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港口、顶尖高校、芯片:广州南沙进击大湾区C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港口、顶尖高校、芯片:广州南沙进击大湾区C位

实现首个GDP千亿级别,南沙花了超过20年时间,从1993年到2014年,GDP才首破1000亿元;第二个千亿的跨越发生在近十年,仅用了7年时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许悦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找一个点,以5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要求囊括珠三角所有重要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及其所有港口码头。

这个点最终落在广州最南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州南沙。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发展,南沙不仅是珠三角中心,更是大湾区的中心。

过去10年,南沙大力发展港口、引入知名高校推动“产学研”一体、扶持了芯片、无人驾驶等高科技产业,从区位上的“C位”向经济上的“C位”奋进。

十年三连跳

实现首个GDP千亿级别,南沙花了超过20年时间,从1993年到2014年,GDP才首破1000亿元。

第二个千亿的跨越发生在近十年,仅用了7年时间。2015年,南沙GDP总量突破千亿元,达1133.07 亿元;2021年踏上2000亿台阶,达2132亿元。GDP年均增长10.7%,增速领跑广州各区。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2012-2021年,南沙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台阶。回顾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一头一尾的两年对南沙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沙新区,使广州南沙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后,在国内三大经济发展引擎地区设立的又一国家级新区。

彼时的南沙,已不再局限于霍英东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买进的东部22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南沙”,已发展为囊括番禺三镇在内的803平方公里的“大南沙”,区域内坐拥大型深水码头、国家第三大造船基地、汽车制造基地等。

2022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出台,从国家层面支持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在重磅政策的支持下,南沙被赋予更重大的战略定位,即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此时的南沙,已具备辐射范围更广的意义。经济方面,发展出自动驾驶、航空航太、芯片等新产业;交通方面,庆盛站高铁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最快地铁”18号线3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

如果要给南沙写一份简历,内容除了以上两个重要节点,还应包括2015年,南沙挂牌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2016年,南沙新区被定为广州城市副中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南沙定位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重大平台之一。

从广州城市副中心,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再到强调“深化面向世界”,十年间南沙屡次被国家“点名”,也在这期间实现三连跳。

随着《南沙方案》“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等政策的出台,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的开学,种种对标港澳的基础设施和政策设定,也让南沙更有“国际范”。

在二十大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在十年期间里,南沙逐渐从珠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区域中心奋发。

从外贸小码头到“买卖全球”枢纽港

坐落于地处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唯一通向海洋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南沙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对外贸易的出海大通道。

不过,南沙港2004年刚开港时只有三个外贸小码头,最初仅有一期码头1.4千米主岸线,4个十万吨级深水泊位。

谁也没想到十余年后,南沙港成为承载进口汽车、跨境电商、邮轮、飞机融资等新业态的重要平台。

南沙汽车码头 拍摄:张熹珑

2021年,南沙集装箱吞吐量为1766.03万TEU(标箱),是2012年的1.8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504.88亿吨,为2012年的2.3倍;进出口总额突破2500亿元,达2600.3亿元,为2012年的18.8倍,助力广州港跻身全球港口TOP5。

作为广州唯一的天然深水港,南沙港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装箱船,目前,南沙港区已建成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内贸港口。

南沙港辐射全球的作用日渐凸显。2012年,南沙港区外贸航线不足50条。截至今年9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182条班轮航线,其中150条为外贸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港口城市,是华南地区通往“一带一路”沿线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覆盖中东、欧洲、南美、东南亚、中北美等全球主要贸易区。

各专业码头的通过量也有翻倍的增长。2012年,南沙港区粮食通用码头只有3个5万吨级泊位,年接卸量100万吨能级;2021年,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年通过能力已达千万吨级。

目前,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已发展为大湾区最大的粮食、钢铁、成套设备物流基地和纸浆贸易中转分拨基地。另外,南沙汽车码头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物流枢纽岛,粤海小虎石化码头则是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专业石油化工码头。

依托广阔的港口岸线资源,南沙得以快速发展大宗商品贸易。2021年商品销售额达4576亿元,是2012年的13.8倍,年均增长达30%。

跨境电商更是达到千倍增长。2014年起,南沙开始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当年贸易额仅0.3亿元。截至2021年底已达到360亿元,南沙网购保税进口业务量已占全国总量约五分之一。今年1-9月,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66.11万标箱,其中外贸624.56万标箱,同比增长8.8%。

2012年之前,南沙的货物从海轮卸载转送铁路运输还需要两次中转,繁琐的流程亦成为历史。2021年6月,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实现公路、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多式联运。今年5月,南沙港区开出首趟中欧班列,广东制造可直达欧洲和中亚。

第三方评估显示,2021年度南沙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第一,综合创新指数排名第三。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独角兽经济催生自驾出租车

十年前,假如要选出南沙最有代表性的一景,堆满集装箱、繁忙运作的港口自然是不二之选。

现时会有更多有力竞争者竞选,例如行驶在道路上的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汽车。

这家自动驾驶企业已经是广州连续4年的独角兽企业,也是南沙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链主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小马智行已构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仓到仓”干线物流两大业务方向,整体融资估值达85亿美元。

今年6月,小马智行拿下广州首个出租汽车和物流车示范运营标志牌,成为全国首家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持证上岗”的企业。南沙首次出现正式上岗的自驾出租车,同时也是大湾区首现这一新式交通工具。

小马智行自驾出租车 图片来源:南沙宣传

在最新的胡润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南沙入围的两家企业之一,就是小马智行。

而另一家为巨湾技研,聚焦电动汽车的极速充电,其技术特色为“充电8分钟充满80%”。

配套这两家企业的背后,是南沙完备的产业链。在汽车电子等应用领域,南沙区持续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全链条产业,聚集南砂晶圆、芯粤能、联晶智能等一批涉及上中下游环节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企业,初步形成覆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生态。

这两家独角兽也代表了南沙目前的优势产业和发展趋势。今年上半年,南沙GDP为1011.3亿元,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为主要动力。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994.63亿元和1277.17亿元,同比增长26.1%和19.5%。

此外,南沙还培育了云从科技、时空探索、中科宇航等几家独角兽企业,以及因明生物、广钢气体、南砂晶圆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

今年2月,2021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系列榜单出炉,南沙共有11家(13家次)企业上榜,分别涉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今年5月成功上市科创板而退出独角兽榜单,也标志着南沙培育的独角兽成功“出圈”。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港式学校的从无到有

除了独角兽经济,港澳企业也是南沙的看点之一。截至2021年末,南沙的港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773家。

为了吸引更多港澳企业落户,一方面,南沙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南沙方案》提出,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

另一方面,建设更多对标港澳的基础设施,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版块之一。

今年9月,位于庆盛枢纽区块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开学第一年,港科大(广州)将招收1000名研究生,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则可容纳1600名中小学生。

两所学校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推进全方位的教育合作。

港科大(广州)9月开学 图片来源:港科大(广州)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南沙同时也是广州首家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落地,实现了港式学校的从无到有。

“港人熟悉,国际一流”标准的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让南沙首次引入港式教育管理体制,提供对标港澳的基础教育。

实际上,港科大(广州)建设本身也是粤港两地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的成功典范。庆盛枢纽区块还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和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国际学校和医院、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等项目。

目前,庆盛枢纽区块在建的项目超过30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港资、澳资企业或项目。

二十大报告指出,大湾区建设方面,“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变成国际大都会,上个世纪香港发展为内地和世界各国的桥梁。

这样的蜕变又一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出现。曾经的广州“外围乡村”发展为现时广东与港澳的“超级联系人”,十年时间,南沙几次华丽转身,站稳了C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港口、顶尖高校、芯片:广州南沙进击大湾区C位

实现首个GDP千亿级别,南沙花了超过20年时间,从1993年到2014年,GDP才首破1000亿元;第二个千亿的跨越发生在近十年,仅用了7年时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许悦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找一个点,以5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要求囊括珠三角所有重要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及其所有港口码头。

这个点最终落在广州最南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州南沙。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发展,南沙不仅是珠三角中心,更是大湾区的中心。

过去10年,南沙大力发展港口、引入知名高校推动“产学研”一体、扶持了芯片、无人驾驶等高科技产业,从区位上的“C位”向经济上的“C位”奋进。

十年三连跳

实现首个GDP千亿级别,南沙花了超过20年时间,从1993年到2014年,GDP才首破1000亿元。

第二个千亿的跨越发生在近十年,仅用了7年时间。2015年,南沙GDP总量突破千亿元,达1133.07 亿元;2021年踏上2000亿台阶,达2132亿元。GDP年均增长10.7%,增速领跑广州各区。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2012-2021年,南沙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台阶。回顾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一头一尾的两年对南沙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沙新区,使广州南沙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后,在国内三大经济发展引擎地区设立的又一国家级新区。

彼时的南沙,已不再局限于霍英东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买进的东部22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南沙”,已发展为囊括番禺三镇在内的803平方公里的“大南沙”,区域内坐拥大型深水码头、国家第三大造船基地、汽车制造基地等。

2022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出台,从国家层面支持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在重磅政策的支持下,南沙被赋予更重大的战略定位,即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此时的南沙,已具备辐射范围更广的意义。经济方面,发展出自动驾驶、航空航太、芯片等新产业;交通方面,庆盛站高铁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最快地铁”18号线3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

如果要给南沙写一份简历,内容除了以上两个重要节点,还应包括2015年,南沙挂牌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2016年,南沙新区被定为广州城市副中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南沙定位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重大平台之一。

从广州城市副中心,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再到强调“深化面向世界”,十年间南沙屡次被国家“点名”,也在这期间实现三连跳。

随着《南沙方案》“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等政策的出台,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的开学,种种对标港澳的基础设施和政策设定,也让南沙更有“国际范”。

在二十大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在十年期间里,南沙逐渐从珠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区域中心奋发。

从外贸小码头到“买卖全球”枢纽港

坐落于地处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唯一通向海洋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南沙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对外贸易的出海大通道。

不过,南沙港2004年刚开港时只有三个外贸小码头,最初仅有一期码头1.4千米主岸线,4个十万吨级深水泊位。

谁也没想到十余年后,南沙港成为承载进口汽车、跨境电商、邮轮、飞机融资等新业态的重要平台。

南沙汽车码头 拍摄:张熹珑

2021年,南沙集装箱吞吐量为1766.03万TEU(标箱),是2012年的1.8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504.88亿吨,为2012年的2.3倍;进出口总额突破2500亿元,达2600.3亿元,为2012年的18.8倍,助力广州港跻身全球港口TOP5。

作为广州唯一的天然深水港,南沙港可接卸世界上最大型的集装箱船,目前,南沙港区已建成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内贸港口。

南沙港辐射全球的作用日渐凸显。2012年,南沙港区外贸航线不足50条。截至今年9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开辟182条班轮航线,其中150条为外贸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港口城市,是华南地区通往“一带一路”沿线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覆盖中东、欧洲、南美、东南亚、中北美等全球主要贸易区。

各专业码头的通过量也有翻倍的增长。2012年,南沙港区粮食通用码头只有3个5万吨级泊位,年接卸量100万吨能级;2021年,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年通过能力已达千万吨级。

目前,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已发展为大湾区最大的粮食、钢铁、成套设备物流基地和纸浆贸易中转分拨基地。另外,南沙汽车码头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物流枢纽岛,粤海小虎石化码头则是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专业石油化工码头。

依托广阔的港口岸线资源,南沙得以快速发展大宗商品贸易。2021年商品销售额达4576亿元,是2012年的13.8倍,年均增长达30%。

跨境电商更是达到千倍增长。2014年起,南沙开始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当年贸易额仅0.3亿元。截至2021年底已达到360亿元,南沙网购保税进口业务量已占全国总量约五分之一。今年1-9月,南沙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66.11万标箱,其中外贸624.56万标箱,同比增长8.8%。

2012年之前,南沙的货物从海轮卸载转送铁路运输还需要两次中转,繁琐的流程亦成为历史。2021年6月,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实现公路、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多式联运。今年5月,南沙港区开出首趟中欧班列,广东制造可直达欧洲和中亚。

第三方评估显示,2021年度南沙贸易便利化指数位居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第一,综合创新指数排名第三。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独角兽经济催生自驾出租车

十年前,假如要选出南沙最有代表性的一景,堆满集装箱、繁忙运作的港口自然是不二之选。

现时会有更多有力竞争者竞选,例如行驶在道路上的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汽车。

这家自动驾驶企业已经是广州连续4年的独角兽企业,也是南沙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链主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小马智行已构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仓到仓”干线物流两大业务方向,整体融资估值达85亿美元。

今年6月,小马智行拿下广州首个出租汽车和物流车示范运营标志牌,成为全国首家自动驾驶出租车、卡车“持证上岗”的企业。南沙首次出现正式上岗的自驾出租车,同时也是大湾区首现这一新式交通工具。

小马智行自驾出租车 图片来源:南沙宣传

在最新的胡润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单中,南沙入围的两家企业之一,就是小马智行。

而另一家为巨湾技研,聚焦电动汽车的极速充电,其技术特色为“充电8分钟充满80%”。

配套这两家企业的背后,是南沙完备的产业链。在汽车电子等应用领域,南沙区持续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全链条产业,聚集南砂晶圆、芯粤能、联晶智能等一批涉及上中下游环节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企业,初步形成覆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产业链生态。

这两家独角兽也代表了南沙目前的优势产业和发展趋势。今年上半年,南沙GDP为1011.3亿元,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为主要动力。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994.63亿元和1277.17亿元,同比增长26.1%和19.5%。

此外,南沙还培育了云从科技、时空探索、中科宇航等几家独角兽企业,以及因明生物、广钢气体、南砂晶圆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

今年2月,2021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系列榜单出炉,南沙共有11家(13家次)企业上榜,分别涉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今年5月成功上市科创板而退出独角兽榜单,也标志着南沙培育的独角兽成功“出圈”。

图片来源:南沙区统计局

港式学校的从无到有

除了独角兽经济,港澳企业也是南沙的看点之一。截至2021年末,南沙的港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773家。

为了吸引更多港澳企业落户,一方面,南沙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南沙方案》提出,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

另一方面,建设更多对标港澳的基础设施,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版块之一。

今年9月,位于庆盛枢纽区块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开学第一年,港科大(广州)将招收1000名研究生,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则可容纳1600名中小学生。

两所学校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推进全方位的教育合作。

港科大(广州)9月开学 图片来源:港科大(广州)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南沙同时也是广州首家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落地,实现了港式学校的从无到有。

“港人熟悉,国际一流”标准的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让南沙首次引入港式教育管理体制,提供对标港澳的基础教育。

实际上,港科大(广州)建设本身也是粤港两地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的成功典范。庆盛枢纽区块还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和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国际学校和医院、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等项目。

目前,庆盛枢纽区块在建的项目超过30个,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港资、澳资企业或项目。

二十大报告指出,大湾区建设方面,“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变成国际大都会,上个世纪香港发展为内地和世界各国的桥梁。

这样的蜕变又一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出现。曾经的广州“外围乡村”发展为现时广东与港澳的“超级联系人”,十年时间,南沙几次华丽转身,站稳了C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