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元做饭,阳台养鸡,大城市那些年轻的“农村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元做饭,阳台养鸡,大城市那些年轻的“农村人”

消费主义逆行者。

文 | 五环外OUTSIDE 尾火

编辑 | 车卯卯

你见过的最抠门的人有多抠门?

豆瓣抠门小组里,一个人说自己的大爷把内裤穿成了纱布,直接拿旧内裤来滤豆浆。

大爷成了豆瓣抠组永远的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们也不逞多让,越来越的年轻人正在尝试跳出消费主义的怪圈。

在豆瓣,有34万个消费主义逆行者,他们称自己为理智鹅;在B站“消费主义是如何对年轻人进行欺骗与洗脑的”视频下,有362万的播放量和4.7万条弹幕;即使是在所有网友们公认的消费主义泛滥的小红书,也有无数的女孩们讨论着该如何避免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

几年前最流行的鸡汤还是“女生要对自己好一点”,如今的女孩子们则研究着如何不踏入商家们精心编织的各种消费陷阱,什么名牌包包都没有钱包里的钞票来得踏实。

工作,赚钱,消费。

这三个行为几乎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生的行动,但疲惫困顿的年轻人正在寻找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是消费主义浪潮下的逆行者,他们用消费降级来完成生活升级。

01 他在北京年薪60万,每周买菜100元

两盒牛奶,两包吐司,一盒小番茄,一把香蕉,两颗西红柿还有一些蔬菜,这是季林这周为自己采购的早餐和部分的午餐食材,总共花费了75.9元。

东西买来之后,他先把这些食物整齐地摆放在地板上,拍照,修图,写文案,经过一系列熟悉地操作发布在小红书上,接着才开始分门别类地把食材放进冰箱。

季林的每周备菜

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极简生活方式是从半年前开始的,本身就在4A广告公司工作的他对于图片美感和文案的拿捏十分到位,大半年这个名为“低消费生活实验室”的账号已经积累了将近6万个粉丝。

“很多人都说我这是人设,但其实我自己真的就是这么生活的。”

和季林一样,在小红书分享自己低消费生活的博主并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通过看其他人的极简生活来解压。两三年前大众鼓吹的口号还是“对自己好一点”,如今大家却逐渐对这种虚无缥缈的买来的“好”感到厌倦,而愈发地向往简单和朴素。

在小红书有35万+篇关于低消费生活的帖子,而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生存挑战,大家挑战10元搞定一天的饭菜,挑战在北上广一个月只花500元,挑战30天内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购买任何东西。

这些挑战对于季林来讲,却更像一种生活的日常。

和大多数因为刚刚毕业而捉襟见肘搞极简的小年轻不同,已经有了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季林其实是个标准的“中产”,他在北京有房有孩还有年薪60万的工作。

在声色犬马的广告行业工作,季林的同事们大多都打扮得光鲜亮丽,LV、GUCCI之类的名牌包包是标配,全身上下的衣服也大多都是轻奢牌子。

但他自己的却和这种生活方式背道而驰。每个月只花300多元买菜搞定早餐,而午餐和晚餐稍贵,只能在CBD附近的餐厅搞定,一顿要30元左右,上下班坐地铁要10元左右,一个月交通费大概用200多元;等优衣库打折之后可能半年买一两件衣服作为补充,一个月的平均消费只有2000—3000元。

用季林老婆的话来讲:“你为什么要活得像个苦行僧一样呢?”

季林却并不觉得很苦,恰恰相反,这样简单而有序的生活给了他难得的放松感。

“之前我工资刚开始越涨越高,从几千到一万、两万的时候,我也特喜欢买东西。你知道潘通色卡吗,我之前会照着那个流行色买很多T恤,毕竟是广告业的,见人也不能穿得太差。”季林告诉我,“但是后来就发现,自己真正天天穿的其实就黑白两件,其他上千块买来的T恤也都在衣柜里吃灰。”

“直到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把这些衣服全都扔到了小区的旧衣捐赠箱,那一刻真的觉得是解放了。”

季林的家可以说是完美地再现了那本断舍离神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整个房子只有厨房还保留一些小电器,剩下的就是床了,连沙发都没有。

“工作实在是太卷了,现在的工作氛围比十年前还要卷,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你的同事不停下来,你也不能停。回到家就只想倒头大睡。”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季林算了算,自己上周平均每天工作了15个小时,而在上下班通勤的1个小时里,他还需要在地铁上处理自媒体上的留言和私信,每天都需要看300多条留言。在这些留言里,虽然总是会有一些声音在质疑或是嘲讽,但大部分网友还是从他的内容里找到了慰藉和平静。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就像一个气球一样,被要求不停地努力努力,就仿佛一直在给这个气球充气,”季林向我说道,“但是你不知道遇到什么小问题,这个气球可能就突然爆炸了。”

“其实大部分人这样一刻也不停地忙碌是害怕被落在后面,害怕自己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标准,但是我希望向大家展现的是好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钱。”

“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消费主义。”季林告诉我,他发现同事们手里拿星巴克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的人拿着马克杯去接公司咖啡机的免费咖啡。

这并不是是消费降级,恰恰相反,他选择更好的食材,更耐穿的衣物,在摒弃掉那些原本就冗余的消费之后,季林用每个月2000元完成了自己的“消费升级”。

02 她在自家阳台养鸡,实现鸡蛋自由

季林在小红书吸引了6万个想要和他的极简生活靠拢的粉丝,而优优则是通过她的神操作成了豆瓣抠门小组的大神。

当大家还在花钱买菜的时候,优优直接自己种菜养鸡,实现了食材自由。

在自家的小阳台上,优优养了一箱小鸡蛋,耐心地把它们孵化成小鸡,终于实现了“鸡生蛋,蛋生鸡”的自由。

她在小鸡下面垫上了发酵床,其中的发酵菌可以分解鸡屎,消除了臭味。出了母鸡下的鸡蛋之外,多出来的公鸡也可以作为食物,只留下几只长得漂亮的作为种公。

即使是在“卧龙凤雏”扎堆的抠门小组,优优的帖子还是吸引了大量抠门人士的顶礼膜拜,他们大呼“好腻害”。

其实这并不是优优第一次尝试自给自足,最近两三年她开始在老家的院子里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大白菜、莴笋、胡萝卜……

去年她买了40块钱的种子,种了一整年的蔬菜。

“8块钱一包的辣椒种子,承包了一个村的人的辣椒。”优优颇为自豪的告诉我,去年她种的辣椒,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摘,还是吃不完。

回到城市的优优没有办法开辟出一个菜地来,这才在阳台养起了迷你鸡,就这样也实现了鸡蛋和鸡肉自由。

多余的小公鸡被优优做成了烤鸡

优优开始低消费生活是从去年九月份开始,算起来刚刚好满一年了。而开始的理由据她所讲也非常简单,房子被堆成了垃圾堆。

优优一个人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却因为她实在太爱买东西,房间都堆满了杂物,到处都有没有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回到房间只感觉压抑,于是她开始了断舍离。

“以前一到半夜睡不着觉,就开始买东西。”优优告诉我,“现在开始低消费生活后,反而更容易满足了,再也不会一通乱买,只购买一些刚需。”

优优无意间在逛豆瓣时发现了“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她仿佛找到了组织。这个小组的简介是“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虽然小组名为抠门男性,但其实男女组员都有,大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抠门心得。

虽然抠,但是小组的组员们生活却依旧十分“精致”。

一个女生分享自己靠吃土豆每天只花5块钱时,被组员们强烈斥责这样会吃坏身体。虽然抠,但是大家也一定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自己种菜养鸡的优优无疑是小组里的标杆式人物。

“其实我在村里物色了一个小房子,准备搬过去了。”优优给我发了一个视频,在一片幽静的树林之中,穿过羊肠小道是一件红色砖房,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

“这里周围全是地,可以自己种菜。”优优兴致勃勃地向我分享她的改造计划,“后期可以养一点鸡鸭鹅,还准备养两头猪。”

之前优优做的是房产销售的工作,压力大,时间少;如今辞了工作的优优准备去乡下开始自己的田园生活。

至于职业规划,她准备也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做一个小小的UP主,而现在她已经在淘宝售卖她的小鸡孵化箱了。

“我想让更多人体会到简单的快乐。”优优说,“哦,打错了。”

“是捡蛋的快乐!”

03 “精致穷”的另一种可能性

“消费主义”这个词其实大家早已不陌生了,曾经它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如今它是小红书和抖音上无处不在的硬广软广,它无孔不入,通过批量制造欲望和焦虑来让我们乖乖买单。

社会学家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写到: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

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而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们面临着的事实,消费者的身份根本无法逃脱,而且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消费主义的诱惑之中。

就在现在,即时你在各大平台搜索“反消费主义”,你也可能立刻被种草一些极简生活好物。

或许我们能够躲过被制造出来的虚荣和焦虑,却很难躲过无聊。

你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拿到一个香奈儿的包包也并不能让你的阶级上升,你也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水光肌”只是商家为女性量身定制的相貌焦虑,但是你可能还是躲不过玲娜贝儿的可爱玩偶,用消费去获得即时的满足与快乐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

特别是,当生活被工作填满,留给自己的只有碎片化时间,这种能够通过轻而易举的消费获得的即时满足就更加诱人了。

当我们的梦想,幸福和快乐都被消费定义时,逃离消费主义似乎变成了天方夜谭。

“精致穷”曾经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追捧的生活状态,可以节衣缩食,但一定需要一些“撑场面”的大牌包包,下个月的房租可能还没着落,但是最新的网红店一定要去打卡。

而现在,这些抵抗消费主义的年轻人们却在研究如何能够“穷精致”,当节省掉不必要的开支和花销,戒断那些浮华的欲望和快乐后,他们依旧能够用小钱活得精致。

低消费永远不可能是社会的主流,但这些年轻人也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来获得快乐。

*本文均为化名

来源:五环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元做饭,阳台养鸡,大城市那些年轻的“农村人”

消费主义逆行者。

文 | 五环外OUTSIDE 尾火

编辑 | 车卯卯

你见过的最抠门的人有多抠门?

豆瓣抠门小组里,一个人说自己的大爷把内裤穿成了纱布,直接拿旧内裤来滤豆浆。

大爷成了豆瓣抠组永远的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们也不逞多让,越来越的年轻人正在尝试跳出消费主义的怪圈。

在豆瓣,有34万个消费主义逆行者,他们称自己为理智鹅;在B站“消费主义是如何对年轻人进行欺骗与洗脑的”视频下,有362万的播放量和4.7万条弹幕;即使是在所有网友们公认的消费主义泛滥的小红书,也有无数的女孩们讨论着该如何避免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

几年前最流行的鸡汤还是“女生要对自己好一点”,如今的女孩子们则研究着如何不踏入商家们精心编织的各种消费陷阱,什么名牌包包都没有钱包里的钞票来得踏实。

工作,赚钱,消费。

这三个行为几乎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生的行动,但疲惫困顿的年轻人正在寻找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是消费主义浪潮下的逆行者,他们用消费降级来完成生活升级。

01 他在北京年薪60万,每周买菜100元

两盒牛奶,两包吐司,一盒小番茄,一把香蕉,两颗西红柿还有一些蔬菜,这是季林这周为自己采购的早餐和部分的午餐食材,总共花费了75.9元。

东西买来之后,他先把这些食物整齐地摆放在地板上,拍照,修图,写文案,经过一系列熟悉地操作发布在小红书上,接着才开始分门别类地把食材放进冰箱。

季林的每周备菜

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极简生活方式是从半年前开始的,本身就在4A广告公司工作的他对于图片美感和文案的拿捏十分到位,大半年这个名为“低消费生活实验室”的账号已经积累了将近6万个粉丝。

“很多人都说我这是人设,但其实我自己真的就是这么生活的。”

和季林一样,在小红书分享自己低消费生活的博主并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通过看其他人的极简生活来解压。两三年前大众鼓吹的口号还是“对自己好一点”,如今大家却逐渐对这种虚无缥缈的买来的“好”感到厌倦,而愈发地向往简单和朴素。

在小红书有35万+篇关于低消费生活的帖子,而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生存挑战,大家挑战10元搞定一天的饭菜,挑战在北上广一个月只花500元,挑战30天内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不购买任何东西。

这些挑战对于季林来讲,却更像一种生活的日常。

和大多数因为刚刚毕业而捉襟见肘搞极简的小年轻不同,已经有了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季林其实是个标准的“中产”,他在北京有房有孩还有年薪60万的工作。

在声色犬马的广告行业工作,季林的同事们大多都打扮得光鲜亮丽,LV、GUCCI之类的名牌包包是标配,全身上下的衣服也大多都是轻奢牌子。

但他自己的却和这种生活方式背道而驰。每个月只花300多元买菜搞定早餐,而午餐和晚餐稍贵,只能在CBD附近的餐厅搞定,一顿要30元左右,上下班坐地铁要10元左右,一个月交通费大概用200多元;等优衣库打折之后可能半年买一两件衣服作为补充,一个月的平均消费只有2000—3000元。

用季林老婆的话来讲:“你为什么要活得像个苦行僧一样呢?”

季林却并不觉得很苦,恰恰相反,这样简单而有序的生活给了他难得的放松感。

“之前我工资刚开始越涨越高,从几千到一万、两万的时候,我也特喜欢买东西。你知道潘通色卡吗,我之前会照着那个流行色买很多T恤,毕竟是广告业的,见人也不能穿得太差。”季林告诉我,“但是后来就发现,自己真正天天穿的其实就黑白两件,其他上千块买来的T恤也都在衣柜里吃灰。”

“直到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把这些衣服全都扔到了小区的旧衣捐赠箱,那一刻真的觉得是解放了。”

季林的家可以说是完美地再现了那本断舍离神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整个房子只有厨房还保留一些小电器,剩下的就是床了,连沙发都没有。

“工作实在是太卷了,现在的工作氛围比十年前还要卷,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你的同事不停下来,你也不能停。回到家就只想倒头大睡。”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季林算了算,自己上周平均每天工作了15个小时,而在上下班通勤的1个小时里,他还需要在地铁上处理自媒体上的留言和私信,每天都需要看300多条留言。在这些留言里,虽然总是会有一些声音在质疑或是嘲讽,但大部分网友还是从他的内容里找到了慰藉和平静。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就像一个气球一样,被要求不停地努力努力,就仿佛一直在给这个气球充气,”季林向我说道,“但是你不知道遇到什么小问题,这个气球可能就突然爆炸了。”

“其实大部分人这样一刻也不停地忙碌是害怕被落在后面,害怕自己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标准,但是我希望向大家展现的是好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钱。”

“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消费主义。”季林告诉我,他发现同事们手里拿星巴克的越来越少,越来越的人拿着马克杯去接公司咖啡机的免费咖啡。

这并不是是消费降级,恰恰相反,他选择更好的食材,更耐穿的衣物,在摒弃掉那些原本就冗余的消费之后,季林用每个月2000元完成了自己的“消费升级”。

02 她在自家阳台养鸡,实现鸡蛋自由

季林在小红书吸引了6万个想要和他的极简生活靠拢的粉丝,而优优则是通过她的神操作成了豆瓣抠门小组的大神。

当大家还在花钱买菜的时候,优优直接自己种菜养鸡,实现了食材自由。

在自家的小阳台上,优优养了一箱小鸡蛋,耐心地把它们孵化成小鸡,终于实现了“鸡生蛋,蛋生鸡”的自由。

她在小鸡下面垫上了发酵床,其中的发酵菌可以分解鸡屎,消除了臭味。出了母鸡下的鸡蛋之外,多出来的公鸡也可以作为食物,只留下几只长得漂亮的作为种公。

即使是在“卧龙凤雏”扎堆的抠门小组,优优的帖子还是吸引了大量抠门人士的顶礼膜拜,他们大呼“好腻害”。

其实这并不是优优第一次尝试自给自足,最近两三年她开始在老家的院子里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大白菜、莴笋、胡萝卜……

去年她买了40块钱的种子,种了一整年的蔬菜。

“8块钱一包的辣椒种子,承包了一个村的人的辣椒。”优优颇为自豪的告诉我,去年她种的辣椒,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摘,还是吃不完。

回到城市的优优没有办法开辟出一个菜地来,这才在阳台养起了迷你鸡,就这样也实现了鸡蛋和鸡肉自由。

多余的小公鸡被优优做成了烤鸡

优优开始低消费生活是从去年九月份开始,算起来刚刚好满一年了。而开始的理由据她所讲也非常简单,房子被堆成了垃圾堆。

优优一个人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却因为她实在太爱买东西,房间都堆满了杂物,到处都有没有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回到房间只感觉压抑,于是她开始了断舍离。

“以前一到半夜睡不着觉,就开始买东西。”优优告诉我,“现在开始低消费生活后,反而更容易满足了,再也不会一通乱买,只购买一些刚需。”

优优无意间在逛豆瓣时发现了“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她仿佛找到了组织。这个小组的简介是“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虽然小组名为抠门男性,但其实男女组员都有,大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抠门心得。

虽然抠,但是小组的组员们生活却依旧十分“精致”。

一个女生分享自己靠吃土豆每天只花5块钱时,被组员们强烈斥责这样会吃坏身体。虽然抠,但是大家也一定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自己种菜养鸡的优优无疑是小组里的标杆式人物。

“其实我在村里物色了一个小房子,准备搬过去了。”优优给我发了一个视频,在一片幽静的树林之中,穿过羊肠小道是一件红色砖房,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

“这里周围全是地,可以自己种菜。”优优兴致勃勃地向我分享她的改造计划,“后期可以养一点鸡鸭鹅,还准备养两头猪。”

之前优优做的是房产销售的工作,压力大,时间少;如今辞了工作的优优准备去乡下开始自己的田园生活。

至于职业规划,她准备也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做一个小小的UP主,而现在她已经在淘宝售卖她的小鸡孵化箱了。

“我想让更多人体会到简单的快乐。”优优说,“哦,打错了。”

“是捡蛋的快乐!”

03 “精致穷”的另一种可能性

“消费主义”这个词其实大家早已不陌生了,曾经它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如今它是小红书和抖音上无处不在的硬广软广,它无孔不入,通过批量制造欲望和焦虑来让我们乖乖买单。

社会学家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写到: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

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

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而这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们面临着的事实,消费者的身份根本无法逃脱,而且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消费主义的诱惑之中。

就在现在,即时你在各大平台搜索“反消费主义”,你也可能立刻被种草一些极简生活好物。

或许我们能够躲过被制造出来的虚荣和焦虑,却很难躲过无聊。

你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拿到一个香奈儿的包包也并不能让你的阶级上升,你也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水光肌”只是商家为女性量身定制的相貌焦虑,但是你可能还是躲不过玲娜贝儿的可爱玩偶,用消费去获得即时的满足与快乐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

特别是,当生活被工作填满,留给自己的只有碎片化时间,这种能够通过轻而易举的消费获得的即时满足就更加诱人了。

当我们的梦想,幸福和快乐都被消费定义时,逃离消费主义似乎变成了天方夜谭。

“精致穷”曾经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追捧的生活状态,可以节衣缩食,但一定需要一些“撑场面”的大牌包包,下个月的房租可能还没着落,但是最新的网红店一定要去打卡。

而现在,这些抵抗消费主义的年轻人们却在研究如何能够“穷精致”,当节省掉不必要的开支和花销,戒断那些浮华的欲望和快乐后,他们依旧能够用小钱活得精致。

低消费永远不可能是社会的主流,但这些年轻人也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来获得快乐。

*本文均为化名

来源:五环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