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华保险发布上半年成绩,寿险业务转型下半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华保险发布上半年成绩,寿险业务转型下半场

如何在增长同时获得更好的价值,是新华保险亟须解决的问题。

文|蓝莓财经 

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这句话说得乐观,但现实情况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今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在上市险企中,仅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的正增长,其他几家则均出现业绩降幅,其中,新华保险净利润腰斩过半,下降幅度最大。

新华保险的年中报显示,其新业务价值大幅承压。新业务价值21.12亿元,同比下降48.4%。尽管上半年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破千亿,但净利润下降50.8%。如何在增长同时获得更好的价值,是新华保险亟须解决的问题。

寿险业务转型下半场,难熬

保险行业,正在由过去供应端的膨胀之势回归至需求端的冷静。而行业监管政策的趋严,也意味着保险业进入了肃清乱象、被动整顿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谈到寿险行业变化提及最多的就是转型。因此,作为一家以寿险为主业的上市保险公司,转型已经成为新华保险的必经之路。

新华保险的转型,即意味着要从以前追求业绩规模,转变为追求企业价值的稳定增长。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还伴随着保费渠道的变化、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保费缴纳期限等多方面的变化。

但很可惜,今年新华保险在多种外部因素干扰下,资负两端均呈现明显压力,这一点也体现在新华保险这几年十分不稳定的业绩表现上。

受业绩影响,股价方面也总体低迷,相较今年年初,新华保险股价至今累计下跌近三成,一路跌至如今27元/股上下。当然,新华保险股价缩水,与持续升温的金融反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财报显示,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同比仅微微增长2%;营收1248亿元,同比减少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87亿元,同比下降50.8%。根据新华保险上半年的表现,交银国际表示:维持新华保险“中性”评级,上半年寿险业务表现弱于同业。

在寿险业发展相对困难和新华保险经营爬坡的时期,个险的问题是当前新华保险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来自疫情的反复,个险营销最重要的拜访客户环节影响最大;第二就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顽疾也日显突出;第三个压力是来自监管,行业对于“双录”(录音录像)的严格政策影响。

当前,在近年来外部环境不断调整演变的背景下,险企的发展形势复杂严峻。因此,主推保障型产品、发展个险渠道、拉长缴费期限等应该都是新华保险目前应该定下的目标。

位居第二梯队,向上攀升困难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是我国市场上成立时间比较长的传统寿险公司。

业务规模上,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始终霸占第一梯队的头两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保险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新华在传统寿险业务上,短板虽然不明显,但缺乏独到的战略和突出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成立于1996年的新华保险,这么多年的发展都始终无法迈入第一梯队的缘故。

与新华保险体量差不多的中国太保,虽然发展速度比较慢,但是聚焦个险,质量和价值在提升;同样规模相当的泰康人寿,在保险资管上优势明显,业务上积极布局健康、养老,也比较有声有色。

简而言之,新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优势,业务模式相对滞后,属于向上很难,向下很容易的阶段。

新华保险最近频繁遭到消费者投诉,也是不可忽视的隐忧。例如,年初,保险监管部门通报了一批有问题的人身保险产品。据了解,新华保险在一些产品设计上,如条款约定和合同生效的判定上,缺乏客观判断依据,易引发理赔纠纷。

新华保险今年上半年营业支出中,退保金接近96亿元,同比增11.74%。

其实,新华保险的发展困局,在去年就出现了苗头。数据显示,2021年新华保险个险总保费收入1198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续期保费,短期险保费和长险首年保费加起来,只有184亿元。

也就是说,现在新华保险新增保费的规模和价值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大量的代理人数量萎缩和大量的退保事件,这样的困难局面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善,而这些都将会持续反映在公司利润和股价上。

表面看是保费、利润,乃至人力、新单等数据步步下跌,令新华保险的市值承压;实质上,相比体现当期业绩的渠道数据,关系新华保险长远未来的利润释放能力、产品结构、渠道持续性等一众数据的增速不再,才是伤其根本,因为那代表着新华保险未来的想象空间。

而在数日前,新华保险自己也做出了最新的业绩预减公告,预计前三季度的利润会比同期下降过半。

因此,从短期来看,新华保险还是要承担很大的业绩压力。值得肯定的是,新华的产品线条比较完善。十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资源,如果新华保险能在在传统保险上持续精耕细作,成为一家精品寿险公司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高层频繁换帅,保险代理人才流失

据了解,在2019年,新华保险提出“二次腾飞”的发展战略,明确规划2019-2020年是过渡调整期,2021年-2023年为财富管理业务深化建设期,2024-2025年是体系完善期。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回头再看这份战略规划,新华保险目前仍处于过渡调整期中。2022年9月,徐志斌因工作原因辞去新华保险的董事长职务,由原总裁李全接棒,同时聘任副总裁张泓为新任总裁。

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7月份,在新华保险工作22年的副总裁李源辞职,跳槽到天安人寿。新华保险的个险转型从2020年开始就走下坡路,而李源是个险渠道的副总裁,其离职对于新华保险业绩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一方面新华保险净利下跌,业绩规模承压。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失意,股价持续下跌。因此,新华保险的新任领导者能否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李全和张泓,都是临近退休年龄的老将。不少股民担心,未来两年内新华保险又将面临高层换帅的动荡局面,毕竟这已经是近三年来新华保险第三次更换董事长。而由此给新华保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言而喻。

人事动荡,不仅仅是高层领导更迭。新华保险的底层支柱,保险代理人也在经历大变动中。

新华保险是典型的采用“人海战术”的老牌保险公司,相对于代理人留存难这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新增人力减缓则是新华保险目前面临的新难题。

随着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政策放宽,鼓励了更多保险代理人进行个人创业。这对饱受层层抽佣之苦的代理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代理人正处于从人山人海到人力锐减的过程。面临发展压力的保险公司也主动进行优化调整,清退了大量产能低下的代理人。

另外,以泰康人寿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兴起,也让传统的保险服务模式、保险产品受到冲击。人海战术难以为继,推动保险代理人向高质量、精英化方向发展渐成行业共识。因此,保险代理人转行加入互联网保险公司,成为理财规划师,不在保险代理人之列。随着寿险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

综上所述,新华保险的传统营销体制遭遇瓶颈,在代理人数量、效益两侧均承受压力,这也进一步拉低了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速。其实,这不只是新华保险一个传统险企的问题。同期其他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只不过新华保险的问题稍微严重点。

尽管新华保险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时刻,但相信新华保险在积极且理性地应对这些剧烈变化,努力化解不良影响。艰难仅是一时,并不会永远持续。新华保险恢复高增长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新华保险

3.8k
  • 新华保险:前11月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631.66亿元,同比增2.2%
  • 险资今年举牌近20次,多元化布局权益市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华保险发布上半年成绩,寿险业务转型下半场

如何在增长同时获得更好的价值,是新华保险亟须解决的问题。

文|蓝莓财经 

不要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这句话说得乐观,但现实情况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今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在上市险企中,仅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的正增长,其他几家则均出现业绩降幅,其中,新华保险净利润腰斩过半,下降幅度最大。

新华保险的年中报显示,其新业务价值大幅承压。新业务价值21.12亿元,同比下降48.4%。尽管上半年新华保险的保费收入破千亿,但净利润下降50.8%。如何在增长同时获得更好的价值,是新华保险亟须解决的问题。

寿险业务转型下半场,难熬

保险行业,正在由过去供应端的膨胀之势回归至需求端的冷静。而行业监管政策的趋严,也意味着保险业进入了肃清乱象、被动整顿的关键时期。

近几年,谈到寿险行业变化提及最多的就是转型。因此,作为一家以寿险为主业的上市保险公司,转型已经成为新华保险的必经之路。

新华保险的转型,即意味着要从以前追求业绩规模,转变为追求企业价值的稳定增长。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还伴随着保费渠道的变化、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保费缴纳期限等多方面的变化。

但很可惜,今年新华保险在多种外部因素干扰下,资负两端均呈现明显压力,这一点也体现在新华保险这几年十分不稳定的业绩表现上。

受业绩影响,股价方面也总体低迷,相较今年年初,新华保险股价至今累计下跌近三成,一路跌至如今27元/股上下。当然,新华保险股价缩水,与持续升温的金融反腐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财报显示,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同比仅微微增长2%;营收1248亿元,同比减少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87亿元,同比下降50.8%。根据新华保险上半年的表现,交银国际表示:维持新华保险“中性”评级,上半年寿险业务表现弱于同业。

在寿险业发展相对困难和新华保险经营爬坡的时期,个险的问题是当前新华保险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来自疫情的反复,个险营销最重要的拜访客户环节影响最大;第二就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顽疾也日显突出;第三个压力是来自监管,行业对于“双录”(录音录像)的严格政策影响。

当前,在近年来外部环境不断调整演变的背景下,险企的发展形势复杂严峻。因此,主推保障型产品、发展个险渠道、拉长缴费期限等应该都是新华保险目前应该定下的目标。

位居第二梯队,向上攀升困难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泰康人寿是我国市场上成立时间比较长的传统寿险公司。

业务规模上,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始终霸占第一梯队的头两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保险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新华在传统寿险业务上,短板虽然不明显,但缺乏独到的战略和突出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成立于1996年的新华保险,这么多年的发展都始终无法迈入第一梯队的缘故。

与新华保险体量差不多的中国太保,虽然发展速度比较慢,但是聚焦个险,质量和价值在提升;同样规模相当的泰康人寿,在保险资管上优势明显,业务上积极布局健康、养老,也比较有声有色。

简而言之,新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优势,业务模式相对滞后,属于向上很难,向下很容易的阶段。

新华保险最近频繁遭到消费者投诉,也是不可忽视的隐忧。例如,年初,保险监管部门通报了一批有问题的人身保险产品。据了解,新华保险在一些产品设计上,如条款约定和合同生效的判定上,缺乏客观判断依据,易引发理赔纠纷。

新华保险今年上半年营业支出中,退保金接近96亿元,同比增11.74%。

其实,新华保险的发展困局,在去年就出现了苗头。数据显示,2021年新华保险个险总保费收入1198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续期保费,短期险保费和长险首年保费加起来,只有184亿元。

也就是说,现在新华保险新增保费的规模和价值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大量的代理人数量萎缩和大量的退保事件,这样的困难局面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善,而这些都将会持续反映在公司利润和股价上。

表面看是保费、利润,乃至人力、新单等数据步步下跌,令新华保险的市值承压;实质上,相比体现当期业绩的渠道数据,关系新华保险长远未来的利润释放能力、产品结构、渠道持续性等一众数据的增速不再,才是伤其根本,因为那代表着新华保险未来的想象空间。

而在数日前,新华保险自己也做出了最新的业绩预减公告,预计前三季度的利润会比同期下降过半。

因此,从短期来看,新华保险还是要承担很大的业绩压力。值得肯定的是,新华的产品线条比较完善。十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资源,如果新华保险能在在传统保险上持续精耕细作,成为一家精品寿险公司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高层频繁换帅,保险代理人才流失

据了解,在2019年,新华保险提出“二次腾飞”的发展战略,明确规划2019-2020年是过渡调整期,2021年-2023年为财富管理业务深化建设期,2024-2025年是体系完善期。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回头再看这份战略规划,新华保险目前仍处于过渡调整期中。2022年9月,徐志斌因工作原因辞去新华保险的董事长职务,由原总裁李全接棒,同时聘任副总裁张泓为新任总裁。

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7月份,在新华保险工作22年的副总裁李源辞职,跳槽到天安人寿。新华保险的个险转型从2020年开始就走下坡路,而李源是个险渠道的副总裁,其离职对于新华保险业绩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一方面新华保险净利下跌,业绩规模承压。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失意,股价持续下跌。因此,新华保险的新任领导者能否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李全和张泓,都是临近退休年龄的老将。不少股民担心,未来两年内新华保险又将面临高层换帅的动荡局面,毕竟这已经是近三年来新华保险第三次更换董事长。而由此给新华保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言而喻。

人事动荡,不仅仅是高层领导更迭。新华保险的底层支柱,保险代理人也在经历大变动中。

新华保险是典型的采用“人海战术”的老牌保险公司,相对于代理人留存难这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新增人力减缓则是新华保险目前面临的新难题。

随着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政策放宽,鼓励了更多保险代理人进行个人创业。这对饱受层层抽佣之苦的代理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代理人正处于从人山人海到人力锐减的过程。面临发展压力的保险公司也主动进行优化调整,清退了大量产能低下的代理人。

另外,以泰康人寿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兴起,也让传统的保险服务模式、保险产品受到冲击。人海战术难以为继,推动保险代理人向高质量、精英化方向发展渐成行业共识。因此,保险代理人转行加入互联网保险公司,成为理财规划师,不在保险代理人之列。随着寿险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

综上所述,新华保险的传统营销体制遭遇瓶颈,在代理人数量、效益两侧均承受压力,这也进一步拉低了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速。其实,这不只是新华保险一个传统险企的问题。同期其他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只不过新华保险的问题稍微严重点。

尽管新华保险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时刻,但相信新华保险在积极且理性地应对这些剧烈变化,努力化解不良影响。艰难仅是一时,并不会永远持续。新华保险恢复高增长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