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安防进行时:海康威视们求稳,华为商汤们疾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安防进行时:海康威视们求稳,华为商汤们疾行

虽然安防行业的格局看起来依旧是传统厂商占优,但内里却暗含着诸多变数。

图片来源:Unsplash-Joe Gadd

文|刘旷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潮流已经切实来到了安防行业,并在与AI等技术发生碰撞以后,安防行业的特征正在由传统安防时代的“孤立”、“非智能”,转向智能安防时代的“互联”、“智能”。与过去相比,安防市场由销售软硬件产品向人工智能、数据运维和云计算等服务转型升级的趋势越发明显了。

行业的新趋势既为传统厂商提供了升级空间,又为新玩家提供了切入点,这就使得海康威视等传统龙头虽然仍具有行业统治力,但像华为、阿里、商汤和宇泛智能等AI领域的科技厂商,也拥有了在安防领域进一步落地发芽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厂商一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囿于“船大难掉头”,于是主打一个字“稳”;而科技厂商则仗着技术优势和新型服务异军突起,主打一个字“疾”,并向前者发起了挑战。但是,传统厂商与科技厂商也没有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亦敌亦友”,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可以说,虽然安防行业的格局看起来依旧是传统厂商占优,但内里却暗含着诸多变数。

智能安防生变

与传统安防时代相比,今天安防行业已经越来越智慧化了。而安防行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一方面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行业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知识图谱提供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在算法和算力的加持下,为用户提供感知、认知和决策方面的支持,极大地改变了安防产品的应用方式和运维方式。

简单来说,传统安防时代的关键词是“记录”,安防项目中过半都是将画面转换为视频数据进行存储,对事故的处理只能由人工事后查看,属于“被动监控”;而智能安防时代的关键词是“赋能”,安防厂商不仅提升了还原三维世界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一定程度地实现了事前预防,而且还在已有视频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超出监控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安防厂商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渠道的依赖,以及因需求碎片化而不得不根据应用场景分别定制方案进而导致低ROI的困境。也正是因此,智能安防时代中的行业壁垒已经不止于产品和渠道了,软件、算法、对数据的理解和对数据的处理等智能化的建设和运维能力,也成为安防厂商们说服客户付费的前提之一。

在需求方面,安防行业的需求主体基本没变,依旧能够大致分为ToG、ToB和ToC三类,但三者的需求或多或少地都发生变化了。

首先是ToG,除了每年庞大的基建需求以外,政府端的存量替换和智能化升级需求也越来越不可忽视。例如现有的3.5亿摄像头都需要向着高清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不断更换,从长期来看,政府端的视频监控将全部替换为AI设备,成本比普通监控设备要高出不少,而且还有相应必须同步升级的中后端设备和系统,这就新增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空间。

而在城市感知之外,政府端对于城市综合管理的需求也汹涌而起。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政府端主导的国家级工程,其内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摄像头+组合屏”了,在硬件背后,对应的是一整套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高精地图信息等技术组成的系统,其效能表现在政府端,则是赋能其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其次是ToB,大企业的需求从“可视化安防”进化到了“可视化生产和运营管理”,也就是上述的那种“超出监控的能力”。

京东无人超市为了实现“无人购物”,80平米的店面就对应着超过100个摄像头,其中大部分都是AI摄像头,再叠加其他中后端设备和服务,它的单店价值超过了传统安防时代相同面积小店上百倍。除此之外,智能安防在景区、教育、工业制造、物流、煤矿冶金、石油化工和电力等行业也都有着相应的应用升级。

最后是ToC,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使用门槛降低,AI和IoT的相关需求兴起,智能安防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家庭场景和小型商铺场景。

虽然这些需求单位价值较低,但因为能吃到很强的长尾效应,做到非常下沉,所以这也是一个预计千亿级别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传统安防厂商还是科技厂商(如海康、大华、华为、小米等),都不约而同地发力线上线下渠道。

可以说,随着AI、IoT和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深入,安防行业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起来,基于视频信息的应用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的安防领域,像是京东无人超市这种非安防领域也开始产生需求。这种需求面的“超进化”对技术的要求更甚以往,海康威视这种传统厂商最近几年不断更新着战略目标,“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成为其中的关键词,突显出AI技术在其中的影响。

与此同时,行业也在产生新的思考:“安防系统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用处?”这就使得“智能安防”的内涵进一步扩充,成为“智能物联”落地的主战场,因此才能给传统安防厂商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容纳更多的新玩家进入。

传统龙头:智能化转型求稳

在传统安防时代,以海康威视为首的传统安防厂商们吃到了最大的蛋糕,且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国内CR2甚至有稳定超过50%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安防产业之所以在疫情以来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是因为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在共同推动,海康威视所在的传统安防市场虽大,但增长天花板已经肉眼可见。

随着传统安防行业红利吞噬殆尽,以及新兴科技厂商凭借AI等新技术优势和后端服务异军突起,海康威视们在市场中面临着与其他厂商越来越卷的竞争,如此一来它们还能“躺着赚钱”么?答案是否定的。2015-2020年,海康威视的销售费用从21.79亿元一路飙升到了73.78亿元,可见获客愈发困难。所以当下传统安防厂商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顺着潮流向AI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这些传统安防龙头展现出了先发优势。以海康威视为例,自成立以来,海康威视夺得了大量市场份额,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认知,并在大量碎片化和场景化的需求中积累了人无我有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在之后的服务中是绝佳的优势,同时也发展出了相应的产品矩阵(在售的SKU近3万种)和解决方案,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面对下游具有较强的议价空间,其净利率这几年一直稳定在20%左右。

但与此同时,在智能安防越来越强调软件层面应用的趋势中,海康威视也体现了经营思路偏硬件的劣势。而这是无可避免的,毕竟在传统安防时代硬件为王,它已经打造了如此庞大的硬件体系和存量市场,以及相应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售后体系,总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由纯硬件销售向软硬一体销售转型的挑战同样不可避免。虽然优势与劣势并存,但目前看来还是优势更胜一筹,所以海康威视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子。

一方面,海康威视等传统玩家“稳扎”的底气源自成熟的商业模式、老道的行业理解、庞大网络和超大营收体量,它比其他竞争对手更能把握行业的动向和机遇。

例如面对今年上半年各地疫情的冲击,科技厂商的算法、算力优势反而被削弱,商汤科技“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的营收同比下降30%,收入贡献率也从86.8%下降到了70.9%,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海康威视“公共服务事业群PBG”营收69.75亿元,同比下降1.40%。也就是说,面对非常时刻,海康威视依靠基本盘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

另一方面,海康威视等传统玩家“稳打”的能力源泉,源自AI加持的视觉智能物联技术,“软硬一体”的结构性变革使其渐渐脱离了纯硬件安防厂商的范畴。

事实上,海康威视对自身的定位在2019年,就已经变成了“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说到底,海康威视完全明白了“智能安防”已经成为通向“智能互联”的捷径,它的业务范围也在向“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场景”扩张。因此海康威视不惜余力的升级研发体系,它这几年的研发投入一直超过10%,而且还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科技厂商:AI安防疾行

目前进入智能安防的科技厂商,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汤科技等AI独角兽,另一类是华为、阿里等深度涉及AI的巨头。相较于传统安防厂商,这些科技厂商虽然体量不同,但都显得很是急切,整体上的动作突出一个“疾”字。

对于商汤科技这些AI独角兽来说,它们囿于亏损、盈利、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压力,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虽然AI自从阿尔法狗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一鸣惊人,吸引了不少眼球和投资,但依旧缺少更具商业空间的落地场景。实际上,目前这门科学最实际的应用场景还是安防。除了安防行业本身高达8510亿元(2020年)的总产值外,它由需求升级和技术升级驱动的“软硬一体型销售”的趋势也给了AI独角兽们新的空间。

因此形成了AI独角兽落地AI应用多是安防的景观,安防行业此时成为了它们证明自身价值的“跑马场”。虽然目前AI独角兽又有了元宇宙和智能汽车两道“AI曙光”,但来自安防业务的收入依旧无法忽视,例如“AI四小龙”与安防有关的业务收入最低的也超过70%。

但问题在于,AI独角兽们的技术、算法优势,并没有穿透安防行业形成绝对优势,而且在资本的催熟下没能真正摸透契合自身技术的商业模式,也没能真正形成对于场景应用的深度理解——于是表现出AI应用不够成熟,那么安防行业的需求端也就相应表现出对于AI技术的“不热衷”。这种情况使得它们虽然是“技术大拿”,但在商业场景中缺乏话语权,部分地沦为了供应商而不是合作商。因而在市场份额上没有表现出对于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安防龙头的实质性威胁。

AI独角兽们的理念拓展了安防行业的内涵,推动着传统安防龙头进行“去安防化”的自我变革,但可惜的是仍然没能获得完全的市场认可。实际上,真正对这些传统安防龙头有威胁、促使它们转型的,还得是华为这种真正“软硬一体”的大型科技厂商。

其一,与所有竞争对手相比,华为的ICT能力在安防市场独步天下。从2018年到2021年,再到今年上半年,华为在通信设备市场的份额自成一个梯队,非常平稳,始终第一;而在国内更是占据过半的市场份额,无人撼动。

其二,与AI独角兽们相比,华为具有非常明显的硬件优势。例如华为好望X系列具备对其他非智能摄像机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能力,也就使得这款产品能够在不大规模替换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上述AI独角兽们普遍面临的“升级需求大于替换需求”的问题。

其三,与传统安防龙头相比,华为的芯片、软件和云端算力优势又凸显了出来。仅就芯片而言,华为海思半导体从2005年前后就切入了安防行业,成为传统安防龙头最主要的芯片供货商,2019年时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2020年时因为制裁、市场竞争等因素跌至30%左右)。

总体来讲,或许华为的软件、硬件、芯片、云计算每一项单拎出来都不能说是制霸全场,但这些能力组合起来以后却获得了其他厂商不能比拟的优势,再加上之前华为就已经在安防行业浸淫了十年以上,所以在2017年底将智能安防作为新的战略方向以后,其在行业内的动作堪称“疾风骤雨”,2019年段爱国甚至喊出了“华为不做到第一不会退出”的口号——但说实话,虽然华为表现出了科技厂商对于传统龙头独特的竞争力,但想要完成这个目标,目前看来还很遥远。

智能安防赛道:亦敌亦友

智能安防赛道乌泱泱地涌进了许多厂商,但实际上传统安防厂商和科技厂商亦敌亦友,属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既竞争”,是从宏观来看,传统安防厂商与科技厂商共处同一赛道,自然而然地具备竞争关系。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既然AI四小龙、华为、阿里这些科技厂商,选择了智能安防赛道作为智能物联的主战场,那么自然逃不开与“海大宇”这些传统安防龙头之间的竞争。

“又合作”,是从微观来看,这些智能安防玩家在面对智能安防行业高度碎片化、场景化的需求,而必须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高融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时,不得不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向外寻求助力,因而也就具备了合作的基础。简单来讲,智能安防赛道中玩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就是能力互补。

其一,AI独角兽们因为项目能力不足而不得不沦为算法供应商。例如商汤科技在技术面很强,计算机视觉也处在第一梯队,但问题是它在面对具体项目时表现出来的行业理解能力和工程能力是逊于传统安防厂商的,这种情况下,一体化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反而会拉低毛利率——商汤科技的销售成本中,硬件和分包服务费在总成本中占比九成左右,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整合一下技术加强技术输出,“方舟企业”和“方舟城市”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其二,华为是在用做生态的方式做智能物联,因而更加强调赋能,而不是抢占所有人的所有市场。一方面,只有联合更多人才能尽快弥补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华为的生态中,老牌巨头海康威视、大华、博世都在其中,“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也是一个不缺。华为的安防硬件价格高、型号还比较有限,没有办法用几十款对标海康威视的几万款,所以在项目中,华为的末端设备其实是以合作伙伴为主的。

另一方面,只要通过技术平台和生态赋能玩家、通过智能互联赋能各个行业,同它们一起将市场做大,华为自身就能天然获益,就像它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做法一样。华为在几年前就确立了三大战略:做多联接、撑大信息流管道和使能行业数字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布局智能安防几乎同时满足了上述三项目标。

总的来说,智能安防作为传统安防和智能物联的“中介”充满了变数:以传统安防为基底、智能安防为突破口、智能物联为更高天花板,其中传统安防厂商占据过半市场份额的同时谋求转型,科技厂商在某一方面具备优势的同时努力追赶,这个过程中各种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个领域刚刚初具雏形,想象空间就已经展开,但不切实走到那一步,谁也不知道有哪些厂商能走到最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康威视

4.4k
  • 海康威视:公司暂不涉及AI眼镜相关产品
  • 本周10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回购增持再贷款相关情况,海康威视拟使用自有资金及专项贷款20亿-25亿元回购股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安防进行时:海康威视们求稳,华为商汤们疾行

虽然安防行业的格局看起来依旧是传统厂商占优,但内里却暗含着诸多变数。

图片来源:Unsplash-Joe Gadd

文|刘旷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潮流已经切实来到了安防行业,并在与AI等技术发生碰撞以后,安防行业的特征正在由传统安防时代的“孤立”、“非智能”,转向智能安防时代的“互联”、“智能”。与过去相比,安防市场由销售软硬件产品向人工智能、数据运维和云计算等服务转型升级的趋势越发明显了。

行业的新趋势既为传统厂商提供了升级空间,又为新玩家提供了切入点,这就使得海康威视等传统龙头虽然仍具有行业统治力,但像华为、阿里、商汤和宇泛智能等AI领域的科技厂商,也拥有了在安防领域进一步落地发芽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厂商一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囿于“船大难掉头”,于是主打一个字“稳”;而科技厂商则仗着技术优势和新型服务异军突起,主打一个字“疾”,并向前者发起了挑战。但是,传统厂商与科技厂商也没有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亦敌亦友”,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可以说,虽然安防行业的格局看起来依旧是传统厂商占优,但内里却暗含着诸多变数。

智能安防生变

与传统安防时代相比,今天安防行业已经越来越智慧化了。而安防行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一方面是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行业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视觉和知识图谱提供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在算法和算力的加持下,为用户提供感知、认知和决策方面的支持,极大地改变了安防产品的应用方式和运维方式。

简单来说,传统安防时代的关键词是“记录”,安防项目中过半都是将画面转换为视频数据进行存储,对事故的处理只能由人工事后查看,属于“被动监控”;而智能安防时代的关键词是“赋能”,安防厂商不仅提升了还原三维世界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一定程度地实现了事前预防,而且还在已有视频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超出监控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安防厂商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渠道的依赖,以及因需求碎片化而不得不根据应用场景分别定制方案进而导致低ROI的困境。也正是因此,智能安防时代中的行业壁垒已经不止于产品和渠道了,软件、算法、对数据的理解和对数据的处理等智能化的建设和运维能力,也成为安防厂商们说服客户付费的前提之一。

在需求方面,安防行业的需求主体基本没变,依旧能够大致分为ToG、ToB和ToC三类,但三者的需求或多或少地都发生变化了。

首先是ToG,除了每年庞大的基建需求以外,政府端的存量替换和智能化升级需求也越来越不可忽视。例如现有的3.5亿摄像头都需要向着高清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不断更换,从长期来看,政府端的视频监控将全部替换为AI设备,成本比普通监控设备要高出不少,而且还有相应必须同步升级的中后端设备和系统,这就新增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空间。

而在城市感知之外,政府端对于城市综合管理的需求也汹涌而起。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政府端主导的国家级工程,其内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摄像头+组合屏”了,在硬件背后,对应的是一整套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高精地图信息等技术组成的系统,其效能表现在政府端,则是赋能其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其次是ToB,大企业的需求从“可视化安防”进化到了“可视化生产和运营管理”,也就是上述的那种“超出监控的能力”。

京东无人超市为了实现“无人购物”,80平米的店面就对应着超过100个摄像头,其中大部分都是AI摄像头,再叠加其他中后端设备和服务,它的单店价值超过了传统安防时代相同面积小店上百倍。除此之外,智能安防在景区、教育、工业制造、物流、煤矿冶金、石油化工和电力等行业也都有着相应的应用升级。

最后是ToC,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使用门槛降低,AI和IoT的相关需求兴起,智能安防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家庭场景和小型商铺场景。

虽然这些需求单位价值较低,但因为能吃到很强的长尾效应,做到非常下沉,所以这也是一个预计千亿级别的市场。因此,无论是传统安防厂商还是科技厂商(如海康、大华、华为、小米等),都不约而同地发力线上线下渠道。

可以说,随着AI、IoT和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深入,安防行业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起来,基于视频信息的应用越来越不局限于传统的安防领域,像是京东无人超市这种非安防领域也开始产生需求。这种需求面的“超进化”对技术的要求更甚以往,海康威视这种传统厂商最近几年不断更新着战略目标,“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成为其中的关键词,突显出AI技术在其中的影响。

与此同时,行业也在产生新的思考:“安防系统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用处?”这就使得“智能安防”的内涵进一步扩充,成为“智能物联”落地的主战场,因此才能给传统安防厂商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容纳更多的新玩家进入。

传统龙头:智能化转型求稳

在传统安防时代,以海康威视为首的传统安防厂商们吃到了最大的蛋糕,且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国内CR2甚至有稳定超过50%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安防产业之所以在疫情以来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是因为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在共同推动,海康威视所在的传统安防市场虽大,但增长天花板已经肉眼可见。

随着传统安防行业红利吞噬殆尽,以及新兴科技厂商凭借AI等新技术优势和后端服务异军突起,海康威视们在市场中面临着与其他厂商越来越卷的竞争,如此一来它们还能“躺着赚钱”么?答案是否定的。2015-2020年,海康威视的销售费用从21.79亿元一路飙升到了73.78亿元,可见获客愈发困难。所以当下传统安防厂商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顺着潮流向AI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这些传统安防龙头展现出了先发优势。以海康威视为例,自成立以来,海康威视夺得了大量市场份额,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认知,并在大量碎片化和场景化的需求中积累了人无我有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在之后的服务中是绝佳的优势,同时也发展出了相应的产品矩阵(在售的SKU近3万种)和解决方案,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面对下游具有较强的议价空间,其净利率这几年一直稳定在20%左右。

但与此同时,在智能安防越来越强调软件层面应用的趋势中,海康威视也体现了经营思路偏硬件的劣势。而这是无可避免的,毕竟在传统安防时代硬件为王,它已经打造了如此庞大的硬件体系和存量市场,以及相应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售后体系,总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由纯硬件销售向软硬一体销售转型的挑战同样不可避免。虽然优势与劣势并存,但目前看来还是优势更胜一筹,所以海康威视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子。

一方面,海康威视等传统玩家“稳扎”的底气源自成熟的商业模式、老道的行业理解、庞大网络和超大营收体量,它比其他竞争对手更能把握行业的动向和机遇。

例如面对今年上半年各地疫情的冲击,科技厂商的算法、算力优势反而被削弱,商汤科技“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的营收同比下降30%,收入贡献率也从86.8%下降到了70.9%,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海康威视“公共服务事业群PBG”营收69.75亿元,同比下降1.40%。也就是说,面对非常时刻,海康威视依靠基本盘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

另一方面,海康威视等传统玩家“稳打”的能力源泉,源自AI加持的视觉智能物联技术,“软硬一体”的结构性变革使其渐渐脱离了纯硬件安防厂商的范畴。

事实上,海康威视对自身的定位在2019年,就已经变成了“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说到底,海康威视完全明白了“智能安防”已经成为通向“智能互联”的捷径,它的业务范围也在向“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场景”扩张。因此海康威视不惜余力的升级研发体系,它这几年的研发投入一直超过10%,而且还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科技厂商:AI安防疾行

目前进入智能安防的科技厂商,大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商汤科技等AI独角兽,另一类是华为、阿里等深度涉及AI的巨头。相较于传统安防厂商,这些科技厂商虽然体量不同,但都显得很是急切,整体上的动作突出一个“疾”字。

对于商汤科技这些AI独角兽来说,它们囿于亏损、盈利、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压力,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虽然AI自从阿尔法狗在围棋人机大战中一鸣惊人,吸引了不少眼球和投资,但依旧缺少更具商业空间的落地场景。实际上,目前这门科学最实际的应用场景还是安防。除了安防行业本身高达8510亿元(2020年)的总产值外,它由需求升级和技术升级驱动的“软硬一体型销售”的趋势也给了AI独角兽们新的空间。

因此形成了AI独角兽落地AI应用多是安防的景观,安防行业此时成为了它们证明自身价值的“跑马场”。虽然目前AI独角兽又有了元宇宙和智能汽车两道“AI曙光”,但来自安防业务的收入依旧无法忽视,例如“AI四小龙”与安防有关的业务收入最低的也超过70%。

但问题在于,AI独角兽们的技术、算法优势,并没有穿透安防行业形成绝对优势,而且在资本的催熟下没能真正摸透契合自身技术的商业模式,也没能真正形成对于场景应用的深度理解——于是表现出AI应用不够成熟,那么安防行业的需求端也就相应表现出对于AI技术的“不热衷”。这种情况使得它们虽然是“技术大拿”,但在商业场景中缺乏话语权,部分地沦为了供应商而不是合作商。因而在市场份额上没有表现出对于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安防龙头的实质性威胁。

AI独角兽们的理念拓展了安防行业的内涵,推动着传统安防龙头进行“去安防化”的自我变革,但可惜的是仍然没能获得完全的市场认可。实际上,真正对这些传统安防龙头有威胁、促使它们转型的,还得是华为这种真正“软硬一体”的大型科技厂商。

其一,与所有竞争对手相比,华为的ICT能力在安防市场独步天下。从2018年到2021年,再到今年上半年,华为在通信设备市场的份额自成一个梯队,非常平稳,始终第一;而在国内更是占据过半的市场份额,无人撼动。

其二,与AI独角兽们相比,华为具有非常明显的硬件优势。例如华为好望X系列具备对其他非智能摄像机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能力,也就使得这款产品能够在不大规模替换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上述AI独角兽们普遍面临的“升级需求大于替换需求”的问题。

其三,与传统安防龙头相比,华为的芯片、软件和云端算力优势又凸显了出来。仅就芯片而言,华为海思半导体从2005年前后就切入了安防行业,成为传统安防龙头最主要的芯片供货商,2019年时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2020年时因为制裁、市场竞争等因素跌至30%左右)。

总体来讲,或许华为的软件、硬件、芯片、云计算每一项单拎出来都不能说是制霸全场,但这些能力组合起来以后却获得了其他厂商不能比拟的优势,再加上之前华为就已经在安防行业浸淫了十年以上,所以在2017年底将智能安防作为新的战略方向以后,其在行业内的动作堪称“疾风骤雨”,2019年段爱国甚至喊出了“华为不做到第一不会退出”的口号——但说实话,虽然华为表现出了科技厂商对于传统龙头独特的竞争力,但想要完成这个目标,目前看来还很遥远。

智能安防赛道:亦敌亦友

智能安防赛道乌泱泱地涌进了许多厂商,但实际上传统安防厂商和科技厂商亦敌亦友,属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既竞争”,是从宏观来看,传统安防厂商与科技厂商共处同一赛道,自然而然地具备竞争关系。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既然AI四小龙、华为、阿里这些科技厂商,选择了智能安防赛道作为智能物联的主战场,那么自然逃不开与“海大宇”这些传统安防龙头之间的竞争。

“又合作”,是从微观来看,这些智能安防玩家在面对智能安防行业高度碎片化、场景化的需求,而必须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高融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时,不得不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向外寻求助力,因而也就具备了合作的基础。简单来讲,智能安防赛道中玩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就是能力互补。

其一,AI独角兽们因为项目能力不足而不得不沦为算法供应商。例如商汤科技在技术面很强,计算机视觉也处在第一梯队,但问题是它在面对具体项目时表现出来的行业理解能力和工程能力是逊于传统安防厂商的,这种情况下,一体化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反而会拉低毛利率——商汤科技的销售成本中,硬件和分包服务费在总成本中占比九成左右,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整合一下技术加强技术输出,“方舟企业”和“方舟城市”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

其二,华为是在用做生态的方式做智能物联,因而更加强调赋能,而不是抢占所有人的所有市场。一方面,只有联合更多人才能尽快弥补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华为的生态中,老牌巨头海康威视、大华、博世都在其中,“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也是一个不缺。华为的安防硬件价格高、型号还比较有限,没有办法用几十款对标海康威视的几万款,所以在项目中,华为的末端设备其实是以合作伙伴为主的。

另一方面,只要通过技术平台和生态赋能玩家、通过智能互联赋能各个行业,同它们一起将市场做大,华为自身就能天然获益,就像它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做法一样。华为在几年前就确立了三大战略:做多联接、撑大信息流管道和使能行业数字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布局智能安防几乎同时满足了上述三项目标。

总的来说,智能安防作为传统安防和智能物联的“中介”充满了变数:以传统安防为基底、智能安防为突破口、智能物联为更高天花板,其中传统安防厂商占据过半市场份额的同时谋求转型,科技厂商在某一方面具备优势的同时努力追赶,这个过程中各种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个领域刚刚初具雏形,想象空间就已经展开,但不切实走到那一步,谁也不知道有哪些厂商能走到最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