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咖啡成为“硬通货”:跨界玩家暴增,玩法多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咖啡成为“硬通货”:跨界玩家暴增,玩法多样

咖啡赛道逐渐拥挤。

文|钛财经 闪电懒

编辑|Duke

2022年的咖啡赛道颇为热闹,新旧势力轮番上场,卖包子的、卖鞋的,送快递的都要掺和一脚。根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3枚“特咖啡”商标,以及3枚“XTEP COFFEE”商标;而在它之前,同为运动品牌的李宁已率先入局。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022年新增咖啡相关注册企业1.9万家,同比增长26.6%,共发生14起咖啡融资事件,融资额12.35亿元。因此,可以预见,在新式茶饮逐渐退潮的情况下, 咖啡正在接过接力棒。

咖啡赛道逐渐拥挤

为何咖啡赛道突然火起来了?这从市场的增长规模就可以窥探一二。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初步估计2021-2026年我国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10%的平均复合增速,到2026年接近1700亿元。

同时,咖啡赛道也逐渐进入红利期,尤其是瑞幸咖啡的“死灰复燃”也让观望者嗅到了国内咖啡市场的商机,更加笃定地入局。

根据瑞幸咖啡最新的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32.987亿元,同比增长72.4%;自营门店层面利润率达到30.6%,同比增长24.51%。

纵观整个中国咖啡市场,目前正处于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阶段。既有星巴克、COSTA、Peet’s Coffee皮爷咖啡、Tims咖啡等国际咖啡巨头持续加码,又有Manner Coffee、M Stand等精品咖啡“新贵”在资本的助力下快速扩张,以及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新零售”消费模式的重新崛起。

除此之外,一大批跨界选手也迅速入局。继中国石化、中国邮政等品牌跨界卖咖啡之后,狗不理包子成立了高乐雅咖啡,同仁堂也推出了“朋克养生咖啡”,和府捞面申请注册“和府一杯咖啡”商标,以及运动服装品牌李宁、特步纷纷跑步入场。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6.4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咖啡”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咖啡”相关企业。

随着玩家激增,一直在国内没有对手的星巴克也开始陷入营业困境。根据2022财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降40%,同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4%、同店交易量同比下降43%、客单价同比下降1%。

或许是感觉到了压力,星巴克在不久前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出了2025年中国战略愿景,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以平均每9小时开一家新门店的速度,在中国市场增开3000家门店,使门店数量达到9000家。

资本为何瞄上咖啡?

“咖啡经济一片火热,如果企业的资金储备够,当前入局是个好时机。”有业内人士认为。

那么,资本为何选择咖啡,而不是此前爆火的新式茶饮,亦或者网红小吃零食呢?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咖啡已经成为都市白领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很多人而言,咖啡不仅是续命神器,更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口粮。

同时,咖啡较高的场景和品牌适配度,也是吸引资本的一大原因。无论是在奶茶店、服装店还是在办公室、在家里,喝一杯咖啡都很方便也不显突兀。跨界咖啡的赛道大佬云集,不同的创建初衷,不同的品牌定位,让这些咖啡品牌形成了错位竞争。

此外,大部分跨界经营咖啡的企业也都有一些显著特征:市场名气很大,在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网点,但是却是相对传统的品牌,不属于互联网新秀。当下,咖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高频消费品,这些品牌可以充分发挥其网点布局优势,利用咖啡带来流量帮助自身主营业务,实现从高频场景向低频场景引流。

当然,纵使套路千千万,咖啡要做强做大还需自身专业性够强。不论是咖啡豆产区的选择,还是烘焙时间控制、咖啡保鲜等问题,都需要严格的品质把控。跨界品牌还需深耕咖啡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环节,把产品做好,才能笑到最后。

咖啡正在多元化

不仅是玩家暴增,门店扩张,新玩家布局下的咖啡玩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近年来,除了传统线下咖啡门店以外,便利店咖啡、无人咖啡店和咖啡外卖O2O等新兴模式快速涌现,形成了多巨头、多模式的格局。

根据TalkingData此前发布的《消费行业,探究咖啡消费人群特征差异》显示,如今星巴克18-29岁的用户占比,已明显落后于瑞幸咖啡等品牌,同时有更多网红咖啡店正在分流这批年轻的咖啡用户。

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这些“新品牌”还不能打败星巴克,但它们确实在蚕食星巴克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咖啡“茶饮化”也悄悄崛起。在“后星巴克时代”,咖啡品牌们也将更多心思放在了产品上,寄希望于某一款爆品能够瞬间点燃市场。比如,瑞幸咖啡推出的“生椰拿铁”就成功火出圈。据了解,自正式推广新品生椰拿铁起,单月销量超千万杯,刷新了其新品销售记录。

而其他咖啡品牌也纷纷跟进。比如:M stand率先在微博公布上新“椰”系列产品,如今鲜椰冰咖、生椰dirty等也开始成为店内主力产品;Seesaw上新的厚椰系列,更是直接将瑞幸的“厚乳”与“生椰”联合照搬。

因此,随着咖啡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用户的消费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比如:速溶、即饮等咖啡主要满足用户的生理或者情感需求;咖啡门店主要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茶饮式”咖啡主要满足喜好口味多变的年轻用户;外卖咖啡则逐渐受到上班族的青睐。

简单来说,如今中国人的新咖啡杯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市场定位和业态。不过,反观各大咖啡品牌之间的产品大战,却丝毫不输“新式茶饮”赛道中的产品之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咖啡成为“硬通货”:跨界玩家暴增,玩法多样

咖啡赛道逐渐拥挤。

文|钛财经 闪电懒

编辑|Duke

2022年的咖啡赛道颇为热闹,新旧势力轮番上场,卖包子的、卖鞋的,送快递的都要掺和一脚。根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3枚“特咖啡”商标,以及3枚“XTEP COFFEE”商标;而在它之前,同为运动品牌的李宁已率先入局。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022年新增咖啡相关注册企业1.9万家,同比增长26.6%,共发生14起咖啡融资事件,融资额12.35亿元。因此,可以预见,在新式茶饮逐渐退潮的情况下, 咖啡正在接过接力棒。

咖啡赛道逐渐拥挤

为何咖啡赛道突然火起来了?这从市场的增长规模就可以窥探一二。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初步估计2021-2026年我国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10%的平均复合增速,到2026年接近1700亿元。

同时,咖啡赛道也逐渐进入红利期,尤其是瑞幸咖啡的“死灰复燃”也让观望者嗅到了国内咖啡市场的商机,更加笃定地入局。

根据瑞幸咖啡最新的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总净收入32.987亿元,同比增长72.4%;自营门店层面利润率达到30.6%,同比增长24.51%。

纵观整个中国咖啡市场,目前正处于群雄逐鹿,诸侯割据的阶段。既有星巴克、COSTA、Peet’s Coffee皮爷咖啡、Tims咖啡等国际咖啡巨头持续加码,又有Manner Coffee、M Stand等精品咖啡“新贵”在资本的助力下快速扩张,以及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新零售”消费模式的重新崛起。

除此之外,一大批跨界选手也迅速入局。继中国石化、中国邮政等品牌跨界卖咖啡之后,狗不理包子成立了高乐雅咖啡,同仁堂也推出了“朋克养生咖啡”,和府捞面申请注册“和府一杯咖啡”商标,以及运动服装品牌李宁、特步纷纷跑步入场。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6.4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咖啡”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咖啡”相关企业。

随着玩家激增,一直在国内没有对手的星巴克也开始陷入营业困境。根据2022财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降40%,同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4%、同店交易量同比下降43%、客单价同比下降1%。

或许是感觉到了压力,星巴克在不久前的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出了2025年中国战略愿景,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以平均每9小时开一家新门店的速度,在中国市场增开3000家门店,使门店数量达到9000家。

资本为何瞄上咖啡?

“咖啡经济一片火热,如果企业的资金储备够,当前入局是个好时机。”有业内人士认为。

那么,资本为何选择咖啡,而不是此前爆火的新式茶饮,亦或者网红小吃零食呢?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咖啡已经成为都市白领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很多人而言,咖啡不仅是续命神器,更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口粮。

同时,咖啡较高的场景和品牌适配度,也是吸引资本的一大原因。无论是在奶茶店、服装店还是在办公室、在家里,喝一杯咖啡都很方便也不显突兀。跨界咖啡的赛道大佬云集,不同的创建初衷,不同的品牌定位,让这些咖啡品牌形成了错位竞争。

此外,大部分跨界经营咖啡的企业也都有一些显著特征:市场名气很大,在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网点,但是却是相对传统的品牌,不属于互联网新秀。当下,咖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高频消费品,这些品牌可以充分发挥其网点布局优势,利用咖啡带来流量帮助自身主营业务,实现从高频场景向低频场景引流。

当然,纵使套路千千万,咖啡要做强做大还需自身专业性够强。不论是咖啡豆产区的选择,还是烘焙时间控制、咖啡保鲜等问题,都需要严格的品质把控。跨界品牌还需深耕咖啡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环节,把产品做好,才能笑到最后。

咖啡正在多元化

不仅是玩家暴增,门店扩张,新玩家布局下的咖啡玩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近年来,除了传统线下咖啡门店以外,便利店咖啡、无人咖啡店和咖啡外卖O2O等新兴模式快速涌现,形成了多巨头、多模式的格局。

根据TalkingData此前发布的《消费行业,探究咖啡消费人群特征差异》显示,如今星巴克18-29岁的用户占比,已明显落后于瑞幸咖啡等品牌,同时有更多网红咖啡店正在分流这批年轻的咖啡用户。

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这些“新品牌”还不能打败星巴克,但它们确实在蚕食星巴克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咖啡“茶饮化”也悄悄崛起。在“后星巴克时代”,咖啡品牌们也将更多心思放在了产品上,寄希望于某一款爆品能够瞬间点燃市场。比如,瑞幸咖啡推出的“生椰拿铁”就成功火出圈。据了解,自正式推广新品生椰拿铁起,单月销量超千万杯,刷新了其新品销售记录。

而其他咖啡品牌也纷纷跟进。比如:M stand率先在微博公布上新“椰”系列产品,如今鲜椰冰咖、生椰dirty等也开始成为店内主力产品;Seesaw上新的厚椰系列,更是直接将瑞幸的“厚乳”与“生椰”联合照搬。

因此,随着咖啡经营模式的多元化,用户的消费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比如:速溶、即饮等咖啡主要满足用户的生理或者情感需求;咖啡门店主要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茶饮式”咖啡主要满足喜好口味多变的年轻用户;外卖咖啡则逐渐受到上班族的青睐。

简单来说,如今中国人的新咖啡杯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市场定位和业态。不过,反观各大咖啡品牌之间的产品大战,却丝毫不输“新式茶饮”赛道中的产品之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