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早已随着不同的艺术呈现形式深入脑海,小说、电视剧、电影、戏剧等不胜枚举。传统的故事用传统的艺术表达是经典的还原,传统的故事用创新的艺术呈现则是经典的延续。
1977年,木偶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创演于上海木偶剧团,传统的木偶艺术表现形式使这个深入人心的故事得到了原汁原味的还原,而海派木偶的创新性增加了艺术表现的可看性,让这部连演30余年而经久不衰的剧目得以延续至今。
上海木偶剧团以海派杖头木偶见长,独树一帜,引领了木偶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海派”二字在我看来就是“海纳百川,自成一派”,这与上海的历史与地理文化密不可分。而“海派木偶”的核心落在“变”这一字上,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剧来看,“变”体现在它的表现形式、特技、制作与造型设计方面。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沿用了传统的杖头木偶却又打破了杖头木偶仅半身表演的局限,在制作时给孙悟空木偶装上了多关节的四肢。将手形雕刻成“双指指向”状,可指、可挠、可拜、可拿棍、可甩棍等,同时又添加双脚与偶身相连,可收、可踢、可双举腿、后绕腿、双盘腿、单跪腿、弓箭步、跪搓步等,将其生龙活虎、武艺高强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上海木偶剧团经典的木偶剧之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人物造型多达二十多个,无一重复。除了孙悟空,猪八戒的大腹便便、憨态可掬;沙僧的满脸络腮、忠心耿耿;唐僧的慈悲为怀、一心向佛;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以及三次变身不同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都在制作老师的手上变得栩栩如生,为每一个角色都设计了属于偶的趣性、偶的特性,至始至终都让观众感到兴致盎然。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前,特技木偶在剧目中一般运用得很少,而该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特技木偶表演,为奠定海派木偶的表演特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譬如孙悟空可以由小变大、可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有一场孙悟空追赶白骨精的戏,第一次是大木偶白骨精从台上逃下、大木偶孙悟空一个跟头追下场,第二次是两只小木偶从天幕上飞过,第三次是用软布做成的小木偶孙悟空一纵身飞入天花板内。整场戏通过大小木偶的变换、走线木偶的灵活运用,把孙悟空与白骨精上天入地的追杀,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悟空那根可缩放的金箍棒也是所有特技中的亮点,如何让这根金箍棒在台上伸缩自如,被誉为“海派木偶特技之父”的钱时信老师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最终选择了把涤纶片先卷在一根一百六十厘米的金属管上,外以软质绸布包裹,再进行200度高温炙烤后冷却成型。演员表演时只要将其横卷成拇指大小,向高处抛去,瞬间拇指长短的涤纶片管即可弹开成一百六十厘米的金箍棒,仿若凭空出现,作为点睛之笔增加了整部戏的可看性。
千百年来,木偶戏逐渐形成了以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为主的三大代表性木偶。到了近代,海派木偶戏的出现成为了木偶戏中又一朵奇葩。经过百年的探索和发展,海派木偶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各类传统木偶的特点,并博采中外舞台艺术之长,逐渐成为当今中国木偶中最为重要的支派。2011年,海派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