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初晓萌
烟台由开埠开启了蹒跚的国际梦,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潮涨潮落间,昔日的小渔村已蝶变为如今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近日,中共烟台市委“山东这十年·烟台”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从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烟台巨变令人印象深刻。
这十年,烟台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三个千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5009亿元增至2021年的871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过三个百亿级台阶,从357.4亿元增至646.6亿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正大踏步向“万亿俱乐部”迈进。
10月,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回首烟台这十年,众多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从不同维度,镌刻下城市发展的坐标。

稳与进,跑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度”
因港而立、因工业而兴——一百多年前,烟台诞生了山东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采金矿场、中国第一个工业化葡萄酒生产厂。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烟台拥有门类齐全、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体系。
目前,烟台工业涉及37个大类,形成了5个千亿级、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种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国内行业第一。全市近五成生产总值和税收、六成以上实际利用外资、七成以上劳动就业、九成以上进出口来自规模以上工业。万华、杰瑞、玲珑、招金、南山铝业、中集来福士等一大批业内影响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领先的知名企业成为烟台制造业响当当的名片。
制造业是烟台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从制造业“大市”迈向“强市”,这条路,烟台一走就是数十年。
从数据上看,十年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11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3100亿元。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05.1亿元、利润583亿元,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市第一方阵。
今年上半年,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1个、6.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4亿元,同口径增长7.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个、0.8个百分点。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正增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278.1%、22.5%、21.3%,对全市工业增长形成有力拉动。仅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1个大类行业就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工业利润。二季度,321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
近日,2022年山东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名单正式公布,烟台市共35家企业研发机构及技术入选。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烟台这座百年工业城市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孵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个“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形象正在加速崛起。
项目次第开花,产业集群振翼起飞
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全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在这里升空,全市每年外贸进出口额3000多亿元……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更进一步,成为烟台需要直面的“必答题”。
针对此,在产业形态上,烟台坚持“集群+链条”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横向放大集群总量,纵向拉长产业链条。目前,烟台正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推动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黄金精深加工、葡萄酒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2021年,全市“9+N”产业产值达到7571亿元,培育出4个千亿级产业、4个百亿级产业,上市企业从30家增至58家、总市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烟台制造”正助力航天、高铁、核电、深潜等“大国重器”问天探海。
如果说产业和项目共同构成一座大厦,那么产业是桁梁,项目就是柱子,桁梁要靠柱子来支撑,柱子要靠桁梁来覆盖。也就是说,产业培育成形,可以为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环境,并反过来加速项目的集聚和落地,这座大厦才能像大树一样主干坚挺、枝叶茂盛。
产业的强劲活力少不了项目的支持。十年来,烟台省级重点项目数量由2012年的8个增加到2022年的186个,总投资由563.6亿元增长到6485.6亿元;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由2012年的834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48万亿元。
远不止如此,烟台重大项目的建设也在持续加速中。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达产,乙烯二期和22个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获批,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开工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崛起。海阳核电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东方航天港、通用东岳新车型、LNG等系列项目加快推进。
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预计到2026年,烟台将实现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挺进深蓝,谱写海洋经济蓝色华章
烟台横跨黄渤海,海岸线长1038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海洋,不仅赋予了烟台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是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打造现代化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烟台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在烟台,海洋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成果不断集聚,推动众多海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海洋科技成果不断 “破土而出”,诸如——
烟台船舶及海工装备基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之一,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在烟台制造;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大国重器“蓝鲸1号”“蓝鲸2号”在南海顺利完成两轮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是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唯一“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蓬莱大金海洋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踏在了山东推动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战略性转变的关键节点上,烟台,正在悄然崛起。
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烟台全市海洋牧场产业链年产值超过550亿元,总面积达137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18处,约占全国总量的1/9,居地级市首位;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百箱计划”正式启动,建成“耕海1号”等深水智能大网箱10座、海洋牧场平台18座。
如今,烟台的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等产业产值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烟台也先后获批全国首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从闭塞小渔村到繁华都市,十年巨变,改写了烟台这片热土的时空格局,挺起了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回望过去沧海桑田,展望明天征途漫漫。在时代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下,烟台正在与未来博弈,蓝图初显,未来可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