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度澄清“双标门”,海天味业“回天乏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度澄清“双标门”,海天味业“回天乏术”

下一个“茅台”会是谁?

文|伯虎财经 东篱

随着10月9日晚海天味业发布第三次澄清公告,“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庆期间爆发的“双标门”风波算是渐渐落下了帷幕。

但总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到从前。

就像传说中几万瓶被倒进下水道的海天酱油,丢失的品牌信誉覆水难收。

01 “双标门”背后,消费者在愤怒什么?

“有人烟处,必有海天”。

来自广东佛山的300年“中华老字号”品牌海天味业,在辛吉飞自制酱油引发的酱油“科技与狠活”风波之下“躺枪”,含多种添加剂的酱油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网上流传海天出口日本的酱油配料表没有添加剂,而国内售卖的产品有添加剂,又让其陷入了“双标”质疑。

舆论危机之下,9月30日、10月4日,海天接连发布了两则公告试图澄清传闻,却因“没讲重点”火上浇油,并因“与消费者论输赢”的态度被扣上了“高傲”“威胁消费者”的帽子。

直至10月9日的第三则声明发布,才终于直接解释了众人关注的“双标”问题,并首次提到最应该得到海天公司重视的“消费者”,这场闹剧才算渐渐落下帷幕。

很显然,从始至终,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两点:其一: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否安全?其二:海天是否真的双标了?

事实上,让大众愤怒质疑的“双标”问题,在食品行业早有“前科”。

今年3月,韩国品牌好丽友被质疑“配料双标”;今年4月,韩国火鸡面被质疑“保质期双标”;去年,梦龙雪糕也因“国外用牛奶而国内用植物油脂”的“原料双标”问题登上热搜。

然而,即使海天此次“双标”事件,只是因各国添加剂标注规范不同所造成的误解与谣传,但食品行业国内外“双标问题”的屡次发生,再加上此前全网震动的“三聚氰胺”“地沟油”“臭脚酸菜”等事件,已然让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不堪重负。

而这,也变相加剧了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的恐惧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多久没再见过小屁孩独自去打酱油了,古法酿造作坊大规模消失的背后,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可提色增香、延长保鲜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则是现代食品加工产业的重要基石。

1996年,《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添加剂在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大规模应用;2019年至今,随着食品进一步进入工业化时代,特别是调味酱、调味料、冷冻食品、速食食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就拿此次风波的“主角”来说,海天酱油配料表里的苯甲酸钠是防腐剂;三氯蔗糖是一种甜味剂;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是增鲜物质;酵母抽提物是一种食品用酵母,古法酿造酱油至少需要180天,而加入酵母抽提物可将酿造过程大幅提速,进而提高酱油的生产效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食品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

虽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有眼尖的网友指出,苯甲酸钠属于一级致癌物,已被多个发达国家停用,可毒性更低、防腐性能更好的山梨酸钾却未被海天选用。

而销量占比近7成的B端餐饮和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海天生产的低端酱油,继而让消费者“被动”摄入苯甲酸钠,因此质疑海天的这一做法并未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种种因素之下,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抵触情绪难以消解,与此同时,看起来“更好、更健康”的“零添加”酱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02 “0添加”时代提前到来?

事实上,位于风暴眼的海天早在10年前就推出了“零添加”酱油,千禾味业、加加食品、中炬高新等其它A股上市酱油企业也早已推出同类产品,“零添加”酱油早已大行于市。

然而,发展近10来年的“零添加”酱油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对于什么才是“零添加”,各大酱油品牌的配料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据伯虎财经查证,靠“零添加”酱油“打天下”的千禾味业旗下“御藏180天酿造酱油”,其配料表只有水、非转基因脱脂大豆、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白砂糖这6种常见原料,对零添加定义为“不使用味精、色素、防腐剂、酵母抽提物”。

(图源千禾味业天猫旗舰店)

海天零添加酱油“0金标生抽”的配料表则包括:水、白砂糖、非转基因黄豆、食用盐(未加碘)、小麦、酵母抽提物,标榜“0味精、0甜味剂、0防腐剂”。

“厨邦零添加纯酿酱油”配料与前述大同小异,包含水、白砂糖、食用盐、小麦、非转基因脱脂大豆、酵母提取物,声称“0%添加蔗糖素、0%添加防腐剂”,“真正0添加”。

讽刺的是,被一个品牌“排斥”的添加剂,可能就是另一个品牌的“常见原料”。而“零添加”的行业标准,可能消费者这辈子都等不到了,因为“零添加”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据科普中国,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就算是纯酿造酱油,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也是食品添加剂。

而且本应合理使用添加剂的食品特意不用,反而可能增加了风险。比如肉类食品,如果不使用亚硝酸盐防腐剂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便可能产生一种剧毒毒素——肉毒素。

“科技与狠活”揭露的问题本质,其实也是添加剂的违法超量滥用和违法添加物的泛滥。

因此,在伯虎财经看来,以逐利为本质的企业争相挤入零添加赛道,其实是营销噱头大过实质。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就曾明确指出,食品行业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是在抹黑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剧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最终的影响是损人害己。

即便如此,海天事件一出,也还是让不少消费者转投其他品牌,并让“酱油‘0添加’时代至少提前5年到来”。

就在海天第三则声明发布的第二天,海天味业开盘即跌近8%,市值蒸发300多亿元。同一时间,千禾味业股价一字涨停,多款产品卖断货,成为了此番乌龙事件的最大赢家。

(图源千禾味业天猫旗舰店)

其余的A股上市酱油企业如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虽说股价没有暴涨,但也不至于暴跌,前阿里高管靖捷刚刚加盟的李锦记也对调味品一哥的地位虎视眈眈,放眼望去,“只有海天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而竞争赛场上的一时失意,还远非海天最大的危机。

03 “酱油茅”的“中年危机”

海天的“中年危机”主要表现为行业天花板显现造成的经营失速。

2020年9月,上市7年的海天市值突破6000亿元,在消费品领域仅次于贵州茅台和五粮液,成为了备受追捧的“酱茅”。同年,海天在酱油市场占比达到7.3%,位居行业第一。

然而到2021年,形势却急转直下。海天味业2021年财报显示,当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降至个位数,分别为9.71%和4.18%,远低于过去4年的15%,被称为是上市以来的“最差”年报。

为提振市场信心,海天味业提出“2022年计划实现营收280亿元,利润74.7亿元,营收利润双12%增长”的目标。

而从2022年中报来看,海天味业依然没有扭转经营失速的局面。归母净利润“龟速”增长1.21%,毛利率同比下降2.39%,仅为38.05%,创上市以来新低。

(海天味业2022年半年报)

在业绩大幅下滑的影响下,海天味业的股价也开始跌跌不休,再加上此次的“双标门”事件,海天味业的股价几近腰斩,市值也蒸发超过了3500亿元。

海天味业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因为终端产品价格涨幅,低于原材料成本涨幅造成的利润差。而其增长乏力或可归因于餐饮端和消费端对调味品需求的减少。

2021年,受疫情影响,国内餐饮行业收入46895亿元,相比2019年的46721亿元几乎没有增长。而据浙商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从调味品渠道结构来看,餐饮渠道占比高达 56%。

在调味品行业,酱油是其最大子品类,2020年,我国酱油市场规模就已达850亿元,酱油也是海天的最大创收来源。

而一向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刚需的中国消费者,对酱油的人均需求量却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降幅超过30%,这其中不免有年轻人不爱自己做饭了,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造成的需求减少。

受此影响,海天的酱油增速逐年减弱,2018年至2021年,收入增速从15.85%降至8.78%,销量增速则从14.78%降至8.44%。

在核心产品酱油增长失速之际,海天味业也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例如入局腐乳行业,推出火锅底料产品。

而健康化、高端化是整个酱油行业的未来形态,近年来有机酱油、零添加、减盐、原酿、提鲜等酱油新概念层出不穷,不甘人后的海天也在“零添加”产品之外,推出了主打高端的清减酱油和365高鲜酱油。

而此次添加剂“双标”事件,无疑让海天深陷信任危机,在高端化、健康化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

8年浮沉,市值腰斩的海天味业早已担不起“酱油茅”的头衔,在千禾味业、李锦记等头部品牌的追赶之下,市场现在更关注的,是调味品赛道何时能出现下一个“茅台”。

参考来源:

1、NBS新品略:食品添加剂:热锅上的“金蚂蚁”

2、钛媒体:“双标门”背后 海天味业们的零添加战事

3、连线Insight:海天最大的危机,不是“双标”风波

4、科普中国:酱油里全是“科技与狠活”?“0添加”真的更好吗?

5、银柿财经:酱油茅陷食品添加剂“风波”,调味品行业会否重新洗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天味业

4k
  • 海天味业:监事何涛因短线交易被出具警示函
  • A股三大酱油龙头成绩单:“一哥”海天味业绩遇喜,“小弟”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前路未明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度澄清“双标门”,海天味业“回天乏术”

下一个“茅台”会是谁?

文|伯虎财经 东篱

随着10月9日晚海天味业发布第三次澄清公告,“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庆期间爆发的“双标门”风波算是渐渐落下了帷幕。

但总有些东西再也回不到从前。

就像传说中几万瓶被倒进下水道的海天酱油,丢失的品牌信誉覆水难收。

01 “双标门”背后,消费者在愤怒什么?

“有人烟处,必有海天”。

来自广东佛山的300年“中华老字号”品牌海天味业,在辛吉飞自制酱油引发的酱油“科技与狠活”风波之下“躺枪”,含多种添加剂的酱油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而后,网上流传海天出口日本的酱油配料表没有添加剂,而国内售卖的产品有添加剂,又让其陷入了“双标”质疑。

舆论危机之下,9月30日、10月4日,海天接连发布了两则公告试图澄清传闻,却因“没讲重点”火上浇油,并因“与消费者论输赢”的态度被扣上了“高傲”“威胁消费者”的帽子。

直至10月9日的第三则声明发布,才终于直接解释了众人关注的“双标”问题,并首次提到最应该得到海天公司重视的“消费者”,这场闹剧才算渐渐落下帷幕。

很显然,从始至终,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两点:其一: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否安全?其二:海天是否真的双标了?

事实上,让大众愤怒质疑的“双标”问题,在食品行业早有“前科”。

今年3月,韩国品牌好丽友被质疑“配料双标”;今年4月,韩国火鸡面被质疑“保质期双标”;去年,梦龙雪糕也因“国外用牛奶而国内用植物油脂”的“原料双标”问题登上热搜。

然而,即使海天此次“双标”事件,只是因各国添加剂标注规范不同所造成的误解与谣传,但食品行业国内外“双标问题”的屡次发生,再加上此前全网震动的“三聚氰胺”“地沟油”“臭脚酸菜”等事件,已然让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不堪重负。

而这,也变相加剧了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的恐惧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多久没再见过小屁孩独自去打酱油了,古法酿造作坊大规模消失的背后,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可提色增香、延长保鲜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则是现代食品加工产业的重要基石。

1996年,《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添加剂在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大规模应用;2019年至今,随着食品进一步进入工业化时代,特别是调味酱、调味料、冷冻食品、速食食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就拿此次风波的“主角”来说,海天酱油配料表里的苯甲酸钠是防腐剂;三氯蔗糖是一种甜味剂;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是增鲜物质;酵母抽提物是一种食品用酵母,古法酿造酱油至少需要180天,而加入酵母抽提物可将酿造过程大幅提速,进而提高酱油的生产效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食品生产企业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

虽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有眼尖的网友指出,苯甲酸钠属于一级致癌物,已被多个发达国家停用,可毒性更低、防腐性能更好的山梨酸钾却未被海天选用。

而销量占比近7成的B端餐饮和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海天生产的低端酱油,继而让消费者“被动”摄入苯甲酸钠,因此质疑海天的这一做法并未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种种因素之下,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抵触情绪难以消解,与此同时,看起来“更好、更健康”的“零添加”酱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02 “0添加”时代提前到来?

事实上,位于风暴眼的海天早在10年前就推出了“零添加”酱油,千禾味业、加加食品、中炬高新等其它A股上市酱油企业也早已推出同类产品,“零添加”酱油早已大行于市。

然而,发展近10来年的“零添加”酱油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对于什么才是“零添加”,各大酱油品牌的配料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据伯虎财经查证,靠“零添加”酱油“打天下”的千禾味业旗下“御藏180天酿造酱油”,其配料表只有水、非转基因脱脂大豆、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白砂糖这6种常见原料,对零添加定义为“不使用味精、色素、防腐剂、酵母抽提物”。

(图源千禾味业天猫旗舰店)

海天零添加酱油“0金标生抽”的配料表则包括:水、白砂糖、非转基因黄豆、食用盐(未加碘)、小麦、酵母抽提物,标榜“0味精、0甜味剂、0防腐剂”。

“厨邦零添加纯酿酱油”配料与前述大同小异,包含水、白砂糖、食用盐、小麦、非转基因脱脂大豆、酵母提取物,声称“0%添加蔗糖素、0%添加防腐剂”,“真正0添加”。

讽刺的是,被一个品牌“排斥”的添加剂,可能就是另一个品牌的“常见原料”。而“零添加”的行业标准,可能消费者这辈子都等不到了,因为“零添加”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据科普中国,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就算是纯酿造酱油,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也是食品添加剂。

而且本应合理使用添加剂的食品特意不用,反而可能增加了风险。比如肉类食品,如果不使用亚硝酸盐防腐剂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便可能产生一种剧毒毒素——肉毒素。

“科技与狠活”揭露的问题本质,其实也是添加剂的违法超量滥用和违法添加物的泛滥。

因此,在伯虎财经看来,以逐利为本质的企业争相挤入零添加赛道,其实是营销噱头大过实质。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就曾明确指出,食品行业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是在抹黑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剧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最终的影响是损人害己。

即便如此,海天事件一出,也还是让不少消费者转投其他品牌,并让“酱油‘0添加’时代至少提前5年到来”。

就在海天第三则声明发布的第二天,海天味业开盘即跌近8%,市值蒸发300多亿元。同一时间,千禾味业股价一字涨停,多款产品卖断货,成为了此番乌龙事件的最大赢家。

(图源千禾味业天猫旗舰店)

其余的A股上市酱油企业如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虽说股价没有暴涨,但也不至于暴跌,前阿里高管靖捷刚刚加盟的李锦记也对调味品一哥的地位虎视眈眈,放眼望去,“只有海天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而竞争赛场上的一时失意,还远非海天最大的危机。

03 “酱油茅”的“中年危机”

海天的“中年危机”主要表现为行业天花板显现造成的经营失速。

2020年9月,上市7年的海天市值突破6000亿元,在消费品领域仅次于贵州茅台和五粮液,成为了备受追捧的“酱茅”。同年,海天在酱油市场占比达到7.3%,位居行业第一。

然而到2021年,形势却急转直下。海天味业2021年财报显示,当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降至个位数,分别为9.71%和4.18%,远低于过去4年的15%,被称为是上市以来的“最差”年报。

为提振市场信心,海天味业提出“2022年计划实现营收280亿元,利润74.7亿元,营收利润双12%增长”的目标。

而从2022年中报来看,海天味业依然没有扭转经营失速的局面。归母净利润“龟速”增长1.21%,毛利率同比下降2.39%,仅为38.05%,创上市以来新低。

(海天味业2022年半年报)

在业绩大幅下滑的影响下,海天味业的股价也开始跌跌不休,再加上此次的“双标门”事件,海天味业的股价几近腰斩,市值也蒸发超过了3500亿元。

海天味业毛利率下滑,主要是因为终端产品价格涨幅,低于原材料成本涨幅造成的利润差。而其增长乏力或可归因于餐饮端和消费端对调味品需求的减少。

2021年,受疫情影响,国内餐饮行业收入46895亿元,相比2019年的46721亿元几乎没有增长。而据浙商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从调味品渠道结构来看,餐饮渠道占比高达 56%。

在调味品行业,酱油是其最大子品类,2020年,我国酱油市场规模就已达850亿元,酱油也是海天的最大创收来源。

而一向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刚需的中国消费者,对酱油的人均需求量却从2015年的7.28千克降至2020年的4.86千克,降幅超过30%,这其中不免有年轻人不爱自己做饭了,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造成的需求减少。

受此影响,海天的酱油增速逐年减弱,2018年至2021年,收入增速从15.85%降至8.78%,销量增速则从14.78%降至8.44%。

在核心产品酱油增长失速之际,海天味业也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例如入局腐乳行业,推出火锅底料产品。

而健康化、高端化是整个酱油行业的未来形态,近年来有机酱油、零添加、减盐、原酿、提鲜等酱油新概念层出不穷,不甘人后的海天也在“零添加”产品之外,推出了主打高端的清减酱油和365高鲜酱油。

而此次添加剂“双标”事件,无疑让海天深陷信任危机,在高端化、健康化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

8年浮沉,市值腰斩的海天味业早已担不起“酱油茅”的头衔,在千禾味业、李锦记等头部品牌的追赶之下,市场现在更关注的,是调味品赛道何时能出现下一个“茅台”。

参考来源:

1、NBS新品略:食品添加剂:热锅上的“金蚂蚁”

2、钛媒体:“双标门”背后 海天味业们的零添加战事

3、连线Insight:海天最大的危机,不是“双标”风波

4、科普中国:酱油里全是“科技与狠活”?“0添加”真的更好吗?

5、银柿财经:酱油茅陷食品添加剂“风波”,调味品行业会否重新洗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