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发力科创,香港将拿出100亿元资助科研成果转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发力科创,香港将拿出100亿元资助科研成果转化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1019日,香港特区行政官李家超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该份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

报告指出,香港首先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角色,并充分利用其航运和航空的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今年4月底,李家超在公布的政纲中提出“无创科无未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施政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要对创新科技发展做规划,即“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表明特区政府意识到要加强创新科技的战略谋划和统筹,避免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

继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次转型之后,香港尚未完成以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是唯一缺乏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经济体。香港迫切想改变这种面貌,发展科创产业成为每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

香港发展科创的底子其实并不薄。首先是过硬的科研实力,目前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与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研发实验室。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黄元山认为,香港发展科创的优势在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资,但对本地的科研成果并未给予足够的商品化支持,商汤科技(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和大疆创新(创始人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等人工智能巨头,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将技术落地生产。

因此,促进科研成功转化成商业产品成为香港发展科创的关键一步。《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00 亿元“产学研 1+ 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完成其项目,推动“从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同时,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报告提出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 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科创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包括至少20家龙头科创企业。

谢来风认为,香港发展科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改变或者引导香港资本的偏好性,加强对创科的投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市场资本对创科的投入不多。”

报告强调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与“再工业化”的紧密关系。为了实现香港“再工业化”,香港将会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

“再工业化”是特区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计划之一,旨在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巩固地位,通过创新科技再次擦亮“香港制造”。

2015年,特区政府将之前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新科技处独立为创新科技局,目的就是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如今创新科技局已调整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

“香港要懂得如何借鉴内地及新加坡等经验,更快更好发展先进制造业,解决所谓‘产业空心化’问题。”谢来风说。

同时,报告提出加强基建设施,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万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金心异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香港科创发展多年来难见起色,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本次报告提出,特区政府将推出额外措施,重点吸纳科创人才。李家超此前也多次强调,香港要向全球“抢”人才。

具体来看,针对国际科创领军人才,政府将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合作, 提供针对性的特别配套措施,吸引他们带着业务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

对香港现有的科技人才计划,政府将进行优化,撤销聘用本地雇员的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并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

为了留住人才,特区政府将兴建更多科创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香港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级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创科企业、1.7万名创科人才,发展已具规模。

报告还提出建设建设智慧香港,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一网通办”。

香港想要发展科创,也离不开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动合作。资料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与深圳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尤其明显。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服务业,深圳则连接着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拥有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是多个龙头科创企业所在地。

李家超表示,港深创科园是港深创科合作的桥头堡。香港会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与深圳深度合作,研究试行科创合作跨境政策,涵盖两地物资、资金、数据和人员等领域的流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提发力科创,香港将拿出100亿元资助科研成果转化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1019日,香港特区行政官李家超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该份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

报告指出,香港首先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两个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国际贸易中心的角色,并充分利用其航运和航空的发展,提升香港在区域供应链的功能。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就四大发展方向制订重点政策。今年4月底,李家超在公布的政纲中提出“无创科无未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施政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要对创新科技发展做规划,即“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表明特区政府意识到要加强创新科技的战略谋划和统筹,避免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

继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次转型之后,香港尚未完成以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是唯一缺乏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经济体。香港迫切想改变这种面貌,发展科创产业成为每一届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

香港发展科创的底子其实并不薄。首先是过硬的科研实力,目前有5所大学跻身世界百强,国家两院院士逾40人,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与世界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研发实验室。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黄元山认为,香港发展科创的优势在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资,但对本地的科研成果并未给予足够的商品化支持,商汤科技(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和大疆创新(创始人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等人工智能巨头,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将技术落地生产。

因此,促进科研成功转化成商业产品成为香港发展科创的关键一步。《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00 亿元“产学研 1+ 计划”,由明年开始以配对形式资助不少于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完成其项目,推动“从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同时,包括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由2024年起提供的创科土地和空间,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报告提出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吸引不少于 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科创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 包括至少20家龙头科创企业。

谢来风认为,香港发展科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改变或者引导香港资本的偏好性,加强对创科的投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市场资本对创科的投入不多。”

报告强调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与“再工业化”的紧密关系。为了实现香港“再工业化”,香港将会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

“再工业化”是特区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计划之一,旨在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巩固地位,通过创新科技再次擦亮“香港制造”。

2015年,特区政府将之前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新科技处独立为创新科技局,目的就是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如今创新科技局已调整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

“香港要懂得如何借鉴内地及新加坡等经验,更快更好发展先进制造业,解决所谓‘产业空心化’问题。”谢来风说。

同时,报告提出加强基建设施,加快“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阶段完成科学园和数码港的扩建工程,提供合共约10万平方米的额外楼面面积。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深圳市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金心异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香港科创发展多年来难见起色,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本次报告提出,特区政府将推出额外措施,重点吸纳科创人才。李家超此前也多次强调,香港要向全球“抢”人才。

具体来看,针对国际科创领军人才,政府将与“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合作, 提供针对性的特别配套措施,吸引他们带着业务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

对香港现有的科技人才计划,政府将进行优化,撤销聘用本地雇员的要求、延长配额有效期至两年,并涵盖更多新兴科技范畴。

为了留住人才,特区政府将兴建更多科创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香港科学园附近建造新一座“创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创科园提供住宿空间。

香港科学园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及企业孵化基地,也是香港建立世界级创科中心的核心载体,目前集聚了逾1100家创科企业、1.7万名创科人才,发展已具规模。

报告还提出建设建设智慧香港,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一网通办”。

香港想要发展科创,也离不开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动合作。资料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与深圳优势互补协同效应尤其明显。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服务业,深圳则连接着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拥有突出的先进制造能力,是多个龙头科创企业所在地。

李家超表示,港深创科园是港深创科合作的桥头堡。香港会在“一区两园”的基础上,与深圳深度合作,研究试行科创合作跨境政策,涵盖两地物资、资金、数据和人员等领域的流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