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雅琳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铁路设施规模快速扩张的十年。高铁营业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动车组保有量占世界高速列车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先后建成了700余座高铁客站、中国铁路公路十年增加里程可绕地球赤道27圈半……建设规模与速度,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也紧紧抓牢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安全优质高效推进铁路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铁路建设始终高歌猛进,走在全国前列。
从沂蒙山区到渤海之滨,从泰山脚下到黄河之畔,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担当作为,积极用铁路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高铁进入新时代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十年来,中国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站在当下回看,山东高铁这10年间的变化发展,不管从哪个维度看,都可称之为“飞跃”。
2016年11月,山东境内第一条城际高铁——青荣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拉近了青岛、烟台、威海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使胶东半岛从沿海边区变成门户城市。
2018年12月,济青高铁通车,连接京沪高铁和沿海高铁两大纵向通道,使济南与青岛间形成“三线并行”的铁路交通运输格局。同年,青盐铁路开通运营,苏鲁东部沿海城市从此进入高铁时代,沿线“三湾六港”连接成群,成为沿海港口疏港货物运输的东部大通道。
2019年1月,石济高铁齐河至济南东段开通运营,标志着石济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将石家庄、衡水、济南、德州等地串联起来,京津冀与环渤海等区域实现通途。
2019年11月,山东铁路史上建设里程最长的铁路——日兰高铁日照至曲阜段开通运营,与京沪高铁、青盐铁路、济青高铁及胶济客专连通,形成环形高铁客运通道。
2020年11月,潍坊至莱西高铁开通运营,胶东半岛烟台、威海地区至全国其他城市的时间大幅缩短。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庄寨段通车,菏泽市民可乘高铁1.5小时到济南、3小时到北京。
根据国铁济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山东铁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418.8公里,高铁达到2338.8公里,跃居全国第三,山东“四纵四横”普速铁路网、“两纵两横一环双核”高铁网初步形成……
截至2021年底,国铁济南局管内铁路营业里程达6418.79公里,较2012年增加2682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从2012年的768.6公里增加到2338.8公里,居全国第3位;旅客发送量达11.29亿人次。

十年来,齐鲁大地上,铁路网密密铺开,覆盖时速160公里到350公里多种速度等级4种复兴号动车组,路网规模质量也大幅提升,山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美好出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为山东铁路赋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当前,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到一个崭新时代,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极大提升了我国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和高科技设备被应用到铁路检修技术上。
青岛动车段作为国铁济南局的动车组检修运用段,动车组列车科技含量高,新设备、新技术在动车组上大量运用,这也给动车检修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国铁济南局的动车组检修人员调整队伍配置,配备完全自主化检修的高素质年轻队伍,拥有了自己的故障应急处理110指挥中心和一支能够判断及处理故障的诊断工程师队伍,实现了100多种故障配件自主化检测与维修的能力;另一方面,国铁济南局配备智能化的检修机器人,通过机器人的两个机械臂做到360度无死角的检查,提高检查效率的同时,体检准确率也得到了保证。
而在铁路养护方面,科技的运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十年前,整修线路更多需要养护人员靠眼看、线量,如今国铁济南局为养护人员装备了测量小车、电子平直尺等高科技装备,大大提升了整修的精准度;十年前,铁路外部环境只能靠步行检查,如今,在铁路沿线安装了异物侵限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雨量监测系统,对外部侵害进行实时监控,自动报警,以便养护人员及时进行处置;十年前,检查高大桥梁只能靠人爬,如今,养护人员用上了无人机、在大桥上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桥梁健康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检测监控桥梁状态。
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一系列保安全手段,这十年来齐鲁大地的高铁也经受住了大密度行车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考验。
当然,科技也在影响着旅客出行变化。
十年来,手机购票、电子客票、候补购票、在线选座、计次车票、购票积分解决了以前旅客购票的忧虑;刷脸进站、VR导航、智能问询、网上订餐、无人餐厅给旅客带来舒适自由的出行体验;智能巡更机器人、智能消杀机器人也为旅客提供了更好地客运服务。

铁路打造齐鲁亮丽新名片
铁路通,百业兴。一条条延伸的钢铁大动脉化身发展引擎。
十年来,铁路项目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便利沿线百姓出行等潜能有序释放。

历史上的沂蒙山区,山连山、崮连崮,与外界隔绝。自2019年底,日兰高铁日曲段建成通车后,拉动了沂蒙革命老区4000亿元投资和消费,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惠及沿线万千百姓。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庄段开通,菏泽融入中国高铁网,为其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力,尤其是鲜花产业、电商产业借助高铁实现快速发展。
铁路的发展促进一至二小时经济圈发展,从而带动沿线城市人员、资金和信息流的畅通,已逐步成为齐鲁大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的主力军,铁路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骨干运输作用,对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周转量以及运输密度都居于世界首位,2021年货运量完成47.74亿吨,比2012年增长了22.3%。
国铁济南局也紧紧抓住国家运输结构调整及“公转铁”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路地协作,全面深化路港合作,构建起以黄岛、日照为核心,以曹县、临清、平原、枣庄为支点的海铁联运网络格局,给港口带来新的货源增长点。
2017年至2021年,国铁济南局开发54个海铁联运重点项目,海铁联运集装箱到发量由62.2万标准箱增加到256万标准箱,年均增长45%。
十年来,国铁济南局坚持把矿石、煤炭、石油、集装箱四大类货物作为“压舱石”,保障电煤、“三农”等重点物资运输,累计发运货物19.15亿吨,为山东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
当然,得到利好的不仅是国内。
山东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陆路物流总量居全国首位。济南局集团公司凭借山东区位优势,中欧班列数量自开行以来逐年增加。

2015年,青岛、潍坊、济南等9市相继开行中欧班列;2020年,济南局集团公司专门成立山东济铁陆港集团有限公司,强化班列运输组织,先后建成14个铁路物流基地、43条铁路专用线…
如今,山东省内的中欧班列开行总量达6005列,稳居全国前列;济南局集团公司管内始发终到中欧班列运营线路达52条,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52个城市,已构建起“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直达全国、网络全省”货物班列网络,目前国铁济南局货运班列已占全部货物列车的70%。

十年来,伴随着铁路网越织越密,营业里程越来越长,运能运力越来越强,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山东铁路正在“乘风破浪”,紧抓历史机遇,迎来发展巨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