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通威入局组件,看光伏一体化背后的必然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通威入局组件,看光伏一体化背后的必然性

通威为什么会在现阶段将产业链向下延伸?

文|光伏头条

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当前新能源革命席卷下,过去两年上游硅料企业变成光伏产业链中最大的赢家。

通威股份近日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预计将达到214亿元-218亿元。毫无疑问,通威已成为目前光伏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但相比这一市场标识,目前市场更关注通威大举进入光伏组件环节带来的市场冲击。

8月17日,在华润电力公布3000MWp规模的光伏组件招标中,第一中标候选人为通威,投标单价为1.942元/W,低于亿晶光电的1.995元/W和隆基的2.02元/W;9月22日,通威官宣将在盐城经开区投建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

通威在光伏行业深耕多年,过去十几年里在硅料与电池片两个环节建立了核心优势。同时,通威自2013年并购合肥赛维起即拥有部分组件产能,并积累了一定的组件技术与市场基础,但近两个月开始加快组件环节的布局,此举被认为光伏企业一体化大战正在升级。

通威为什么会在现阶段将产业链向下延伸?从近期行业内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就能看到这种选择背后的必然性。

政策面力挺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确立“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欧洲能源危机等国内外因素推动下,光伏产业迎来井喷,已对光伏市场格局带来了深刻改变。但由于光伏产业固有的特点,各环节建设周期差异巨大,下游产能扩张速度快于上游原料增长,市场需求不同步引发了光伏产业供应链剧烈震荡,硅料等上游产品快速上涨。

为了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站在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面对光伏产业出现的乱象,也迫切希望光伏产业能够建立上下游企业命运共同体,健康协调发展,避免供应链出现大的不匹配风险。

8月24日,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特别强调光伏企业要“立足长远目标,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创新进步,规范行业秩序”、“支持协同发展,稳定产业供需”。

近日,针对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工信部等三部门有关业务司局再度集体约谈部分骨干光伏企业及行业机构,再次强调光伏企业“要坚持上下游合作共赢,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上述政策面引导看,光伏企业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道路,避免产业链各环节不同步引发的行业整体风险,也贴合国家政策导向。

一体化成为光伏巨头共同的选择

早在通威布局组件市场前,隆基、天和光能、阿特斯等知名光伏企业已提前在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力,加快一体化布局,以谋求在未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4月8日,隆基绿能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正式开建;6月18日,组件企业天合光能也宣布规划在西宁投建年产30万吨工业硅、15万吨高纯多晶硅、35GW单晶硅、10GW切片、10GW电池、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全产业链项目。8月7日,阿特斯总投资高达600亿的全产业链项目也落地青海。

此外,还有一批“门口的野蛮人”也对光伏行业这块“热馍馍”虎视眈眈。

例如近期钧达股份公告要斥资130亿元巨资投建2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这家原本主业为传统汽车内饰生产的企业,去年9月贴上光伏“标签”,进入光伏产业链电池生产环节后,一年内股价涨幅就超过500%。

统计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过20家A股上市企业宣布进军光伏,并引发股价异动。这些跨界玩家,有的来自房地产、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行业,甚至还有养猪、制造兽药的公司。随着这些企业及其背后的资本涌入,光伏市场产能会急剧扩大,市场供给会迅速增加,市场竞争的烈度也会随之攀高。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光伏行业,原有龙头企业选择一体化,有助于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理解通威进入组件市场的行为,无论是为应对来自其他行业伙伴发起的同业竞争,还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先机和有利地位,都更像是“无奈”之举。

​光伏一体化企业长远受益

回首过去中国光伏产业近20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剧烈的周期震荡,市场的起起落落曾经让众多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

虽然最近两年,因为下游需求旺盛,在“拥硅为王”的市场大背景下,上游硅料企业利润大增,行业整体利润集中向硅料企业倾斜。但在过去十多年中,硅料企业曾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光伏补贴锐减、欧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等多次巨大冲击,也曾遭遇过全行业巨亏的巨大考验,黯然出局的硅料企业比比皆是。

今天,看似风光的硅料企业也正面临新一轮产能快速扩张后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今年硅料新项目不断投产,新增产能已环比多月快速增长,坚挺两年的硅料价格大概率将出现周期性回落正成为行业主流观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曾表示,2022年硅料环节新增产能可能释放不完全,但2023年硅料厂的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

从过去二十年光伏市场演变看,组件等下游光伏企业利润不会一直被挤压。上游硅料企业进入组件环节不仅可以带动硅料的销售,还可以避免组件价格战打响时对硅料价格带来的巨大冲击,无惧在产业链上被其他厂家卡脖子。

市场分析机构也多认为,要规避光伏市场各环节周期性的震荡,从长远看一体化企业将处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可以最大限度持续受益于光伏市场的大发展。同时,面对未来硅料价格可能回跌的挑战,作为全球出货量、市占率最大的多晶硅供应企业,通威选择进军组件,补上光伏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也将为自己平抑周期风险。

这或许就是光伏巨头们今年加快一体化步伐的深层次原因。在未来光伏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如通威、隆基等在垂直产业链上拥有技术、资金、渠道、管理成本等协同优势的一体化企业,也更有可能成为“鏖战”中的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通威入局组件,看光伏一体化背后的必然性

通威为什么会在现阶段将产业链向下延伸?

文|光伏头条

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当前新能源革命席卷下,过去两年上游硅料企业变成光伏产业链中最大的赢家。

通威股份近日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预计将达到214亿元-218亿元。毫无疑问,通威已成为目前光伏企业中最“赚钱”的企业。

但相比这一市场标识,目前市场更关注通威大举进入光伏组件环节带来的市场冲击。

8月17日,在华润电力公布3000MWp规模的光伏组件招标中,第一中标候选人为通威,投标单价为1.942元/W,低于亿晶光电的1.995元/W和隆基的2.02元/W;9月22日,通威官宣将在盐城经开区投建年产25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

通威在光伏行业深耕多年,过去十几年里在硅料与电池片两个环节建立了核心优势。同时,通威自2013年并购合肥赛维起即拥有部分组件产能,并积累了一定的组件技术与市场基础,但近两个月开始加快组件环节的布局,此举被认为光伏企业一体化大战正在升级。

通威为什么会在现阶段将产业链向下延伸?从近期行业内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就能看到这种选择背后的必然性。

政策面力挺光伏产业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确立“双碳”战略目标以及欧洲能源危机等国内外因素推动下,光伏产业迎来井喷,已对光伏市场格局带来了深刻改变。但由于光伏产业固有的特点,各环节建设周期差异巨大,下游产能扩张速度快于上游原料增长,市场需求不同步引发了光伏产业供应链剧烈震荡,硅料等上游产品快速上涨。

为了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站在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面对光伏产业出现的乱象,也迫切希望光伏产业能够建立上下游企业命运共同体,健康协调发展,避免供应链出现大的不匹配风险。

8月24日,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特别强调光伏企业要“立足长远目标,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创新进步,规范行业秩序”、“支持协同发展,稳定产业供需”。

近日,针对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工信部等三部门有关业务司局再度集体约谈部分骨干光伏企业及行业机构,再次强调光伏企业“要坚持上下游合作共赢,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上述政策面引导看,光伏企业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道路,避免产业链各环节不同步引发的行业整体风险,也贴合国家政策导向。

一体化成为光伏巨头共同的选择

早在通威布局组件市场前,隆基、天和光能、阿特斯等知名光伏企业已提前在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力,加快一体化布局,以谋求在未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4月8日,隆基绿能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正式开建;6月18日,组件企业天合光能也宣布规划在西宁投建年产30万吨工业硅、15万吨高纯多晶硅、35GW单晶硅、10GW切片、10GW电池、10GW组件以及15GW组件辅材生产线全产业链项目。8月7日,阿特斯总投资高达600亿的全产业链项目也落地青海。

此外,还有一批“门口的野蛮人”也对光伏行业这块“热馍馍”虎视眈眈。

例如近期钧达股份公告要斥资130亿元巨资投建2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这家原本主业为传统汽车内饰生产的企业,去年9月贴上光伏“标签”,进入光伏产业链电池生产环节后,一年内股价涨幅就超过500%。

统计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过20家A股上市企业宣布进军光伏,并引发股价异动。这些跨界玩家,有的来自房地产、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行业,甚至还有养猪、制造兽药的公司。随着这些企业及其背后的资本涌入,光伏市场产能会急剧扩大,市场供给会迅速增加,市场竞争的烈度也会随之攀高。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光伏行业,原有龙头企业选择一体化,有助于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理解通威进入组件市场的行为,无论是为应对来自其他行业伙伴发起的同业竞争,还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先机和有利地位,都更像是“无奈”之举。

​光伏一体化企业长远受益

回首过去中国光伏产业近20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剧烈的周期震荡,市场的起起落落曾经让众多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

虽然最近两年,因为下游需求旺盛,在“拥硅为王”的市场大背景下,上游硅料企业利润大增,行业整体利润集中向硅料企业倾斜。但在过去十多年中,硅料企业曾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光伏补贴锐减、欧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等多次巨大冲击,也曾遭遇过全行业巨亏的巨大考验,黯然出局的硅料企业比比皆是。

今天,看似风光的硅料企业也正面临新一轮产能快速扩张后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今年硅料新项目不断投产,新增产能已环比多月快速增长,坚挺两年的硅料价格大概率将出现周期性回落正成为行业主流观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曾表示,2022年硅料环节新增产能可能释放不完全,但2023年硅料厂的日子可能就不好过了。

从过去二十年光伏市场演变看,组件等下游光伏企业利润不会一直被挤压。上游硅料企业进入组件环节不仅可以带动硅料的销售,还可以避免组件价格战打响时对硅料价格带来的巨大冲击,无惧在产业链上被其他厂家卡脖子。

市场分析机构也多认为,要规避光伏市场各环节周期性的震荡,从长远看一体化企业将处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可以最大限度持续受益于光伏市场的大发展。同时,面对未来硅料价格可能回跌的挑战,作为全球出货量、市占率最大的多晶硅供应企业,通威选择进军组件,补上光伏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也将为自己平抑周期风险。

这或许就是光伏巨头们今年加快一体化步伐的深层次原因。在未来光伏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如通威、隆基等在垂直产业链上拥有技术、资金、渠道、管理成本等协同优势的一体化企业,也更有可能成为“鏖战”中的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