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总局发文:禁止追捧明星红人炒作“情感纠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总局发文:禁止追捧明星红人炒作“情感纠纷”

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则通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陈杨

近日,广电总局的一则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坚决防止追捧明星网络红人炒作情感纠纷,引发了关注。

标题似乎不得不让人联想起王宝强事件。

从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发布的一则离婚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引发了互联网舆论的核裂变,一幕轰轰烈烈的全民八卦大戏就开始了,整个互联网媒体与门户媒体也都在围绕这一事件持续发酵。

1“王宝强事件”背后的新媒体乱象引发关注

该事件3天多时间仅微博浏览量就超过50亿,一举盖过奥运会的热度,王宝强的微博粉丝几天之内增长了五百多万,马蓉相关事件微博留言将近800万,涉事人数不断扩大,连国外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其热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互联网可以说前所未有,而直到今天王宝强事件相关进展关键词词总能出现微博热搜的前几条。

一个影视明星在微博公布自己的离婚事件为何会引发舆论的核裂变,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多方面,但在此件事件种体现的全民对明星八卦的关注度和媒体舆论热度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总局此次发布的通知称,近年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视听新媒体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贴近性强、生动活泼的特点,服务百姓,培育风尚,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报道出现了正能量不足、价值观不正、审美情趣不高等问题,引起社会舆论批评。部分商业视听节目网站违规发布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内容导向不正等问题时有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8月29日就通知的相关内容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通知中所说的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既包括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包括在新媒体上播出的视听节目。

其实今年7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在网上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就有相关部分:加强视听新媒体业务监管。开展了无证网站集中清查,经复核梳理后将及时作出处置。加强互联网电视业务监管,进一步落实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持证机构主体责任,对牌照方违规问题督促整改。

随着手机、微博的普及,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远去了,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传递方式也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媒体的影响力越见重要。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

新媒体的报道自由性确实值得肯定,但在热点事件中全部追逐热点,有意引导舆论,报道事件单一,确实不得不让人担忧。

王宝强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各种舆论满天飞,和背后媒体的不断炒作是离不开的,在民众热情消退后还一度炒作,一度引发民众反感。随着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各种力量都在抢滩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人数急剧增加,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监管难度更加升级。广电总局近来动作频频,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还有待瞩目。

2“限制明星高价片酬”背后虚假繁荣泡沫经济的娱乐圈谁来买单?

王宝强在此次离婚事件中知名度更上一个层次,成功转变形象并且获得舆论的同情,相信他的这种人气对他在之后将要上映的电影票房产生积极的影响,身价也许会进一步提高。

一个一线影视明星的私人感情事件炒的的轰轰烈烈背后除去媒体的大力“推手”,之外,和目前娱乐圈浮躁氛围也是离不开的。

以电影市场为例,2015年电影市场的亮眼表现引得各种资本和热钱的涌入,电影多了,可是电影的质量却下降了,许多影片票房过亿却实在是不折不扣的烂片,而今年暑期档观众对一些明显就是来圈钱的电影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买账了,票房注水成风。

而与之相反的却是明星片酬的高涨,去年网上曾曝光了一份现下众多明星们的影视片酬,杨幂范冰冰黄晓明电影片酬最低报价1500万,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林更新1000万起跳。吴秀波从400万长到了2500万,影帝黄渤由1500万长到了3000万。

8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天价片酬”专题新闻,就国内演员高片酬的事情做了报道和点名周迅霍建华拍《如懿传》拿走1.5亿元片酬,同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示了一则通报,表示将出手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等问题。

明星片酬占据了影视制作大大部分成本,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但是大牌明星的自身影响力确使影视作品能够获得粉丝加持,有基础的收视保证,成为市场争夺的热门,使制片方在制作影视作品时不得不考虑明星加持,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艺真人秀的热播让更多明星倾向于参加综艺节目,通过节目炒作获得更高的人气从而更能够在影视制作中提高身价。而明星这种身价的提高,和火热的粉丝市场也是离不开的,无论偶像做什么似乎都有粉丝买单。

明星“天价片酬”背后原因纷繁复杂,从何处、以何种方式下手才是真正的考验。网上流传各种监管方式都有争议,广电总局究竟如何出手还有观望。

(网上流传的传业内人士向广电总局提供的两种调控片酬的方案,被证实是虚假信息)

影视圈的浮躁氛围是整个娱乐圈虚假繁荣泡沫经济的缩影,那么“限制明星高价片酬”背后谁来为其买单?是资本盲目追求有粉丝号召力明星、明星炒作提高身价、媒体炒作还是粉丝盲目追星市场,确实值得深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总局发文:禁止追捧明星红人炒作“情感纠纷”

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则通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作者:陈杨

近日,广电总局的一则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坚决防止追捧明星网络红人炒作情感纠纷,引发了关注。

标题似乎不得不让人联想起王宝强事件。

从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在微博发布的一则离婚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引发了互联网舆论的核裂变,一幕轰轰烈烈的全民八卦大戏就开始了,整个互联网媒体与门户媒体也都在围绕这一事件持续发酵。

1“王宝强事件”背后的新媒体乱象引发关注

该事件3天多时间仅微博浏览量就超过50亿,一举盖过奥运会的热度,王宝强的微博粉丝几天之内增长了五百多万,马蓉相关事件微博留言将近800万,涉事人数不断扩大,连国外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其热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互联网可以说前所未有,而直到今天王宝强事件相关进展关键词词总能出现微博热搜的前几条。

一个影视明星在微博公布自己的离婚事件为何会引发舆论的核裂变,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很多方面,但在此件事件种体现的全民对明星八卦的关注度和媒体舆论热度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总局此次发布的通知称,近年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视听新媒体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贴近性强、生动活泼的特点,服务百姓,培育风尚,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但也有一些报道出现了正能量不足、价值观不正、审美情趣不高等问题,引起社会舆论批评。部分商业视听节目网站违规发布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内容导向不正等问题时有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8月29日就通知的相关内容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通知中所说的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既包括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包括在新媒体上播出的视听节目。

其实今年7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在网上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就有相关部分:加强视听新媒体业务监管。开展了无证网站集中清查,经复核梳理后将及时作出处置。加强互联网电视业务监管,进一步落实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牌照持证机构主体责任,对牌照方违规问题督促整改。

随着手机、微博的普及,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占垄断地位的时代远去了,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传递方式也更加方便和快捷。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媒体的影响力越见重要。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

新媒体的报道自由性确实值得肯定,但在热点事件中全部追逐热点,有意引导舆论,报道事件单一,确实不得不让人担忧。

王宝强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各种舆论满天飞,和背后媒体的不断炒作是离不开的,在民众热情消退后还一度炒作,一度引发民众反感。随着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各种力量都在抢滩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人数急剧增加,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监管难度更加升级。广电总局近来动作频频,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还有待瞩目。

2“限制明星高价片酬”背后虚假繁荣泡沫经济的娱乐圈谁来买单?

王宝强在此次离婚事件中知名度更上一个层次,成功转变形象并且获得舆论的同情,相信他的这种人气对他在之后将要上映的电影票房产生积极的影响,身价也许会进一步提高。

一个一线影视明星的私人感情事件炒的的轰轰烈烈背后除去媒体的大力“推手”,之外,和目前娱乐圈浮躁氛围也是离不开的。

以电影市场为例,2015年电影市场的亮眼表现引得各种资本和热钱的涌入,电影多了,可是电影的质量却下降了,许多影片票房过亿却实在是不折不扣的烂片,而今年暑期档观众对一些明显就是来圈钱的电影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买账了,票房注水成风。

而与之相反的却是明星片酬的高涨,去年网上曾曝光了一份现下众多明星们的影视片酬,杨幂范冰冰黄晓明电影片酬最低报价1500万,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林更新1000万起跳。吴秀波从400万长到了2500万,影帝黄渤由1500万长到了3000万。

8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天价片酬”专题新闻,就国内演员高片酬的事情做了报道和点名周迅霍建华拍《如懿传》拿走1.5亿元片酬,同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示了一则通报,表示将出手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等问题。

明星片酬占据了影视制作大大部分成本,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但是大牌明星的自身影响力确使影视作品能够获得粉丝加持,有基础的收视保证,成为市场争夺的热门,使制片方在制作影视作品时不得不考虑明星加持,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综艺真人秀的热播让更多明星倾向于参加综艺节目,通过节目炒作获得更高的人气从而更能够在影视制作中提高身价。而明星这种身价的提高,和火热的粉丝市场也是离不开的,无论偶像做什么似乎都有粉丝买单。

明星“天价片酬”背后原因纷繁复杂,从何处、以何种方式下手才是真正的考验。网上流传各种监管方式都有争议,广电总局究竟如何出手还有观望。

(网上流传的传业内人士向广电总局提供的两种调控片酬的方案,被证实是虚假信息)

影视圈的浮躁氛围是整个娱乐圈虚假繁荣泡沫经济的缩影,那么“限制明星高价片酬”背后谁来为其买单?是资本盲目追求有粉丝号召力明星、明星炒作提高身价、媒体炒作还是粉丝盲目追星市场,确实值得深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