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生物安全专家万方浩: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应“一种一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生物安全专家万方浩: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应“一种一策”

我国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每年10月中下旬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开花时节,从山坡林地到沼泽地带均可见其色泽亮丽的花朵弥漫。但是,与温婉的名字不符,“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分泌物可抑制周围物种萌发生长,是名副其实的植物“杀手”,已被列入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

近期,多地发布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动态消息,这只是中国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火蚁、福寿螺、鳄雀鳝等外来入侵物种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围剿”行动也吸引了社会多个层面广泛参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将外来物种入侵界定为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因素之一,强化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在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当前,为期3年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正在进行当中。这次普查规模如何?预计何时完成?对于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治有何重要作用?界面新闻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万方浩。

万方浩指出,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已确证的外来入侵物种达660余种。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入侵的物种数量、分布区域、扩散态势、危害水平等这些本底数据严重缺乏。为此,我国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界面新闻:这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的背景是什么?

万方浩: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已确证的外来入侵物种达660余种。例如,2004年入侵物种红火蚁在我国大陆首次发现,农业农村部2022年初监测数据显示,该入侵生物已传播至全国12个省份;草地贪夜蛾2019年传入我国,在入侵我国后一年内就扩散至20多个省份,影响上千万亩农作物安全。

新发入侵物种致使动植物疫情频发。近年来,世界上重大入侵生物频繁入侵我国,如番茄潜叶蛾(2017年侵入)、草地贪夜蛾(2019侵入)、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2019侵入)等,新发/突发入侵物种肆意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入侵危害威胁巨大。

可以看到,潜在入侵物种频频犯关,传入和扩散风险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国口岸截获有害物种数大幅度增加,截获的物种数和批次大约是20年前的10倍和50倍。新发/突发外来物种数量剧增导致阻截难度也增大。

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入侵的物种数量、分布区域、扩散态势、危害水平等这些本底数据严重缺乏。尽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已经有一些科研项目支持部分科研团队开展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本底调查工作,但是这些项目往往只覆盖我国的少部分区域,掌握的数据不够全面,难以指导国家层面的管理政策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据此,开展全国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刻不容缓。

界面新闻:外来物种入侵似乎越来越频繁,为何出现如此现象?

万方浩:随着全球经济体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各大陆间、各国家的生物物种随着国际贸易、国际大型活动、国际旅游等传入传出的频率不断增加, 据国际相关文献报道,全球生物入侵远未达到饱和,只要有国际贸易和人类活动,就会有生物入侵,这是全球科学家所达成的共识。当今,不仅仅是我国的生物入侵现象严重,全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生物入侵的巨大挑战,包括频繁的生物入侵。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生物入侵防控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公众认知的提高,尽早、尽快、及时发现入侵物种的频率也在增加。及时发现一些新发/突发的入侵物种,就能及时防控,避免更大的损失。许多入侵物种传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建立种群、地域扩张期间往往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时滞),这个期间不易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就有可能是导致危害的时期了。因此,外来入侵物种全国普查是“早发现、早防控、早避免损失”的重要工作。

界面新闻:外来生物入侵会造成哪些严重危害?

万方浩:外来生物入侵是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不仅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关系到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如稻水象甲、福寿螺对水稻减产的影响均可达70%-80%,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初入侵我国,2021年已在全国27个省1426个县有发生,实查发生面积2075万亩,主要为害玉米、小麦等作物,如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产量损失在20%-30%,严重危害时可达50%以上。

外来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难以逆转,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下降。入侵物种还可导致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农业重要动植物品种资源被严重破坏。如薇甘菊被称为“一分钟一英里杂草”,该入侵物种覆盖的树木、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失去光合作用甚至死亡,导致食物链结构被打乱,食物网崩溃,对动植物多样性、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外,外来生物入侵可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如豚草花粉可引发严重过敏,红火蚁叮咬可致敏致死。20世纪初以来,国际上已把一些暴发性和毁灭性的入侵物种(如农业病虫害)上升到“农业生物恐怖”的高度。还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危害食品安全。如上世纪70年代引进食用的入侵物种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一只福寿螺中含有3000条以上寄生虫,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中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危害。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阻碍,日本曾以水稻疫情为由禁止我国北方水稻及相关制品出口日本,美国曾以我国发生桔小实蝇为由禁止我国柑橘出口美国。近年来,我国新发现许多果蔬病害,除了导致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部分水果和蔬菜的出口与销售。

界面新闻:本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的规模如何?

万方浩: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由农业农村部牵头,以我国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基础,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各区域,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这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规模宏大。国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或机制)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普查覆盖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全国各省市已全面部署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印发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成立省市、区县级普查机构。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开展普查专班培训、召开专题会,培训基层普查技术人员。除落实中央财政经费外,各省级均落实了普查工作经费,切实加强了普查工作。

界面新闻:普查工作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中国地大物博,怎样摸清外来入侵物种底数?

万方浩: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的对象是入侵植物、农作物病虫害和水生动物。普查工作采取面上调查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实施好农田和渔业水域的面上调查。具体为各省以县为单元,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主要入侵物种等,科学确定实地调查路线和关键节点,全面调查入侵物种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等。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林草、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应查尽查、不重不漏,并做好数据汇总整理,最终形成物种分布“一张图”“一套表”。

二是抓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重点监测。针对农业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中央确定了重点区域、重点生境、重点种类的重点监测点位,协调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也经过各省农业农村部门推荐,遴选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各省督促指导这些支撑单位和专业团队,分物种、分区域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在关键生长阶段开展集中调查,科学评估物种危害程度、扩散风险等,及时形成本省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评估报告。

面上调查工作分为三阶段:2021年,开展前期准备和普查试点。其中包括:制定统一规范的普查规程、调查报表等技术文件, 编制普查物种参考清单,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升级完善普查功能;开展普查宣传培训工作,提升基层人员物种识别、信息采集等专业技术能力;分行业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普查方案, 部署全面普查。

2022年,全面推开普查。具体任务包括: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普查单元,开展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面上调查; 筛选部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在集中暴发区、新发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系统调查监测; 持续开展主要入境又岸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开展数据审核、质量核查等工作,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2023年,开展成果核查与总结。具体任务包括:完成普查数据质量核查,对审核结果存疑的开展补充调查,系统整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信息,形成统一的物种名录清单、数据库、标本库等普查成果,研判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形成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及危害趋势报告。

界面新闻:本次普查结果将被如何运用?

万方浩:按照农业农村部联合其他6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的规定,此次普查工作预计于2023年12月完成。

普查结果运用将分为多个方面:一是明确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后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和治理打下基础。

二是形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三是依据普查掌握的本地数据,形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危害风险报告,明确入侵物种的扩散蔓延趋势和危害发生趋势。

四是依据扩散危害风险和程度的高低,遴选一批重点外来入侵物种,按照“一种一策”的防控策略,提出具体防控措施及行动规划。

界面新闻:为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体系,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万方浩:首先,要依据国家生物安全法,完善各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办法与条例,并制定国家/省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优先行动计划与指南,制定系列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检测监测、扑灭根除、区域减灾的技术规程。

此外,需建立各级政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现上报、紧急处置、索源追踪、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与管理体系;建设各级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完整、完全、专业的专家智库及工作小组,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技术与方案咨询;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全面有序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基础、应用基础、防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建设完整的大数据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度分析生物入侵的发生、分布、扩张、危害的时间与空间动态与趋势,为管理部门、科技部门的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加强公众认知,提高法制观念,强化生物安全及生物入侵防控的科普教育;提倡生物入侵主题志愿者活动,加强全民防控行动;严禁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各种交易活动(宠物市场、网邮购买等);加强对于公众放生行为的监管,禁止放生任何外来入侵物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生物安全专家万方浩: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应“一种一策”

我国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每年10月中下旬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开花时节,从山坡林地到沼泽地带均可见其色泽亮丽的花朵弥漫。但是,与温婉的名字不符,“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分泌物可抑制周围物种萌发生长,是名副其实的植物“杀手”,已被列入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

近期,多地发布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动态消息,这只是中国抵御外来物种入侵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火蚁、福寿螺、鳄雀鳝等外来入侵物种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围剿”行动也吸引了社会多个层面广泛参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将外来物种入侵界定为生物安全重大风险因素之一,强化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在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当前,为期3年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正在进行当中。这次普查规模如何?预计何时完成?对于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治有何重要作用?界面新闻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专家组副组长万方浩。

万方浩指出,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已确证的外来入侵物种达660余种。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入侵的物种数量、分布区域、扩散态势、危害水平等这些本底数据严重缺乏。为此,我国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界面新闻:这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的背景是什么?

万方浩:我国生物入侵发生态势非常严峻,已确证的外来入侵物种达660余种。例如,2004年入侵物种红火蚁在我国大陆首次发现,农业农村部2022年初监测数据显示,该入侵生物已传播至全国12个省份;草地贪夜蛾2019年传入我国,在入侵我国后一年内就扩散至20多个省份,影响上千万亩农作物安全。

新发入侵物种致使动植物疫情频发。近年来,世界上重大入侵生物频繁入侵我国,如番茄潜叶蛾(2017年侵入)、草地贪夜蛾(2019侵入)、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2019侵入)等,新发/突发入侵物种肆意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入侵危害威胁巨大。

可以看到,潜在入侵物种频频犯关,传入和扩散风险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国口岸截获有害物种数大幅度增加,截获的物种数和批次大约是20年前的10倍和50倍。新发/突发外来物种数量剧增导致阻截难度也增大。

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入侵的物种数量、分布区域、扩散态势、危害水平等这些本底数据严重缺乏。尽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已经有一些科研项目支持部分科研团队开展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本底调查工作,但是这些项目往往只覆盖我国的少部分区域,掌握的数据不够全面,难以指导国家层面的管理政策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据此,开展全国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刻不容缓。

界面新闻:外来物种入侵似乎越来越频繁,为何出现如此现象?

万方浩:随着全球经济体一体化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各大陆间、各国家的生物物种随着国际贸易、国际大型活动、国际旅游等传入传出的频率不断增加, 据国际相关文献报道,全球生物入侵远未达到饱和,只要有国际贸易和人类活动,就会有生物入侵,这是全球科学家所达成的共识。当今,不仅仅是我国的生物入侵现象严重,全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生物入侵的巨大挑战,包括频繁的生物入侵。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生物入侵防控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公众认知的提高,尽早、尽快、及时发现入侵物种的频率也在增加。及时发现一些新发/突发的入侵物种,就能及时防控,避免更大的损失。许多入侵物种传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建立种群、地域扩张期间往往有很长时间的潜伏期(时滞),这个期间不易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就有可能是导致危害的时期了。因此,外来入侵物种全国普查是“早发现、早防控、早避免损失”的重要工作。

界面新闻:外来生物入侵会造成哪些严重危害?

万方浩:外来生物入侵是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不仅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关系到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如稻水象甲、福寿螺对水稻减产的影响均可达70%-80%,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初入侵我国,2021年已在全国27个省1426个县有发生,实查发生面积2075万亩,主要为害玉米、小麦等作物,如不防治或防治不及时,产量损失在20%-30%,严重危害时可达50%以上。

外来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难以逆转,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下降。入侵物种还可导致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农业重要动植物品种资源被严重破坏。如薇甘菊被称为“一分钟一英里杂草”,该入侵物种覆盖的树木、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失去光合作用甚至死亡,导致食物链结构被打乱,食物网崩溃,对动植物多样性、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外,外来生物入侵可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如豚草花粉可引发严重过敏,红火蚁叮咬可致敏致死。20世纪初以来,国际上已把一些暴发性和毁灭性的入侵物种(如农业病虫害)上升到“农业生物恐怖”的高度。还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危害食品安全。如上世纪70年代引进食用的入侵物种福寿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一只福寿螺中含有3000条以上寄生虫,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中明确规定: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为保护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可以设置一些技术壁垒,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危害。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的严重阻碍,日本曾以水稻疫情为由禁止我国北方水稻及相关制品出口日本,美国曾以我国发生桔小实蝇为由禁止我国柑橘出口美国。近年来,我国新发现许多果蔬病害,除了导致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部分水果和蔬菜的出口与销售。

界面新闻:本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的规模如何?

万方浩: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由农业农村部牵头,以我国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基础,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各区域,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将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

这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规模宏大。国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或机制)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普查覆盖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全国各省市已全面部署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印发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成立省市、区县级普查机构。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开展普查专班培训、召开专题会,培训基层普查技术人员。除落实中央财政经费外,各省级均落实了普查工作经费,切实加强了普查工作。

界面新闻:普查工作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中国地大物博,怎样摸清外来入侵物种底数?

万方浩: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的对象是入侵植物、农作物病虫害和水生动物。普查工作采取面上调查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实施好农田和渔业水域的面上调查。具体为各省以县为单元,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主要入侵物种等,科学确定实地调查路线和关键节点,全面调查入侵物种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等。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林草、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应查尽查、不重不漏,并做好数据汇总整理,最终形成物种分布“一张图”“一套表”。

二是抓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重点监测。针对农业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中央确定了重点区域、重点生境、重点种类的重点监测点位,协调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也经过各省农业农村部门推荐,遴选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各省督促指导这些支撑单位和专业团队,分物种、分区域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在关键生长阶段开展集中调查,科学评估物种危害程度、扩散风险等,及时形成本省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评估报告。

面上调查工作分为三阶段:2021年,开展前期准备和普查试点。其中包括:制定统一规范的普查规程、调查报表等技术文件, 编制普查物种参考清单,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升级完善普查功能;开展普查宣传培训工作,提升基层人员物种识别、信息采集等专业技术能力;分行业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普查方案, 部署全面普查。

2022年,全面推开普查。具体任务包括: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普查单元,开展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面上调查; 筛选部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在集中暴发区、新发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系统调查监测; 持续开展主要入境又岸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开展数据审核、质量核查等工作,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2023年,开展成果核查与总结。具体任务包括:完成普查数据质量核查,对审核结果存疑的开展补充调查,系统整合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信息,形成统一的物种名录清单、数据库、标本库等普查成果,研判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趋势,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影响,形成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及危害趋势报告。

界面新闻:本次普查结果将被如何运用?

万方浩:按照农业农村部联合其他6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的规定,此次普查工作预计于2023年12月完成。

普查结果运用将分为多个方面:一是明确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后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常态化监测和治理打下基础。

二是形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及协调指挥体系做好铺垫。

三是依据普查掌握的本地数据,形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危害风险报告,明确入侵物种的扩散蔓延趋势和危害发生趋势。

四是依据扩散危害风险和程度的高低,遴选一批重点外来入侵物种,按照“一种一策”的防控策略,提出具体防控措施及行动规划。

界面新闻:为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体系,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万方浩:首先,要依据国家生物安全法,完善各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办法与条例,并制定国家/省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优先行动计划与指南,制定系列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检测监测、扑灭根除、区域减灾的技术规程。

此外,需建立各级政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现上报、紧急处置、索源追踪、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与管理体系;建设各级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完整、完全、专业的专家智库及工作小组,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技术与方案咨询;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全面有序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基础、应用基础、防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建设完整的大数据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度分析生物入侵的发生、分布、扩张、危害的时间与空间动态与趋势,为管理部门、科技部门的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加强公众认知,提高法制观念,强化生物安全及生物入侵防控的科普教育;提倡生物入侵主题志愿者活动,加强全民防控行动;严禁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各种交易活动(宠物市场、网邮购买等);加强对于公众放生行为的监管,禁止放生任何外来入侵物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