥有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众多设计工具的Adobe,是认同上述观点的。它看中的,不仅仅是Figma这个产品,更看中了Figma代表的“未来”。

02、高价收购Figma,既无奈又必然

几乎垄断了设计界的Adobe,在设计界的地位却在不断遭到挑战。

2016年,UX Tools网站的榜单上,Sketch超过Photoshop成为最受设计师欢迎的设计工具。

Sketch安装包的体积只有Photoshop的4%,提供99美元一次买断的选项,买断的版本可以一直用下去。而不花钱就休想用Photoshop,即便是年付的订阅价格也高达239.88美元。

为了应对后起之秀的挑战,2016年Adobe推出了XD。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市场份额只有Sketch的35%。由于一直看不到起色,Adobe在宣传XD的时候明显底气不足,在自己官网上称XD为“Sketch的最佳替代品”。而Sketch则直接在官网回应: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设计师都选Sketch不选Adobe XD。

Figma更绝。不仅无需下载安装,甚至还免费提供基础功能,只向专业用户和企业用户收取费用。分析师预计Figma在2022年的收入将达到4亿美元,其中部分收入直接抢了Adobe的生意。甚至很多公司由于历史原因,虽然还在购买Adobe产品,但因为没人用,转而去采购了Figma。

看得出来,Adobe忍痛收购Figma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无奈的背后,也有其必然性。

2013年,Adobe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业务调整,宣布彻底放弃已经售卖了10年、增长见顶的Creative Suite套件,开始全面转向云端订阅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部分的人觉得Adobe这把梭哈过于冒险了,华尔街最精明的分析师也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进一步压榨Adobe现有的1300万客户而已。然而十年后,Adobe Create Cloud用户翻了一倍多。

Adobe的这次转型,也被奉为企业转型“教科书”。

但,服务虽然放在云端,用户仍然需要将臃肿软件下载到电脑上才可以使用。这个时候,Figma出现了。

Figma的起跑线,的比Adobe更远。创始人兼CEO Dylan Field一开始的构想,就是要做一款完全运行的云端的设计软件。2012年和一位投资人的聊天中,Field谈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WebGL技术。

WebGL实现了在浏览器里操作2D和3D图形的功能,而当时只有20岁的Field由此就断定,是时候让设计软件从本地电脑迁移到云端了。

相比Adobe的转型,Figma的理念更超前,就连当时最具有前瞻眼光的投资人心中也有点打鼓,毕竟当时的浏览器开多点标签页电脑风扇都会狂转,更别说还要再次基础上加上图形设计这个耗能巨兽。

然而十年后,同样证明了Figma的成功。

显然,收购Figma成为Adobe历史上又一次豪赌。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理念,加上互补的能力,Figma俨然成为Adobe最好的继任者。

然而,Figma上岸了,Adobe却下水了。

03、Adobe面临的三个难题

尽管Adobe一再强调对此次收购的乐观预期,但接下来却有两个问题需要Adobe给出答案。

第一个问题,来自资本市场。投资人关心的是,相比十年前,这次的转型是否过于冒险了?以Adobe加Figma现在的盈利能力,这比买卖能不能回本,如何回本?

第二个问题,来自用户,也就是Adobe衣食父母。用户关心的是,Figma被收购了,未来还能保持现在的口碑吗?而这,也是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关键。

和买卖双方的态度不同,设计师群体对这笔收购的态度,可以用“痛恨”和“犯愁”来形容。激进的用户在Figma社群论坛里高呼“Figma死了!”在社交网络上用国骂表达态度。甚至连Adobe的员工都觉得“恶心”,愤而辞职。

而大部分的设计师担心的是,被Adobe收了的Figma,将沦落为又一个Adobe全家桶中的一份子。

在用户眼中,Figma和Adobe完全就是两个极端:Figma轻灵,Adobe臃肿;Figma新潮,Adobe古板;Figma亲民,Adobe傲慢;Figma有人气,Adobe只会气人。

设计师小付表示自己担心未来Figma不仅不能免费使用,甚至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的付费策略。在他看来,这是Adobe的“传家宝”。

不管Adobe未来如何提交试卷,Figma还面临一个商业之外的问题。由于美国制裁名单的存在,2022年3月,Figma宣布封禁中国企业用户,大疆、华为等大厂被断供。紧接着,中国本土的竞争者就宣布,支持导入Figma文件。

目前来看,断供中国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Figma也明确表示,只是“暂时”封禁了账号的访问权限,该账号下的所有文件还保留着。但美国制裁名单一天不消除,这个问题会成为一把悬在中国企业和Figma头上的剑。

可以说,Figma的断供,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给了中国本土竞争者难得的发展空间。

图:来自IT桔子

被红杉资本寄予厚望的“蓝湖”,已经获得了5轮近20亿人民币的融资,成为融资最多的Figma的中国竞品。此外,蓝湖还在2018年推出了重协同的产品设计工具MasterGo。蓝湖表示其核心用户是设计师,因此产品更注重界面和交互的美观,信奉“颜值即正义”。

而高瓴创投、蓝驰创投、SIG海纳亚洲、源码资本则把赌注押在了更年轻的产品“即时设计”上。创始团队表示,即时设计的定位并非是中国版Figma,“而是一个综合体验不逊于Figma的自主产品。”

主要提供消费类软件、智能硬件以及物联网家居安全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万兴科技,在2020年收购了国内老牌在线原型制作平台墨刀后,于2021年内部孵化出在线设计协作平台“Pixso”,近期刚刚获得一笔近亿元的融资。

尽管被媒体称为“Figma的学徒”,但国产的同类型软件显然都不想被贴上“Figma的国产平替”的标签。无论是强调设计师调性、还是强调产品经理属性,看得出每个团队都在努力打造差异化特性,希望找出一条更适合中国用户和自身发展的道路。

Figma代表了未来设计平台的走向,那就是开放、云端,以及良好的社群氛围带动的活力和凝聚力。中国要想在未来不会掉队,也需要发展出足以抗衡Figma的同类产品。

既然有了Figma在前,中国的开发者,要加油了。

运营|陈佳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Adobe

2.3k
  • 微软、谷歌与Adobe分别向特朗普就职典礼捐款100万美元
  • Adobe:美国2024年购物季线上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2414亿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冤种Adobe,花200亿就买了个网页应用

Figma上岸了,Adobe却下水了

文|零态LT 吴狄

编辑|胡展嘉

没想到,向来抠抠唆唆的Adobe,这次居然一下子花了200亿美元(约1413亿人民币),买下Figma,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有多大呢?

根据公开数据,Adobe历史上共有56次收购,其中披露收购金额的有16起。而买下Figma花的钱,比其它15家企业加起来,还多出2亿多美元。不仅如此,Adobe还为此付出300亿美元市值下跌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Adobe在2021年的营收是157.85亿美元。也就是说,Adobe全年的营收,都不够买一个Figma。在外人看来,Adobe这次颇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劲头,导致其股价应声下跌超过20%。

所以,是什么原因让Adobe不惜下这么大的血本也要买下Figma?

01、Adobe看上Figma哪一点了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Figma,可能就是从这次“天价”收购开始的。在此之前,Figma只在设计师圈子中比较流行,知名度远不如Photoshop。

然而,2016年才正式上线的Figma,正在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席卷设计界。2020年估值20亿美元,2021年估值100亿美元。在设计工具评选网站UX Tools上,Figma包揽了UI设计、原型、Handoff、设计系统,甚至版本控制在内的5个分类的冠军。

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下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Figma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核心洞察:普适和协同。

传统的设计流程,首先需要将设计软件下载到电脑上并进行安装。在团队协作、交付给甲方作品的时候,每次都需要先把文件保存到本地,然后发送给对方。每次保存都是小心翼翼,卡住了也不敢轻易重启电脑,生怕辛苦做出的改动没保存上一重启就没了。如果对方电脑上没有安装该软件,还得先导出成图片或者PDF格式。可以说,小小一台电脑,拿捏住了项目的命脉。

而Figma则完全相反。它是一款完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无需下载安装,普适所有操作系统,不论是Windows、macOS、Linux,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进行操作。

所有的项目都保存在云端,在手机上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需要的时候,直接把共享的链接扔过去就可以了。

而Figma另一个受欢迎的功能,是在线协作。

我们要明白一点,埋头做设计,只是设计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整个产品设计的流程中,设计师需要和产品经理/项目经理(PM)、开发者、甲方等各个需求方进行频繁的交流,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修改调整。这个过程往往非常让人头疼,设计师不得不在设计图上仔细的标注好字体、字号、行高、跳转特效等细节,然后反复打开软件、修改文件、点击保存为“新作品(改)(改)…”传到版本控制服务器、通知相关人员去审阅、等待新的意见。

繁琐,又浪费时间。

而在Figma,PM可以实时给出评论、开发者可以直接查看并复制设计元素的代码,设计师可以立即对新需求进行改动,效果当时就能出来。一个项目最多可以邀请500人参与,最多支持200人同时操作。200个鼠标在屏幕上动来动去,想想就很刺激了。

微软、Twitter、Github、谷歌、Airbnb、Uber…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国外知名公司对Figma也是一致的好评,不仅真的在用,同时还给Figma开发插件。

然而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下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显然,已经拥有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众多设计工具的Adobe,是认同上述观点的。它看中的,不仅仅是Figma这个产品,更看中了Figma代表的“未来”。

02、高价收购Figma,既无奈又必然

几乎垄断了设计界的Adobe,在设计界的地位却在不断遭到挑战。

2016年,UX Tools网站的榜单上,Sketch超过Photoshop成为最受设计师欢迎的设计工具。

Sketch安装包的体积只有Photoshop的4%,提供99美元一次买断的选项,买断的版本可以一直用下去。而不花钱就休想用Photoshop,即便是年付的订阅价格也高达239.88美元。

为了应对后起之秀的挑战,2016年Adobe推出了XD。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市场份额只有Sketch的35%。由于一直看不到起色,Adobe在宣传XD的时候明显底气不足,在自己官网上称XD为“Sketch的最佳替代品”。而Sketch则直接在官网回应: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设计师都选Sketch不选Adobe XD。

Figma更绝。不仅无需下载安装,甚至还免费提供基础功能,只向专业用户和企业用户收取费用。分析师预计Figma在2022年的收入将达到4亿美元,其中部分收入直接抢了Adobe的生意。甚至很多公司由于历史原因,虽然还在购买Adobe产品,但因为没人用,转而去采购了Figma。

看得出来,Adobe忍痛收购Figma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无奈的背后,也有其必然性。

2013年,Adobe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业务调整,宣布彻底放弃已经售卖了10年、增长见顶的Creative Suite套件,开始全面转向云端订阅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部分的人觉得Adobe这把梭哈过于冒险了,华尔街最精明的分析师也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进一步压榨Adobe现有的1300万客户而已。然而十年后,Adobe Create Cloud用户翻了一倍多。

Adobe的这次转型,也被奉为企业转型“教科书”。

但,服务虽然放在云端,用户仍然需要将臃肿软件下载到电脑上才可以使用。这个时候,Figma出现了。

Figma的起跑线,的比Adobe更远。创始人兼CEO Dylan Field一开始的构想,就是要做一款完全运行的云端的设计软件。2012年和一位投资人的聊天中,Field谈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WebGL技术。

WebGL实现了在浏览器里操作2D和3D图形的功能,而当时只有20岁的Field由此就断定,是时候让设计软件从本地电脑迁移到云端了。

相比Adobe的转型,Figma的理念更超前,就连当时最具有前瞻眼光的投资人心中也有点打鼓,毕竟当时的浏览器开多点标签页电脑风扇都会狂转,更别说还要再次基础上加上图形设计这个耗能巨兽。

然而十年后,同样证明了Figma的成功。

显然,收购Figma成为Adobe历史上又一次豪赌。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理念,加上互补的能力,Figma俨然成为Adobe最好的继任者。

然而,Figma上岸了,Adobe却下水了。

03、Adobe面临的三个难题

尽管Adobe一再强调对此次收购的乐观预期,但接下来却有两个问题需要Adobe给出答案。

第一个问题,来自资本市场。投资人关心的是,相比十年前,这次的转型是否过于冒险了?以Adobe加Figma现在的盈利能力,这比买卖能不能回本,如何回本?

第二个问题,来自用户,也就是Adobe衣食父母。用户关心的是,Figma被收购了,未来还能保持现在的口碑吗?而这,也是第一个问题答案的关键。

和买卖双方的态度不同,设计师群体对这笔收购的态度,可以用“痛恨”和“犯愁”来形容。激进的用户在Figma社群论坛里高呼“Figma死了!”在社交网络上用国骂表达态度。甚至连Adobe的员工都觉得“恶心”,愤而辞职。

而大部分的设计师担心的是,被Adobe收了的Figma,将沦落为又一个Adobe全家桶中的一份子。

在用户眼中,Figma和Adobe完全就是两个极端:Figma轻灵,Adobe臃肿;Figma新潮,Adobe古板;Figma亲民,Adobe傲慢;Figma有人气,Adobe只会气人。

设计师小付表示自己担心未来Figma不仅不能免费使用,甚至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的付费策略。在他看来,这是Adobe的“传家宝”。

不管Adobe未来如何提交试卷,Figma还面临一个商业之外的问题。由于美国制裁名单的存在,2022年3月,Figma宣布封禁中国企业用户,大疆、华为等大厂被断供。紧接着,中国本土的竞争者就宣布,支持导入Figma文件。

目前来看,断供中国企业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Figma也明确表示,只是“暂时”封禁了账号的访问权限,该账号下的所有文件还保留着。但美国制裁名单一天不消除,这个问题会成为一把悬在中国企业和Figma头上的剑。

可以说,Figma的断供,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给了中国本土竞争者难得的发展空间。

图:来自IT桔子

被红杉资本寄予厚望的“蓝湖”,已经获得了5轮近20亿人民币的融资,成为融资最多的Figma的中国竞品。此外,蓝湖还在2018年推出了重协同的产品设计工具MasterGo。蓝湖表示其核心用户是设计师,因此产品更注重界面和交互的美观,信奉“颜值即正义”。

而高瓴创投、蓝驰创投、SIG海纳亚洲、源码资本则把赌注押在了更年轻的产品“即时设计”上。创始团队表示,即时设计的定位并非是中国版Figma,“而是一个综合体验不逊于Figma的自主产品。”

主要提供消费类软件、智能硬件以及物联网家居安全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万兴科技,在2020年收购了国内老牌在线原型制作平台墨刀后,于2021年内部孵化出在线设计协作平台“Pixso”,近期刚刚获得一笔近亿元的融资。

尽管被媒体称为“Figma的学徒”,但国产的同类型软件显然都不想被贴上“Figma的国产平替”的标签。无论是强调设计师调性、还是强调产品经理属性,看得出每个团队都在努力打造差异化特性,希望找出一条更适合中国用户和自身发展的道路。

Figma代表了未来设计平台的走向,那就是开放、云端,以及良好的社群氛围带动的活力和凝聚力。中国要想在未来不会掉队,也需要发展出足以抗衡Figma的同类产品。

既然有了Figma在前,中国的开发者,要加油了。

运营|陈佳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