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茜、陈昌业
“我是观众和电影之间的媒介,多亏了我的工作,人们可以辨别艺术和次品。”
“我们花了五年才做成了一部电影,但你只花五分钟就把它给毁了。”
——《影评人》(El Crítico),2013
近日,某知名影评人对暑期档某IP青春片发布了一篇炮轰其是烂片的影评,随后该片的出品方代表便在其朋友圈发出了以下义愤之词: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2013年冯小刚因影评人对其电影《私人订制》打分低而连发七条微博炮轰影评人“冒充懂电影”、“不专业”。彼时,“倒刚派”认为冯小刚肚量不够,过于较真;“挺刚派”则认为“说到心坎里了”,比如导演同行王晶。
其实影评人与创作者/生产者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就像本文开篇的那两句电影台词所反映的,影评人与创作者/生产者之间相爱相杀的关系在中外的电影文化里其实大同小异。
究竟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影评生态去帮助“人们辨别艺术和次品”,帮助创作者/生产者不断提高影片质量呢?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为此采访了多位知名影评人、片方代表及猫眼电影副总裁徐梧。
我们的影评人怎么了?
“黄金时代”里的价值背离
新媒体时代的低门槛让电影评论变得空前热闹,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身价的水涨船高让影评人们成为了电影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也给他们送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影评人和片方之间的冲突、利益纠葛愈发的此起彼伏。“红包影评人”就是这种冲突催生的一个特殊产物,毫无疑问,对影评人形象破坏严重,也越来越让观众失去了对影评人的信赖,在一些影评社区上评分高低也与影片的票房也越来越背离。
“过去的红包影评人市场价一般是1000块,但现在要请具有一定量级的公众号运营者,则会根据他们的量级(平均阅读量)来开价,量级大的公众号,价格我目前见过最高的达10万一篇。”某电影营销公司经理周华(化名)对记者说。
在如今烂片居多的大背景下,资本的膨胀已经能够轻易绑架影评风向,也把混乱引入了行业的秩序。
某导演工作室电影宣传主管林倩(化名)对“天价红包影评人”不满的同时也提出了质问:“那些量级相对较高的影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会挑着影片质量来接活。他们觉得,反正我都是要夸它的,不如收钱来夸,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贪念吗?”
我们需要怎样的影评人社区?
成就影评人,服务电影观众,但与片方无关
“红包影评人”恶化了影评生态,但也因此引来了一个新玩家,期望凭一己之力净化影评文化,并重塑一个新的能够建立与片方、观众之间良好互动的影评生态。
“我们想把专业电影评分体系建立起来,国内应该有这么一个体系,也需要有一些人来做这个事。”猫眼电影副总裁徐梧在接受壹娱观察采访时谈到了新版猫眼电影APP里为什么会出现“专业评分”这一产品新模块。
徐梧介绍,猫眼电影为该产品建立了一个规模为30人的星级评委团,以及20人左右的普通评委团,通过一系列可刻画的指标甄选了这30位星级评委,“要成为星级专业评委,必须满足在国内TOP10的电影媒体核心岗位任职3年以上,在中国TOP10的电影类媒体发表影评类文章30篇以上,或者TOP10的本科院校影视及相关专业任教5年以上,或者是粉丝数大于50万的影视自媒体。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影响力、评论水平以及公信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采用邀请制,邀请目标评委参与猫眼专业评分。”徐梧说。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奇爱博士)以及知名影评人、媒体人杨时暘都在这个30人的星级评委团里。
杨时暘告诉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专业的影评人会有一套相对专业的学理背景,知识的系统,能够去阐释电影、分析电影和评判电影。”
徐梧表示猫眼想聚合这些专业影评人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电影专业评分体系,他相信这些星级评委对自己羽毛的爱护与猫眼建立专业评分的初衷是一致的。
“猫眼平台所具有的粉丝基数,会让影评人得到他们该有的关注,同时我也相信,这个行业里,还是有视公信力为生命的人。随着猫眼专业评分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评委出于对自己声誉的考虑,也会不断追求评分的客观、中肯,尽可能保持自己评分的公正性。”
已是猫眼星级评委的沙丹坦言:“入驻平台最主要的还是想去得到一定的传播度和认可。”
除了影评人的入驻,另一个关系到平台影响力的因素就是在于平台方能否中立,不受商业“诱惑”。
猫眼电影本来就是一个宣发方,而其战略投资者光线传媒则更是中国全年电影产量里的发行大户,几乎每个档期都有产品入市,猫眼电影真的能够做到一个独立、客观的专业电影评分体系么?
徐梧坦承:“我们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压力。我们自己近期参与发行的一些片子,也确实遇到用户评分很高、专业评分评分较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这给我们发行部门的同事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我们的答案很简单,无论是不是我们出品或发行的影片,我们均一视同仁。猫眼专业评分只是给专业评委的一个平台,猫眼不会去干涉评委对任何影片的差评或好评。”
当然,猫眼电影的专业评分能否持续地保持客观、中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向行业证明。
“这几年肯定会存在一些大的磨合,产业链各端之间去磨合,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行业上下游利益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一个电影评分体系出来。”徐梧看到了整个产业对于电影专业评分的需求,因为中立、独立、高质量的影评在帮助观众的同时,终能促进创作和生产。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影评人?
无关片方的独行者,方能成为电影业的生产力
影评人可以说是电影工业的一部分,但也不全是。
前段时间《谍影重重5》3D中国特供版事件(点击复习),影评人配合普通观众的一致抗议,逼得片方不得不加排2D的场次——“我们不跟着一起抗议,片方能换得那么快吗?这说明自媒体人的权力真的在逐步增大,这当然是好事。”沙丹清楚影评人们已经拥有的力量,也知道片方对他们的声音非常关切。
但沙丹并不滥用已经掌握的力量,他告诉壹娱观察,“再烂的片都是可供深究的文本。”沙丹相信每一部电影都值得影评人分析其闪光点并推荐给观众。他把自己的影评写作方法称作为降级思维写作,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引导读者来了解电影内在的门道。
“我在‘影向标’(数位自媒体人联合发布的院线电影评分项目)这个栏目里经常都是给影片打最高分的人之一,但你不能说我是因为收了片方的钱所以和他们沆瀣一气。比如《盗墓笔记》,你可能觉得它烂,但在我看来,它是一部文化价值大片,因为它在很多地方都呼应了早期电影文化的元素,并巧妙地娱乐性地包含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影评人其实应该是一个写作者,他们最初的想法应该只是为了表达对电影的理解、好恶、阐释和分析——这些东西到写作为止,就结束了。他们保持他们的独立和自由,剩下的就交给片方和观众自己来选择,我不为观众、片方负责。”杨时暘对壹娱观察说道。
谈到片方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影评时,沙丹果断地对壹娱观察说:“片方根本不必在乎我们的存在,他们做好自己的电影就行了。”
沙丹所说的不必在乎与其说是告诉片方,不如说是告诉影评人自己。正确地认知影评人的能量和义务,不要过界,就能维系好整个生态的平衡。对于片方而言,尊重影评人的独立身份,尊重他们的声音,同时用影评人的观察和批评来观照自己的创作和生产,会让整个影评生态产生出于产业发展更为积极的“生产力”。
林倩在接受壹娱观察采访的时候和记者分享了一个他知道的故事。美国曾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电影评论家,他以种族的视角来读解了好莱坞的一部动画电影。而这种创作视角其实在创作者创作时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他用他完美的学术体系来论证了这个创作和他的观点是扣合的——这篇论文也成为了影评人与制片公司良性互动的典范,后来迪士尼进一步聘请了这位影评人成为了它们动画人物创作前期的顾问。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影评人,还是创作者/生产者,做好自己的本分,让写作纯粹,让创作纯粹——对影评人社区的运营而言亦是如此,恪守平台的中立,帮助影评人发声,帮助观众提高观影鉴赏力,守住平台的纯粹,就能成为行业进步的一支引擎。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后台留言联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