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留给投资人的时间不多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给投资人的时间不多了

只看不投,今年VC都在干什么?

图片来源:Unsplash-Campaign Creators

文|投资界PEdaily 周佳丽

转眼间,2022年剩下最后两个月。

白松最近在江西出差——他任职于国内一家腰部人民币基金主投智能制造,今年至今尚未真正投出过一个项目,要么是公司估值超出预期,要么就是基本面经不起推敲。虽然机构老大知晓当下行情,并未真的怪罪,“但说不着急是假的”。

白松的处境,可能是今年大多数投资人的真实写照。对于VC/PE而言,2022年可以说感受复杂。“其实今年一直没停止过看项目,出差、尽调也没松懈过,但那些项目最终都没有上投委会的机会,仿佛白忙活了一年。”一位沪圈投资人朋友无奈地说,“可能资金库里的确没多少余粮。”

只看不投,似乎成为从业者们心照不宣的过冬姿势。

11月第一天,告别2022仅有60天。活跃在长三角的投资人常宇安排了密集的出差行程,“接下来好好梳理今年筛选过的项目,将投资流程提速,这一整年要是交白卷怎么能向LP交代?”显然留给大家冲业绩的时间不多了。

一年就这么结束了,“KPI挂零”,珍惜还能出手的日子

马上临近年末,当我问起身边VC朋友今年KPI完成度时,他们大多面露难色,“这个问题堪比鹤顶红”。

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年很多投资机构尚且还能顺利募资和出手投资,IPO退出渠道也相对平滑,很多今天看似冷清的赛道也还曾陆陆续续官宣融资。但情况到了今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个一级市场众生百态。

面对包括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在内的主要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事件,叠加疫情的反复,国内VC/PE迎来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时刻——募资和退出情况吃紧,使得机构的投资出手率大幅度下降。

回顾2022年至今的10个月,在疫情反复、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VC/PE募资市场活跃度呈现走低趋势,退出案例总量也同比下滑五成。寒意进一步传导至投资端,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4167起,同比下降31.9%;披露投资金额3149.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4.9%,堪称腰斩。

眼前的境况,显然已经颠覆了很多人对VC/PE行业既定的看法,不少以往活跃的投资机构陷入了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不间断的裁员、降薪与转型。这是一次所有人都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洗牌。

我们从投资圈朋友处梳理了几个极具典型的案例——曾参与元气森林等一众知名项目的某头部PE传出正“逼人走,变相裁员”;那家业内公认“抢得凶”的某本土机构今年水花不再,早先一步启动了人员优化;知名美元基金直接砍掉了TMT组,转而募集人民币却也十分坎坷;某一线本土创投机构老大放下身段,在内部宣布“瘦身”......一幕接着一幕。

“过去两年,一级投资市场变化太快了,都说VC是一个乐观者的行业,但现实就摆在眼前。”白松感叹。

现在市场上每一笔投资都弥足珍贵,因为还有一些同行今年至今连一个项目也没法出手的。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市面上估值合理的好项目肉眼可见,加上募资不顺等因素,导致投委会决策变得谨慎,“大家弹药都少了,审美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反复发生的疫情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营收,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投资人的尽调节奏。

“2022都快过完了,我的KPI完成度还是0%。”霍谦,年初刚入职一家中小规模机构任职投资经理,老板今年给他下达的KPI是过会一个项目,“现在我手上有一个不错的水下项目,已经立项推进了,但比较早期,不一定能过。”

也有人不得已而豁出去。据霍谦所述,他的同事为了能投出项目,甚至外借了五个多点利率的钱进行跟投,“投不出项目,完不成KPI,更没法待。”

只看不投,今年VC都在干什么?

尽管圈子里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并未设置硬性KPI,且不以KPI论英雄,但VC/PE募资不顺、投资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投资机构都心照不宣——勒紧钱袋,按兵不动。

不止一位投资人透露,今年募资艰难,大家都守着现金过冬,他们的老板也在内部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调整投资节奏的意志,“这两年最好的投资,也许是不投资。”昔日的调侃被摆到了桌面。

一切都有迹可循。上海一家双币基金的投资人透露,他们已经连续两个多月没开过公司大周会了。这并非寻常。以往每周五的下午,机构老大都会召集所有人聚到一起,包括财务、法务等人士,让投资人讲讲最近在看的项目,或者分享热门行业的投资逻辑,并由合伙人领着大家提问讨论。

“前几年哪怕行业不好也从未间断,因为行业不好才更要抓紧学习。但现在,连这个最基本的公司活动都没有了。”上述投资人倒吸一口凉气,“二级市场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跌,一级市场上市即腰斩,以往估值逻辑都在调整,放眼望去几乎没什么可投的,不出手可能才是最好的策略。”

一位美元基金的朋友甚至调侃说,“今年我们都在假装上班——假装看BP,假装做行研,假装很焦虑。”机构老大正忙着外出全球募资,一出去就是三个多月,并无太多精力放在国内办公室。

当暂缓投资成为当下渡过阵痛期的策略,我们看到了行业寒冬中正在发生的荒诞一幕幕。

一位FA朋友就曾吐槽:“今年VC圈好多气氛组,看BP、做尽调似乎很勤快,但一到SPA就说没钱了,有机构甚至离谱到宁愿付赔偿金也要撕SPA。”还有投资人开始跟他抢起了饭碗,明里暗里地帮着被投企业融下一轮,低谷时期赚点儿返点。

副业也渐渐多了起来。今年不少投资人转移阵地写起了公众号,在圈内掀起了一波热闹讨论;也有人在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混得风生水起,粉丝量水涨船高堪比投资圈KOL。据说,业内一位非常知名的消费投资人靠卖课一年就能赚数千万元,让一批靠着基本工资过生活的投资经理羡慕不已。

有的VC机构甚至明文规定了这一方面的KPI制度。常宇说,他所在机构的合伙人每季度都要准备点干货发到机构官方公众号,达不到的话就会罚钱。而他自己每周也会准备一个短视频推送到视频号、小红书等渠道,“算是和老板协同了,主要还是为了和创业者多交朋友,毕竟朋友搞得多多的,项目才会多多的。”

鲜少出手的日子里,投资机构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投后。可以说,中国创投机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重视“投后服务”,此前一家知名创投机构就曾对内启动了一个「提升项目」——VP(投资副总裁)以下全部同事,每人选择一家被投企业入驻学习,期间工资照常发。

“有的投资人待着待着就不愿意回来了,干脆留在了被投企业。”王媛提到了今年业内这一普遍的现象。她自己亦如是,曾在长三角一家偏中后期的基金主投消费,三年间主导过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但随着大消费赛道的持续降温,她也开始要求自己“脱虚向实”——认清现实,加入了一家平时沟通较多的被投创业公司。

最后两个月:冲刺

越来越多VC/PE基金管理人变成“僵尸机构”,直至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虽然早从2018年起,VC/PE洗牌潮就开始被提起,但时机来到严峻的当下,圈内有关于“优胜劣汰”的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今年以来我们也听到“一些机构可能面临解散”的风声。

“创投行业还远远没有到达黎明前黑暗,只是刚刚进入黑夜”——今年三季度,深创投副总裁蒋玉才这一席话言犹在耳。他指出,未来几年,一大批资金管理规模小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生存难题。换言之,不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将被出清,将是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来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数日前的一段话——

过去资本泛滥时代,太多时候是劣币驱逐良币,一大堆不应该融到钱的公司融到巨额,然后搅乱正常行业发展节奏,让每一个行业里真正的优质公司很是苦恼且被迫低效花钱跟进。

现在市场情况,其实每一个行业又回归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律,发展节奏与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任何领域的优质公司来说,现在其实是更好更高效率超车,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好时段。

唯一夜深人静创始人需要拷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良币还是劣币?这个核心问题,想清楚,有正确答案其实很不容易,很考验人。

这放在VC/PE身上同样合理。作为GP,你是良币还是劣币?

洗牌期还有多长?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回答。但不止一位投资人表达了他们的谨慎乐观: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切就显得不那么糟糕;尽最大的努力,守得云开见月明。”

而落到投资机构里的每一个人,大家最朴素的任务无非是——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恰如杭州一位VC朋友信誓旦旦地那样:“好好干完最后两个月,冲刺全年KPI。”

文中白松、常宇、霍谦、王媛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给投资人的时间不多了

只看不投,今年VC都在干什么?

图片来源:Unsplash-Campaign Creators

文|投资界PEdaily 周佳丽

转眼间,2022年剩下最后两个月。

白松最近在江西出差——他任职于国内一家腰部人民币基金主投智能制造,今年至今尚未真正投出过一个项目,要么是公司估值超出预期,要么就是基本面经不起推敲。虽然机构老大知晓当下行情,并未真的怪罪,“但说不着急是假的”。

白松的处境,可能是今年大多数投资人的真实写照。对于VC/PE而言,2022年可以说感受复杂。“其实今年一直没停止过看项目,出差、尽调也没松懈过,但那些项目最终都没有上投委会的机会,仿佛白忙活了一年。”一位沪圈投资人朋友无奈地说,“可能资金库里的确没多少余粮。”

只看不投,似乎成为从业者们心照不宣的过冬姿势。

11月第一天,告别2022仅有60天。活跃在长三角的投资人常宇安排了密集的出差行程,“接下来好好梳理今年筛选过的项目,将投资流程提速,这一整年要是交白卷怎么能向LP交代?”显然留给大家冲业绩的时间不多了。

一年就这么结束了,“KPI挂零”,珍惜还能出手的日子

马上临近年末,当我问起身边VC朋友今年KPI完成度时,他们大多面露难色,“这个问题堪比鹤顶红”。

按照他们的说法,去年很多投资机构尚且还能顺利募资和出手投资,IPO退出渠道也相对平滑,很多今天看似冷清的赛道也还曾陆陆续续官宣融资。但情况到了今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个一级市场众生百态。

面对包括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在内的主要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事件,叠加疫情的反复,国内VC/PE迎来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时刻——募资和退出情况吃紧,使得机构的投资出手率大幅度下降。

回顾2022年至今的10个月,在疫情反复、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VC/PE募资市场活跃度呈现走低趋势,退出案例总量也同比下滑五成。寒意进一步传导至投资端,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发生投资案例数4167起,同比下降31.9%;披露投资金额3149.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4.9%,堪称腰斩。

眼前的境况,显然已经颠覆了很多人对VC/PE行业既定的看法,不少以往活跃的投资机构陷入了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不间断的裁员、降薪与转型。这是一次所有人都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洗牌。

我们从投资圈朋友处梳理了几个极具典型的案例——曾参与元气森林等一众知名项目的某头部PE传出正“逼人走,变相裁员”;那家业内公认“抢得凶”的某本土机构今年水花不再,早先一步启动了人员优化;知名美元基金直接砍掉了TMT组,转而募集人民币却也十分坎坷;某一线本土创投机构老大放下身段,在内部宣布“瘦身”......一幕接着一幕。

“过去两年,一级投资市场变化太快了,都说VC是一个乐观者的行业,但现实就摆在眼前。”白松感叹。

现在市场上每一笔投资都弥足珍贵,因为还有一些同行今年至今连一个项目也没法出手的。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市面上估值合理的好项目肉眼可见,加上募资不顺等因素,导致投委会决策变得谨慎,“大家弹药都少了,审美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反复发生的疫情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营收,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投资人的尽调节奏。

“2022都快过完了,我的KPI完成度还是0%。”霍谦,年初刚入职一家中小规模机构任职投资经理,老板今年给他下达的KPI是过会一个项目,“现在我手上有一个不错的水下项目,已经立项推进了,但比较早期,不一定能过。”

也有人不得已而豁出去。据霍谦所述,他的同事为了能投出项目,甚至外借了五个多点利率的钱进行跟投,“投不出项目,完不成KPI,更没法待。”

只看不投,今年VC都在干什么?

尽管圈子里也有不少投资机构并未设置硬性KPI,且不以KPI论英雄,但VC/PE募资不顺、投资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投资机构都心照不宣——勒紧钱袋,按兵不动。

不止一位投资人透露,今年募资艰难,大家都守着现金过冬,他们的老板也在内部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调整投资节奏的意志,“这两年最好的投资,也许是不投资。”昔日的调侃被摆到了桌面。

一切都有迹可循。上海一家双币基金的投资人透露,他们已经连续两个多月没开过公司大周会了。这并非寻常。以往每周五的下午,机构老大都会召集所有人聚到一起,包括财务、法务等人士,让投资人讲讲最近在看的项目,或者分享热门行业的投资逻辑,并由合伙人领着大家提问讨论。

“前几年哪怕行业不好也从未间断,因为行业不好才更要抓紧学习。但现在,连这个最基本的公司活动都没有了。”上述投资人倒吸一口凉气,“二级市场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跌,一级市场上市即腰斩,以往估值逻辑都在调整,放眼望去几乎没什么可投的,不出手可能才是最好的策略。”

一位美元基金的朋友甚至调侃说,“今年我们都在假装上班——假装看BP,假装做行研,假装很焦虑。”机构老大正忙着外出全球募资,一出去就是三个多月,并无太多精力放在国内办公室。

当暂缓投资成为当下渡过阵痛期的策略,我们看到了行业寒冬中正在发生的荒诞一幕幕。

一位FA朋友就曾吐槽:“今年VC圈好多气氛组,看BP、做尽调似乎很勤快,但一到SPA就说没钱了,有机构甚至离谱到宁愿付赔偿金也要撕SPA。”还有投资人开始跟他抢起了饭碗,明里暗里地帮着被投企业融下一轮,低谷时期赚点儿返点。

副业也渐渐多了起来。今年不少投资人转移阵地写起了公众号,在圈内掀起了一波热闹讨论;也有人在抖音、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混得风生水起,粉丝量水涨船高堪比投资圈KOL。据说,业内一位非常知名的消费投资人靠卖课一年就能赚数千万元,让一批靠着基本工资过生活的投资经理羡慕不已。

有的VC机构甚至明文规定了这一方面的KPI制度。常宇说,他所在机构的合伙人每季度都要准备点干货发到机构官方公众号,达不到的话就会罚钱。而他自己每周也会准备一个短视频推送到视频号、小红书等渠道,“算是和老板协同了,主要还是为了和创业者多交朋友,毕竟朋友搞得多多的,项目才会多多的。”

鲜少出手的日子里,投资机构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投后。可以说,中国创投机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重视“投后服务”,此前一家知名创投机构就曾对内启动了一个「提升项目」——VP(投资副总裁)以下全部同事,每人选择一家被投企业入驻学习,期间工资照常发。

“有的投资人待着待着就不愿意回来了,干脆留在了被投企业。”王媛提到了今年业内这一普遍的现象。她自己亦如是,曾在长三角一家偏中后期的基金主投消费,三年间主导过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但随着大消费赛道的持续降温,她也开始要求自己“脱虚向实”——认清现实,加入了一家平时沟通较多的被投创业公司。

最后两个月:冲刺

越来越多VC/PE基金管理人变成“僵尸机构”,直至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虽然早从2018年起,VC/PE洗牌潮就开始被提起,但时机来到严峻的当下,圈内有关于“优胜劣汰”的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今年以来我们也听到“一些机构可能面临解散”的风声。

“创投行业还远远没有到达黎明前黑暗,只是刚刚进入黑夜”——今年三季度,深创投副总裁蒋玉才这一席话言犹在耳。他指出,未来几年,一大批资金管理规模小的基金管理人将面临生存难题。换言之,不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将被出清,将是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经过程。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来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数日前的一段话——

过去资本泛滥时代,太多时候是劣币驱逐良币,一大堆不应该融到钱的公司融到巨额,然后搅乱正常行业发展节奏,让每一个行业里真正的优质公司很是苦恼且被迫低效花钱跟进。

现在市场情况,其实每一个行业又回归到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规律,发展节奏与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任何领域的优质公司来说,现在其实是更好更高效率超车,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好时段。

唯一夜深人静创始人需要拷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良币还是劣币?这个核心问题,想清楚,有正确答案其实很不容易,很考验人。

这放在VC/PE身上同样合理。作为GP,你是良币还是劣币?

洗牌期还有多长?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回答。但不止一位投资人表达了他们的谨慎乐观: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切就显得不那么糟糕;尽最大的努力,守得云开见月明。”

而落到投资机构里的每一个人,大家最朴素的任务无非是——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恰如杭州一位VC朋友信誓旦旦地那样:“好好干完最后两个月,冲刺全年KPI。”

文中白松、常宇、霍谦、王媛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