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学者、译者谈安妮·埃尔诺:法国诺奖作家最多,但埃尔诺是第一位获奖女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学者、译者谈安妮·埃尔诺:法国诺奖作家最多,但埃尔诺是第一位获奖女性

袁筱一认为,“身体”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覆盖埃尔诺的写作,她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记者 | 尹清露 徐鲁青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北京时间10月6日晚,瑞典文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她是第17位获得该奖的女性作家,也是自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之后第16位获奖的法国作家,颁奖词致敬了其“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连线采访了法国文学研究者、法语译者黄荭、袁筱一以及埃尔诺《悠悠岁月》的中文译者吴岳添。他们从阅读、研究和翻译的角度对埃尔诺的作品做出了评价,鉴于中文世界能读到的埃尔诺作品仍十分有限,他们的观察与分析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些许认识这位法国82岁的重要女作家的途径。

法语学者黄荭:法国是诺奖作家最多的国家,但埃尔诺是第一位获奖女性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法语译者黄荭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指出,安妮·埃尔诺是法国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近几年在国内学界也收获了大量注意力,“无人称自传”、“社会记忆”和“个人记忆”都是埃尔诺研究的关键词。她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法国作家都非常关注个人书写和记忆书写,读者从国内引进的埃尔诺作品《悠悠岁月》和《一个女人》里,就可以看到她的个人生活与时代的联结。

黄荭认为,埃尔诺的自传很有特色,是所谓的“无人称自传”——既有自传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她书写的虽然是个人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她的自传写作有一些争议,但其实很多作家都有这类杂糅的写作,法国从普鲁斯特、杜拉斯开始就有了,而且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当时得的就是杜拉斯大奖——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写作往往自我的成分会更多一些。”黄荭在采访中说,“当然不仅仅是女性,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作家对自我、内心独白、个人的心灵史、记忆的关注都越来越多。书写记忆,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变得特别快,另外也希望通过写作要记录曾经的岁月。”

从法国的诺奖作家数量来看,黄荭提醒我们注意,法国是诺奖作家最多的国家,但安妮·埃尔诺是法国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女作家。“虽然有些作家特别有名,比如波伏娃,但她只得过堪称“小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宁奖,杜拉斯也是在全球影响力很大,但也没有得诺奖。这次颁给一个女作家也是对法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认可。”

从诺奖的历史上来看,“得过诺奖的法国作家,比如莫迪亚诺、勒克莱齐奥,在某种程度上都和安妮·埃尔诺有隐秘的联系,他们的个人书写与时代的呼应关照都比较明显。另外,埃尔诺属于出身比较贫寒的家庭,某种程度上她的作品时底层的写照,也是属于诺奖比较倾向的维度,”黄荭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法语学者袁筱一:“身体”是埃尔诺的标签,但她的写作远超于此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法国文学教授袁筱一听到安妮·埃尔诺获奖的消息,觉得有些吃惊,因为埃尔诺“和同时代的法语作家一样,很年轻就出道,在她们这一代中是很出色的写作者”。

袁筱一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到,埃尔诺的写作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过于暴露自己的生活、非常有个人写作风格,这和她书写的欲望、女性身体主题有关。但是,“这是基于前一个时代对写作的判断,对于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这已经不算什么了。”从写作的主题上看,埃尔诺已经写作40年,在后期也写过女性主题以外的作品。埃尔诺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经历的东西如果不写出来,它就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写完了也就结束了。

安妮· 埃尔诺(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法语文学的研究里——也包括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一些关于安妮·埃尔诺的研究论文往往会使用“身体”相关的主题,“因为一个作家难免会因为某些主体见长、被贴上标签,”袁筱一说,但是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覆盖她的写作,她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她从埃尔诺的经历出发作出分析——“她年轻时做过中学老师、接触到很多女学生,她写的欲望是与社会约束、受到怎样的社会惩罚、经历的各种不公有关的,而不只是关于她自己的青春,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从语言方面,袁筱一分析认为,对于法国另外两位诺奖得主勒克莱齐、莫迪亚诺来说,语言形式上的追求非常重要,而法国在前一个世纪也有着注重形式超过主题的倾向。“但是,在整个法语写作当中,安妮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是区别于前面两位的,她的语言比较大众、偏向现实主义,这与她对底层生活、女性的生存条件的关注有关。”

译者吴岳添:埃尔诺身体不好但创作很多,翻译有一定难度

埃尔诺的中文译者之一吴岳添在接受界面文化专访时表示,安妮·埃尔诺已经高龄(今年82岁),2009年他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时曾想与她见面,但因她已动过两次癌症手术,身体欠佳,不方便前往巴黎,遗憾未能得见。

吴岳添评价埃尔诺“这一辈子很勤奋,尽管身体不好但是创作很多”。他在翻译《悠悠岁月》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和一般的小说不一样”,因为“她把自己的照片按照童年、少年分了很多时期,把每个时期和当时国内外大事结合在了一起”。吴岳添举例说,比如上世纪40年代,她以烧水用的茶壶等照片讲述艰苦的生活条件。他说,“读完《悠悠岁月》,每一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的妇女——都能从中体会对当年的印象,回忆当年的生活。这本书因为记载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也就成为了法国人集体的回忆录。”

《悠悠岁月》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译她的书有一定难度,”吴岳添回忆翻译过程时说,“比如她会写密特朗是一只青蛙,80年代我在法国,所以我知道法国节目上拿领袖人物调侃的时候,会把密特朗搞成青蛙的样子。但是书里有些地方我不懂,比如她会提到‘月亮夫人’,我请教了法国同事才知道,月亮夫人是意大利的一个气象预报员。整本书翻译起来难度比较大,但又不能加很多注释,注释太多就不像小说了。”

吴岳添也猜想过,安妮·埃尔诺是不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的作品在法国很受欢迎,声誉很高,他与此前的诺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北京座谈的时候也谈到过这一点,认为埃尔诺成就很高、很有希望获得诺奖。另一方面,吴岳添也在担心她的身体,“我觉得诺奖应该尽快颁给她,今年能给就不要拖到明年。因为以前诺奖准备颁给某个作家,但可惜他去世了。”(注:这里指的应该是沈从文。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17年的埃斯普马克曾经提到:“我们在1988年想给他颁奖。但是很可惜,他于那年8月去世,距颁奖只差几个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学者、译者谈安妮·埃尔诺:法国诺奖作家最多,但埃尔诺是第一位获奖女性

袁筱一认为,“身体”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覆盖埃尔诺的写作,她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记者 | 尹清露 徐鲁青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北京时间10月6日晚,瑞典文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她是第17位获得该奖的女性作家,也是自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之后第16位获奖的法国作家,颁奖词致敬了其“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连线采访了法国文学研究者、法语译者黄荭、袁筱一以及埃尔诺《悠悠岁月》的中文译者吴岳添。他们从阅读、研究和翻译的角度对埃尔诺的作品做出了评价,鉴于中文世界能读到的埃尔诺作品仍十分有限,他们的观察与分析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些许认识这位法国82岁的重要女作家的途径。

法语学者黄荭:法国是诺奖作家最多的国家,但埃尔诺是第一位获奖女性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法语译者黄荭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指出,安妮·埃尔诺是法国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近几年在国内学界也收获了大量注意力,“无人称自传”、“社会记忆”和“个人记忆”都是埃尔诺研究的关键词。她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法国作家都非常关注个人书写和记忆书写,读者从国内引进的埃尔诺作品《悠悠岁月》和《一个女人》里,就可以看到她的个人生活与时代的联结。

黄荭认为,埃尔诺的自传很有特色,是所谓的“无人称自传”——既有自传的成分,也有虚构的成分,她书写的虽然是个人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

“她的自传写作有一些争议,但其实很多作家都有这类杂糅的写作,法国从普鲁斯特、杜拉斯开始就有了,而且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当时得的就是杜拉斯大奖——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写作往往自我的成分会更多一些。”黄荭在采访中说,“当然不仅仅是女性,到了二十世纪以后,作家对自我、内心独白、个人的心灵史、记忆的关注都越来越多。书写记忆,一方面是因为时代变得特别快,另外也希望通过写作要记录曾经的岁月。”

从法国的诺奖作家数量来看,黄荭提醒我们注意,法国是诺奖作家最多的国家,但安妮·埃尔诺是法国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女作家。“虽然有些作家特别有名,比如波伏娃,但她只得过堪称“小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宁奖,杜拉斯也是在全球影响力很大,但也没有得诺奖。这次颁给一个女作家也是对法国女性写作的一个认可。”

从诺奖的历史上来看,“得过诺奖的法国作家,比如莫迪亚诺、勒克莱齐奥,在某种程度上都和安妮·埃尔诺有隐秘的联系,他们的个人书写与时代的呼应关照都比较明显。另外,埃尔诺属于出身比较贫寒的家庭,某种程度上她的作品时底层的写照,也是属于诺奖比较倾向的维度,”黄荭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法语学者袁筱一:“身体”是埃尔诺的标签,但她的写作远超于此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法国文学教授袁筱一听到安妮·埃尔诺获奖的消息,觉得有些吃惊,因为埃尔诺“和同时代的法语作家一样,很年轻就出道,在她们这一代中是很出色的写作者”。

袁筱一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到,埃尔诺的写作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过于暴露自己的生活、非常有个人写作风格,这和她书写的欲望、女性身体主题有关。但是,“这是基于前一个时代对写作的判断,对于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这已经不算什么了。”从写作的主题上看,埃尔诺已经写作40年,在后期也写过女性主题以外的作品。埃尔诺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经历的东西如果不写出来,它就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写完了也就结束了。

安妮· 埃尔诺(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法语文学的研究里——也包括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一些关于安妮·埃尔诺的研究论文往往会使用“身体”相关的主题,“因为一个作家难免会因为某些主体见长、被贴上标签,”袁筱一说,但是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覆盖她的写作,她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她从埃尔诺的经历出发作出分析——“她年轻时做过中学老师、接触到很多女学生,她写的欲望是与社会约束、受到怎样的社会惩罚、经历的各种不公有关的,而不只是关于她自己的青春,没有人能靠写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从语言方面,袁筱一分析认为,对于法国另外两位诺奖得主勒克莱齐、莫迪亚诺来说,语言形式上的追求非常重要,而法国在前一个世纪也有着注重形式超过主题的倾向。“但是,在整个法语写作当中,安妮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是区别于前面两位的,她的语言比较大众、偏向现实主义,这与她对底层生活、女性的生存条件的关注有关。”

译者吴岳添:埃尔诺身体不好但创作很多,翻译有一定难度

埃尔诺的中文译者之一吴岳添在接受界面文化专访时表示,安妮·埃尔诺已经高龄(今年82岁),2009年他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时曾想与她见面,但因她已动过两次癌症手术,身体欠佳,不方便前往巴黎,遗憾未能得见。

吴岳添评价埃尔诺“这一辈子很勤奋,尽管身体不好但是创作很多”。他在翻译《悠悠岁月》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和一般的小说不一样”,因为“她把自己的照片按照童年、少年分了很多时期,把每个时期和当时国内外大事结合在了一起”。吴岳添举例说,比如上世纪40年代,她以烧水用的茶壶等照片讲述艰苦的生活条件。他说,“读完《悠悠岁月》,每一代法国人——特别是法国的妇女——都能从中体会对当年的印象,回忆当年的生活。这本书因为记载了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也就成为了法国人集体的回忆录。”

《悠悠岁月》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译她的书有一定难度,”吴岳添回忆翻译过程时说,“比如她会写密特朗是一只青蛙,80年代我在法国,所以我知道法国节目上拿领袖人物调侃的时候,会把密特朗搞成青蛙的样子。但是书里有些地方我不懂,比如她会提到‘月亮夫人’,我请教了法国同事才知道,月亮夫人是意大利的一个气象预报员。整本书翻译起来难度比较大,但又不能加很多注释,注释太多就不像小说了。”

吴岳添也猜想过,安妮·埃尔诺是不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的作品在法国很受欢迎,声誉很高,他与此前的诺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北京座谈的时候也谈到过这一点,认为埃尔诺成就很高、很有希望获得诺奖。另一方面,吴岳添也在担心她的身体,“我觉得诺奖应该尽快颁给她,今年能给就不要拖到明年。因为以前诺奖准备颁给某个作家,但可惜他去世了。”(注:这里指的应该是沈从文。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17年的埃斯普马克曾经提到:“我们在1988年想给他颁奖。但是很可惜,他于那年8月去世,距颁奖只差几个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