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颗迷妹
一夜之间,经纪人这个职业变成了热门,“你们家缺经纪人吗?”已经在上周荣登网络流行用语。不得不感叹,抱持着“有新闻就有关注总比没新闻好”的经纪人们这回体会到了自己的哲学。
经纪人,一个神秘的、无数粉丝梦想中的职业:整天跟明星混在一起,替他安排工作,为他发表声明,帮他“发错”微博,年底了自家明星还出钱送表送车送去大溪地度假的机票,携手并进亲如一家人……
要那么容易我早就去当张震的经纪人了,乃逸夫啊。
经纪人到底是干嘛的?如何当好一个经纪人?怎样避免遭遇王宝强的经纪人?今天闪电研究队来普及下,什么是好莱坞式经纪人,以及国内的几种经纪人模式。
好莱坞式经纪
经纪人这个行当在美国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从一开始零碎松散一旦雇佣基本就定终生的私人经纪人,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常青藤MBA毕业生的热门选择(是的你没有看错),每年都有大量常青藤MBA毕业生排着队希望去好莱坞五大经纪公司上班。
就在8月初,冯小刚导演签约了好莱坞第一大经纪公司CAA,他的同公司前辈有周杰伦、李连杰、吴宇森、杨澜、莫文蔚、吴彦祖、宁浩、李安、王家卫、成龙等等。这些年国内明星签约好莱坞的不少,包括章子怡、刘亦菲、angelababy等。国内明星签约CAA,显然都是为了“走出去”,获得在好莱坞的发展,像周董在《惊天魔盗团2》里打个酱油,好歹那也是大片,经纪公司,说到底就是提供工作机会的。
严格地说,目前国内的“经纪人”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真正在美国对应的是“Agent(经纪人)”和“Manager(经理人)”两个工种。经纪人主要干的是“连连看”:在自己的雇主(演员、编剧、导演)和外部的工作机会(广告、电影、电视、演出)之间牵线搭桥,每成功一单,就可以得到10%左右的佣金(法律规定不得高于10%)。
所以说,作为一个经纪人,最重要的是人脉和资源。听说哪家大导演要拍新版蝙蝠侠了,来来来我家小鲜肉合适给我们一个试镜机会吧,据说哪个大品牌要换代言人了,你看我家小花旦时尚品味特别好不如就她吧。
除了找工作机会,谈个好价钱也是一大要务。大片票房越来越高了,我家艺人怎么能不多拿一点呢。CAA创始人迈克尔·奥维茨的一大贡献是为代理的导演、演员争取到了“先期总票房”(First Dollar Gross)的分账形式。也就是电影公司得到票房收入后,不再去除税费等支出,就按比例支付演员和导演的薪酬。这种分账形式改变了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同时导致了八九十年代好莱坞明星片酬上涨和电影制作成本的上升。
但在国内,这样的谈判很难发生,因为大经纪公司比如华谊,自身同时就是制作公司,自家的经纪人跟自家的制片打架,怎么可能呢?所以在好莱坞,经纪公司不得从事制片业务,因为那样子就没法最大程度争取客户的利益。
满足大牌明星不断新生的愿望是经纪公司的一大要务,毕竟大牌收入高,出的佣金也高。近些年经纪公司为了成就客户的梦想留住明星的心,也是煞费苦心。除了不顾一切为客户谈下最优条件的合约以外,还开始多元化服务,比如五大之一的UTA为Gwen Stefani建立了服装品牌。
Gwen Stefani自创品牌L.A.M.B
好莱坞式的经纪公司工作内容非常细分,标准化处理每个雇主不同环节的工作,是一个工业化流程的形态,经纪人、公关、财务、法务,各司其职,最大牌的经纪公司CAA有1500名雇员,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做自己分内那一块工作。
CAA如今客户有近5000名,拥有超过70%的好莱坞一线明星,包括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布拉特皮特、汤姆克鲁斯和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等。在2015年最卖座20部电影中,14部的主演来自CAA签约艺人。2005年CAA在北京设立了分部。
1975年成立的CAA本身就是规则破坏者,当年它迅速崛起的法宝有两项,一是捆绑式销售,一是合伙人制度:
所谓捆绑式销售,是指在它之前,经纪服务是点状的:制片找导演,导演找明星,而剧本散落在图书、杂志和网络各种平台。CAA则开创性地把这些点状的工作内容连接了起来,形成了套餐:
请纽约的文学经纪找到好故事,请编剧把故事改写成剧本,找到对故事感兴趣的明星和导演,打包,拿去跟制作谈。这么一来,给制片省了一大堆工作,而对它自己来说,则比从前单点地推出一个客户更有利可图。
当然,事情发展到后来,往往是过犹不及。比如一家制片机构想拍一个剧,CAA能从客户中凑出从剧本到后期的全套班底,尽管有时制片只需要一个心仪的演员,CAA却不提供单个的艺人服务,而非要捆绑销售,有时还会要求对票房收入提成。这对于制片的自由度和成本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所谓合伙人制度,说到底就是权与钱。当年CAA的5个创始人从WME离职,就是因为受不了后者熬资历的等级方式。因此在CAA,组织结构是扁平的,每个人都有权发言,客户名单全公司共享。为了鼓励合作,经纪人互相之间介绍客户有回报。最后,既然叫合伙人,当然最重要的是分成和股份。
那经理人(Manager)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讲,就是对艺人有投资、包装、打造等责任的人。我家明星是百搭,到底走哪个路线好呢?这么多工作机会,选李安还是张艺谋的本子呢?今年的杂志封面才上了3回,哎愁死经理人了。诸如此类。
好莱坞这几年开始出现了抛弃经纪人,只保留经理人的趋势。一则当经理人可以不受一些限制(加州法案和工会规定经纪人不能参与制片项目,抽成不得高于10%),二则反正经理人也能找到工作机会,作为艺人来说干嘛还要付两份钱呢。就连CAA的创始人,也表示要重新回归业界,做manager的生意。
对比而言,国内的经纪人更接近经理人的角色,全盘操作艺人的星途,关系更紧密,工作也更庞杂。
从华谊看中国经纪业务的格局改变
说到国内的经纪人,我还是同情的,因为没有专业化的缘故,阿猫阿狗都可以任意评价,所以经常会导致一种舆论结果:红了,那是我们家XXX自己有天赋又努力;还没红?!那什么破经纪公司!
中国的演艺经纪业务目前主要分三种模式:第一,是华谊、博纳等自己就有制作能力的经纪公司;第二,是独立的经纪公司,比如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创始的十捌娱乐,常继红的千易; 其三,是近5年流行起来的艺人工作室,明星请经纪人专门为自己服务,比如范冰冰工作室,员工共15人左右,核心成员包括一位经纪人、一位宣传总监和一位贴身助理,还有固定合作的摄影师与造型师。
从90年代末投身经纪业务以来,华谊一直占据国内经纪业务的绝对优势,一度拥有中国大牌明星的半壁江山。博纳经纪的总经理冯杏解释过原因:因为演员远远供大于求,“所以有制作能力的经纪公司占有先天优势”。艺人签约经纪公司,就是希望得到好的演出机会,公司本身就有制作能力,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好了。
华谊作为国内最早的经纪行业从业者和多年来的老大,几乎是国内经纪业的活化石,贯穿了国内经纪的三个时代:保姆时代,职业时代,专业时代。
王京花,江湖人称花姐,国内最大牌的经纪人,正是华谊经纪保姆时代的代表人物。
无微不至地照顾艺人的各种需要,既要干助理的活,又要操军师的心,就是10年前的经纪人普遍的工作方式。王宝强事件想必也让很多人理解个中原因——在没有专业化的行业,你只能找个最信得过的人,要么像章子怡、赵薇、李冰冰那样尝试找不专业的亲戚当经纪人,难保不会穿了莫名其妙的礼服走了红毯贻笑大方……要么就是把自己的经纪人发展成家人(后果很难说…)。
目前国内知名的经纪人,包括港台,几乎都来自全能保姆时代。王菲的经纪人陈家瑛和宽姐、捧红F4和柯震东的柴智屏、英皇第一经纪人霍汶希,这些粉丝叫得出名字的经纪人,无不以和明星亲如一家为工作模式。像陈家瑛说,有时候晚上没有工作闲得发慌,就会去找王菲吃晚饭……这是亲妈待遇呀。
诸位肯定发现,最大牌的经纪人清一色都是女性,和影视圈普遍大佬构成不符……这也反映出早年经纪人要打理艺人的方方面面,不爱照顾人就没法干这一行。
2009年,主管艺人经纪的王京花从华谊辞职,加盟橙天嘉禾,一大堆明星跟着她走了,这是震动娱乐界的一件大事。
为了防止下一个王京花的出现,华谊老板王中磊痛定思痛,趁机推动华谊艺人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艺人工作室制度,从大团队规模化管理改成大组责任制,将权利下放给几大联席总经理,把每一个艺人都分配在一个量身定做的组里面,由一个大经纪人、一个小经纪人、一个艺人助理、一个企宣组成。经纪人不再是艺人的保姆、家人,而是专业推手。这种模式实质上就是明星工作室,虽然减弱了单个经纪人出走对公司的风险,但分组也减少了互相间的合作,增加了彼此间的竞争。
那一段时间,华谊开启了以项目+服务模式的职业时代。好景不长,大组组长费麒、宗帅、周嗣伟、李雪、刘韬、诗曼等也相继出走,究其原因,大组管理制虽然形似于CAA的合伙人制度,但根据前华谊经纪人透露,经纪人拥有的只是期权而并非股权,本质上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并不能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那既然金牌经纪人自己有资源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吃亏呢。这和后来的明星工作室风潮是一致的。
2010年起,明星IP价值升温,明星自建工作室渐渐频繁,华谊又开始新一轮转型,提出要学习美国的模式,进入专业化时代,打造艺人IP,并开始以“公司服务艺人”的理念来对待艺人。
其具体做法依然类似CAA,根据艺人定位量身定制工作机会,比如拍摄的电影《风声》,就充分发挥了旗下的黄晓明和李冰冰的特质,为艺人和公司都获得不少荣誉。当然啦,黄教主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建工作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了,王中磊直接地说:
“这是种很有趣的模式,我开玩笑说是‘艺人个体户’。我想产生这样的变化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原因,从内因上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一个艺人成长到了一定程度,也会有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想法。从外因上说,主要是市场的变化,现在的影视投资热造成表面繁荣,一线艺人的工作机会比原来多了很多,他们容易受到现在市场热的影响,而不是像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一样,依靠一个专业机构去打理自己的工作。”
国内明星工作室扎堆
华谊的优势消弭,正如王中磊自己说的,一大原因在于现在的影视投资热。和好莱坞不同,这几年来国内的电影制作数量是一个上涨趋势,电影不再是稀缺资源, “以前是缺资源,现在资源分散,已经进入了从拼公司拼资源,到拼经纪人拼团队的阶段。”加上大牌明星的价值越来越大,明星就有了足够的资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明星开工作室,首先可以少交一部分佣金。
比如今天福布斯刚刚公布年度全球女演员收入榜前十名,范冰冰以1700万美元排名第五,连续两年上榜。这1700万美金,即便只按照10%的佣金(事实上国内的经纪公司抽成常常不止这个比例,资历浅的艺人甚至可能高达40%至80%,华谊的抽成据内部员工透露,在15%-25%),那也是笔大数目。但是自己开工作室,聘请经纪人,给的是固定工资加奖金,比起签经纪公司省下一大笔。
对于员工来说,这里看好了各位想当经纪人的同学们,这一行普遍赚的真是不多啊!尤其是你还得从助理一步步熬上来,看着花花世界觥筹交错满天都是几个亿的生意,而自己的工资……曾有媒体给范冰冰工作室的15名员工收入做统计,从二三千元到六七千元都有,就基本收入而言,这已经接近华谊内部普通员工,但因为明星工作室员工还可以拿到分红,因此,总体而言,在明星工作室工作的收入可能比在大的经纪公司打工多。每到年底媒体偏爱报道的豪爽福利虽然也有,但只是少数情况。
另一大原因是,自家的工作室能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再大牌的明星,签在大经纪公司,自己终究没法掌握最大的大主动权。李冰冰曾说:“我感觉演员就像是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永远面临着被选择的境地,读再多的剧本你的选择余地也很有限。成立工作室是为了换一个身份,会多一些主动权。”林心如也表示:“拍戏这么多年,一直想拍一些自己想要的作品,但是现在是好戏难寻,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投资拍摄,毕竟在演艺圈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转型是迟早的事。”
所以姚晨工作室成了慈善代名词,陈坤创立了“行走”。范冰冰曾经的经纪人杨思维说,除了打理范冰冰的形象,工作室还会做影视项目和一些品牌的娱乐营销,工作室和个人经纪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投资和战略合作。
明星工作室里的经纪人已经跳过了十项全能的保姆时代,进入了一定程度细分的职业时代。尽管如此,对经纪人的要求依旧非常繁重,要处理艺人从接戏、品牌、媒体传播等等的各个方面,我真的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懂那么多,佩服。
大经纪公司当然不甘心失去这些大牌明星,或者说,失去不起。毕竟像冯小刚这样的旗下艺人,每每说要退休都会影响华谊的股价,所以尽管不再签约,华谊也收购了冯小刚的公司东阳美拉,以达到绑定。去年10月华谊兄弟浩瀚成立,股东中有Angelababy、李晨、冯绍峰、郑恺、陈赫、杜淳6位明星,就像09年华谊兄弟上市前让黄晓明、李冰冰、冯小刚等持股一样。大公司力图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跟明星关联,对于明星工作室而言,可以使用另一方的专业资源,对于大经纪公司而言,明星的名头就是资本市场上的故事。
合伙人式经纪公司
众多的小型明星工作室导致资源分散,对于经纪人行业而言,无法形成行业规范,发挥协同作用。所以如今也开始有一些优秀的个人工作室里的经纪人,以合伙人制创立小型经纪公司。
一直以来我都佩服范冰冰的经纪人。想当年,只看过金锁的万万吃瓜群众,是如何一夜之间臣服于“范爷”的名下的?!不得不佩服这打造能力。
尽管我觉得这很牛逼,但牛人是不能量产的,而一个行业的蓬勃需要稳定。显然这位经纪人也是这么想的。
杨思维在2014年时跟另外两人合伙,创立了壹心娱乐,仿效CAA,将一个全能经纪人的工作职责拆分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由一位创始合伙人带领。如此一来,任何艺人都是造星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可以标准化生产。这也应该是经纪人行业发展到现在应该有的新一轮进化了,无论是对于明星,还是经纪人本人而言,都是更安全、专业、高效的做法。
所以各位还想着做经纪人睡到偶像的各位迷妹们,先想好了自己要去哪一种经纪公司,再想想自己擅长哪一门绝技,然后最要记住的是:国内外当经纪人是要考证的!最后祝你们成功,这可是个人精儿才干得了的活。
搜索了一下我挚爱的B站,发现居然没有什么关于经纪人的视频。但懒人们想要了解经纪人日常,可以去看一部HBO的美剧《明星伙伴》。由好莱坞五大经纪公司中WME的客户打造,剧中的大牌经纪人阿里 戈德的原型就是Endeavor创始人之一、金牌经纪人阿里 艾曼纽尔,据说细节还原度很高,堪比纪录片。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愉快的学习方法了。
P.S. 以上真心不是广告,只希望与闪电小伙伴们共同学习成长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