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需要教育体系分流来解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需要教育体系分流来解决

目前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背离,比如,护士、幼师、技术工人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大,但市场供给比较少。

2022年2月19日,求职人员在山东省滕州市“春风送岗”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寻找就业岗位。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在周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和某些岗位的招工难。在此背景下,政策需要加大对吸纳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高校在专业设计等方面也应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结构性矛盾是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短期来看,结构矛盾表现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就业难就是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而招工难主要体现在蓝领工人,特别是制造业的普工、技工以及生活服务类的家政服务人员等存在明显用工短缺。”他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录得5.3%,较7月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录得18.7%,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青年失业率高企与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两方面变化存在关联,但相比于供给端,需求端的影响更大。

他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和去年相比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给供给面增加了就业压力。不过,从历史情况看,供给因素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不应该超过0.5或者一个百分点,是很有限的,这和目前的青年人群高失业率关系不大。目前主要还是需求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二是结构。

从总量看,卢锋表示,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过去两年平均增长率在5%左右,今年增速很可能会继续下滑。从过去几个季度看,增长波动水平在成倍上升,这在现实和预期方面都会影响到企业招聘需求。

从结构看,卢锋说,长期以来,服务业的就业强度比较高,服务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疫情导致服务业占比提升被中断,2022年上半年是54.2%,和2019年比略有回落。此外,政府对一些行业的强监管,也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则认为,导致青年失业率较高的根本性因素是目前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背离。比如,护士、幼师、技术工人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大,但市场供给比较少,接下来需要用教育体系的分流来解决,单纯依靠研究生扩招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学者认为,面对目前青年失业率较高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长短结合。

卢锋表示,青年人就业压力大和政策环境变化有关,也和经济增长情况有关,要化解压力需要针对根源采取相对调整政策,关键是对疫情防控策略做调整和优化,此外,还需要通过体制性的突破来释放潜在增长率。

曾湘泉认为,未来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化平台构建合作的模式,定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和培训服务,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岗位创造力,为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出路。

曾湘泉还建议,在各项重大经济和社会政策出台之前,引入就业影响评估,从而尽可能降低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冲击。高校层面,需要构建知识地图和能力清单,提高对市场的反映速度和能力。

李超也认为,根据中央的安排,“十四五”时期的产业导向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大力匹配制造业发展,中长期来看,学校教育体制,高校招生,专业设计等都要更匹配社会需求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需要教育体系分流来解决

目前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背离,比如,护士、幼师、技术工人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大,但市场供给比较少。

2022年2月19日,求职人员在山东省滕州市“春风送岗”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寻找就业岗位。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在周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和某些岗位的招工难。在此背景下,政策需要加大对吸纳就业较多的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高校在专业设计等方面也应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结构性矛盾是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短期来看,结构矛盾表现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就业难就是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而招工难主要体现在蓝领工人,特别是制造业的普工、技工以及生活服务类的家政服务人员等存在明显用工短缺。”他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录得5.3%,较7月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录得18.7%,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表示,青年失业率高企与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两方面变化存在关联,但相比于供给端,需求端的影响更大。

他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和去年相比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给供给面增加了就业压力。不过,从历史情况看,供给因素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不应该超过0.5或者一个百分点,是很有限的,这和目前的青年人群高失业率关系不大。目前主要还是需求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二是结构。

从总量看,卢锋表示,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过去两年平均增长率在5%左右,今年增速很可能会继续下滑。从过去几个季度看,增长波动水平在成倍上升,这在现实和预期方面都会影响到企业招聘需求。

从结构看,卢锋说,长期以来,服务业的就业强度比较高,服务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疫情导致服务业占比提升被中断,2022年上半年是54.2%,和2019年比略有回落。此外,政府对一些行业的强监管,也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则认为,导致青年失业率较高的根本性因素是目前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背离。比如,护士、幼师、技术工人这类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大,但市场供给比较少,接下来需要用教育体系的分流来解决,单纯依靠研究生扩招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学者认为,面对目前青年失业率较高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长短结合。

卢锋表示,青年人就业压力大和政策环境变化有关,也和经济增长情况有关,要化解压力需要针对根源采取相对调整政策,关键是对疫情防控策略做调整和优化,此外,还需要通过体制性的突破来释放潜在增长率。

曾湘泉认为,未来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其岗位创造能力和规模。“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化平台构建合作的模式,定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应用和培训服务,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岗位创造力,为未来几年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出路。

曾湘泉还建议,在各项重大经济和社会政策出台之前,引入就业影响评估,从而尽可能降低政策对就业产生的冲击。高校层面,需要构建知识地图和能力清单,提高对市场的反映速度和能力。

李超也认为,根据中央的安排,“十四五”时期的产业导向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未来人才的培养要大力匹配制造业发展,中长期来看,学校教育体制,高校招生,专业设计等都要更匹配社会需求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