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25日,是著名美国导演、制片人、艺术家、动画师、以及作家蒂姆波顿(Tim Burton)的58岁生日。
此时在蒂姆·波顿的Facebook官方页面上充斥着他的导演新作《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的宣传图片和视频,而这个网页上次的更新时间还是2个月前。
作为导演和艺术家,波顿的私人生活十分低调,虽然他和“怪阿姨”海伦娜·伯翰·卡特的感情波折也曾在媒体上引起风波,但就像他的电影一样,波顿践行着某种深居简出的哥特风格,虽然从业于浮华喧嚣的好莱坞,却更喜欢躲在房子里,创作只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定义的艺术。
提起波顿,大家总会想到“哥特”“鬼才”这样的字眼,并顺便想起那些“画风清奇”的电影画面:“死亡等候室”里一位上下半身分离的美女在淡定地吸烟看书(1986年《甲壳虫汁》);一脸职业笑容的美国总统向大脑外露、瞪着大眼睛的矮小火星人伸出友好的手,被后者一枪打爆(1996年《火星人玩转地球》);眼神天真的剪刀手爱德华看看地上的死尸,在其脸上“抚摸”出几道鲜血(1990年《剪刀手爱德华》);骷髅的眼球掉在活人的秃头上,弹进桌上的汤碗里(2005年《僵尸新娘》);小狗被撞成碎片,被极客小男孩从坟墓里挖出并缝起来拿去雷击(1984/2012年《科学怪狗》)…
是不是有点想死的感觉
这些想起来明明应该毛骨悚然的暗黑画面,在波顿的电影里,却像恶作剧玩具店那样绚丽多彩,并充满着戏谑的童趣——反倒是那些大呼小叫、四散而逃的“成年人”“正常人”变成了异类。在波顿的电影世界里,黑与白、恐怖与友好、残忍与温柔等并不是矛盾的词汇,长相奇异的人和怪兽可以勇敢而高尚,恐怖的画面也充满温馨和诗意。蒂姆波顿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招来了独特的死忠观众,而在波顿本人看来,他只是在表达他眼中的世界而已。
看过蒂姆·波顿的采访视频的人,会发现这位电影大师是个“语死早”:语言破碎、唠唠叨叨、重点飘忽不定,没经验的记者往往会听得糊里糊涂,搞得双方都很尴尬。也许这就是一位“意识流”先生,但给他一支画笔你就会发现,他支离破碎的语言,东一句西一句其实都是对他脑中的影像的描绘。
波顿曾经的多年伴侣海伦娜·伯翰·卡特认为他“有点孤独症”,波顿自己也表示小时候很少说话,只喜欢写写画画。他一直与父母以及自己长大的社区不睦,“不会走路时就试图离家出走”,并在15岁时就在外租房住了。波顿在学校时(以及直到今天)一直被视作“怪人”,而他在不解这种定义的同时,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融入任何“圈子”。这个习惯孤独、不善表达的人,却能用纸笔画出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海伦娜阿姨说“他的手上永远拿着个本子或是小画板,衬衣口袋里总有墨水渍。我认为他会主动沉浸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尽情让潜意识跃然纸上。”
波顿笔下的海伦娜和他们的儿子比利。
蒂姆·波顿1958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这个工业发达、多个著名电影公司(如迪士尼总部)坐落于此的洛杉矶卫星城里,波顿从小热衷于绘画、制作停格动画,以及使用8毫米胶片拍摄微电影。他在高中毕业时得到迪士尼的奖学金,进入加州艺术学院(没错就是传说中的CalArts)学习角色动画(Character Animation)专业,毕业后成为迪士尼的动画师,同时仍在独立制作动画和真人短片,逐渐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电影导演。
除了电影,波顿还出版过自传、绘本、动画短片,在世界各地的艺术馆做过展览。2009年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长达5个月的展,展出了蒂姆波顿三十年来的手绘稿、精致的电影道具、早期未发行的绘本及动画短片、概念图等,吸引了80多万人次观众,成为MoMA历史上观众人数第三的个人展览。此后他的作品在美国、英法、日韩等国相继展出,都获得了空前成功。目前在我国的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正在展览“蒂姆波顿的异想世界”,这是波顿在中国的首展,展期将持续到2016年10月10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上海个展的一角
听起来这又是一个“从小确定人生方向”的人生赢家系列,但对波顿来说,“成功”只是一种世俗的束缚,自己是一个“怪人”,所以才拥有创作的自由。看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有才华和风格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适应孤独,把艺术创作变为生活习惯吧。我们祝这位艺术大师生日快乐,希望他独特的视角和手法,能为世界创作出更多精彩。
波顿的新片《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将于9月30日在北美上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