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轻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在打开新的流量密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轻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在打开新的流量密码

逃离城市,去乡村充电!

文|肖明超-趋势观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年少不懂陶渊明,再读想做诗中人。

如今在这个内卷与压力并存的时代,想要喘口气的年轻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农村,也成为了互联网的新流量密码。

从展示中国式美好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到粗粝地呈现农村环境的张同学,再到原汁原味表现农村生活的华农兄弟......如今,在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都涌现出了大量“农村”网红。

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农村。

01、多重描绘,让“村县”充满生命力

100年前,鲁迅的《故乡》开启了乡土文学的先河,讲述一个乡村青年到城市打拼,在北京买房,回到老家变卖家产的故事。那时,他看到的乡村是破败的,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也成为了老实巴交的麻木中年。小说中落后的乡村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落后,鲁迅笔下的鲁镇,也成为整个中国乡村的缩影。

而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几乎没有农村青年可以一生待在乡村、完全不受到城市的影响。即便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丁真,生活在农村的张同学,也在享受着城市化的福利,他们通过手机,能随时随地在网上和粉丝们互动。

正是这种沟通方式的巨变,才赋予了乡村新的意义。物以稀为贵,当大多数人都身处乡村的时候,只能 “仰望”城市生活,而当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时,便注定会开始以新的视角看待乡村。人们不再把乡村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自己的来处,我们开始怀念它,也开始以更平等的视角进行“观看”。

互联网上,除了博主/网红发布展示乡村生活的视频外,一批主打乡村生活的影视综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你好生活》《宝藏般的乡村》等走“乡村治愈风”的综艺,无一不是以回归质朴生活,作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宣传点,它们历经几季,依旧受欢迎;纪录片领域,《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既是在讲美食,也是在讲乡土风情。

当乡村生活在互联网上如火如荼,小县城的魅力也在近几年得到了极致的凸显。从小县城出来的五条人,通过歌曲让我们对县城风情充满想象;曾火爆全网的《漠河舞厅》,让我们感受到偏远小县城的深情;李雪琴口中“宇宙的尽头是铁岭”更是让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想到家乡县城的温暖与活力。即便是几年前被戏称“房价低到尘埃里”的鹤岗,如今也因聚焦了越来越多网友的目光而变得极具吸引力。

每一座小城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每一处农村也都有自己的迷人之处,当地方言和美食,这些过去看起来“有些土”的东西,如今都是充满文化个性的内容。年轻人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在他们的眼中,笔下,乡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县城也不是非主流的老家,那里也有青年,有生动的生活,有欲望和梦想,他们将这些融入到潮流文化,重塑现代潮流审美观。

02、生活:在城市生,在村里活

在豆瓣上,有一个“村庄爱好者”小组,组员已经超过五万人,当你点进去,就会发现一个完全迥异于主流社交平台的新型年轻人世界。这里没有星巴克,没有外卖,没有各种商圈,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大城市里的抱怨、郁结和迷茫,这里的一切都和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格格不入。

组里的成员们一边分享村庄的风景照,一边感叹这才叫生活。每个帖子里,都是满眼碧绿,有蓝天白云、有鲜花绿草、有溪流山坳,像是一场最美村落评选大会。有人在这里回忆起自己成长的村子,也有人感叹道:“如果没背房贷,我就去。”

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在类似“你向往的田园生活”、“小县城的生活到底有多安逸”等话题下,许多被城市生活压力所困的年轻人,用小乡村、小县城的生活治愈了自己。乡村和县城生活正悄然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年轻人心中魅力陡增。

出于现实的考虑,不少人只在心里跃跃欲试,对乡村生活停留在想象中,写进自己的离职后生活、后半场人生规划。而有些人却已经付诸行动,走,回农村!

“归巢”的年轻人,顺势捧红了农村院子,从前梦想在大城市买房的人,开始回乡建别墅或租个院子改造。

前段时间,一对成都姐妹以每个月660元的价格租下一套小院并对它进行改造,赢得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在社交平台上,更多人也在践行“租院子”的生活方式,小红书上围绕“农村小院”总共产生了两万条笔记。田园风光、大大的院子、宽敞的房子,还有偶尔出镜的猫狗鸡鸭……每一幕都在狠狠激荡着都市丽人们的心。

随着互联网的追捧,农村院子热度上升,社交平台上“农村自建房”、“爆改农村院子”等内容鼓动着不少年轻人涌向农村改造院子,或自住或开农场民宿。与之相伴,农村院子价格也有上涨之势。

以北京为例,农村小院的租金主要集中在每年3~4万元之间,但具体价格还取决于交通便利程度和装修情况。靠近主干道、距离市区较近的小院价格较高,全砖瓦结构,且有铺路面的小院比地面全是黄土的小院价格也要高出不少。同时,近两年北京周边有大量农村房被城里人租下并打造精品民宿,导致农村院子租金价格上涨。

甚至,近几年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城市都出现了专门租院子的地方中介。在大理,还出现了相应的商业地产,在靠苍山洱海的区域,部分商业地产开发了别墅式的小院用于出租,租金在2500~4500/月不等。

对于这些回到乡村的人来说,从城市出逃既像是一场“中年反叛”,又像是一场“盛大狂欢”。没有早晚高峰的拥堵,没有嘈杂的噪声污染,也没有内卷还是躺平的选择焦虑。回到农村,那些原本年轻人曾想要逃离的落后闭塞的生活方式,在兜兜转转后,又重新变成了他们的梦中之地。

在城市拼命,在村里生活,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03、重建乡土,挖掘区域经济价值

费孝通曾在《乡土重建》中,探讨过重建乡土是乡土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回归,还是我们都在建立个体意义上的“精神故乡”?

在现实生活中,“离开故乡”是我们正在体验、经历和经常讨论的主流话题,从上大学开始,这一话题就一直围绕着我们。不少文学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也一直在记录在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代代年轻人逃离乡村、扎根城市、不再回归乡土的过程。

当乡村的记忆逐渐远去,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甚至消亡,乡村的个体经验在都市的语境中被逐渐边缘化,大都市的病症却也凸显,陷入城市生活困境让人们重新回望乡村,重新反思当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寻找我们生活的灵魂,这也是乡村生活又被捧起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一直处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轮回中,甚至是交叉中。如今,逆城市化潮流更盛,在回归乡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恢复已经淡去的故乡记忆,重拾正在丢失的文化传统,挖掘可持续的乡土经济,让“村儿”随时可回。

第一,用多元作品构建精神故乡。

或许村庄可以拆毁,但是一代人的回忆和记忆不应该就此湮灭。贾樟柯持续书写山西汾阳,毕赣基于凯里进行创作,万玛才旦拍摄藏地题材电影;滇西小哥、华农兄弟、野食小哥等农村博主们分享琐碎又温馨的小日常,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建构、抵达各自的精神故乡,为向往乡村生活与田园美好的都市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第二,用地域公共文化打造特色产业。

进入新的消费时代,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文化带来的感知体验度,文化IP的打造等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感。

因此,通过结合区域的文化挖掘,形成区域的公共文化品牌矩阵,带动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模式,并形成独立的文化特色商业模型,为区域性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例如,知名的景德镇瓷都文化、宜兴紫砂壶文化等。

第三,用文化符号开拓新文创品牌。

隐藏在地方文化中的历史传承、技艺或产品,随着国潮的崛起而正在不断焕新。知萌咨询机构构建了一套5800种地方特色小资源在内的数据库,就可以发现很多区域文化都处于原生状态,将这些原生状态与产品进行跨界合作,形成系列的区域新国风产品系列和品牌,打造为代表乡村的新文创产品,也成为品牌创新的重要方向。

回村儿,并不是简单的躺平,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120万人。回村儿,更多是对“生活”B面的诠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轻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在打开新的流量密码

逃离城市,去乡村充电!

文|肖明超-趋势观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年少不懂陶渊明,再读想做诗中人。

如今在这个内卷与压力并存的时代,想要喘口气的年轻人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农村,也成为了互联网的新流量密码。

从展示中国式美好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到粗粝地呈现农村环境的张同学,再到原汁原味表现农村生活的华农兄弟......如今,在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都涌现出了大量“农村”网红。

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农村。

01、多重描绘,让“村县”充满生命力

100年前,鲁迅的《故乡》开启了乡土文学的先河,讲述一个乡村青年到城市打拼,在北京买房,回到老家变卖家产的故事。那时,他看到的乡村是破败的,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也成为了老实巴交的麻木中年。小说中落后的乡村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落后,鲁迅笔下的鲁镇,也成为整个中国乡村的缩影。

而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几乎没有农村青年可以一生待在乡村、完全不受到城市的影响。即便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丁真,生活在农村的张同学,也在享受着城市化的福利,他们通过手机,能随时随地在网上和粉丝们互动。

正是这种沟通方式的巨变,才赋予了乡村新的意义。物以稀为贵,当大多数人都身处乡村的时候,只能 “仰望”城市生活,而当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时,便注定会开始以新的视角看待乡村。人们不再把乡村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自己的来处,我们开始怀念它,也开始以更平等的视角进行“观看”。

互联网上,除了博主/网红发布展示乡村生活的视频外,一批主打乡村生活的影视综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你好生活》《宝藏般的乡村》等走“乡村治愈风”的综艺,无一不是以回归质朴生活,作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宣传点,它们历经几季,依旧受欢迎;纪录片领域,《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既是在讲美食,也是在讲乡土风情。

当乡村生活在互联网上如火如荼,小县城的魅力也在近几年得到了极致的凸显。从小县城出来的五条人,通过歌曲让我们对县城风情充满想象;曾火爆全网的《漠河舞厅》,让我们感受到偏远小县城的深情;李雪琴口中“宇宙的尽头是铁岭”更是让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想到家乡县城的温暖与活力。即便是几年前被戏称“房价低到尘埃里”的鹤岗,如今也因聚焦了越来越多网友的目光而变得极具吸引力。

每一座小城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每一处农村也都有自己的迷人之处,当地方言和美食,这些过去看起来“有些土”的东西,如今都是充满文化个性的内容。年轻人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在他们的眼中,笔下,乡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县城也不是非主流的老家,那里也有青年,有生动的生活,有欲望和梦想,他们将这些融入到潮流文化,重塑现代潮流审美观。

02、生活:在城市生,在村里活

在豆瓣上,有一个“村庄爱好者”小组,组员已经超过五万人,当你点进去,就会发现一个完全迥异于主流社交平台的新型年轻人世界。这里没有星巴克,没有外卖,没有各种商圈,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大城市里的抱怨、郁结和迷茫,这里的一切都和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格格不入。

组里的成员们一边分享村庄的风景照,一边感叹这才叫生活。每个帖子里,都是满眼碧绿,有蓝天白云、有鲜花绿草、有溪流山坳,像是一场最美村落评选大会。有人在这里回忆起自己成长的村子,也有人感叹道:“如果没背房贷,我就去。”

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在类似“你向往的田园生活”、“小县城的生活到底有多安逸”等话题下,许多被城市生活压力所困的年轻人,用小乡村、小县城的生活治愈了自己。乡村和县城生活正悄然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年轻人心中魅力陡增。

出于现实的考虑,不少人只在心里跃跃欲试,对乡村生活停留在想象中,写进自己的离职后生活、后半场人生规划。而有些人却已经付诸行动,走,回农村!

“归巢”的年轻人,顺势捧红了农村院子,从前梦想在大城市买房的人,开始回乡建别墅或租个院子改造。

前段时间,一对成都姐妹以每个月660元的价格租下一套小院并对它进行改造,赢得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在社交平台上,更多人也在践行“租院子”的生活方式,小红书上围绕“农村小院”总共产生了两万条笔记。田园风光、大大的院子、宽敞的房子,还有偶尔出镜的猫狗鸡鸭……每一幕都在狠狠激荡着都市丽人们的心。

随着互联网的追捧,农村院子热度上升,社交平台上“农村自建房”、“爆改农村院子”等内容鼓动着不少年轻人涌向农村改造院子,或自住或开农场民宿。与之相伴,农村院子价格也有上涨之势。

以北京为例,农村小院的租金主要集中在每年3~4万元之间,但具体价格还取决于交通便利程度和装修情况。靠近主干道、距离市区较近的小院价格较高,全砖瓦结构,且有铺路面的小院比地面全是黄土的小院价格也要高出不少。同时,近两年北京周边有大量农村房被城里人租下并打造精品民宿,导致农村院子租金价格上涨。

甚至,近几年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城市都出现了专门租院子的地方中介。在大理,还出现了相应的商业地产,在靠苍山洱海的区域,部分商业地产开发了别墅式的小院用于出租,租金在2500~4500/月不等。

对于这些回到乡村的人来说,从城市出逃既像是一场“中年反叛”,又像是一场“盛大狂欢”。没有早晚高峰的拥堵,没有嘈杂的噪声污染,也没有内卷还是躺平的选择焦虑。回到农村,那些原本年轻人曾想要逃离的落后闭塞的生活方式,在兜兜转转后,又重新变成了他们的梦中之地。

在城市拼命,在村里生活,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03、重建乡土,挖掘区域经济价值

费孝通曾在《乡土重建》中,探讨过重建乡土是乡土生活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回归,还是我们都在建立个体意义上的“精神故乡”?

在现实生活中,“离开故乡”是我们正在体验、经历和经常讨论的主流话题,从上大学开始,这一话题就一直围绕着我们。不少文学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也一直在记录在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代代年轻人逃离乡村、扎根城市、不再回归乡土的过程。

当乡村的记忆逐渐远去,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甚至消亡,乡村的个体经验在都市的语境中被逐渐边缘化,大都市的病症却也凸显,陷入城市生活困境让人们重新回望乡村,重新反思当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寻找我们生活的灵魂,这也是乡村生活又被捧起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一直处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轮回中,甚至是交叉中。如今,逆城市化潮流更盛,在回归乡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恢复已经淡去的故乡记忆,重拾正在丢失的文化传统,挖掘可持续的乡土经济,让“村儿”随时可回。

第一,用多元作品构建精神故乡。

或许村庄可以拆毁,但是一代人的回忆和记忆不应该就此湮灭。贾樟柯持续书写山西汾阳,毕赣基于凯里进行创作,万玛才旦拍摄藏地题材电影;滇西小哥、华农兄弟、野食小哥等农村博主们分享琐碎又温馨的小日常,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建构、抵达各自的精神故乡,为向往乡村生活与田园美好的都市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第二,用地域公共文化打造特色产业。

进入新的消费时代,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文化带来的感知体验度,文化IP的打造等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感。

因此,通过结合区域的文化挖掘,形成区域的公共文化品牌矩阵,带动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模式,并形成独立的文化特色商业模型,为区域性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例如,知名的景德镇瓷都文化、宜兴紫砂壶文化等。

第三,用文化符号开拓新文创品牌。

隐藏在地方文化中的历史传承、技艺或产品,随着国潮的崛起而正在不断焕新。知萌咨询机构构建了一套5800种地方特色小资源在内的数据库,就可以发现很多区域文化都处于原生状态,将这些原生状态与产品进行跨界合作,形成系列的区域新国风产品系列和品牌,打造为代表乡村的新文创产品,也成为品牌创新的重要方向。

回村儿,并不是简单的躺平,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120万人。回村儿,更多是对“生活”B面的诠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