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戏骨”快不够用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戏骨”快不够用了

凑齐一套老戏骨配角班底,正在成为剧集领域品质的某种量化标准。

文|犀牛娱乐 胖部

编辑|朴芳

一种新的制作业态,正在成为长视频内容升级期的标配。

结合近期几部热门剧来看,《胡同》接下来将有吴刚、巫刚、陈瑾等老戏骨登场;《底线》则码齐了王劲松、张志坚、刘敏涛等;《大考》除了主演陈宝国和王千源,还有郭涛、梁静和颜丙燕等戏骨级演员。

凑齐一套老戏骨配角班底,正在成为剧集领域品质的某种量化标准。

这种打法在头部剧中越来越普遍,除了故事高度集中在男女主角的甜宠类剧集,其他类别几乎无一例外。而当老戏骨的面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而且重复率相当高的时候,剧集领域的升级似乎正在滑入一种套路化的模板。

以张志坚为例,他今年在《冰雨火》《底线》中饰演的都是公检法领导,后续还将出演《狂飙》《黑白密码》等同类型剧集;又比如“警察专业户”王景春,今年出演的两部剧《对决》《警察荣誉》里也都是处事老道的老警察形象。

可以看到,类似的选角除了考虑适配度和演技,也充分考虑到了演员本身的影响力。制作方会有意选择观众认知度较高的老戏骨,来凸显在内容升级上的努力,让大众获得一种精品化的形象感知。

如果这些动作渐渐让戏骨们的演技标签,成为内容升级时代新的“流量”,长期来看或许是内容行业的又一问题。

老戏骨们的春天?

哪些老戏骨有较高的认知度?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随着市场成熟,大约从2017年后观众逐渐形成了对好演员群体的认知,并在随后的“考古”大潮中不断发掘出一批宝藏演员,比如《人民的名义》以来的“叔圈”热,这类演员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王劲松、刘奕君、张志坚、吴刚等。

其次是有部分曾经国民度较高的头部演员,随着年龄或形象调整开始转向出演配角,获得更多机会,比如在《星汉灿烂·月升沧海》中就有郭涛、曾黎、保剑锋、童蕾等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员,《罚罪》则有李幼斌、江珊、史兰芽等参演。

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凭借在优质内容里的角色,开始崭露头角或再度获得认知。比如《人世间》的丁勇岱,近期出演《对决》《罚罪》;《扫黑风暴》的王志飞,又出演了《玫瑰之战》《幸福到万家》;《天才基本法》的王骁、《罚罪》的王阳,也是越来越为人所知。

相比后两类,第一类或许更具有行业代表性。从《琅琊榜》《伪装者》到《人民的名义》再到《庆余年》,曾经在优质剧中凭借金牌配角出圈的老戏骨,也是行业内靠“顶级班底”打赢口碑战的亲历者,天然会带动观众的某种精品化联想。

以这部分演员为主,当前老戏骨们正在获得更多机会,甚至在头部剧中刷屏。犀牛君统计了近三个月热门剧集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老戏骨面孔,并对其近三年的项目数做了统计。

这仅仅是这些戏骨们的影视剧作品。

除此之外,比如王劲松还参与了《天地诗心》《故事里的中国》《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的录制;一些演员还在人艺、国话等团体有演出任务,比如今年吴刚就出演了人艺新版《哗变》,张志坚去年底再度参与了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巡演。

如何评价这样的行业新风?首先还是需要认可。

长期以来行业里的好演员们得不到好机会,比如张颂文在2020年出圈之前有十一年租住在京郊的农村平房里,收入最少的一年只有三万多元,曾经还成为出圈话题。

当好演员们可以靠演技获得机会,并获得大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对于演员职业和整个行业都是一件好事。目前行业里也有更多演员成为这种金牌配角,如尹铸胜(《风起陇西》)、赵阳(《对决》《警察荣誉》)等近来也有不少机会。

但反过来看,当戏骨们的演技成为一种新的“流量”获取价值,比较可虑的是商业逻辑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冲撞。

在由流量明星主导的上一个时期,曾因为项目过多出现过演员轧戏、替身等乱象。诚然,相对更成熟、也经历了市场考验的老戏骨们,在艺德和能力上或许都更值得信任,但频繁的出演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打磨角色的精力,或者相对功能化的角色设计。

以其中工作相对较多的王劲松为例,今年参与拍摄作品的开机、杀青时间分别为《野蛮生长》(2021.10.20-2022.3.14)、《仙剑》(2021.11.19-2022.3.29)、《底线》(2.26-5.20)、《无负今日》(4月7日开机)、《薄冰》(3.23-6.25)、《此心安处是吾乡》(5.1-7.25),还有9月21日开播的综艺《天地诗心》。

需要明确的是,因为不同演员进组时间的不同,并不意味着需要演员轧戏。但这种相对密集的拍摄过程,对演员的精力和创作欲望还是会有比较大的消耗,而且虽然王劲松出演的以配角为主,但很多角色会比较吃重,比如《仙剑》中的拜月教主和《底线》里的陈康。

而在这些老戏骨的使用上,创作者很大程度上也在放大角色的功能性。

比如《扫黑风暴》《对决》《罚罪》《冰雨火》等悬疑犯罪剧,通过刘奕君、王景春、王劲松、张志坚等演员的表演故布疑阵,让观众怀疑其身份,老戏骨+悬疑已经成为这种玩法的标配;此外,张志坚连续出演公检法领导、王景春出演警察,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选角惯性。

这种功能化或者说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可以视为内容升级需求下的开发思路使然。但对于演员们来说,无论是个人的创作体验,还是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在这个过程中都难免要打个折扣。

“老戏骨”打法,只能“镀金”

码齐老戏骨,打通口碑关,这样的思路还将在后续一大堆新剧中继续延续。

比如首部反映平安中国建设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有周野芒、刘奕君、丁勇岱、王劲松、刘之冰等参演;新版《仙剑》除了王劲松,阵容还包括吴樾、杨昆、邱心志、曾黎、张子健等。

此外,爱奇艺的《狂飙》官宣阵容后就带动了较高热度,并出现了#狂飙的飙是飙演技的飙#的话题。张译、张颂文主演,还有张志坚、吴刚、李建义、倪大红、韩童生、石兆琪等号称“12位实力派”的阵容。从讨论反响看,码齐老戏骨的打法确实有很好的热度拉动效果。

但在上映后,演员班底对口碑拉动的效果其实一般。

以《凭栏一片风云起》为例,王劲松的17分钟独白被誉为“台词天花板”,但该剧本身剧本和主演层面的薄弱,终究让该剧整体热度不及预期。

还有“反派天花板”刘奕君出演的《张卫国的夏天》,将一个中年男人的刻薄世故与不甘演得入木三分,评论区对他也基本是称赞声;奈何剧集本身的剧情走向越来越悬浮,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不够,开播后的整体声量逐渐下滑。

无论对于制片方还是导演等主创,能够邀请这些“叔圈天菜”、老戏骨们诠释角色,无论从宣传还是创作层面都是求之不得的。但演员对于影视作品只能是镀金,其作用不可小觑,但也无法放大。

目前行业推动的内容升级,正在出现一些套路化的路径。比如实拍,比如特效升级,或者邀请老戏骨班底,以及主演的原声出演等等,基本是能够给观众带来直观的精品化感受、且立竿见影的点。这些升级当然有其价值,但对行业和市场来说更多的是安慰剂作用。

内容升级有捷径,但要走到终点,还是需要尊重内容规律,拿出时间打磨剧本,从根本上完善制作端的上下游环节。今年的《星汉灿烂》和《苍兰诀》能够脱颖而出并获得较好的口碑,筹备到制作的时间基本都在三到四年。

而对于演员来说,好的作品才能带来发挥的空间,同时靠出圈作品进一步巩固观众印象,持续个人的品牌热度。

从《琅琊榜》《伪装者》到现在,老戏骨班底曾经一次次给观众带来过表演的飨宴,而支撑起这些表演的除了演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角色灵魂的支撑。如果让他们在同质化的角色或普通剧本里持续消耗,对于演员和行业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戏骨”快不够用了

凑齐一套老戏骨配角班底,正在成为剧集领域品质的某种量化标准。

文|犀牛娱乐 胖部

编辑|朴芳

一种新的制作业态,正在成为长视频内容升级期的标配。

结合近期几部热门剧来看,《胡同》接下来将有吴刚、巫刚、陈瑾等老戏骨登场;《底线》则码齐了王劲松、张志坚、刘敏涛等;《大考》除了主演陈宝国和王千源,还有郭涛、梁静和颜丙燕等戏骨级演员。

凑齐一套老戏骨配角班底,正在成为剧集领域品质的某种量化标准。

这种打法在头部剧中越来越普遍,除了故事高度集中在男女主角的甜宠类剧集,其他类别几乎无一例外。而当老戏骨的面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屏幕上,而且重复率相当高的时候,剧集领域的升级似乎正在滑入一种套路化的模板。

以张志坚为例,他今年在《冰雨火》《底线》中饰演的都是公检法领导,后续还将出演《狂飙》《黑白密码》等同类型剧集;又比如“警察专业户”王景春,今年出演的两部剧《对决》《警察荣誉》里也都是处事老道的老警察形象。

可以看到,类似的选角除了考虑适配度和演技,也充分考虑到了演员本身的影响力。制作方会有意选择观众认知度较高的老戏骨,来凸显在内容升级上的努力,让大众获得一种精品化的形象感知。

如果这些动作渐渐让戏骨们的演技标签,成为内容升级时代新的“流量”,长期来看或许是内容行业的又一问题。

老戏骨们的春天?

哪些老戏骨有较高的认知度?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随着市场成熟,大约从2017年后观众逐渐形成了对好演员群体的认知,并在随后的“考古”大潮中不断发掘出一批宝藏演员,比如《人民的名义》以来的“叔圈”热,这类演员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王劲松、刘奕君、张志坚、吴刚等。

其次是有部分曾经国民度较高的头部演员,随着年龄或形象调整开始转向出演配角,获得更多机会,比如在《星汉灿烂·月升沧海》中就有郭涛、曾黎、保剑锋、童蕾等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员,《罚罪》则有李幼斌、江珊、史兰芽等参演。

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凭借在优质内容里的角色,开始崭露头角或再度获得认知。比如《人世间》的丁勇岱,近期出演《对决》《罚罪》;《扫黑风暴》的王志飞,又出演了《玫瑰之战》《幸福到万家》;《天才基本法》的王骁、《罚罪》的王阳,也是越来越为人所知。

相比后两类,第一类或许更具有行业代表性。从《琅琊榜》《伪装者》到《人民的名义》再到《庆余年》,曾经在优质剧中凭借金牌配角出圈的老戏骨,也是行业内靠“顶级班底”打赢口碑战的亲历者,天然会带动观众的某种精品化联想。

以这部分演员为主,当前老戏骨们正在获得更多机会,甚至在头部剧中刷屏。犀牛君统计了近三个月热门剧集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老戏骨面孔,并对其近三年的项目数做了统计。

这仅仅是这些戏骨们的影视剧作品。

除此之外,比如王劲松还参与了《天地诗心》《故事里的中国》《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的录制;一些演员还在人艺、国话等团体有演出任务,比如今年吴刚就出演了人艺新版《哗变》,张志坚去年底再度参与了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巡演。

如何评价这样的行业新风?首先还是需要认可。

长期以来行业里的好演员们得不到好机会,比如张颂文在2020年出圈之前有十一年租住在京郊的农村平房里,收入最少的一年只有三万多元,曾经还成为出圈话题。

当好演员们可以靠演技获得机会,并获得大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对于演员职业和整个行业都是一件好事。目前行业里也有更多演员成为这种金牌配角,如尹铸胜(《风起陇西》)、赵阳(《对决》《警察荣誉》)等近来也有不少机会。

但反过来看,当戏骨们的演技成为一种新的“流量”获取价值,比较可虑的是商业逻辑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冲撞。

在由流量明星主导的上一个时期,曾因为项目过多出现过演员轧戏、替身等乱象。诚然,相对更成熟、也经历了市场考验的老戏骨们,在艺德和能力上或许都更值得信任,但频繁的出演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打磨角色的精力,或者相对功能化的角色设计。

以其中工作相对较多的王劲松为例,今年参与拍摄作品的开机、杀青时间分别为《野蛮生长》(2021.10.20-2022.3.14)、《仙剑》(2021.11.19-2022.3.29)、《底线》(2.26-5.20)、《无负今日》(4月7日开机)、《薄冰》(3.23-6.25)、《此心安处是吾乡》(5.1-7.25),还有9月21日开播的综艺《天地诗心》。

需要明确的是,因为不同演员进组时间的不同,并不意味着需要演员轧戏。但这种相对密集的拍摄过程,对演员的精力和创作欲望还是会有比较大的消耗,而且虽然王劲松出演的以配角为主,但很多角色会比较吃重,比如《仙剑》中的拜月教主和《底线》里的陈康。

而在这些老戏骨的使用上,创作者很大程度上也在放大角色的功能性。

比如《扫黑风暴》《对决》《罚罪》《冰雨火》等悬疑犯罪剧,通过刘奕君、王景春、王劲松、张志坚等演员的表演故布疑阵,让观众怀疑其身份,老戏骨+悬疑已经成为这种玩法的标配;此外,张志坚连续出演公检法领导、王景春出演警察,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一种选角惯性。

这种功能化或者说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可以视为内容升级需求下的开发思路使然。但对于演员们来说,无论是个人的创作体验,还是给观众带来的新鲜感,在这个过程中都难免要打个折扣。

“老戏骨”打法,只能“镀金”

码齐老戏骨,打通口碑关,这样的思路还将在后续一大堆新剧中继续延续。

比如首部反映平安中国建设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有周野芒、刘奕君、丁勇岱、王劲松、刘之冰等参演;新版《仙剑》除了王劲松,阵容还包括吴樾、杨昆、邱心志、曾黎、张子健等。

此外,爱奇艺的《狂飙》官宣阵容后就带动了较高热度,并出现了#狂飙的飙是飙演技的飙#的话题。张译、张颂文主演,还有张志坚、吴刚、李建义、倪大红、韩童生、石兆琪等号称“12位实力派”的阵容。从讨论反响看,码齐老戏骨的打法确实有很好的热度拉动效果。

但在上映后,演员班底对口碑拉动的效果其实一般。

以《凭栏一片风云起》为例,王劲松的17分钟独白被誉为“台词天花板”,但该剧本身剧本和主演层面的薄弱,终究让该剧整体热度不及预期。

还有“反派天花板”刘奕君出演的《张卫国的夏天》,将一个中年男人的刻薄世故与不甘演得入木三分,评论区对他也基本是称赞声;奈何剧集本身的剧情走向越来越悬浮,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也不够,开播后的整体声量逐渐下滑。

无论对于制片方还是导演等主创,能够邀请这些“叔圈天菜”、老戏骨们诠释角色,无论从宣传还是创作层面都是求之不得的。但演员对于影视作品只能是镀金,其作用不可小觑,但也无法放大。

目前行业推动的内容升级,正在出现一些套路化的路径。比如实拍,比如特效升级,或者邀请老戏骨班底,以及主演的原声出演等等,基本是能够给观众带来直观的精品化感受、且立竿见影的点。这些升级当然有其价值,但对行业和市场来说更多的是安慰剂作用。

内容升级有捷径,但要走到终点,还是需要尊重内容规律,拿出时间打磨剧本,从根本上完善制作端的上下游环节。今年的《星汉灿烂》和《苍兰诀》能够脱颖而出并获得较好的口碑,筹备到制作的时间基本都在三到四年。

而对于演员来说,好的作品才能带来发挥的空间,同时靠出圈作品进一步巩固观众印象,持续个人的品牌热度。

从《琅琊榜》《伪装者》到现在,老戏骨班底曾经一次次给观众带来过表演的飨宴,而支撑起这些表演的除了演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角色灵魂的支撑。如果让他们在同质化的角色或普通剧本里持续消耗,对于演员和行业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