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振芳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9月27日,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在“教育这十年”发布会上表示:“4%这一比例并不高,十年平均下来是4.13%,与世界平均4.3%和OECD国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只能说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国有在校生2.9亿人,教职工1800万人。这十年,财政教育投入每年4万多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近500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
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高低,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当一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在30%-40%时,这一比例才有可能达到4%以上。
“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首次实现4%目标时还不到30%。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升反降。”郭鹏指出。
教育的“家底”概括起来是“三个8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80%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是教育经费的第一大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80%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80%来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体。
过去十年,总投入、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非财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钱都翻了一番。概括起来是“四个翻番”。
第一,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8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年均增长9.3%。
第二,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增长9.4%。
第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3.7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8.8%。
第四,2021年全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2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8.6%。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的同时,生均经费水平实现增长,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2021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幼儿园9506元、普通小学12381元、普通初中17772元、普通高中18809元、中职学校17095元、普通高等学校22586元,分别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
其中,幼儿园年均增长12.6%,在各教育阶段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普通小学年均增长8.3%;普通初中年均增长8.9%;普通高中年均增长9.8%,增幅仅次于幼儿园,支出水平仅次于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年均增长7.9%;普通高校尽管年均增速最低为4.1%,但支出水平最高,超过2万元。
“这十年教育投入,仅增量就有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亿元。结构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郭鹏指出。
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上,总体是“三个一半以上”:各级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各个地区间,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具体而言,一是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优先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2021年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8.9%。
二是把学前教育作为“短中之短”优先补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2021年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20.6%,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占比达到5.9%,比2011年的2.2%提高了3.7个百分点,推动学前教育从普及发展迈向普惠发展阶段。
三是把“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坚中之坚”优先支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50%以上。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80%以上。
四是把“建档立卡”等深度贫困学生作为“困中之困”优先资助。十年来,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亿元,翻了一番。
“教育经费支出重点逐步从投资于物转向更多投资于人。”郭鹏解释,在各项支出中,用于教职工人员支出的占比最高,2021年达到61.6%,比201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2.1%,显著高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速。坚持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作为贯彻“不低于公务员”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优先落实。
郭鹏表示,“我国是用世界平均水平的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支撑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已经迈入了‘大国办强教育’的历史阶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