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点1个菜要10套餐具,谁给外卖商家评评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点1个菜要10套餐具,谁给外卖商家评评理?

如何拒绝不合理差评?

文|降噪NoNoise  戴菁

01、微妙的「差评」

前两天闲来无事,我打开某外卖软件,点了下界面右下角的一个小法槌图标。听说申请当「公众陪审」有一定奖励,但也有门槛——得先答对5道题。

答题对于一个全日制硕士能有多难呢?我漫不经心地进入模拟陪审任务,然后,挂在了第一道题目上。

68%的陪审员认为评价不合理,而我属于剩下的32%。问题出在哪里呢?反思了一下,或许当我以隐形的用户视角去判断一个商家与用户的争议时,会本能地对用户方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但如果站在商家视角,那些情绪宣泄性的字眼可能就变成了强词夺理。

一条争议性差评就这样诞生了。

《脱口秀大会5》中餐馆老板蛋卷就曾吐槽过一段险些被打差评的对话。外卖用户点了便宜的肉松寿司卷,但备注是,「肉松麻烦换成金枪鱼」。金枪鱼可比肉松贵多了,面对这样一个过分要求,蛋卷给客户打电话:这个真换不了。

「可以换什么?」「如果真要我说的话,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一下。」

尽管豆瓣4.9的评分无情地戳破了《脱口秀大会5》滑向口碑坍塌的事实,但蛋卷、孟川、House等选手对社会痛点的真实反映,还是击中了很多人。

像蛋卷的经历,在外卖商家群体中会有许多共鸣。在外卖平台组织的一场商户恳谈会上,超过九成商家反馈曾受到过「争议差评」的困扰。

今年8月28日,一名广州用户在美团外卖某餐馆下单点了一份小炒黄牛肉,订单备注索要10套餐具。商家以要求不合理为由拒绝提供,用户不满,直接打了差评。

在差评后面,用户解释了不满的由来,「我这份餐本来就有好几个人一起吃,多要几套餐具怎么了,不给餐具我们怎么吃。」但商家也感觉十分委屈,「只点1个菜,却要10套餐具,如果要100个怎么办,我们的餐具也是花钱买的。」

互联网评价体系的诞生,本意是借助交易过程中的用户反馈,激活和提升商家端的服务意识。在设计流量规则时,各互联网平台都成了马太效应的拥趸。那些评价越高、口碑越好的商家,获取的流量会越多,因为其他用户在做决策时会参考过往评价;反之,差评越多、打分越低,用户的不信任感越强,获取的单量自然越低。

这个滚雪球的过程,又成为平台治理的一部分,间接完成平台的自我净化。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一些争议性差评背后,流动的可能是充满强烈个体体验的认知和情绪。

有个餐馆老板说,有外卖用户点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厨师之前一直按甜口做,会放糖,其他顾客都没问题,但这个用户直接给了差评。「我家乡西红柿炒鸡蛋都是咸口的,吃不惯这种甜口。」

一个粥店老板则因为没有额外赠送小菜被差评。「我是商家的老顾客了,到店里还会有一些回馈老客的活动,我外卖要求送一个小菜都不能满足了?」粥店老板也很窝火,觉得这个要求不合理。「店里的小菜也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每个用户都要求免费送,我这店还要怎么开。」

他随后在美团外卖平台上发起了针对争议差评的申诉,希望平台能帮着评评理。

有意思的是,去年5月,美团官方公号曾推送过一篇文章——《今年4月,美团外卖商家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新进展》,内文主要说的是费率透明化的问题,但下面的评论区,近一半评论都在呼吁对顾客的恶意中伤提供解决办法,避免让更多商家受到不公正差评的伤害。

站在平台角度,客服可以通过一些既定规则,对部分争议差评直接作出评判,就像民事法官依据现有法条对诉讼案件进行裁决。但有些争议差评,顾客和商家都有一定道理,这时平台单方面难以判责。

此时,争议双方需要一个公共的「评理」空间。

02、一个按键,决定「审判」走向

很多互联网产品都试图从「大众陪审团」机制中寻求灵感启发。这项诞生于12世纪英国的庭审机制,深刻地影响了英美国家及其曾经的殖民地。

关于「陪审团」最经典的电影,莫过于1957年上映的《十二怒汉》。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聚到休息室,他们要共同判断那名涉嫌杀害自己父亲的18岁少年,是否真的有罪。

当这种民主决策理念引入互联网产品,便相继出现了微博居委会、闲鱼小法庭、知乎众裁议事厅,以及美团小美陪审团等层出不穷的评审机制。

你既可以把这种机制当作平台治理过程中追求公正中立的结果,也可以将其视为互联网时代关于「现代公民」教育的宝贵一课。评审员的一个按键,将决定裹挟在争议当中的那些由「不公正」引发的委屈、不甘、不满亦或愤怒的情绪,能否得到及时纾解。

而站在美团等平台的角度来看,「评审团」无疑能够增强生态参与方之间的信任、理解,这是公众机制能带来的最直观价值。

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外卖订单的差评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用户基于真实感受做出的有依据的差评,这种事实清晰、证据充分的差评可以帮助商家改善菜品口味、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恶意差评,如带有辱骂内容的差评;

三是用户和商家各有一定道理,平台难以判断,存在一定争议的差评。

目前,第二种差评平台组建的商家服务团队可以直接进行处理;第三种差评则会推送给「小美陪审团」进行评判。根据平台规则,热心公众、用户和商家都可以报名作为评审员,对争议差评进行投票判定。

前提是申请者先通过5道测试题的考验,而不要像我那样,草草折在正式答题前的模拟阶段。

据说这种评审每次大概有30人参加,投票时限为24小时。他们的投票结果将作为差评申诉是否通过的最终依据。还记得那个点1份餐要10份餐具引发的差评吗?最终评审员投票结果认为,用户评价不合理,商家的差评投诉获得通过。

目前,「小美陪审团」每月处理的外卖争议差评案例超过9万件,有百万用户以评审员的身份参与过外卖案例的评判,每月有约5万外卖商家通过公众评审的方式申诉成功,免除了差评影响。

03、大费周章,只为了1.7%?

在「陪审机制」落地的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容易让人费解。差评本身就是小概率发生的问题,争议性差评在外卖差评总量中仅占1.7%。在整体评价中占比可谓微乎其微。

平台有必要大费周章搞出一个「陪审机制」吗?其实,通过商户恳谈会发现,这类差评虽然所占比例并不高,让很多商家感到委屈。如同人们日常所抱怨的那样,一些交警在处理事故时可能会偏向相对弱势的行人,继而只能让机动车驾驶员承担更多委屈。

很明显,平台并不想让这种影响商户体验和感受的问题继续存在。因为只有商户兴旺,市场才能够繁荣,骑手才能够有收入,用户需求才能够满足,平台才能够发展。换言之,商户是经济的活水源头,也是美团外卖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由此不难理解,今年年初美团为什么会通过佣金返还、免费提供10万个「外卖管家服务名额」等六项举措,帮助受疫情冲击、经营陷入困难的中小商户们尽快恢复正常运转。这既是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直接关系到平台生态能否繁茂的必要投入。

在这种意识之下,倾听与收集商户反馈的恳谈会就成了一个重要管道。去年的一次恳谈会上,商家普遍反应外卖佣金不透明的问题,「佣金一直是一口价,为什么这么收?可不可以更透明、更合理?」

这个问题备受商家、政府及公众关注,而且也很快有了回响。2021年5月开始,美团推行费率透明化试点,改变原来粗放的收费方式,并计划在2022年实现费率透明化的全国覆盖。

从今年4月开始,美团外卖又发起了「繁盛计划」,通过沟通、发展、服务、共建四大机制建设,提升商家体验。借助「评审团」化解差评纠纷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认为,外卖平台引入公众评审体系,对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差评争议进行集体判断和投票,正是公众参与平台共治、共建的一个良好示范,无论对平台,对商家还是对用户而言,都具有弥足珍贵的正向价值。

或许下一次,诸如点1个菜该不该索要10套餐具的问题,将会有新的社会共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点1个菜要10套餐具,谁给外卖商家评评理?

如何拒绝不合理差评?

文|降噪NoNoise  戴菁

01、微妙的「差评」

前两天闲来无事,我打开某外卖软件,点了下界面右下角的一个小法槌图标。听说申请当「公众陪审」有一定奖励,但也有门槛——得先答对5道题。

答题对于一个全日制硕士能有多难呢?我漫不经心地进入模拟陪审任务,然后,挂在了第一道题目上。

68%的陪审员认为评价不合理,而我属于剩下的32%。问题出在哪里呢?反思了一下,或许当我以隐形的用户视角去判断一个商家与用户的争议时,会本能地对用户方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但如果站在商家视角,那些情绪宣泄性的字眼可能就变成了强词夺理。

一条争议性差评就这样诞生了。

《脱口秀大会5》中餐馆老板蛋卷就曾吐槽过一段险些被打差评的对话。外卖用户点了便宜的肉松寿司卷,但备注是,「肉松麻烦换成金枪鱼」。金枪鱼可比肉松贵多了,面对这样一个过分要求,蛋卷给客户打电话:这个真换不了。

「可以换什么?」「如果真要我说的话,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一下。」

尽管豆瓣4.9的评分无情地戳破了《脱口秀大会5》滑向口碑坍塌的事实,但蛋卷、孟川、House等选手对社会痛点的真实反映,还是击中了很多人。

像蛋卷的经历,在外卖商家群体中会有许多共鸣。在外卖平台组织的一场商户恳谈会上,超过九成商家反馈曾受到过「争议差评」的困扰。

今年8月28日,一名广州用户在美团外卖某餐馆下单点了一份小炒黄牛肉,订单备注索要10套餐具。商家以要求不合理为由拒绝提供,用户不满,直接打了差评。

在差评后面,用户解释了不满的由来,「我这份餐本来就有好几个人一起吃,多要几套餐具怎么了,不给餐具我们怎么吃。」但商家也感觉十分委屈,「只点1个菜,却要10套餐具,如果要100个怎么办,我们的餐具也是花钱买的。」

互联网评价体系的诞生,本意是借助交易过程中的用户反馈,激活和提升商家端的服务意识。在设计流量规则时,各互联网平台都成了马太效应的拥趸。那些评价越高、口碑越好的商家,获取的流量会越多,因为其他用户在做决策时会参考过往评价;反之,差评越多、打分越低,用户的不信任感越强,获取的单量自然越低。

这个滚雪球的过程,又成为平台治理的一部分,间接完成平台的自我净化。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一些争议性差评背后,流动的可能是充满强烈个体体验的认知和情绪。

有个餐馆老板说,有外卖用户点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厨师之前一直按甜口做,会放糖,其他顾客都没问题,但这个用户直接给了差评。「我家乡西红柿炒鸡蛋都是咸口的,吃不惯这种甜口。」

一个粥店老板则因为没有额外赠送小菜被差评。「我是商家的老顾客了,到店里还会有一些回馈老客的活动,我外卖要求送一个小菜都不能满足了?」粥店老板也很窝火,觉得这个要求不合理。「店里的小菜也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每个用户都要求免费送,我这店还要怎么开。」

他随后在美团外卖平台上发起了针对争议差评的申诉,希望平台能帮着评评理。

有意思的是,去年5月,美团官方公号曾推送过一篇文章——《今年4月,美团外卖商家们关心的问题有了新进展》,内文主要说的是费率透明化的问题,但下面的评论区,近一半评论都在呼吁对顾客的恶意中伤提供解决办法,避免让更多商家受到不公正差评的伤害。

站在平台角度,客服可以通过一些既定规则,对部分争议差评直接作出评判,就像民事法官依据现有法条对诉讼案件进行裁决。但有些争议差评,顾客和商家都有一定道理,这时平台单方面难以判责。

此时,争议双方需要一个公共的「评理」空间。

02、一个按键,决定「审判」走向

很多互联网产品都试图从「大众陪审团」机制中寻求灵感启发。这项诞生于12世纪英国的庭审机制,深刻地影响了英美国家及其曾经的殖民地。

关于「陪审团」最经典的电影,莫过于1957年上映的《十二怒汉》。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聚到休息室,他们要共同判断那名涉嫌杀害自己父亲的18岁少年,是否真的有罪。

当这种民主决策理念引入互联网产品,便相继出现了微博居委会、闲鱼小法庭、知乎众裁议事厅,以及美团小美陪审团等层出不穷的评审机制。

你既可以把这种机制当作平台治理过程中追求公正中立的结果,也可以将其视为互联网时代关于「现代公民」教育的宝贵一课。评审员的一个按键,将决定裹挟在争议当中的那些由「不公正」引发的委屈、不甘、不满亦或愤怒的情绪,能否得到及时纾解。

而站在美团等平台的角度来看,「评审团」无疑能够增强生态参与方之间的信任、理解,这是公众机制能带来的最直观价值。

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外卖订单的差评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用户基于真实感受做出的有依据的差评,这种事实清晰、证据充分的差评可以帮助商家改善菜品口味、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恶意差评,如带有辱骂内容的差评;

三是用户和商家各有一定道理,平台难以判断,存在一定争议的差评。

目前,第二种差评平台组建的商家服务团队可以直接进行处理;第三种差评则会推送给「小美陪审团」进行评判。根据平台规则,热心公众、用户和商家都可以报名作为评审员,对争议差评进行投票判定。

前提是申请者先通过5道测试题的考验,而不要像我那样,草草折在正式答题前的模拟阶段。

据说这种评审每次大概有30人参加,投票时限为24小时。他们的投票结果将作为差评申诉是否通过的最终依据。还记得那个点1份餐要10份餐具引发的差评吗?最终评审员投票结果认为,用户评价不合理,商家的差评投诉获得通过。

目前,「小美陪审团」每月处理的外卖争议差评案例超过9万件,有百万用户以评审员的身份参与过外卖案例的评判,每月有约5万外卖商家通过公众评审的方式申诉成功,免除了差评影响。

03、大费周章,只为了1.7%?

在「陪审机制」落地的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容易让人费解。差评本身就是小概率发生的问题,争议性差评在外卖差评总量中仅占1.7%。在整体评价中占比可谓微乎其微。

平台有必要大费周章搞出一个「陪审机制」吗?其实,通过商户恳谈会发现,这类差评虽然所占比例并不高,让很多商家感到委屈。如同人们日常所抱怨的那样,一些交警在处理事故时可能会偏向相对弱势的行人,继而只能让机动车驾驶员承担更多委屈。

很明显,平台并不想让这种影响商户体验和感受的问题继续存在。因为只有商户兴旺,市场才能够繁荣,骑手才能够有收入,用户需求才能够满足,平台才能够发展。换言之,商户是经济的活水源头,也是美团外卖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由此不难理解,今年年初美团为什么会通过佣金返还、免费提供10万个「外卖管家服务名额」等六项举措,帮助受疫情冲击、经营陷入困难的中小商户们尽快恢复正常运转。这既是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直接关系到平台生态能否繁茂的必要投入。

在这种意识之下,倾听与收集商户反馈的恳谈会就成了一个重要管道。去年的一次恳谈会上,商家普遍反应外卖佣金不透明的问题,「佣金一直是一口价,为什么这么收?可不可以更透明、更合理?」

这个问题备受商家、政府及公众关注,而且也很快有了回响。2021年5月开始,美团推行费率透明化试点,改变原来粗放的收费方式,并计划在2022年实现费率透明化的全国覆盖。

从今年4月开始,美团外卖又发起了「繁盛计划」,通过沟通、发展、服务、共建四大机制建设,提升商家体验。借助「评审团」化解差评纠纷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认为,外卖平台引入公众评审体系,对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差评争议进行集体判断和投票,正是公众参与平台共治、共建的一个良好示范,无论对平台,对商家还是对用户而言,都具有弥足珍贵的正向价值。

或许下一次,诸如点1个菜该不该索要10套餐具的问题,将会有新的社会共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