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苹果”的蜜糖,也是砒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苹果”的蜜糖,也是砒霜

一入“果链”深似海。

文|光锥智能 卢滢西

2010年,在小米公司紧锣密鼓的筹备前期,雷军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亲自去跟供应链厂商谈合作。

彼时的雷军已经是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但那个时候的小米,甚至找不到一家愿意为其提供螺丝钉的供应商。

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国产手机厂商从芯片、屏幕到摄像头、面板几乎都要受制于供应链厂商,供应链有什么,厂商才能做什么,如果没有供应链,小米就做不成手机。

但当时的供应链厂商饱受“山寨机”库存积压之苦,如果打造新的产线就需要重新考量成本,面对小米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品牌,他们不敢赌。

同年,苹果的里程碑产品iPhone4正式对外发售,据外媒报道,苹果每个月的产能能够达到300万部。因此,相较于小米在当时产能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厂商更希望能够得到苹果的青睐。

当第一代iPhone设计出来以后,苹果首先找到了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和材料运往富士康进行组装,并将此后每一代iPhone的生产订单都交给了富士康。

但富士康一家独大的情况多少让苹果心生忌惮,为了制衡富士康,苹果又先后扶持了纬创、和硕,此后供应链还逐步往中国大陆转移,培养了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等大陆供应链厂商。

这对当时国内的供应链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苹果单价高、订单量大而且合作稳定,试问哪个电子厂不希望能接到这样大客户的订单?

由此,苹果庞大的配件需求和代工需求顺势带动了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链和组装代工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多年背靠大树,苹果供应链厂商们也逐渐患上了“苹果依赖症”。

就拿前几日歌尔股份爆雷的事情来看,遭苹果“砍单”的消息发出后,歌尔股份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累计蒸发市值已逾1100亿元。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曾经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曾经的欧菲光是供应链上摄像头模组的“龙头”厂商,数据显示,仅是2020年,苹果就为欧菲光贡献了145.12亿元的营收,占到总营收的30%。而从去年3月被踢出“果链”开始,欧菲光的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截至11月11日,距离最高点时的849亿,欧菲光市值缩水了将近677亿元。

“果链们”的生死完全掌握在苹果手里,而近些年苹果供应链又大有往东南亚迁移之势,这不禁让人发问:如果失去了苹果的订单,该怎么办?

01 国产供应链搭上快车

提起苹果的代工厂,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富士康,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富士康就一直是苹果最大的“御用”代工厂。十年前,富士康打出“包吃包住还包洗衣服”的招聘广告,吸引着无数南下到广东打工的“深漂”们,在深圳龙华富士康的门口,每天都有近万余人在排队等待求职。

但如果提到立讯精密,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陌生。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1988年。

彼时,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富士康在深圳建厂,并招收了第一批流水线工人,王来春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个出身于汕头农村,甚至连高中都没上过的打工妹,只身前往深圳打拼,花了十年时间当上富士康的课长,而后辞职,创办了立讯精密。

起初,凭借着和富士康的关系,立讯精密拿到了很多由富士康提供的苹果订单,但王来春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站稳脚跟以后,立讯精密开始大肆收购和苹果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从2011年收购联滔电子为iPad生产连接器,到2017年拿下苹果AirPods耳机的整机制造代工,再到2020年通过收购纬创在江苏昆山的股份,成为中国内陆的第一家苹果代工厂,切入到iPhone的整机代工链里,如今,立讯精密已有七成业务跟苹果相关。

不过,立讯精密只是国内“果链们”的众多代表之一,从苹果供应商的名单方面来看,近些年中国大陆的供应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不久前,苹果公布了2021财年主要供应商名单,在190家企业中,中国上榜91家,占47.9%,位列第一。其中,新增的中国大陆厂商有7家,包括闻泰科技、水晶光电、中科三环等。

数十年,大陆供应商已经成功支撑起“果链”的半壁江山。具体来看,目前,立讯精密已经成功拿下了AirPods、Apple Watch和iPhone的订单;而作为苹果AirPods第二大代工商的歌尔股份,也早在2010年就切入了苹果供应链,为苹果供应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

借着苹果的东风,国产消费电子供应链迅速成长。如今,在中国生产一部手机,大到处理器,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能在国内找到好几家高质量的供应商。

苹果的订单需求有效地整合了国内供应链,而国内供应链在发育成熟后也反哺到了国产手机品牌上。华为、小米和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借助供应链优势迅速崛起。据悉,在华为此前发布的Mate50上,射频芯片、滤波器等采用的都是国产元器件。

正是因为国内手机产业链的升级,才有了国产手机的底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苹果,也不会有小米的1999。”

可以说,苹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影子,而中国的消费电子供应链完成从无到有的蜕变,苹果也同样功不可没。

不过,在库克这个“供应链管理大师”面前,“果链们”想要一劳永逸没那么简单,要想不被踢下牌桌,那就得遵守苹果的“游戏规则”。

02 苹果坐山观虎斗

苹果线下零售店曾是2017年世界上每平方英尺面积最赚钱的零售店,没有之一。

每到新款iPhone开售的前一天,黄牛和狂热的“果粉们”凌晨就会出现在苹果专卖店的门口,排起长队。

但在今年iPhone14系列新品的发售日上,谁也没想到iPhone14竟然滞销了。早上黄牛们还不惜加价疯狂扫货,而到了晚上,甚至倒贴钱都卖不出去,新机全砸手里了。

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的吸金能力依然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在全球消费电子下行的背景之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苹果,也无法避免被波及的命运。

美国投行杰富瑞(Jefferies)10月30日发布的研报指出,自10月24日开始的一周内,iPhone在中国的销量暴跌27%。

苹果的日子不好过,而寒意也迅速蔓延到了供应链上。

抱大腿的代价,就是慢慢被苹果所控制。

据悉,苹果在供应链上会与部分厂商签订排他性的技术和产品协议。也就是说,如果这家供应链企业选择了进入“果链”,那么就要以苹果的生产需求为第一优先级。同时,为了达到苹果的标准,“果链们”的控制软件、系统以及产线等都是苹果定制的,由此一步步变成苹果的“傀儡”。

财报数据显示,歌尔股份2021年的营收中,苹果作为客户一的营收占比高达42.49%。自从成为苹果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厂商以后,歌尔股份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50%。

但这次歌尔股份被曝遭苹果“砍单”以后,11月9日开盘直接迎来“一字板”跌停,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

如果熟悉消费电子行业的人,可能会马上想到此前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去年3月,专门为苹果提供镜头的欧菲光突然被踢出“果链”,其经营情况急转直下,近两年也持续处于亏损的状态。

成败皆由苹果,已经成为了“果链们”的症状之一。而且,围城里的日子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很多人只看到“苹果吃肉,供应商喝汤”,但苹果的套路在于,在合作之前先拿出一张“合作长期稳定、订单量大”的饼,让供应商先尝到甜头,但之后每次能吃到嘴里的饼会越来也少。

以立讯精密为例,2017年拿到AirPods的订单后,其营收规模迅速增长,2021年还实现了上千亿营收。但毛利率却在逐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1年,立讯精密的毛利率分别为20%、21.05%、19.91%、18.09%、12.28%。

据媒体报道,因为无法忍受低毛利,此前已经有广达和仁宝等几家供应链企业先后退出了苹果供应链。

总结下来,给苹果打工就是“钱少事多”。

为什么给苹果打工还不挣钱?理由很简单,库克这位出了名的供应链管理大师,不直接压低利润,而是通过制衡之道让供应商们自己将利润降低。

为了不养虎为患,苹果每年都会调整供应链厂商的名单,扶持新的供应商来制衡老的供应商。比如2021年扶持立讯精密来打压富士康、2020年将欧菲光踢出果链。

来到今年,苹果更是将iPhone14的整机代工订单打散,让不同的代工厂竞价,谁的成本价格更低谁就能获得订单。

恶性的价格战背后,也就导致了供应商的毛利率越卷越低。根据此前的报道,2021年在30家国内“果链”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公司的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得润电子、新纶新材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在4.8亿-6.8亿元、9亿-11亿元之间。

供应商们打起来,苹果只需坐收渔翁之利即可。苹果2022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其毛利率达到了42.3%,其中,产品毛利率为34.6%,环比上升10%。

但即使如此艰难,像仁宝这样主动撤出的还是少数。围城里的厂商忙着内卷,而围城外也有不少供应链企业虎视眈眈。当初,立讯精密就是因为中国台湾英业达生产的AirPods良品率不高,所以才趁机而入,拿下了AirPods第一大代工厂商的位置。

在苹果残酷的“游戏规则”下,谁会成为下一个“立讯精密”还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卷仍在继续。

03 内卷的宿命:从崛起到被抛弃

一边是国内“果链”疯狂内卷,另一边苹果也没闲着,近几年正逐渐将供应链往东南亚转移。从2020年开始,苹果就在越南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产线,据悉,苹果已经在越南有了31家合作工厂。

难道国内“果链”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吗?

其实也不必过分焦虑,虽然在苹果与“果链”的这场博弈中,前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彻底给供应链换一次血,对于苹果而言没有那么简单。根据苹果最新公布的2021财年供应商名单,在苹果前200大供应商中,一共有91家中国企业,其中,大陆(包含香港、澳门)有46家占比24%,台湾45家。

与此同时,根据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所总结的雁阵模型,亚洲各国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了有梯度的产业分级,各自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此次低端制造往东南亚转移的大势背后,更多是国内供应链升级的表现。

不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此前的欧菲光被踢出“果链”,还是这次歌尔股份爆雷后市值暴跌,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只依靠于苹果已经不是供应链厂商们最好的出路。现在国内“果链”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果离开了苹果该怎么办?毕竟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当年辉煌再难复制,摆在供应商面前的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是持续深耕苹果的供应链,打入核心业务圈层;二是在新业务上另谋生路。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的升级,诸如长江存储和兆易创新的大陆存储厂商开始为苹果提供核心的芯片,而京东方也开始杀进苹果供应链的“高端局”,为其提供高端的OLED显示屏。

国内“果链”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被排斥在核心业务之外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在所有的国内供应链厂商中,大多数是负责组装和生产非核心零部件,鲜少有真正能够进入苹果核心业务的企业,核心业务模块还是高通等外国厂商的天下。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苹果这十多年来的“折磨”,国内的苹果供应链厂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众所周知,苹果在挑选供应链厂商时的要求是行业前五,而且在合作之后对于厂商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表示,在瑞声科技的苹果产线上,所有的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都来自于苹果,如果产线出现问题,相关产线的负责人会收到来自苹果的远程邮件。

与此同时,虽然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但苹果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不高,2021财年,苹果的研发投入为219.14亿美元,仅占营收的6%。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研发成本向供应商转移。

苹果只需要提出要求,但技术实现就需要供应商自己靠砸钱来完成。这也就意味着,供应商们需要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上让研发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些基础的能力虽然不足以让“果链们”轻松摆脱苹果的控制,但却能够为他们的新业务铺路。

事实上,不少苹果供应链厂商都已经踏上了第二曲线的探索之路,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主流。

以歌尔股份为例,目前已经逐步从TWS耳机向VR产品的业务转移,为Meta和Pico等VR设备厂商提供代工服务,VR代工市场份额高达70%。

而凭借着此前自动化的基础,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众多“果链”的新选择。

早在2015年,蓝思科技就入局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负责汽车电子玻璃的产品线;立讯精密在今年年初也与奇瑞达成了合作,意在合作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由一家消费电子代工厂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Tier1厂商。此外,涉足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果链”还有富士康、舜宇光学科技、领益智造等等。

将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里,的确可以帮助“果链”分散风险,不过,这些新业务大多还处于萌芽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在新业务成型之前,供应商们仍然要跟苹果继续相爱相杀。

从2007到2017年,“果链们”依靠苹果吸氧的黄金十年已然逝去,但在最近五年,这些新业务还没能成为供应链厂商下一个十年的推进器。

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立讯精密

3.6k
  • 立讯精密今日现1.3亿元平价大宗交易
  • 今日A股共87只个股发生大宗交易,石头科技、立讯精密、韦尔股份成交额居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苹果”的蜜糖,也是砒霜

一入“果链”深似海。

文|光锥智能 卢滢西

2010年,在小米公司紧锣密鼓的筹备前期,雷军做了一件重要的事,亲自去跟供应链厂商谈合作。

彼时的雷军已经是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但那个时候的小米,甚至找不到一家愿意为其提供螺丝钉的供应商。

为什么会这样?

当时,国产手机厂商从芯片、屏幕到摄像头、面板几乎都要受制于供应链厂商,供应链有什么,厂商才能做什么,如果没有供应链,小米就做不成手机。

但当时的供应链厂商饱受“山寨机”库存积压之苦,如果打造新的产线就需要重新考量成本,面对小米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品牌,他们不敢赌。

同年,苹果的里程碑产品iPhone4正式对外发售,据外媒报道,苹果每个月的产能能够达到300万部。因此,相较于小米在当时产能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厂商更希望能够得到苹果的青睐。

当第一代iPhone设计出来以后,苹果首先找到了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和材料运往富士康进行组装,并将此后每一代iPhone的生产订单都交给了富士康。

但富士康一家独大的情况多少让苹果心生忌惮,为了制衡富士康,苹果又先后扶持了纬创、和硕,此后供应链还逐步往中国大陆转移,培养了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等大陆供应链厂商。

这对当时国内的供应链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苹果单价高、订单量大而且合作稳定,试问哪个电子厂不希望能接到这样大客户的订单?

由此,苹果庞大的配件需求和代工需求顺势带动了国内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链和组装代工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多年背靠大树,苹果供应链厂商们也逐渐患上了“苹果依赖症”。

就拿前几日歌尔股份爆雷的事情来看,遭苹果“砍单”的消息发出后,歌尔股份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累计蒸发市值已逾1100亿元。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曾经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曾经的欧菲光是供应链上摄像头模组的“龙头”厂商,数据显示,仅是2020年,苹果就为欧菲光贡献了145.12亿元的营收,占到总营收的30%。而从去年3月被踢出“果链”开始,欧菲光的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截至11月11日,距离最高点时的849亿,欧菲光市值缩水了将近677亿元。

“果链们”的生死完全掌握在苹果手里,而近些年苹果供应链又大有往东南亚迁移之势,这不禁让人发问:如果失去了苹果的订单,该怎么办?

01 国产供应链搭上快车

提起苹果的代工厂,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富士康,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富士康就一直是苹果最大的“御用”代工厂。十年前,富士康打出“包吃包住还包洗衣服”的招聘广告,吸引着无数南下到广东打工的“深漂”们,在深圳龙华富士康的门口,每天都有近万余人在排队等待求职。

但如果提到立讯精密,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陌生。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1988年。

彼时,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富士康在深圳建厂,并招收了第一批流水线工人,王来春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个出身于汕头农村,甚至连高中都没上过的打工妹,只身前往深圳打拼,花了十年时间当上富士康的课长,而后辞职,创办了立讯精密。

起初,凭借着和富士康的关系,立讯精密拿到了很多由富士康提供的苹果订单,但王来春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站稳脚跟以后,立讯精密开始大肆收购和苹果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从2011年收购联滔电子为iPad生产连接器,到2017年拿下苹果AirPods耳机的整机制造代工,再到2020年通过收购纬创在江苏昆山的股份,成为中国内陆的第一家苹果代工厂,切入到iPhone的整机代工链里,如今,立讯精密已有七成业务跟苹果相关。

不过,立讯精密只是国内“果链们”的众多代表之一,从苹果供应商的名单方面来看,近些年中国大陆的供应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不久前,苹果公布了2021财年主要供应商名单,在190家企业中,中国上榜91家,占47.9%,位列第一。其中,新增的中国大陆厂商有7家,包括闻泰科技、水晶光电、中科三环等。

数十年,大陆供应商已经成功支撑起“果链”的半壁江山。具体来看,目前,立讯精密已经成功拿下了AirPods、Apple Watch和iPhone的订单;而作为苹果AirPods第二大代工商的歌尔股份,也早在2010年就切入了苹果供应链,为苹果供应声学组件、有线耳机等。

借着苹果的东风,国产消费电子供应链迅速成长。如今,在中国生产一部手机,大到处理器,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能在国内找到好几家高质量的供应商。

苹果的订单需求有效地整合了国内供应链,而国内供应链在发育成熟后也反哺到了国产手机品牌上。华为、小米和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借助供应链优势迅速崛起。据悉,在华为此前发布的Mate50上,射频芯片、滤波器等采用的都是国产元器件。

正是因为国内手机产业链的升级,才有了国产手机的底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苹果,也不会有小米的1999。”

可以说,苹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消费电子供应链的影子,而中国的消费电子供应链完成从无到有的蜕变,苹果也同样功不可没。

不过,在库克这个“供应链管理大师”面前,“果链们”想要一劳永逸没那么简单,要想不被踢下牌桌,那就得遵守苹果的“游戏规则”。

02 苹果坐山观虎斗

苹果线下零售店曾是2017年世界上每平方英尺面积最赚钱的零售店,没有之一。

每到新款iPhone开售的前一天,黄牛和狂热的“果粉们”凌晨就会出现在苹果专卖店的门口,排起长队。

但在今年iPhone14系列新品的发售日上,谁也没想到iPhone14竟然滞销了。早上黄牛们还不惜加价疯狂扫货,而到了晚上,甚至倒贴钱都卖不出去,新机全砸手里了。

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的吸金能力依然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在全球消费电子下行的背景之下,即使是被寄予厚望的苹果,也无法避免被波及的命运。

美国投行杰富瑞(Jefferies)10月30日发布的研报指出,自10月24日开始的一周内,iPhone在中国的销量暴跌27%。

苹果的日子不好过,而寒意也迅速蔓延到了供应链上。

抱大腿的代价,就是慢慢被苹果所控制。

据悉,苹果在供应链上会与部分厂商签订排他性的技术和产品协议。也就是说,如果这家供应链企业选择了进入“果链”,那么就要以苹果的生产需求为第一优先级。同时,为了达到苹果的标准,“果链们”的控制软件、系统以及产线等都是苹果定制的,由此一步步变成苹果的“傀儡”。

财报数据显示,歌尔股份2021年的营收中,苹果作为客户一的营收占比高达42.49%。自从成为苹果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厂商以后,歌尔股份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50%。

但这次歌尔股份被曝遭苹果“砍单”以后,11月9日开盘直接迎来“一字板”跌停,单日市值蒸发近80亿元。

如果熟悉消费电子行业的人,可能会马上想到此前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去年3月,专门为苹果提供镜头的欧菲光突然被踢出“果链”,其经营情况急转直下,近两年也持续处于亏损的状态。

成败皆由苹果,已经成为了“果链们”的症状之一。而且,围城里的日子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很多人只看到“苹果吃肉,供应商喝汤”,但苹果的套路在于,在合作之前先拿出一张“合作长期稳定、订单量大”的饼,让供应商先尝到甜头,但之后每次能吃到嘴里的饼会越来也少。

以立讯精密为例,2017年拿到AirPods的订单后,其营收规模迅速增长,2021年还实现了上千亿营收。但毛利率却在逐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1年,立讯精密的毛利率分别为20%、21.05%、19.91%、18.09%、12.28%。

据媒体报道,因为无法忍受低毛利,此前已经有广达和仁宝等几家供应链企业先后退出了苹果供应链。

总结下来,给苹果打工就是“钱少事多”。

为什么给苹果打工还不挣钱?理由很简单,库克这位出了名的供应链管理大师,不直接压低利润,而是通过制衡之道让供应商们自己将利润降低。

为了不养虎为患,苹果每年都会调整供应链厂商的名单,扶持新的供应商来制衡老的供应商。比如2021年扶持立讯精密来打压富士康、2020年将欧菲光踢出果链。

来到今年,苹果更是将iPhone14的整机代工订单打散,让不同的代工厂竞价,谁的成本价格更低谁就能获得订单。

恶性的价格战背后,也就导致了供应商的毛利率越卷越低。根据此前的报道,2021年在30家国内“果链”上市公司中,只有10家公司的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得润电子、新纶新材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分别在4.8亿-6.8亿元、9亿-11亿元之间。

供应商们打起来,苹果只需坐收渔翁之利即可。苹果2022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其毛利率达到了42.3%,其中,产品毛利率为34.6%,环比上升10%。

但即使如此艰难,像仁宝这样主动撤出的还是少数。围城里的厂商忙着内卷,而围城外也有不少供应链企业虎视眈眈。当初,立讯精密就是因为中国台湾英业达生产的AirPods良品率不高,所以才趁机而入,拿下了AirPods第一大代工厂商的位置。

在苹果残酷的“游戏规则”下,谁会成为下一个“立讯精密”还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卷仍在继续。

03 内卷的宿命:从崛起到被抛弃

一边是国内“果链”疯狂内卷,另一边苹果也没闲着,近几年正逐渐将供应链往东南亚转移。从2020年开始,苹果就在越南组建了Airpods和MacBook的生产线,据悉,苹果已经在越南有了31家合作工厂。

难道国内“果链”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吗?

其实也不必过分焦虑,虽然在苹果与“果链”的这场博弈中,前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彻底给供应链换一次血,对于苹果而言没有那么简单。根据苹果最新公布的2021财年供应商名单,在苹果前200大供应商中,一共有91家中国企业,其中,大陆(包含香港、澳门)有46家占比24%,台湾45家。

与此同时,根据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所总结的雁阵模型,亚洲各国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了有梯度的产业分级,各自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此次低端制造往东南亚转移的大势背后,更多是国内供应链升级的表现。

不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此前的欧菲光被踢出“果链”,还是这次歌尔股份爆雷后市值暴跌,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只依靠于苹果已经不是供应链厂商们最好的出路。现在国内“果链”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果离开了苹果该怎么办?毕竟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欧菲光”。

当年辉煌再难复制,摆在供应商面前的其实无非两条路:一是持续深耕苹果的供应链,打入核心业务圈层;二是在新业务上另谋生路。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的升级,诸如长江存储和兆易创新的大陆存储厂商开始为苹果提供核心的芯片,而京东方也开始杀进苹果供应链的“高端局”,为其提供高端的OLED显示屏。

国内“果链”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被排斥在核心业务之外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在所有的国内供应链厂商中,大多数是负责组装和生产非核心零部件,鲜少有真正能够进入苹果核心业务的企业,核心业务模块还是高通等外国厂商的天下。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苹果这十多年来的“折磨”,国内的苹果供应链厂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众所周知,苹果在挑选供应链厂商时的要求是行业前五,而且在合作之后对于厂商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表示,在瑞声科技的苹果产线上,所有的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都来自于苹果,如果产线出现问题,相关产线的负责人会收到来自苹果的远程邮件。

与此同时,虽然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但苹果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不高,2021财年,苹果的研发投入为219.14亿美元,仅占营收的6%。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研发成本向供应商转移。

苹果只需要提出要求,但技术实现就需要供应商自己靠砸钱来完成。这也就意味着,供应商们需要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一定程度上让研发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些基础的能力虽然不足以让“果链们”轻松摆脱苹果的控制,但却能够为他们的新业务铺路。

事实上,不少苹果供应链厂商都已经踏上了第二曲线的探索之路,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主流。

以歌尔股份为例,目前已经逐步从TWS耳机向VR产品的业务转移,为Meta和Pico等VR设备厂商提供代工服务,VR代工市场份额高达70%。

而凭借着此前自动化的基础,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众多“果链”的新选择。

早在2015年,蓝思科技就入局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负责汽车电子玻璃的产品线;立讯精密在今年年初也与奇瑞达成了合作,意在合作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由一家消费电子代工厂转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Tier1厂商。此外,涉足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果链”还有富士康、舜宇光学科技、领益智造等等。

将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里,的确可以帮助“果链”分散风险,不过,这些新业务大多还处于萌芽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在新业务成型之前,供应商们仍然要跟苹果继续相爱相杀。

从2007到2017年,“果链们”依靠苹果吸氧的黄金十年已然逝去,但在最近五年,这些新业务还没能成为供应链厂商下一个十年的推进器。

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