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发布公告称,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分析师指出,这意味着允许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外债,进而增加境内美元供给,缓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央行为便利境内企业借用境外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制定的一项融资便利化政策。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反之亦然。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旨在扩大资本流入,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释放了稳汇率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
澳门国际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任涛也表示,央行此举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情绪,推动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之上波动,避免形成单一趋势行情。
“市场很容易在7.2、7.3等关键点位附近躁动,极易放大市场波动、扭曲市场预期,因此央行继在7.2附近发声之后,再次在离岸人民币突破7.30之后发声,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稳定市场情绪,适度引导市场预期。”他说。
截至发稿,在岸美元对人民币报7.3067,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跌457个基点;离岸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报7.3338,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跌97个基点。
9月以来,央行已采取了包括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在内的多项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
9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短期来看,人民币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点位”。
王青说,若后期汇市波动风险增加,监管层还可能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应对,:一是加大在香港市场的央票发行规模,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遏制离岸人民币贬值势头;二是调低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控制资本流出;三是正式宣布重启逆周期因子。另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也还有一定下调空间。
2016年1月,人民银行对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州、福建自贸区的企业实施本外币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并自当年5月起,将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的规定,企业境外融资最高限额为企业经审计的净资产的2倍。企业在签订融资合同后,需在所在地外汇管理局办理外债签约备案手续。房地产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目前不可借用境外资金。
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表示,此次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意味着参数调整后企业向境外融资的空间和规模较之前扩大了25%,有助于在汇率出现短期波动时境内机构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借用外债资金的空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充分利用外资渠道融资的同时,不会引发外债规模大幅上升。
这并非央行首次动用这一工具。2020年3月,央行、外汇局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2020年12月,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背景下,央行、外汇局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一个月后又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