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留学申请“卷”上天,“0+3”实施后,香港高校或再升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学申请“卷”上天,“0+3”实施后,香港高校或再升温

香港八大名校在内地的本科招生也形成24人争1个名额的局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9月26日起,香港对海外及中国台湾入境实行“0+3”,游客入境后不需酒店隔离,并只需居家检疫3日。同时,“来港易(广东居民进入香港)”和“回港易(目前在大陆的中国香港居民回香港)”也取消名额设限。

条件的放开也意味着,香港留学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在此之前,QS学术排名优秀、留学费用比英美等国更低、学校认可度高,甚至能享有相关补贴和免税指标,种种优势让香港成为留学选择的“香饽饽”。

根据QS2023年最佳留学城市排名,香港位列第12位,相比去年第15位提升3个名次。《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中国香港在意向留学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三,意向占比逐年提升,今年达到19%。

随着出入境隔离政策的放开,这一热度或将持续提高。

申请人数翻倍

尽管过去三年香港备受新冠疫情“蹂躏”,但香港高校对内地生源的吸引力不降反升。

越来越多人选择赴港留学。启德教育《2021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2021年1-7月,内地学生赴香港求学的咨询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26%。今年同期,咨询量又同比增长41.5%。

根据香港入境处数据,近五年来内地学生获批到港就读人数逐年提升。2021年,有37087名内地学生获批到港就读,同比增长19.16%,达到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这一数额达到24822人。按照这个增速,预计今年获批人数能够突破4万大关。

数据来源:香港入境处 制图: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

中研网研报指出,预计2021年中国留学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对比2020年2553亿元,增幅将超过五成。

数据显示,我国考研人数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人,比2021年增加80万人,2023年考研人数或再创新高,或突出500万大关。

更“卷”的竞争,让不少学生将目光投向香港。殊不知,香港高校在升温中也向“卷王”靠近。

启德教育陈静告诉记者,目前申请量比起疫情以前大幅增加,“香港增加了50%,其他国家大概是20%-30%。”

另一留学机构寰兴教育张鹏也表示,整体申请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越有名气的学校增长幅度越大。其中,香港中文大学22fall(2022年留学秋季入学申请)比21fall增加77%,香港城市大学2022年度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内地报读人数更是翻了一倍。

除了内地毕业生,由于香港高校面向全球招生,海外本科生也是竞争者之一。此外,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考研群体也想来“分一杯羹”。

陈静透露:“我们这边基本是几千人去竞争几十个名额,但每个专业平均就招60人。”

《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海外院校本科毕业生回流香港高校,也导致竞争更加白热化。今年香港前五院校中,海外院校背景占比达到19%,相比去年11%几乎翻了一倍。

也有工作了几年又回炉的申请者。陈静提到,这里面既有工作了一两年、专门提升实践经验再来申请的人士,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疫情后被裁员,寻找进修机会。

“在计算机和商科领域,这一类申请者特别多,这也是这两个专业难度高的原因,因为你还要跟经历更丰富的人去竞争。这一类的申请者比例近年已经提升至20%。”陈静说。

此外,考研人群也是不可小觑的群体。每年12月份和2月份后,留学机构都会迎来咨询小高峰。考完初试和初试结果出来后,觉得不理想的学生纷纷涌向留学机构。《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今年2月,香港求学咨询量同比增长120.2%。

加上部分原本意向欧洲或美国的学生考虑到当地疫情后转战香港,进一步推高了香港的热度。

申请门槛在无形中提高

申请学校过程中,“学历膨胀”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启德教育《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指出,今年港校录取的学生中,重本院校背景学生相较2021年占比大幅增加,硬件指标不断加强。今年香港排名前五院校硕士录取中,一半以上学生来自985/211院校,占比达到54%。而在去年,只有香港前三院校才达到54%这一比例。

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商科,这一比例进一步推高。以陈静所在机构为例,去年TOP3香港院校中,计算机、商科录用的985学生超过80%。

时间倒流到五年前,211学生还有冲刺TOP3的机会。但形势已经大不同。陈静提到,去年不少211学生去了香港浸会大学,而这所学校在以往是保底的选择,“他们当中都有1-2份实习经历,成绩也还过得去。”

张鹏也表示,以管理科为例,疫情之前211高校能够冲刺TOP3院校,“但现在我们基本都推荐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跟香港理工大学。”

在重本跟海外院校的挤压下,双非院校背景学生占比越来越小。去年香港前五院校中有40%的学生来自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今年这一比例下跌至27%。

在招生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申请翻倍,无形中提高了录取门槛。

雅思成绩方面,对于人文学科、传媒类学科的申请学生,留学机构也会默认建议雅思分数要达到7分:“6.5分是最低要求,我们的学生超过一半达到了7分以上。”陈静表示。

香港TOP5院校的热门硕士专业录取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金融专业硬性要求提供GMAT/GRE成绩,其他学校建议递交。

张鹏提到,以香港强项商科为例,最热门的会计、金融和经济中,申请学生大部分也会自觉考GMAT。

“录取的标准底线还是一样,但真正录取的标准已经远远高于这个底线。”张鹏说。

而热门如香港大学金融、经济,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管理等科目,也已经明确要求要提交GRE/GMAT成绩。

对于传媒类申请生,实践经历也成为“卷”的资本之一。陈静提到,2-3段实习经历已经成为惯例,其中不乏“大厂”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凑实习经历,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临时抱佛脚找远程实习、找熟人小公司开证明”等等。

张鹏透露,不少学生刚进大一就找到机构做规划:“以前签约的大多数是大三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大一大二了。”张鹏提到,TOP3院校的录取比例在30%-40%左右,再往后的学校稍微高一些,有50%-60%。

除了研究生,本科的竞争也在提升。目前在香港8所公立大学中,有6所对内地高考生采取自主招生,各所学校内地生申请人数均较去年有所上升。

数据来源:香港教资会 制图: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

今年香港八大名校本科在内地计划招生1660人,但内地报名人数已经接近4万,平均24人争1个名额。

香港大学指出,有超过1.5万名内地生以高考和其他考试成绩申请报读香港大学。但是,2022年内地招生学额预计仅约300个,意味着50个内地生争夺一个学位。

香港岭南大学的内地高考生报名人数同样也有大幅增加,今年共收到近2000名内地高考生的报名,增幅达到60%左右。香港岭南大学最终录取约50名内地高考生,也就是说,其录取比例高达40:1。

根据香港教资会数据,2020-2021学年,香港八间大学的内地本科生达到7645人,人数逐年走高。

不过,留港工作却非毕业生的首选。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2020-2021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人数均为6100人左右,对比2019年9757人下滑将近四成。

今年1-6月,这一数额为2003人,仍未回升至疫情前水平。

 

(文中张鹏、陈静均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学申请“卷”上天,“0+3”实施后,香港高校或再升温

香港八大名校在内地的本科招生也形成24人争1个名额的局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张熹珑

9月26日起,香港对海外及中国台湾入境实行“0+3”,游客入境后不需酒店隔离,并只需居家检疫3日。同时,“来港易(广东居民进入香港)”和“回港易(目前在大陆的中国香港居民回香港)”也取消名额设限。

条件的放开也意味着,香港留学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在此之前,QS学术排名优秀、留学费用比英美等国更低、学校认可度高,甚至能享有相关补贴和免税指标,种种优势让香港成为留学选择的“香饽饽”。

根据QS2023年最佳留学城市排名,香港位列第12位,相比去年第15位提升3个名次。《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中国香港在意向留学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三,意向占比逐年提升,今年达到19%。

随着出入境隔离政策的放开,这一热度或将持续提高。

申请人数翻倍

尽管过去三年香港备受新冠疫情“蹂躏”,但香港高校对内地生源的吸引力不降反升。

越来越多人选择赴港留学。启德教育《2021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2021年1-7月,内地学生赴香港求学的咨询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26%。今年同期,咨询量又同比增长41.5%。

根据香港入境处数据,近五年来内地学生获批到港就读人数逐年提升。2021年,有37087名内地学生获批到港就读,同比增长19.16%,达到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这一数额达到24822人。按照这个增速,预计今年获批人数能够突破4万大关。

数据来源:香港入境处 制图: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

中研网研报指出,预计2021年中国留学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对比2020年2553亿元,增幅将超过五成。

数据显示,我国考研人数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人,比2021年增加80万人,2023年考研人数或再创新高,或突出500万大关。

更“卷”的竞争,让不少学生将目光投向香港。殊不知,香港高校在升温中也向“卷王”靠近。

启德教育陈静告诉记者,目前申请量比起疫情以前大幅增加,“香港增加了50%,其他国家大概是20%-30%。”

另一留学机构寰兴教育张鹏也表示,整体申请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越有名气的学校增长幅度越大。其中,香港中文大学22fall(2022年留学秋季入学申请)比21fall增加77%,香港城市大学2022年度修课式研究生课程内地报读人数更是翻了一倍。

除了内地毕业生,由于香港高校面向全球招生,海外本科生也是竞争者之一。此外,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考研群体也想来“分一杯羹”。

陈静透露:“我们这边基本是几千人去竞争几十个名额,但每个专业平均就招60人。”

《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海外院校本科毕业生回流香港高校,也导致竞争更加白热化。今年香港前五院校中,海外院校背景占比达到19%,相比去年11%几乎翻了一倍。

也有工作了几年又回炉的申请者。陈静提到,这里面既有工作了一两年、专门提升实践经验再来申请的人士,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疫情后被裁员,寻找进修机会。

“在计算机和商科领域,这一类申请者特别多,这也是这两个专业难度高的原因,因为你还要跟经历更丰富的人去竞争。这一类的申请者比例近年已经提升至20%。”陈静说。

此外,考研人群也是不可小觑的群体。每年12月份和2月份后,留学机构都会迎来咨询小高峰。考完初试和初试结果出来后,觉得不理想的学生纷纷涌向留学机构。《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显示,今年2月,香港求学咨询量同比增长120.2%。

加上部分原本意向欧洲或美国的学生考虑到当地疫情后转战香港,进一步推高了香港的热度。

申请门槛在无形中提高

申请学校过程中,“学历膨胀”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启德教育《2022中国香港求学录取报告》指出,今年港校录取的学生中,重本院校背景学生相较2021年占比大幅增加,硬件指标不断加强。今年香港排名前五院校硕士录取中,一半以上学生来自985/211院校,占比达到54%。而在去年,只有香港前三院校才达到54%这一比例。

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商科,这一比例进一步推高。以陈静所在机构为例,去年TOP3香港院校中,计算机、商科录用的985学生超过80%。

时间倒流到五年前,211学生还有冲刺TOP3的机会。但形势已经大不同。陈静提到,去年不少211学生去了香港浸会大学,而这所学校在以往是保底的选择,“他们当中都有1-2份实习经历,成绩也还过得去。”

张鹏也表示,以管理科为例,疫情之前211高校能够冲刺TOP3院校,“但现在我们基本都推荐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跟香港理工大学。”

在重本跟海外院校的挤压下,双非院校背景学生占比越来越小。去年香港前五院校中有40%的学生来自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今年这一比例下跌至27%。

在招生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申请翻倍,无形中提高了录取门槛。

雅思成绩方面,对于人文学科、传媒类学科的申请学生,留学机构也会默认建议雅思分数要达到7分:“6.5分是最低要求,我们的学生超过一半达到了7分以上。”陈静表示。

香港TOP5院校的热门硕士专业录取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金融专业硬性要求提供GMAT/GRE成绩,其他学校建议递交。

张鹏提到,以香港强项商科为例,最热门的会计、金融和经济中,申请学生大部分也会自觉考GMAT。

“录取的标准底线还是一样,但真正录取的标准已经远远高于这个底线。”张鹏说。

而热门如香港大学金融、经济,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管理等科目,也已经明确要求要提交GRE/GMAT成绩。

对于传媒类申请生,实践经历也成为“卷”的资本之一。陈静提到,2-3段实习经历已经成为惯例,其中不乏“大厂”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凑实习经历,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临时抱佛脚找远程实习、找熟人小公司开证明”等等。

张鹏透露,不少学生刚进大一就找到机构做规划:“以前签约的大多数是大三学生,现在越来越多大一大二了。”张鹏提到,TOP3院校的录取比例在30%-40%左右,再往后的学校稍微高一些,有50%-60%。

除了研究生,本科的竞争也在提升。目前在香港8所公立大学中,有6所对内地高考生采取自主招生,各所学校内地生申请人数均较去年有所上升。

数据来源:香港教资会 制图: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

今年香港八大名校本科在内地计划招生1660人,但内地报名人数已经接近4万,平均24人争1个名额。

香港大学指出,有超过1.5万名内地生以高考和其他考试成绩申请报读香港大学。但是,2022年内地招生学额预计仅约300个,意味着50个内地生争夺一个学位。

香港岭南大学的内地高考生报名人数同样也有大幅增加,今年共收到近2000名内地高考生的报名,增幅达到60%左右。香港岭南大学最终录取约50名内地高考生,也就是说,其录取比例高达40:1。

根据香港教资会数据,2020-2021学年,香港八间大学的内地本科生达到7645人,人数逐年走高。

不过,留港工作却非毕业生的首选。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2020-2021年,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人数均为6100人左右,对比2019年9757人下滑将近四成。

今年1-6月,这一数额为2003人,仍未回升至疫情前水平。

 

(文中张鹏、陈静均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