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柳
十年,或许“不可同日而语”可以最为恰当地形容这里的变化。
据新华社消息,2022年8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山东青岛同来华访问的韩国外长朴振在即墨古城君澜度假酒店举行了长时间会谈。
可以说,青岛即墨区作为本次中韩会晤的第一站,标志着青岛中韩经贸交流合作重要节点枢纽城市的地位正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外交元素在这里不断叠加,我们可以看到,即墨正走向更大的舞台。
而以十年为尺度丈量:从连接青岛和海阳的丁字湾跨海大桥通车,到蛟龙号入驻即墨;从一汽解放新基地、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开工建设,到全国首个国家级海洋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启用;从即墨古城片区居民顺利回迁,到即墨撤市设区挂牌;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就建设海洋科技强国作出重要指示,到空中客车H135直升机青岛总装线正式投产;从酷特智能、森麒麟相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到奇瑞汽车青岛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十年,一个个重大事件锩刻成一个个即墨发展的重要注脚,从千年商都摇身一变,我们正看到一个全新的即墨。

当“蓝色”成为城区新底色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海滨城市的基因。
再次以时间线为脉络梳理:2012年9月16日,即墨省级经济开发区蓝色新区奠基;2013年11月8日,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在鳌山卫街道开工建设,蛟龙号将入驻即墨;2015年10月30日,全国首个国家级海洋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启用;2016年4月12日,蛟龙号首次从即墨启航执行下潜任务;同年9月,青岛蓝谷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位于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就建设海洋科技强国作出重要指示,为即墨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文章,即墨正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彰显海洋科研资源集聚优势,促进更多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上展现担当。令人惊喜的是,即墨的海洋基因,在过去十年的打磨下,更具备科技魅力。
即将迎来属于自己十周年的蓝谷,无疑是即墨乃至全市海洋科技发展的排头兵。

2021年,“科创大脑”青岛蓝谷获批“国字号”,跻身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由此,青岛蓝谷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青岛市也终于有了首个海洋领域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10月17日,青岛蓝谷2022年四季度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办,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项目等14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科技、产业、民生等各个领域,总投资116亿元。
如今,蓝谷正围绕青岛市24条产业链,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明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规划,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蓝谷重点产业项目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全球规模最大的300T智能化集装箱商船“智飞号”投入商业化运营,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船北部码头加快建设,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青岛)签约落地,新签约总投资394亿元的重点项目20个。
整体到全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来看,据统计,发挥蓝谷引领作用,即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居全市第二,累计引进“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52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1个,打造创新合作平台典型更是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当下,即墨正加快推进8个涉海千亩以上专业园区和44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全国经略海洋的高地,力争全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6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35%。
目前,即墨主攻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积极搭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不断完善陆海统筹、双招双引、政策保障“三大机制”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一个特色鲜明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已然成形。
成为青岛城市更新扩容扩能的主战场
“古建瓦石泰斗”、中国古建筑学会委员刘大可在点评即墨古城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为即墨人骄傲,他们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子孙。”
2013 年 1 月 18 日,即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建设延续千年历史文脉的议案》。作为该年即墨的“一号议案”,以此为标志,即墨古城再造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
如今的古城更像是即墨人的“文化后花园”、面向世界的城市会客厅,它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文旅地标,更贵以即墨古城为核心,将这座城市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在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中不断延续下去。

这一宏远目标从未是凭空而谈:即墨古城一砖一瓦背后,凝结的是这块热土上的人民千百年来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的勇气与智慧。
更重要的是,时间走到今天,即墨古城的打造已经成为即墨城区更新的一座“里程碑”。
今年3月4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聚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作为今后五年青岛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三年攻坚行动写入了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可贵的是,即墨已经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为青岛主城区扩容扩能的主战场,即墨抢抓机遇,躬身入局,全面打响城市更新、城市建设攻坚战,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热潮逐浪而起,一波蹄疾步稳的城市更新项目“批量上新”。
当下,全区223个攻坚项目已开工172个,完成投资92亿元,达到计划的137%。蓝谷至胶东机场快速路、地铁7号线、营流路片区等三大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进,营流路片区改造实现居民、网点、企业“三个100%”签约,无上访户、钉子户、突破政策户“三个零”发生;统筹推进“4+4”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新开工84个重点项目;新建38处中小学、幼儿园……
与此同时,即墨还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市政道路:加快推动营流路、天山三路、李王路等一批快速融青干道建设,全面融入胶东经济圈和半岛交通网,激发即墨与城阳、胶州等区市联动发展活力。
为此,即墨正在全方位与城阳区加紧对接靖城路、中城路等跨区域道路的前期规划和立项建设工作,打好工作提前量,不断掀起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新热潮。

实体经济在这里大放异彩
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青岛强调,要形成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由此来看,时间走到现在,北部区域将成为青岛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2021年,即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达到1452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增长了157.2%,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省区县前列。目前,即墨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各类市场主体30万家,成为即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千年商都再转身,这是即墨的机遇——把握这一机遇,即墨深知,实体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带动城区经济增长的骨干。
从最初投产时日产只有5台,到2019年1月份日产突破1000台,如今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已经能够实现每55秒生产一辆整车,单日交付最高突破1800台。从2018年第一辆宝来到如今的第100万辆车下线,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华东基地也成为了一汽-大众最快实现100万辆的工厂,也助力即墨成为青岛发力汽车产业的核心阵地。
目前,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累计产值达到900余亿,缴纳税收超过70亿,吸引近40家配套企业在青投资建厂,带动就业五万余人。

同样,在即墨,奇瑞青岛基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今年11月正式投产。
日前,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仅用17个月就实现了星途M38T首台白车身下线,创造了奇瑞工厂建设史上最快速度。目前,奇瑞乘用车四大车间完成主体建设,11月整车下线,奇瑞零部件产业园正在引进建设16个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青岛,展现了奇瑞汽车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即墨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正瞄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集群化方向,依托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解放新能源、奇瑞四大整车生产基地,扩大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专用车产能,加快向年产100万辆整车、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值“双千亿”的目标迈进,昂起全省汽车工业龙头。
更重要的是,重点突破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即墨形成了一批全省领军产业集群,夯实工业强区根基,隆起城区高质量发展新支柱。
此外,聚焦‘四新经济’是即墨抢抓未来先机、实现迭代增长的重点支撑。即墨正继续聚焦‘四新经济’转动能,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依托创新奇智、惠科、泰睿思、数字鹰无人机等40余个项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就更多上市企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十年为尺,即墨交出了一幅令人满意的答卷。俯瞰未来五年,是即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五年,是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即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五年。我们期待这座千年商都,能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惊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