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市人大举行的这场会议,揭开“戴头盔”入法背后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市人大举行的这场会议,揭开“戴头盔”入法背后的故事

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被明确写入提条例第22条第五项。“基层执法人员的呼声得到了回应。”交警黄俊说。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黄景源

“作为一名交警,比起指路,我更关心的是市民的交通安全。”2022年9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地方立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与实践工作汇报会”。会上,来自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交警支队、被称为外滩“活地图”的民警黄俊,分享了自己参与立法的故事。

黄俊从警九年多,在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故。他通过公安内部数据及互联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有80%为颅脑损伤致死,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六到七成,对保护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只需一个小小的头盔,就能起到这么大的保护作用,何乐而不为?

于是,黄俊见到非机动车驾驶员就劝说“戴头盔、保安全”,没想到对方直接反问:“警察同志,不戴罚款吗?”

“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劝说又有多大作用呢?”黄俊颇为无奈。

2020年,上海市人大将《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纳入立法计划,立法过程中,上海市人大广泛倾听社会各界意见。作为身处非机动车执法管理一线的交警,黄俊建议将 “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纳入此次立法。

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被明确写入提条例第22条第五项。“基层执法人员的呼声得到了回应。”黄俊说。

虽然“戴头盔”写进了立法,但距离普遍落地还有一段距离。黄俊说,在执勤中,他遇到过不戴头盔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嫌戴头盔太热的外卖小哥,有埋怨带着头盔头疼的大爷,有害怕头盔压坏发型的阿姨,他都一一向他们进行解释。“想让大家知道,交警做这些不是为了罚款,是为了每个人的安全。”

据悉,历时16个月,上海电动自行车的戴盔率达到95%以上。

目前,上海市人大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和形式。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举例解释,在编制立法规划计划过程中,要向市级、区级乃至街镇等基层单位和高校院所以及专家学者等多方面征求意见,认真研究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选题。“戴头盔”入法就是就是这一形式的生动体现。

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立法更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2015年7月,虹桥街道办事处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界面新闻从会上获悉,7年来,虹桥街道办事处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108部法律、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意见征集,归纳各类意见建议2000余条,162条建议被采纳,其中全国人大采纳121条。

在征询体育法修订草案意见时,虹桥街道首次与残联合作开展面向残障人士的意见征询,长宁区聋人协会主席曹瑞强得知自己提出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意见被采纳,表示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创新,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法治和民主的温度”。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透露,截至2022年9月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六年多以来,总共对97件法规提出12340条意见,其中1148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联系点提出的立法建议数量和采纳数量也在逐年增长。2020年提出建议数和采纳数分别为2770条和254条,2021年分别为3103条和354,今年仅1-9月底就达到了4467条和497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市人大举行的这场会议,揭开“戴头盔”入法背后的故事

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被明确写入提条例第22条第五项。“基层执法人员的呼声得到了回应。”交警黄俊说。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黄景源

“作为一名交警,比起指路,我更关心的是市民的交通安全。”2022年9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地方立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与实践工作汇报会”。会上,来自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交警支队、被称为外滩“活地图”的民警黄俊,分享了自己参与立法的故事。

黄俊从警九年多,在工作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故。他通过公安内部数据及互联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有80%为颅脑损伤致死,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六到七成,对保护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只需一个小小的头盔,就能起到这么大的保护作用,何乐而不为?

于是,黄俊见到非机动车驾驶员就劝说“戴头盔、保安全”,没想到对方直接反问:“警察同志,不戴罚款吗?”

“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劝说又有多大作用呢?”黄俊颇为无奈。

2020年,上海市人大将《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纳入立法计划,立法过程中,上海市人大广泛倾听社会各界意见。作为身处非机动车执法管理一线的交警,黄俊建议将 “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纳入此次立法。

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被明确写入提条例第22条第五项。“基层执法人员的呼声得到了回应。”黄俊说。

虽然“戴头盔”写进了立法,但距离普遍落地还有一段距离。黄俊说,在执勤中,他遇到过不戴头盔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嫌戴头盔太热的外卖小哥,有埋怨带着头盔头疼的大爷,有害怕头盔压坏发型的阿姨,他都一一向他们进行解释。“想让大家知道,交警做这些不是为了罚款,是为了每个人的安全。”

据悉,历时16个月,上海电动自行车的戴盔率达到95%以上。

目前,上海市人大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和形式。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举例解释,在编制立法规划计划过程中,要向市级、区级乃至街镇等基层单位和高校院所以及专家学者等多方面征求意见,认真研究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选题。“戴头盔”入法就是就是这一形式的生动体现。

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立法更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2015年7月,虹桥街道办事处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界面新闻从会上获悉,7年来,虹桥街道办事处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108部法律、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意见征集,归纳各类意见建议2000余条,162条建议被采纳,其中全国人大采纳121条。

在征询体育法修订草案意见时,虹桥街道首次与残联合作开展面向残障人士的意见征询,长宁区聋人协会主席曹瑞强得知自己提出的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应该考虑到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意见被采纳,表示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创新,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法治和民主的温度”。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透露,截至2022年9月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六年多以来,总共对97件法规提出12340条意见,其中1148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联系点提出的立法建议数量和采纳数量也在逐年增长。2020年提出建议数和采纳数分别为2770条和254条,2021年分别为3103条和354,今年仅1-9月底就达到了4467条和497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