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造车,还有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造车,还有戏吗?

如今小米公司面临主营业务收缩,经营利润大幅降低,能否为造车持续“输血”还要打一个问号。

文|一见财经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小米首台工程车已经在9月28日下线,更有传言小米的汽车工厂将在年底前竣工,都在业内引起了小小的震动。

2021年3月,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正式官宣造车。

如今,500多天已经过去,小米造车,还有戏吗?我们不妨从团队、技术、资金、产品以及市场这五个维度来分析,看一看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1

造车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建设。在宣布造车后不久,小米就开始为造车业务搭班子、建队伍。

小米造车团队里,一部分来自于原小米内部的“转岗”。2021年4月,小米内部许多技术和研发的高管转岗进入小米的汽车业务线。

2021年9月1日,小米通过官方公众号放出了雷军与部分造车团队骨干的合影。这其中就包括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小米原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小米参谋部原副参谋长于锴等。

此外,雷军还亲自在微博发布招募令,宣称将为小米汽车招揽500名自动驾驶精英。小米公司也密集发布招聘信息,开出高额薪水广纳英才,甚至不惜向同行“挖墙脚”。有媒体报道,小米汽车从海维斯特“撬走了”一整支团队。

另据公开报道,还有多名汽车领域资深高管或专家进入小米任职。

2021年9月,在雷军与小米造车团队的合影中,出现了资深汽车设计师李田原;同月,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在其朋友圈官宣加入顺为资本,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正是雷军。

2022年1月,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被小米集团任命为小米汽车副总裁,直接向雷军汇报。

2022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正式小米,担任营销负责人。

小米以手机业务起家,在汽车领域的经验基本为零。而通过大规模引进外部人才充实团队,对于小米汽车而言,不失为一条捷径。

2

技术上,小米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小米通过自研方式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在今年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就向观众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

在视频中,小米自动驾驶系统除了能够实现自动识别障碍物、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主动变道超车以及自动驶入匝道等,还具有一键召唤车辆、机械臂充电、自动泊车等多种功能。

不过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称不上惊艳。

在自动驾驶这条道路上,早已有百度、华为等多家互联网企业深耕多年。以百度为例,百度在2017年发布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技术水平远在小米之上;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也都向外界展示过比小米更“硬”的自动驾驶技术。

除了自动驾驶,小米在车辆的图像处理、屏幕显示、人机交互、摄像雷达等方面进行技术布局,并在最近申请了多项专利。

另外一方面,考虑到造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小米也在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技术积累,以期打通技术上的连接壁垒。

官宣造车以来,小米系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次出手,投资领域涵盖芯片、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电池等方面。

今年以来,小米更是加快了投资的脚步。2月战略投资雷达激光供应商速腾聚创,3月投资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5月投资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莱特……

小米在上下游产业链间豪掷千金,开启了“买买买”的疯狂扫货模式,颇有行业大佬的风采。

不难发现,在技术上小米基本上遵循了与团队建设类似的模式:内部孵化加外部收买。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初创公司,尤其小米公司作为造车领域的“后进生”,可以实现快速开张、步入正轨。

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殷实的家底就是小米造车的粮草,在宣布造车之际,雷军表示未来十年将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2021年,小米确实有这样的底气。

在华为手机从全球手机出货量跌出前五的2020、2021两年时间,小米手机吃掉了华为手机让出的部分份额。尤其是在2021年,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1.91亿台,出货量同比增长29.3%。

财务数据同样亮眼。2021年小米营收3283亿元,净利润超过220亿元。所以当雷军喊出小米造车“亏得起”的时候,少有人怀疑,因为彼时小米账面上还趴着至少1080亿的现金余额。

但到了2022年,小米公司的情势却急转直下。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小米亦未能幸免。

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的国内出货量从2021年上半年的2610万台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2120万台。在全球范围内,小米2022年上半年共卖出7760万台手机,比2021年同期少卖了2470万台。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小米营收1435亿元,同比下降12.8%,净利润仅为7.9亿元,降幅高达95%,创下了小米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新低。

在资本市场小米公司同样不受待见。小米公司的股价持续低迷,目前维持在9元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价仅一步之遥。

对于造车业务而言,无论是高线招聘还是投资并购,都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支持。可是如今小米公司面临主营业务收缩,经营利润大幅降低,能否为造车持续“输血”还要打一个问号。

4

小米造车的另外一根“软肋”则是产品定位。

当初小米进军智能手机业务,凭借的是产品极致的性价比以及超强的互联网营销,并最终在一众手机厂商中脱颖而出。后来小米开始涉足冰箱、洗衣机以及各种生活电器等业务,基本上复刻了智能手机的模式。

一般而言,价格、配置、服务是产品的不可能三角。尤其当一款产品过分强调性价比的时候,一定存在其他方面的短板。而小米的许多产品之所以能够实现低价,是因为价格上的损失可以通过后续的广告推送等方式来弥补。

但汽车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消费者或许可以忍受冰箱屏幕推送广告,但绝不会容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弹窗广告。

小米汽车如何定位、目标客户又是哪些,是雷军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雷军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1.7万人的投票中,超过1.1万人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的定价低于15万元,支持小米汽车定价在30万元以上的仅有1200余人,比例不足一成。

根据报道,小米的第一款车将告别低价,售价预计超过30万元。而这又抛给了雷军另外一个问题,有多少人会花费30万元为“情怀”买单?

5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是小米汽车的又一挑战。

雷军曾表示,将在2025年进入造车第一梯队。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

目前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牢牢占据“一哥”的位置。在2022年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万辆。理想、小鹏汽车纷纷推出新款车型,曾经的二线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崛起,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哪吒、零跑的汽车销量均突破1万辆的大关,成为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

传统车企也在发力。尽管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红利,但这些传统车企技术积淀深厚,资本相对充裕,在掌握新打法之后,很快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韧性和增长潜力。广汽埃安上月销量超过3万台,紧随比亚迪之后位列第二,而吉利极氪、长安深蓝、东风岚图等汽车销量同样可观。

值得一提的还有华为问界。凭借华为在智能座舱和销售渠道的优势,华为问界销量稳步提升。9月份交付量10142辆,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销量过万。

在智能手机时代,华为对小米曾长期形成压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销量上都略胜一筹,直到被美国制裁才被小米反超。但是进入2022年,有着华为“血统”的荣耀手机开始反击,并逐步收复失地。可以说,在与小米竞争这件事上,华为既有经验,也有实力。

值得警惕的是,被誉为新能源车“鲶鱼”的特斯拉最近宣布降价,这给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们出了一道新的难题,尽管小米汽车还没有量产,但特斯拉无疑是其最大的劲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处在一个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中。在智能手机时代,小米起得早,收获了一波红利,但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显然是“起得太晚”。

10月20日,雷军在谈到造车时表示,电动车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造车,还有戏吗?

如今小米公司面临主营业务收缩,经营利润大幅降低,能否为造车持续“输血”还要打一个问号。

文|一见财经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小米首台工程车已经在9月28日下线,更有传言小米的汽车工厂将在年底前竣工,都在业内引起了小小的震动。

2021年3月,小米董事长雷军表示“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正式官宣造车。

如今,500多天已经过去,小米造车,还有戏吗?我们不妨从团队、技术、资金、产品以及市场这五个维度来分析,看一看小米造车胜算几何。

1

造车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建设。在宣布造车后不久,小米就开始为造车业务搭班子、建队伍。

小米造车团队里,一部分来自于原小米内部的“转岗”。2021年4月,小米内部许多技术和研发的高管转岗进入小米的汽车业务线。

2021年9月1日,小米通过官方公众号放出了雷军与部分造车团队骨干的合影。这其中就包括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小米原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小米参谋部原副参谋长于锴等。

此外,雷军还亲自在微博发布招募令,宣称将为小米汽车招揽500名自动驾驶精英。小米公司也密集发布招聘信息,开出高额薪水广纳英才,甚至不惜向同行“挖墙脚”。有媒体报道,小米汽车从海维斯特“撬走了”一整支团队。

另据公开报道,还有多名汽车领域资深高管或专家进入小米任职。

2021年9月,在雷军与小米造车团队的合影中,出现了资深汽车设计师李田原;同月,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在其朋友圈官宣加入顺为资本,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正是雷军。

2022年1月,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被小米集团任命为小米汽车副总裁,直接向雷军汇报。

2022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正式小米,担任营销负责人。

小米以手机业务起家,在汽车领域的经验基本为零。而通过大规模引进外部人才充实团队,对于小米汽车而言,不失为一条捷径。

2

技术上,小米是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小米通过自研方式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在今年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就向观众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

在视频中,小米自动驾驶系统除了能够实现自动识别障碍物、无保护场景自动掉头、主动变道超车以及自动驶入匝道等,还具有一键召唤车辆、机械臂充电、自动泊车等多种功能。

不过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称不上惊艳。

在自动驾驶这条道路上,早已有百度、华为等多家互联网企业深耕多年。以百度为例,百度在2017年发布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技术水平远在小米之上;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也都向外界展示过比小米更“硬”的自动驾驶技术。

除了自动驾驶,小米在车辆的图像处理、屏幕显示、人机交互、摄像雷达等方面进行技术布局,并在最近申请了多项专利。

另外一方面,考虑到造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小米也在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技术积累,以期打通技术上的连接壁垒。

官宣造车以来,小米系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次出手,投资领域涵盖芯片、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电池等方面。

今年以来,小米更是加快了投资的脚步。2月战略投资雷达激光供应商速腾聚创,3月投资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5月投资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莱特……

小米在上下游产业链间豪掷千金,开启了“买买买”的疯狂扫货模式,颇有行业大佬的风采。

不难发现,在技术上小米基本上遵循了与团队建设类似的模式:内部孵化加外部收买。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初创公司,尤其小米公司作为造车领域的“后进生”,可以实现快速开张、步入正轨。

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殷实的家底就是小米造车的粮草,在宣布造车之际,雷军表示未来十年将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2021年,小米确实有这样的底气。

在华为手机从全球手机出货量跌出前五的2020、2021两年时间,小米手机吃掉了华为手机让出的部分份额。尤其是在2021年,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1.91亿台,出货量同比增长29.3%。

财务数据同样亮眼。2021年小米营收3283亿元,净利润超过220亿元。所以当雷军喊出小米造车“亏得起”的时候,少有人怀疑,因为彼时小米账面上还趴着至少1080亿的现金余额。

但到了2022年,小米公司的情势却急转直下。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小米亦未能幸免。

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的国内出货量从2021年上半年的2610万台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2120万台。在全球范围内,小米2022年上半年共卖出7760万台手机,比2021年同期少卖了2470万台。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小米营收1435亿元,同比下降12.8%,净利润仅为7.9亿元,降幅高达95%,创下了小米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新低。

在资本市场小米公司同样不受待见。小米公司的股价持续低迷,目前维持在9元左右,距离历史最低价仅一步之遥。

对于造车业务而言,无论是高线招聘还是投资并购,都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支持。可是如今小米公司面临主营业务收缩,经营利润大幅降低,能否为造车持续“输血”还要打一个问号。

4

小米造车的另外一根“软肋”则是产品定位。

当初小米进军智能手机业务,凭借的是产品极致的性价比以及超强的互联网营销,并最终在一众手机厂商中脱颖而出。后来小米开始涉足冰箱、洗衣机以及各种生活电器等业务,基本上复刻了智能手机的模式。

一般而言,价格、配置、服务是产品的不可能三角。尤其当一款产品过分强调性价比的时候,一定存在其他方面的短板。而小米的许多产品之所以能够实现低价,是因为价格上的损失可以通过后续的广告推送等方式来弥补。

但汽车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消费者或许可以忍受冰箱屏幕推送广告,但绝不会容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弹窗广告。

小米汽车如何定位、目标客户又是哪些,是雷军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雷军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1.7万人的投票中,超过1.1万人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的定价低于15万元,支持小米汽车定价在30万元以上的仅有1200余人,比例不足一成。

根据报道,小米的第一款车将告别低价,售价预计超过30万元。而这又抛给了雷军另外一个问题,有多少人会花费30万元为“情怀”买单?

5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是小米汽车的又一挑战。

雷军曾表示,将在2025年进入造车第一梯队。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

目前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牢牢占据“一哥”的位置。在2022年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0万辆。理想、小鹏汽车纷纷推出新款车型,曾经的二线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崛起,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哪吒、零跑的汽车销量均突破1万辆的大关,成为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

传统车企也在发力。尽管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红利,但这些传统车企技术积淀深厚,资本相对充裕,在掌握新打法之后,很快显示出了强大的市场韧性和增长潜力。广汽埃安上月销量超过3万台,紧随比亚迪之后位列第二,而吉利极氪、长安深蓝、东风岚图等汽车销量同样可观。

值得一提的还有华为问界。凭借华为在智能座舱和销售渠道的优势,华为问界销量稳步提升。9月份交付量10142辆,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销量过万。

在智能手机时代,华为对小米曾长期形成压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销量上都略胜一筹,直到被美国制裁才被小米反超。但是进入2022年,有着华为“血统”的荣耀手机开始反击,并逐步收复失地。可以说,在与小米竞争这件事上,华为既有经验,也有实力。

值得警惕的是,被誉为新能源车“鲶鱼”的特斯拉最近宣布降价,这给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们出了一道新的难题,尽管小米汽车还没有量产,但特斯拉无疑是其最大的劲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处在一个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中。在智能手机时代,小米起得早,收获了一波红利,但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显然是“起得太晚”。

10月20日,雷军在谈到造车时表示,电动车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