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为“过时产品”,iPhone 5c走完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为“过时产品”,iPhone 5c走完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iPhone 5迎来“谢幕”演出。

文|三易生活

如今在手机行业,很少会有厂商主动宣传自家产品“停产”的消息,而大部分厂商则都会用时间来让消费者模糊一款机型到底应该在上市多久后“退役”,即便苹果也只会用“过时产品”这样的描述。日前有消息显示,在苹果方面提供给授权服务商的备忘录中显示,自今年11月1日起将把iPhone 5c标记为“过时产品”,并终止其所有相关的维修和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iPhone 5c这一在苹果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产品,在诞生9年后也走到到了谢幕的时刻。

事实上,号称“For the Colorful(生来多彩)”的iPhone 5c,也是iPhone产品序列中首次引入多彩设计的机型。但纵观它的“一生”,最贴切的形容或许是“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这也是一款在上市时备受争议,却直到今天都让部分用户念念不忘的产品。

多彩的外观造型无疑是iPhone 5c最大的亮点,苹果为其带来了蓝色、绿色、粉色、黄色和白色共计五款配色,然而面对同世代iPhone 5s更具话题性的“土豪金”,多少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既视感。同时,A6芯片、4英寸的Retina屏幕、 800万像素iSight摄像头、HD FaceTime前置摄像头这些配置,也使得其基本等同于iPhone 5的换壳版本,唯一的区别就是iPhone 5c还支持4G网络。

当时,iPhone的产品策略是每年推出一款起售价为649美元的机型,然后前代产品的价格降低100美元继续售卖,直至iPhone 5c的诞生打破了这个惯例。因为其所取代的是当时本应降价100美元的前代产品iPhone 5,并使得后者直接停产。但问题是,iPhone 5s的升级其实相当大,不仅提供了Touch ID,A7芯片首次加入了运动协处理器,还从32位升级到了64位,堪称是奠定了如今A系列芯片的框架。

更为致命的是,为了契合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关于iOS 7的设计理念,“我认为真正和谐一致的设计,源自对产品形状、材质和颜色的同步研发。各个元素之间彼此呼应,一起创造出类拔萃、意义非凡的设计”,iPhone 5c使用了聚碳酸酯材质外壳、也就是塑料机身。在彼时全金属机身大行其道的时候,塑料材质通常被消费者认为是廉价且非主流的,但iPhone 5c当时的4488元起售价又不够“廉价”,也只比同一时期的iPhone 5s便宜了800元。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些尴尬的情况,预算充足的消费者会购买技术更先进、外观更有辨识度的iPhone 5s,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有库存的iPhone 5可供选择,这就使得iPhone 5c卡在了不上不下的位置。而喜欢多彩配色、又不差钱的消费者则可能会被塑料机身劝退,导致iPhone 5c更像是iPod Touch产品线的一次升级,又岂有不败之理。

然而,iPhone 5c真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且不提iPhone 5c的出现导致iPhone 5提前退场,让iPhone 5s少了一个分流消费者的竞争对手,客观上促成了iPhone 5s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苹果从iPhone 5c上汲取到了如何打造一款与常规iPhone有所差异的特别版机型的经验,为后续的三代iPhone SE和iPhone XR提前趟了雷。

在证明了仅纯靠机身配色无法吸引消费者后,初代iPhone SE选择了用小屏搭配同世代iPhone 6s硬件配置的组合,以更低的售价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表现。接下来的iPhone XR尽管被吐槽除了A12芯片外,屏幕边框“能停航母”和820P分辨率的LCD屏幕,但这一切都随着其价格的不断走低而被消费者忽视,这无疑就是iPhone 5c定价过高所得到的教训。

随后的第二代iPhone SE、第三代iPhone SE,都标配了同世代水准的芯片以及更低的定价策略。此外,iPhone 5c的设计也为接下来从iPhone 6系列直到iPhone 11系列的外观设计奠定了基础,圆润和曲线元素成为了接下来许多年里iPhone机型的特色,直到Jonathan Ive离开苹果。而Jonathan Ive推崇的化繁为简、和谐一致,用一个部件代替多个小的零部件,以减少各种潜在失误率的发生,更是延续到了今天。

eSIM、取消3.5mm耳机孔等此后发生在iPhone机型上的设计变动,最初的影子其实也都能在iPhone 5c身上找到。所以如果单纯从市场表现上来看,iPhone 5c的销量未达预期、大幅削减订单、运营商渠道需要按指标与iPhone 5s搭配出货等消息,证实了它的表现低于苹果方面的预期。但是在这款机型的身上,也确实为此后的iPhone机型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为“过时产品”,iPhone 5c走完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iPhone 5迎来“谢幕”演出。

文|三易生活

如今在手机行业,很少会有厂商主动宣传自家产品“停产”的消息,而大部分厂商则都会用时间来让消费者模糊一款机型到底应该在上市多久后“退役”,即便苹果也只会用“过时产品”这样的描述。日前有消息显示,在苹果方面提供给授权服务商的备忘录中显示,自今年11月1日起将把iPhone 5c标记为“过时产品”,并终止其所有相关的维修和服务。

这也就意味着,iPhone 5c这一在苹果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产品,在诞生9年后也走到到了谢幕的时刻。

事实上,号称“For the Colorful(生来多彩)”的iPhone 5c,也是iPhone产品序列中首次引入多彩设计的机型。但纵观它的“一生”,最贴切的形容或许是“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这也是一款在上市时备受争议,却直到今天都让部分用户念念不忘的产品。

多彩的外观造型无疑是iPhone 5c最大的亮点,苹果为其带来了蓝色、绿色、粉色、黄色和白色共计五款配色,然而面对同世代iPhone 5s更具话题性的“土豪金”,多少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既视感。同时,A6芯片、4英寸的Retina屏幕、 800万像素iSight摄像头、HD FaceTime前置摄像头这些配置,也使得其基本等同于iPhone 5的换壳版本,唯一的区别就是iPhone 5c还支持4G网络。

当时,iPhone的产品策略是每年推出一款起售价为649美元的机型,然后前代产品的价格降低100美元继续售卖,直至iPhone 5c的诞生打破了这个惯例。因为其所取代的是当时本应降价100美元的前代产品iPhone 5,并使得后者直接停产。但问题是,iPhone 5s的升级其实相当大,不仅提供了Touch ID,A7芯片首次加入了运动协处理器,还从32位升级到了64位,堪称是奠定了如今A系列芯片的框架。

更为致命的是,为了契合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关于iOS 7的设计理念,“我认为真正和谐一致的设计,源自对产品形状、材质和颜色的同步研发。各个元素之间彼此呼应,一起创造出类拔萃、意义非凡的设计”,iPhone 5c使用了聚碳酸酯材质外壳、也就是塑料机身。在彼时全金属机身大行其道的时候,塑料材质通常被消费者认为是廉价且非主流的,但iPhone 5c当时的4488元起售价又不够“廉价”,也只比同一时期的iPhone 5s便宜了800元。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些尴尬的情况,预算充足的消费者会购买技术更先进、外观更有辨识度的iPhone 5s,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有库存的iPhone 5可供选择,这就使得iPhone 5c卡在了不上不下的位置。而喜欢多彩配色、又不差钱的消费者则可能会被塑料机身劝退,导致iPhone 5c更像是iPod Touch产品线的一次升级,又岂有不败之理。

然而,iPhone 5c真就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且不提iPhone 5c的出现导致iPhone 5提前退场,让iPhone 5s少了一个分流消费者的竞争对手,客观上促成了iPhone 5s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苹果从iPhone 5c上汲取到了如何打造一款与常规iPhone有所差异的特别版机型的经验,为后续的三代iPhone SE和iPhone XR提前趟了雷。

在证明了仅纯靠机身配色无法吸引消费者后,初代iPhone SE选择了用小屏搭配同世代iPhone 6s硬件配置的组合,以更低的售价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表现。接下来的iPhone XR尽管被吐槽除了A12芯片外,屏幕边框“能停航母”和820P分辨率的LCD屏幕,但这一切都随着其价格的不断走低而被消费者忽视,这无疑就是iPhone 5c定价过高所得到的教训。

随后的第二代iPhone SE、第三代iPhone SE,都标配了同世代水准的芯片以及更低的定价策略。此外,iPhone 5c的设计也为接下来从iPhone 6系列直到iPhone 11系列的外观设计奠定了基础,圆润和曲线元素成为了接下来许多年里iPhone机型的特色,直到Jonathan Ive离开苹果。而Jonathan Ive推崇的化繁为简、和谐一致,用一个部件代替多个小的零部件,以减少各种潜在失误率的发生,更是延续到了今天。

eSIM、取消3.5mm耳机孔等此后发生在iPhone机型上的设计变动,最初的影子其实也都能在iPhone 5c身上找到。所以如果单纯从市场表现上来看,iPhone 5c的销量未达预期、大幅削减订单、运营商渠道需要按指标与iPhone 5s搭配出货等消息,证实了它的表现低于苹果方面的预期。但是在这款机型的身上,也确实为此后的iPhone机型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