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口碑两极的《摇滚狂花》,难啃的“分众化”硬骨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口碑两极的《摇滚狂花》,难啃的“分众化”硬骨头

《摇滚狂花》是一部非常外放的剧集,处处都能看出主创刻意的反常规、反套路。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摇滚狂花》可能是近期口碑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一部新剧。

有些观众在这部剧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感,被里面“清新脱俗”的角色迷得上头,开播第一天就马不停蹄追平进度,毫不吝惜对这部剧的赞美之词;有些观众却对这部剧里的角色嗤之以鼻,若不是豆瓣最低只能打一星,恐怕这批人早就愤怒地扔出零蛋。

都说不破不立,尽管口碑两极,热度有限,但这样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摇滚狂花》,确实有点儿“打破”的意思。

非典型母女关系

先看看亮点吧。

《摇滚狂花》是一部非常外放的剧集,处处都能看出主创刻意的反常规、反套路。

女主角彭莱曾是国内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主唱,在遭遇情感变故后远走美国12年,直到前夫心梗去世后才回国与已经19岁的女儿白天重逢。这对不是陌生人胜似陌生人的母女在见面后摩擦不断,一边忙着用“互相伤害”修复关系,一边追逐各自的摇滚梦。用一种“疯癫”的方式修复关系,实现成长和自我救赎。

“互相伤害”有多夸张呢?在已播的前几集里,说一句鸡飞蛋打不为过。

二人多年不见,第一次重逢便是彭莱被亲女儿泼了一整盆冷水在脸上。接着战事不断升级,女儿换掉家中门锁,把母亲的行李扔进垃圾桶,母亲就敢在新锁孔上抹满502,又效仿女儿扔光了她的衣物。女儿在母亲酒里下安眠药、在家里放火,母亲当着女儿面拆台、制造噪音,互相把对方送进派出所。在伤害对方这件事上,叛逆的母女二人强强相遇,难分高下。

这样荒诞的桥段,在前几集中比比皆是。看似疯癫浮夸,却又在不经意间把角色性格写得明明白白。

彭莱的叛逆源自自己年幼时原生家庭的缺失。父母很早离异,被苛待自己的亲戚养大,十几岁就离家出走毅然走上北漂路。在懵懂时早早结婚生子后,又遭遇了至亲好友的背叛。独自一人前往异国他乡,始终过的是颠沛流离的孤家寡人日子。所以未尝过亲情的她,才会不懂得如何当好妈妈的角色。

女儿白天亦然。6岁时就经历父母离异,多年来被父亲独自抚养,冷不防多了一位素未谋面、行事乖张的母亲,叛逆也是自然。

在后面的剧情里,彭莱那自小离异人间蒸发的亲妈又寻上门来,要求女儿为她养老。几乎没有感情基础的祖孙三代人要怎样修复关系,想来也是《摇滚狂花》后半段的主要看点。

总体来看,无论是标新立异的人物设定、角色关系、故事剧情,还是用轻喜剧风格来诠释女性题材的崭新视角,都让这部反套路的《摇滚狂花》显得不那么平庸。

按照过往评价标准,这种人设、故事悬浮到极致的剧集,往往是要被观众集体控诉失真的。但这次《摇滚狂花》把人物的反套路玩到极致,反而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悬浮到一定程度,观众可能也就不在意那点儿可有可无的真实了。

摇滚是噱头吗?

有人可以忽略剧集的不完美,有些观众却愿意吹毛求疵,这一次,挑刺的轮到了摇滚迷。

对于《摇滚狂花》这部剧来说,口碑两极分化的争议根源就是摇滚元素。

一方面,摇滚是全剧的灵魂所在。在不少普通观众心中,摇滚既代表了时髦前卫,又是离经叛道的代名词。所以将摇滚作为《摇滚狂花》的主题,又能为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又赋予了看似悬浮的母女人设更强合理性。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摇滚爱好者观众认为该剧的刻板印象较重,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过于刻板。

“一定要靠喝酒抽烟脏字打架来凸显所谓的摇滚身份和摇滚精神吗?”、“国内导演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刻板印象啊?搞摇滚也是正常人。”在网上评论区,为摇滚鸣不平的网友也不在少数。

这种浮于表面的描绘,的确能让不少普通观众满足对新题材、新角色的需求,但归根结底,《摇滚狂花》和很多职业剧的问题是类似的。由于创作者对职业领域的了解深度有限,无法完全真实地的还原出来,反而导致了刻板印象更加强烈。

我们明明已经有了那么好的乐队综艺,也看过了各式各样的摇滚乐队。但剧中的摇滚乐手却还是一幅几十年前的老模样,这样的摇滚主题,还是有些浅薄了。

反套路,一把双刃剑

所以总结来看,《摇滚狂花》所追求的反套路,其实成为了这部剧的双刃剑。

诚然,这部剧在内容设计上的反套路确实是全剧最大看点。不同于过往的母女关系模式,崭新的摇滚主题,让作为短剧的《摇滚狂花》体量虽小,但却十分能够抓住观众眼球。

同时,轻喜剧的剧集调性,也和市面上不少大打情感牌的女性项目有所差异,拓宽了这类项目的创作想象空间。

然而与此同时,反套路却并不意味着《摇滚狂花》就离开了既有创作模板。例如剧集内核上,聚焦的还是市面上传统的代际关系、女性成长话题。而非典型的母女关系背后,那些对摇滚的刻板诠释,让人物少了些行事逻辑,也缺了点值得深思的价值观。

所谓反套路,更多是得益于那层叛逆的摇滚“外壳”。戴上假发、画个浓妆、弹起电吉他电贝司,这就是摇滚吗?这就是新时代的母女形象吗?这个问题,观众也在争论。

而反套路的两面性也不仅停留在内容层面。

据了解,《摇滚狂花》此次采用了连播五天一口气更完12集的排播方式,因此在上线首日就引来了一些网友讨论。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排播形式的观感显然比过往强得多,无需盯住时间表牢记更新时间,一周内就能追到大结局,追剧沉浸感、连续性更强。

但压力就给到了平台侧了,从热度和广告营收角度来看,剧集长度越短,播出时间越快,就对项目热度、效果的伤害就越大。况且现在很多剧集的映前宣传力度并不算大,像这部《摇滚狂花》的开播首日,猫眼、灯塔热度只能达到二十位开外。

好在《摇滚狂花》开局口碑还算比较可观,现在开播三天,该剧的猫眼全网热度也稳步上升到了第3名。满打满算,这部剧距离完结也就剩下了两天。《摇滚狂花》热度还能升到多高,热度还能留存多久,基本上全要依靠后续观众口碑发酵情况。

客观来说,作为“拾光限定 狂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摇滚狂花》确实有亮点,但市场表现也确实不算太明朗。

根据爱奇艺方面的介绍,“拾光限定”系列与过往类型化较强、线性排播的剧场不同,将主打限定、限量和稀缺感,以主题划分进行系列排播。目标各个分众群体,每年将按照不同的内容主题来打造小体量剧集。

因为和类型化剧场不同,所以“拾光限定”中的同主题项目仍然会有较大差异,例如对标熟龄女性用户市场的狂花系列,之后的《芳心荡漾》《灿烂的转身》《外婆的新世界》《女人万岁》几部剧,尽管都是女性题材的延伸,但具体类型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野心不小,瞄准增量用户市场的目标也很明确。在长视频平台用户数量几近触顶的当下,快马加鞭抓紧寻找新的用户群,的确是要紧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口碑两极的《摇滚狂花》,难啃的“分众化”硬骨头

《摇滚狂花》是一部非常外放的剧集,处处都能看出主创刻意的反常规、反套路。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摇滚狂花》可能是近期口碑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一部新剧。

有些观众在这部剧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感,被里面“清新脱俗”的角色迷得上头,开播第一天就马不停蹄追平进度,毫不吝惜对这部剧的赞美之词;有些观众却对这部剧里的角色嗤之以鼻,若不是豆瓣最低只能打一星,恐怕这批人早就愤怒地扔出零蛋。

都说不破不立,尽管口碑两极,热度有限,但这样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摇滚狂花》,确实有点儿“打破”的意思。

非典型母女关系

先看看亮点吧。

《摇滚狂花》是一部非常外放的剧集,处处都能看出主创刻意的反常规、反套路。

女主角彭莱曾是国内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主唱,在遭遇情感变故后远走美国12年,直到前夫心梗去世后才回国与已经19岁的女儿白天重逢。这对不是陌生人胜似陌生人的母女在见面后摩擦不断,一边忙着用“互相伤害”修复关系,一边追逐各自的摇滚梦。用一种“疯癫”的方式修复关系,实现成长和自我救赎。

“互相伤害”有多夸张呢?在已播的前几集里,说一句鸡飞蛋打不为过。

二人多年不见,第一次重逢便是彭莱被亲女儿泼了一整盆冷水在脸上。接着战事不断升级,女儿换掉家中门锁,把母亲的行李扔进垃圾桶,母亲就敢在新锁孔上抹满502,又效仿女儿扔光了她的衣物。女儿在母亲酒里下安眠药、在家里放火,母亲当着女儿面拆台、制造噪音,互相把对方送进派出所。在伤害对方这件事上,叛逆的母女二人强强相遇,难分高下。

这样荒诞的桥段,在前几集中比比皆是。看似疯癫浮夸,却又在不经意间把角色性格写得明明白白。

彭莱的叛逆源自自己年幼时原生家庭的缺失。父母很早离异,被苛待自己的亲戚养大,十几岁就离家出走毅然走上北漂路。在懵懂时早早结婚生子后,又遭遇了至亲好友的背叛。独自一人前往异国他乡,始终过的是颠沛流离的孤家寡人日子。所以未尝过亲情的她,才会不懂得如何当好妈妈的角色。

女儿白天亦然。6岁时就经历父母离异,多年来被父亲独自抚养,冷不防多了一位素未谋面、行事乖张的母亲,叛逆也是自然。

在后面的剧情里,彭莱那自小离异人间蒸发的亲妈又寻上门来,要求女儿为她养老。几乎没有感情基础的祖孙三代人要怎样修复关系,想来也是《摇滚狂花》后半段的主要看点。

总体来看,无论是标新立异的人物设定、角色关系、故事剧情,还是用轻喜剧风格来诠释女性题材的崭新视角,都让这部反套路的《摇滚狂花》显得不那么平庸。

按照过往评价标准,这种人设、故事悬浮到极致的剧集,往往是要被观众集体控诉失真的。但这次《摇滚狂花》把人物的反套路玩到极致,反而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悬浮到一定程度,观众可能也就不在意那点儿可有可无的真实了。

摇滚是噱头吗?

有人可以忽略剧集的不完美,有些观众却愿意吹毛求疵,这一次,挑刺的轮到了摇滚迷。

对于《摇滚狂花》这部剧来说,口碑两极分化的争议根源就是摇滚元素。

一方面,摇滚是全剧的灵魂所在。在不少普通观众心中,摇滚既代表了时髦前卫,又是离经叛道的代名词。所以将摇滚作为《摇滚狂花》的主题,又能为观众带来足够的新鲜感,又赋予了看似悬浮的母女人设更强合理性。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摇滚爱好者观众认为该剧的刻板印象较重,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过于刻板。

“一定要靠喝酒抽烟脏字打架来凸显所谓的摇滚身份和摇滚精神吗?”、“国内导演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刻板印象啊?搞摇滚也是正常人。”在网上评论区,为摇滚鸣不平的网友也不在少数。

这种浮于表面的描绘,的确能让不少普通观众满足对新题材、新角色的需求,但归根结底,《摇滚狂花》和很多职业剧的问题是类似的。由于创作者对职业领域的了解深度有限,无法完全真实地的还原出来,反而导致了刻板印象更加强烈。

我们明明已经有了那么好的乐队综艺,也看过了各式各样的摇滚乐队。但剧中的摇滚乐手却还是一幅几十年前的老模样,这样的摇滚主题,还是有些浅薄了。

反套路,一把双刃剑

所以总结来看,《摇滚狂花》所追求的反套路,其实成为了这部剧的双刃剑。

诚然,这部剧在内容设计上的反套路确实是全剧最大看点。不同于过往的母女关系模式,崭新的摇滚主题,让作为短剧的《摇滚狂花》体量虽小,但却十分能够抓住观众眼球。

同时,轻喜剧的剧集调性,也和市面上不少大打情感牌的女性项目有所差异,拓宽了这类项目的创作想象空间。

然而与此同时,反套路却并不意味着《摇滚狂花》就离开了既有创作模板。例如剧集内核上,聚焦的还是市面上传统的代际关系、女性成长话题。而非典型的母女关系背后,那些对摇滚的刻板诠释,让人物少了些行事逻辑,也缺了点值得深思的价值观。

所谓反套路,更多是得益于那层叛逆的摇滚“外壳”。戴上假发、画个浓妆、弹起电吉他电贝司,这就是摇滚吗?这就是新时代的母女形象吗?这个问题,观众也在争论。

而反套路的两面性也不仅停留在内容层面。

据了解,《摇滚狂花》此次采用了连播五天一口气更完12集的排播方式,因此在上线首日就引来了一些网友讨论。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排播形式的观感显然比过往强得多,无需盯住时间表牢记更新时间,一周内就能追到大结局,追剧沉浸感、连续性更强。

但压力就给到了平台侧了,从热度和广告营收角度来看,剧集长度越短,播出时间越快,就对项目热度、效果的伤害就越大。况且现在很多剧集的映前宣传力度并不算大,像这部《摇滚狂花》的开播首日,猫眼、灯塔热度只能达到二十位开外。

好在《摇滚狂花》开局口碑还算比较可观,现在开播三天,该剧的猫眼全网热度也稳步上升到了第3名。满打满算,这部剧距离完结也就剩下了两天。《摇滚狂花》热度还能升到多高,热度还能留存多久,基本上全要依靠后续观众口碑发酵情况。

客观来说,作为“拾光限定 狂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摇滚狂花》确实有亮点,但市场表现也确实不算太明朗。

根据爱奇艺方面的介绍,“拾光限定”系列与过往类型化较强、线性排播的剧场不同,将主打限定、限量和稀缺感,以主题划分进行系列排播。目标各个分众群体,每年将按照不同的内容主题来打造小体量剧集。

因为和类型化剧场不同,所以“拾光限定”中的同主题项目仍然会有较大差异,例如对标熟龄女性用户市场的狂花系列,之后的《芳心荡漾》《灿烂的转身》《外婆的新世界》《女人万岁》几部剧,尽管都是女性题材的延伸,但具体类型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野心不小,瞄准增量用户市场的目标也很明确。在长视频平台用户数量几近触顶的当下,快马加鞭抓紧寻找新的用户群,的确是要紧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