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死磕PD-L1/TGFβ双抗,恒瑞医药不想为默克的失败买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死磕PD-L1/TGFβ双抗,恒瑞医药不想为默克的失败买单

创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工作,更需要灵敏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最优解。

图片来源:Unsplash-danilo.alvesd

文|氨基观察

Fast follow策略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药企在享受fast follow战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它所并存的风险。关于这一点,跟随PD-L1/TGFβ双抗研发的国内药企们想必深有体会。

随着领头羊默克4次折戟,PD-L1/TGFβ双抗的未来充满变数。如何抉择,成为各大follow选手的选择题。

领头羊恒瑞医药给出的答案是:死磕。

过去一年,恒瑞医药不仅继续投入1亿多元研发费用;日前,更是开启PD-L1/TGFβ双抗SHR-1701与SHR-A1811联合疗法的探索。

SHR-A1811是一款follow DS8201的HER ADC,被恒瑞医药寄予厚望。

看得出来,在转型关键期,恒瑞医药极其渴望PD-L1/TGFβ双抗能够取得成功。

虽然该联合疗法目前只是多个未知数的碰撞,最终能否成功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恒瑞医药脑洞大开去寻找最优解的思路,某种程度上值得肯定。

毕竟,创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工作,更需要灵敏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最优解。

当然了,不管创新思维如何灵敏,药企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商业效益是此基础上自然取得的。

如果两者颠倒,那就不是治病救人了。

01 充满悬念的“Follow”

要说在哪些产品的“follow”上,恒瑞医药遭遇了巨大挑战,PD-L1/TGFβ双抗必然上榜。

通过阻断PD-L1和TGF-β两条信号通路,或许能够起到解除人体免疫抑制,恢复机体免疫杀伤能力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

2018年的ASCO大会,凭借优秀的早期临床数据,德国默克研发的PD-L1/TGFβ双抗M7824一时名声大噪。看起来,这是“PD-1 2.0”的潜力选手。

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follow机会,自然不会错过。在默克之后,包括普米斯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国内药企纷纷入局。其中,遥遥领先的正是恒瑞医药。

但即便默克早期临床数据优异,PD-L1/TGFβ双抗能否成功,依然充满变数。

PD-L1靶点的成药性已经过充分验证,但TGF-β前景依然存疑,其复杂的机理导致该靶点单药效果一直不佳。因此,双抗机制只是TGF-β靶点成药路上的一个探索方向。

让人不安的是,这一方向注定充满挑战。因为,带领全球药企入坑的德国默克,已经接连“翻车”了。2021年,默克遭遇4连跪:

先是1月份,默克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实体瘤二期临床、和非小细胞癌三期临床宣告失利;

接着是3月份,默克又宣布该双抗单药二线治疗BTC(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的II期临床试验反差;

最后在8月份,由于未达到总生存率终点,默克又终止了M7824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BTC患者的研究。

如果说只是在个别适应症的临床中出现失败,或许只是偶然事件;但不到8个月时间,在多个适应症中出现翻车现象,这注定很难用偶然去解释。

不得不说,领头羊默克给PD-L1/TGF-β的药物研发蒙上了一层阴霾。时至今日,双抗究竟是不是TGF-β靶点的解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但可以看到的是,默克对于PD-L1/TGF-β的研发热情已大幅下降。这对于快速跟进的恒瑞医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不小的打击。

02 持续头铁的恒瑞

M7824出师不利,PD-L1/TGFβ失败的几率大大提升,对于follow的药企来说,面临抉择时刻:究竟是放弃治疗及时止损?还是头铁继续冲?

恒瑞医药的答案是,大力出奇迹。

去年9月份,恒瑞医药在PD-L1/TGFβ双抗领域投入的研发费用为2.22亿元;截至今年10月份,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3.46亿元。

也就是说,一年时间,恒瑞医药在该双抗研发上,继续投入近1.3亿元。

数亿元的投入,使得恒瑞医药围绕PD-L1/TGFβ双抗开展了多个联合疗法的临床。其中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的多个组合已推进到三期临床阶段。

看起来,在PD-L1/TGFβ双抗没有成功之前,恒瑞医药并不准备放弃。

10月21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表示,SHR-1701与SHR-A1811的联合疗法临床已经获批,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这则公告,更是宣誓了一点:恒瑞医药对于PD-L1/TGFβ双抗的研发,将会头铁到底。

原因在于,SHR-A1811是恒瑞医药极为看重的HER-2 ADC。

2019年以来,第一三共的HER-2 ADC的DS8201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期待,让HER2 ADC成为风口,SHR-A1811便是DS8201的follow产品。

从化合物设计来看,SHR-A1811与DS8201具有几乎一致的连接子和毒性药物。两者唯一的区别是,SHR-A1811在DXd同类药物的α位引入了一个环丙基。

根据恒瑞医药张连山所说,SHR-A1811研发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个与DS-8201效果相当,但安全性上更可控的药物,是潜在重磅产品之一。

的确如此。目前,国内大部分HER-2 ADC follow的,都是被Enhertu拍在沙滩上的TDM-1。若SHR-A1811研发顺利,无疑有望在HER-2 ADC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恒瑞医药将SHR-1701与SHR-A1811搭上联系,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是希望SHR-1701搭上SHR-A1811的便车。

03 能否找到准确答案?

恒瑞医药不愿意放弃SHR-1701也可以理解。

随着创新药进入下半场,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传统药企,需要一个甚至几个拳头产品来为自己的转型正名。

从恒瑞医药管线来看,SHR-1701是当前最有可能证明自身“创新”能力的产品之一。

虽然默克的M7824出师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这一市场尚未有踏足者,那么对药企来说,也许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何况,默克的双抗失利,或许不完全是TGFβ的锅。默克PD-L1表现并不出色,在非小细胞癌等PD-L1适应症接连失利。若真是PD-L1的锅,后来者成功概率或许会增加。

更重要的是,当前恒瑞医药在SHR-1701已投入3.5亿元。对于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恒瑞医药来说,与其彻底躺平,倒不如继续开展更多临床探索放手一搏。

当然,大力不一定就能出奇迹。

SHR-1701前景不明,被恒瑞医药寄予厚望的SHR-A1811自身临床尚未成功,最终能否实现与DS8201“减毒等效”的效果需要后续临床结果才能明确。

即便SHR-A1811脱颖而出,也不意味着就能带SHR-1701上岸。并非所有ADC,与免疫检查点联合都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罗氏开展的一项名为KATE2的临床试验中,PD-L1与T-DM1的联合使用,就没能够给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恒瑞医药死磕PD-L1/TGFβ双抗能否有好结果,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那么,最终是默克错了,还是恒瑞医药错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恒瑞医药

4.4k
  • 恒瑞医药今日大宗交易溢价成交431.61万股,成交额2.21亿元
  • 首日医保谈判下午场“开锣”,恒瑞、百奥泰等企业首批进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死磕PD-L1/TGFβ双抗,恒瑞医药不想为默克的失败买单

创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工作,更需要灵敏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最优解。

图片来源:Unsplash-danilo.alvesd

文|氨基观察

Fast follow策略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药企在享受fast follow战略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它所并存的风险。关于这一点,跟随PD-L1/TGFβ双抗研发的国内药企们想必深有体会。

随着领头羊默克4次折戟,PD-L1/TGFβ双抗的未来充满变数。如何抉择,成为各大follow选手的选择题。

领头羊恒瑞医药给出的答案是:死磕。

过去一年,恒瑞医药不仅继续投入1亿多元研发费用;日前,更是开启PD-L1/TGFβ双抗SHR-1701与SHR-A1811联合疗法的探索。

SHR-A1811是一款follow DS8201的HER ADC,被恒瑞医药寄予厚望。

看得出来,在转型关键期,恒瑞医药极其渴望PD-L1/TGFβ双抗能够取得成功。

虽然该联合疗法目前只是多个未知数的碰撞,最终能否成功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恒瑞医药脑洞大开去寻找最优解的思路,某种程度上值得肯定。

毕竟,创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工作,更需要灵敏的创新思维去寻找最优解。

当然了,不管创新思维如何灵敏,药企一切的出发点都应该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商业效益是此基础上自然取得的。

如果两者颠倒,那就不是治病救人了。

01 充满悬念的“Follow”

要说在哪些产品的“follow”上,恒瑞医药遭遇了巨大挑战,PD-L1/TGFβ双抗必然上榜。

通过阻断PD-L1和TGF-β两条信号通路,或许能够起到解除人体免疫抑制,恢复机体免疫杀伤能力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

2018年的ASCO大会,凭借优秀的早期临床数据,德国默克研发的PD-L1/TGFβ双抗M7824一时名声大噪。看起来,这是“PD-1 2.0”的潜力选手。

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follow机会,自然不会错过。在默克之后,包括普米斯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国内药企纷纷入局。其中,遥遥领先的正是恒瑞医药。

但即便默克早期临床数据优异,PD-L1/TGFβ双抗能否成功,依然充满变数。

PD-L1靶点的成药性已经过充分验证,但TGF-β前景依然存疑,其复杂的机理导致该靶点单药效果一直不佳。因此,双抗机制只是TGF-β靶点成药路上的一个探索方向。

让人不安的是,这一方向注定充满挑战。因为,带领全球药企入坑的德国默克,已经接连“翻车”了。2021年,默克遭遇4连跪:

先是1月份,默克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实体瘤二期临床、和非小细胞癌三期临床宣告失利;

接着是3月份,默克又宣布该双抗单药二线治疗BTC(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的II期临床试验反差;

最后在8月份,由于未达到总生存率终点,默克又终止了M7824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BTC患者的研究。

如果说只是在个别适应症的临床中出现失败,或许只是偶然事件;但不到8个月时间,在多个适应症中出现翻车现象,这注定很难用偶然去解释。

不得不说,领头羊默克给PD-L1/TGF-β的药物研发蒙上了一层阴霾。时至今日,双抗究竟是不是TGF-β靶点的解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但可以看到的是,默克对于PD-L1/TGF-β的研发热情已大幅下降。这对于快速跟进的恒瑞医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不小的打击。

02 持续头铁的恒瑞

M7824出师不利,PD-L1/TGFβ失败的几率大大提升,对于follow的药企来说,面临抉择时刻:究竟是放弃治疗及时止损?还是头铁继续冲?

恒瑞医药的答案是,大力出奇迹。

去年9月份,恒瑞医药在PD-L1/TGFβ双抗领域投入的研发费用为2.22亿元;截至今年10月份,这一数字已经上升至3.46亿元。

也就是说,一年时间,恒瑞医药在该双抗研发上,继续投入近1.3亿元。

数亿元的投入,使得恒瑞医药围绕PD-L1/TGFβ双抗开展了多个联合疗法的临床。其中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的多个组合已推进到三期临床阶段。

看起来,在PD-L1/TGFβ双抗没有成功之前,恒瑞医药并不准备放弃。

10月21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表示,SHR-1701与SHR-A1811的联合疗法临床已经获批,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这则公告,更是宣誓了一点:恒瑞医药对于PD-L1/TGFβ双抗的研发,将会头铁到底。

原因在于,SHR-A1811是恒瑞医药极为看重的HER-2 ADC。

2019年以来,第一三共的HER-2 ADC的DS8201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期待,让HER2 ADC成为风口,SHR-A1811便是DS8201的follow产品。

从化合物设计来看,SHR-A1811与DS8201具有几乎一致的连接子和毒性药物。两者唯一的区别是,SHR-A1811在DXd同类药物的α位引入了一个环丙基。

根据恒瑞医药张连山所说,SHR-A1811研发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个与DS-8201效果相当,但安全性上更可控的药物,是潜在重磅产品之一。

的确如此。目前,国内大部分HER-2 ADC follow的,都是被Enhertu拍在沙滩上的TDM-1。若SHR-A1811研发顺利,无疑有望在HER-2 ADC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恒瑞医药将SHR-1701与SHR-A1811搭上联系,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是希望SHR-1701搭上SHR-A1811的便车。

03 能否找到准确答案?

恒瑞医药不愿意放弃SHR-1701也可以理解。

随着创新药进入下半场,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传统药企,需要一个甚至几个拳头产品来为自己的转型正名。

从恒瑞医药管线来看,SHR-1701是当前最有可能证明自身“创新”能力的产品之一。

虽然默克的M7824出师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这一市场尚未有踏足者,那么对药企来说,也许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何况,默克的双抗失利,或许不完全是TGFβ的锅。默克PD-L1表现并不出色,在非小细胞癌等PD-L1适应症接连失利。若真是PD-L1的锅,后来者成功概率或许会增加。

更重要的是,当前恒瑞医药在SHR-1701已投入3.5亿元。对于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恒瑞医药来说,与其彻底躺平,倒不如继续开展更多临床探索放手一搏。

当然,大力不一定就能出奇迹。

SHR-1701前景不明,被恒瑞医药寄予厚望的SHR-A1811自身临床尚未成功,最终能否实现与DS8201“减毒等效”的效果需要后续临床结果才能明确。

即便SHR-A1811脱颖而出,也不意味着就能带SHR-1701上岸。并非所有ADC,与免疫检查点联合都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在罗氏开展的一项名为KATE2的临床试验中,PD-L1与T-DM1的联合使用,就没能够给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恒瑞医药死磕PD-L1/TGFβ双抗能否有好结果,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那么,最终是默克错了,还是恒瑞医药错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