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银基金三季报背后,规模增长放缓,营销出“狠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银基金三季报背后,规模增长放缓,营销出“狠招”

几只业绩亮眼的基金并不能完全体现整体水平。

文 | 独角金融 李海霞

编辑 | 付影

含着“金汤匙”出生,银行系基金公司被视为行业中的“富二代”。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背靠大树,银行系基金公司有着资金、客户等诸多先天优势,把规模做起来并非难事。不过,如何把基金业绩做好,让投资者真正满意,则是更大的考验。

前不久,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基金”)发布了16只基金(A、C类份额分开计算)的三季报,多数净值都实现了正收益。不过,旗下有着235只(A、C类份额分开计算)基金产品的中银基金,几只业绩亮眼的基金并不能完全体现整体水平。

1、亮眼基金三季报背后

来源:中银基金官网

2022年10月13日,中银基金披露了旗下16只基金产品的三季报。这16只产品包括货币型、债券型、指数型基金。其中,14只产品净值增长率为正,仅2只为负。在今年基金业绩普遍下滑情况下,业绩显然足够亮眼。

14只为正的基金实现了最低0.3%、最高1.31%(该产品为中银臻享债券)的增长率。此外,净值增长率最低的基金为中银中证100ETF,三季度为-15.37%,由基金经理赵建忠管理。

ETF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跟踪“标的指数”的变化。该基金三季报表示,7月以来,国内经济有所回落,A股缩量下探,市场波动上升,中证100涨跌幅-16.07%。在策略上,该基金积极参与波段投资机会,优化配置结构,重点配置中等期限利率债和商业银行金融债,合理分配资产比例。

此外,赵建忠所管基金有过清盘记录。据公告显示,截止7月21日,中银中证800ETF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合同约定,基金财产进行清算并终止基金合同。

实际上,中银基金“迷你基金”不在少数。据Wind显示,有63只基金(A、C类份额分开计算)低于5000万,面临清盘危险。

除了已经披露的三季报,中银基金其他基金表现如何?据Wind显示,三季度中银基金旗下235只基金,净值实现正收益的基金产品有43只,仅占总数的18%。

根据证监会规定,基金季度报告披露时间为每季结束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也就是说,最晚10月底,所有基金三季报披露完毕,中银基金整体情况也将浮出水面。

2、基金营销出“狠招”

成立于2004年的中银基金是一家老牌银行系基金公司,大股东为中国银行(601988.SH),持股83.5%,此外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持股16.5%。

背靠中国银行,中银基金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和银行共享高净值客户,解决资金募集来源问题。

不过,中银基金规模增长却相对迟滞。2019年末,基金规模为3818.5亿元,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4106.6亿元,近三年规模增加不到300亿元,排名从12名掉到22名。

来源:Wind

从产品结构来看,债券型基金规模为2237.76亿元,占据中银基金整体规模的“半壁江山”。柏文喜表示,银行系基金的运营核心人员往往来自于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往往也是银行思维,会比较保守和厌恶风险,更多倾向于投资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会相对少一些。

不过,规模占比如此大的债券型基金业绩并不佳。截至2022三季度末,债券型基金近六个月、近一年、近三年业绩为1.92%、2.53%、12.58%,均低于同类平均水平1.97%、3.1%、13.01%。

规模增长迟缓,中银基金在官网打出“购基费率低至0.1折”来吸引投资者。柏文喜表示,出现如此大的折扣,表明中银基金的募资压力较大且募资诉求十分迫切。

0.1折的优惠并非购买所有基金都可享受。据中银基金表示,这一折扣需要在中银基金APP注册账号,先购买货币基金,通过货币基金转换其他除固定费率以外的基金,才能享受0.1的折扣。

柏文喜称,这样操作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先以货币基金来为投资人提供较高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来吸引投资者,在与基金公司建立链接和强化认同之后,如能转化为其他基金则实现了“一虾两吃”。

3、基金经理最高一拖十

基金公司“一拖多”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基金数量迅速扩容,另一方面,目前基金人才相对短缺。中银基金也存在“一拖多”的情况。

有着15年投资经验的基金老将李建现任中银基金投资总监(权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目前管理8只基金(所管基金数均按A、C类份额合计),管理规模142.95亿元。

此外,基金经理范静一拖九,投资经验8年,管理规模1276.23亿元;基金经理白洁一拖十,投资经验11年,管理规模601.94亿元;基金经理田原同样一拖十,投资年限3年,管理规模11.32亿元。

以上三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均为债券型、货币型基金。

有公募人士对《证券时报》表示,“一拖多”现象对指数或固收类产品业绩影响不大,因为这些产品产品的背后都有相应系统支持,只需根据相应的申购、赎回金额调整持仓情况便可;但对主动管理基金的影响需要重视,尤其基金产品投资范围比较宽泛,投资类型多样的情况下,对投资业绩影响会比较大。

来源:天天基金网

在主动权益类产品上,有着11年投资经验的吴印管理了7只权益类基金。不过,其管理产品今年来业绩全部为负。其中,中银产业精选混合、中银内核驱动C/A,今年来收益为-35.76%、-34.4%/-34.18%,为中银基金旗下所有产品中业绩最差的3只。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吴印在管基金重仓白酒、科技、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贵州茅台(600519.SH)、美团-W(3690.HK)、伊利(600887.SH)、五粮液(000858.SZ)等,不过,上半年市场震荡下,这些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不佳。

基金规模方面,中银产业精选混合2021年上半年末为0.89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规模降为0.48亿元,面临清盘风险。

中银内核驱动A成立于2020年8月18日,2021年上半年末,该基金规模为6.22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规模降至3.04亿元,下滑了一半。

在中银内核驱动A的规模巅峰时,C类份额成立(2021年6月11日),不过规模最高时为0.13亿元,目前规模仅有0.02亿元。

对于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柏文喜认为,基金公司是为了提高基金经理管理效率和公司管理规模、管理收益的通常考虑与安排。权益类基金经理“一拖多”对基金管理而言,有利于强化基金投资能力、分散单只基金风险的同时提升基金公司收益,但是也存在风险同频共振的问题。

来源:Wind

据Wind显示,中银基金近一年新聘基金经理数5名,人均管理产品数3.76,大于行业2.79。可见,中银基金基金经理人才确实紧缺。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基金经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建设基金经理队伍呢?

柏文喜表示,在基金经理短缺情况下,一方面要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进行内部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妨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一拖多”的方式来进行基金管理。

虽然背靠中国银行,有着诸多优势。不过,基金公司还需要靠业绩来说话,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投资者只愿意为业绩“埋单”。

对于中银基金三季度的表现,你怎么看?你是否买过中银基金的产品?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银基金三季报背后,规模增长放缓,营销出“狠招”

几只业绩亮眼的基金并不能完全体现整体水平。

文 | 独角金融 李海霞

编辑 | 付影

含着“金汤匙”出生,银行系基金公司被视为行业中的“富二代”。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背靠大树,银行系基金公司有着资金、客户等诸多先天优势,把规模做起来并非难事。不过,如何把基金业绩做好,让投资者真正满意,则是更大的考验。

前不久,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基金”)发布了16只基金(A、C类份额分开计算)的三季报,多数净值都实现了正收益。不过,旗下有着235只(A、C类份额分开计算)基金产品的中银基金,几只业绩亮眼的基金并不能完全体现整体水平。

1、亮眼基金三季报背后

来源:中银基金官网

2022年10月13日,中银基金披露了旗下16只基金产品的三季报。这16只产品包括货币型、债券型、指数型基金。其中,14只产品净值增长率为正,仅2只为负。在今年基金业绩普遍下滑情况下,业绩显然足够亮眼。

14只为正的基金实现了最低0.3%、最高1.31%(该产品为中银臻享债券)的增长率。此外,净值增长率最低的基金为中银中证100ETF,三季度为-15.37%,由基金经理赵建忠管理。

ETF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跟踪“标的指数”的变化。该基金三季报表示,7月以来,国内经济有所回落,A股缩量下探,市场波动上升,中证100涨跌幅-16.07%。在策略上,该基金积极参与波段投资机会,优化配置结构,重点配置中等期限利率债和商业银行金融债,合理分配资产比例。

此外,赵建忠所管基金有过清盘记录。据公告显示,截止7月21日,中银中证800ETF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合同约定,基金财产进行清算并终止基金合同。

实际上,中银基金“迷你基金”不在少数。据Wind显示,有63只基金(A、C类份额分开计算)低于5000万,面临清盘危险。

除了已经披露的三季报,中银基金其他基金表现如何?据Wind显示,三季度中银基金旗下235只基金,净值实现正收益的基金产品有43只,仅占总数的18%。

根据证监会规定,基金季度报告披露时间为每季结束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也就是说,最晚10月底,所有基金三季报披露完毕,中银基金整体情况也将浮出水面。

2、基金营销出“狠招”

成立于2004年的中银基金是一家老牌银行系基金公司,大股东为中国银行(601988.SH),持股83.5%,此外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持股16.5%。

背靠中国银行,中银基金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和银行共享高净值客户,解决资金募集来源问题。

不过,中银基金规模增长却相对迟滞。2019年末,基金规模为3818.5亿元,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4106.6亿元,近三年规模增加不到300亿元,排名从12名掉到22名。

来源:Wind

从产品结构来看,债券型基金规模为2237.76亿元,占据中银基金整体规模的“半壁江山”。柏文喜表示,银行系基金的运营核心人员往往来自于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往往也是银行思维,会比较保守和厌恶风险,更多倾向于投资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会相对少一些。

不过,规模占比如此大的债券型基金业绩并不佳。截至2022三季度末,债券型基金近六个月、近一年、近三年业绩为1.92%、2.53%、12.58%,均低于同类平均水平1.97%、3.1%、13.01%。

规模增长迟缓,中银基金在官网打出“购基费率低至0.1折”来吸引投资者。柏文喜表示,出现如此大的折扣,表明中银基金的募资压力较大且募资诉求十分迫切。

0.1折的优惠并非购买所有基金都可享受。据中银基金表示,这一折扣需要在中银基金APP注册账号,先购买货币基金,通过货币基金转换其他除固定费率以外的基金,才能享受0.1的折扣。

柏文喜称,这样操作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先以货币基金来为投资人提供较高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来吸引投资者,在与基金公司建立链接和强化认同之后,如能转化为其他基金则实现了“一虾两吃”。

3、基金经理最高一拖十

基金公司“一拖多”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基金数量迅速扩容,另一方面,目前基金人才相对短缺。中银基金也存在“一拖多”的情况。

有着15年投资经验的基金老将李建现任中银基金投资总监(权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目前管理8只基金(所管基金数均按A、C类份额合计),管理规模142.95亿元。

此外,基金经理范静一拖九,投资经验8年,管理规模1276.23亿元;基金经理白洁一拖十,投资经验11年,管理规模601.94亿元;基金经理田原同样一拖十,投资年限3年,管理规模11.32亿元。

以上三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均为债券型、货币型基金。

有公募人士对《证券时报》表示,“一拖多”现象对指数或固收类产品业绩影响不大,因为这些产品产品的背后都有相应系统支持,只需根据相应的申购、赎回金额调整持仓情况便可;但对主动管理基金的影响需要重视,尤其基金产品投资范围比较宽泛,投资类型多样的情况下,对投资业绩影响会比较大。

来源:天天基金网

在主动权益类产品上,有着11年投资经验的吴印管理了7只权益类基金。不过,其管理产品今年来业绩全部为负。其中,中银产业精选混合、中银内核驱动C/A,今年来收益为-35.76%、-34.4%/-34.18%,为中银基金旗下所有产品中业绩最差的3只。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吴印在管基金重仓白酒、科技、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贵州茅台(600519.SH)、美团-W(3690.HK)、伊利(600887.SH)、五粮液(000858.SZ)等,不过,上半年市场震荡下,这些上市公司股价表现不佳。

基金规模方面,中银产业精选混合2021年上半年末为0.89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规模降为0.48亿元,面临清盘风险。

中银内核驱动A成立于2020年8月18日,2021年上半年末,该基金规模为6.22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规模降至3.04亿元,下滑了一半。

在中银内核驱动A的规模巅峰时,C类份额成立(2021年6月11日),不过规模最高时为0.13亿元,目前规模仅有0.02亿元。

对于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柏文喜认为,基金公司是为了提高基金经理管理效率和公司管理规模、管理收益的通常考虑与安排。权益类基金经理“一拖多”对基金管理而言,有利于强化基金投资能力、分散单只基金风险的同时提升基金公司收益,但是也存在风险同频共振的问题。

来源:Wind

据Wind显示,中银基金近一年新聘基金经理数5名,人均管理产品数3.76,大于行业2.79。可见,中银基金基金经理人才确实紧缺。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基金经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建设基金经理队伍呢?

柏文喜表示,在基金经理短缺情况下,一方面要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进行内部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妨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一拖多”的方式来进行基金管理。

虽然背靠中国银行,有着诸多优势。不过,基金公司还需要靠业绩来说话,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投资者只愿意为业绩“埋单”。

对于中银基金三季度的表现,你怎么看?你是否买过中银基金的产品?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