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首个生物人工肝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首个生物人工肝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生物人工肝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性能上更接近人体肝细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11月1日,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微知卓”)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已批准了其血浆生物净化柱在中国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据微知卓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公司的血浆生物净化柱是以细胞药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也是生物人工肝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BAL)的核心组件。本次IND获批标志着中国首个生物人工肝产品即将进入国内注册临床试验阶段。据悉,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生物人工肝产品。

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分为生物型和非生物型两种。虽然目前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供体数量与需求悬殊,临床上会建议患者早期进行人工肝治疗,视病情进展进行肝移植前准备。

当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人工肝是非生物型人工肝,其通过滤过、吸附和血浆置换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素,来改善临床表现。不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医学参考报》指出,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非生物人工肝系统不能降低急性肝衰竭死亡率。

而生物人工肝则是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性能上更接近人体肝细胞。基于此,肝细胞和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两大核心要素。相较于动物源性肝细胞、肿瘤源性细胞等种子细胞,原代肝细胞理论上最接近人体肝细胞,是最理想的选择。

据微知卓官网介绍,其HepaCure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技术为细胞转分化技术,即通过导入三个肝脏相关的转录因子,将人的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分化为肝样细胞(hiHep细胞)。这一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研究所的惠利健团队,惠利健也是微知卓的创始人之一。此外,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为潘国宇,其此前在跨国药企诺华从事新药研发工作,研究领域为肝脏毒性和代谢。

微知卓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HepaCure生物人工肝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一名患者在肝移植的三周前成功接受了治疗。此后,10例急性或慢性肝衰竭患者被纳入研究者启动试验(IIT)。患者接受了一次或两次治疗,两次的间隔为7天至10天。试验主要终点为治疗的安全性以及IgA、IgG和IgM的变化;次要终点为患者28天、90天的存活率。

结果显示,该试验达到主要终点,90%的患者存活28天,80%的患者存活90天。两年后,7名患者在没有肝移植的情况下仍然存活。基于该IIT结果,微知卓在国内提交了IND。上述数据于2021年9月发表在《Nature》(《自然》)的广告栏目中。文中还提到,微知卓还将向美国递交申请,并希望将其技术授权给其他公司。此外,微知卓正在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和进一步的资金,以促进HepaCure生物人工肝的进一步试验。

天眼查显示,在此之前,微知卓已进行4轮融资,包括2018年获得汇鼎投资5000万元的A轮投资,其他投资方还有青橙资本、夏尔巴投资、张江科投、恒旭资本等。今年8月,公司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为龙磐投资和双湖资本。

事实上,国内研究和布局生物人工肝的科研团队和公司不少。11月2日,冠昊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生物人工肝项目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正在按照申报要求,推进细胞工艺的药学研究和体外支持装置的医疗器械性能研究工作,目前处在科研临床研究阶段。

武汉仝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仝干医科”)同样为一家专注于研发生物人工肝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据《湖北日报》旗下支点财经今年8月的报道,目前,仝干医科已经完成以TG2细胞为核心的二代生物人工肝基础研发,将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械组合申报路径,产品预计2028年上市,将同步申报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CE(欧盟市场安全认证)注册。

今年年底前,仝干医科将完成超2亿元的B+轮融资,目前正与多家国资机构深入对接中。按照计划,公司将于2023年内在香港联交所IPO上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首个生物人工肝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生物人工肝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性能上更接近人体肝细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11月1日,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微知卓”)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已批准了其血浆生物净化柱在中国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据微知卓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公司的血浆生物净化柱是以细胞药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也是生物人工肝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BAL)的核心组件。本次IND获批标志着中国首个生物人工肝产品即将进入国内注册临床试验阶段。据悉,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生物人工肝产品。

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分为生物型和非生物型两种。虽然目前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供体数量与需求悬殊,临床上会建议患者早期进行人工肝治疗,视病情进展进行肝移植前准备。

当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人工肝是非生物型人工肝,其通过滤过、吸附和血浆置换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素,来改善临床表现。不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医学参考报》指出,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非生物人工肝系统不能降低急性肝衰竭死亡率。

而生物人工肝则是将患者血浆通过体外循环与生物反应器中的人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短时间替代肝脏工作,并促进受损肝脏再生修复,性能上更接近人体肝细胞。基于此,肝细胞和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两大核心要素。相较于动物源性肝细胞、肿瘤源性细胞等种子细胞,原代肝细胞理论上最接近人体肝细胞,是最理想的选择。

据微知卓官网介绍,其HepaCure生物人工肝的核心技术为细胞转分化技术,即通过导入三个肝脏相关的转录因子,将人的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分化为肝样细胞(hiHep细胞)。这一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和细胞研究所的惠利健团队,惠利健也是微知卓的创始人之一。此外,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为潘国宇,其此前在跨国药企诺华从事新药研发工作,研究领域为肝脏毒性和代谢。

微知卓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HepaCure生物人工肝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一名患者在肝移植的三周前成功接受了治疗。此后,10例急性或慢性肝衰竭患者被纳入研究者启动试验(IIT)。患者接受了一次或两次治疗,两次的间隔为7天至10天。试验主要终点为治疗的安全性以及IgA、IgG和IgM的变化;次要终点为患者28天、90天的存活率。

结果显示,该试验达到主要终点,90%的患者存活28天,80%的患者存活90天。两年后,7名患者在没有肝移植的情况下仍然存活。基于该IIT结果,微知卓在国内提交了IND。上述数据于2021年9月发表在《Nature》(《自然》)的广告栏目中。文中还提到,微知卓还将向美国递交申请,并希望将其技术授权给其他公司。此外,微知卓正在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和进一步的资金,以促进HepaCure生物人工肝的进一步试验。

天眼查显示,在此之前,微知卓已进行4轮融资,包括2018年获得汇鼎投资5000万元的A轮投资,其他投资方还有青橙资本、夏尔巴投资、张江科投、恒旭资本等。今年8月,公司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为龙磐投资和双湖资本。

事实上,国内研究和布局生物人工肝的科研团队和公司不少。11月2日,冠昊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生物人工肝项目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正在按照申报要求,推进细胞工艺的药学研究和体外支持装置的医疗器械性能研究工作,目前处在科研临床研究阶段。

武汉仝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仝干医科”)同样为一家专注于研发生物人工肝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据《湖北日报》旗下支点财经今年8月的报道,目前,仝干医科已经完成以TG2细胞为核心的二代生物人工肝基础研发,将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械组合申报路径,产品预计2028年上市,将同步申报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CE(欧盟市场安全认证)注册。

今年年底前,仝干医科将完成超2亿元的B+轮融资,目前正与多家国资机构深入对接中。按照计划,公司将于2023年内在香港联交所IPO上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