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陆金所控股助力实体小微提升经营韧性

近年来陆金所控股一直坚持以小微客户为中心,多措并举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助力小微经济、经济毛细血管的可持续发展。

“贷款半天时间就办理完了,回到家当天100万资金到账,让我和我公司30多号员工能利用这笔资金今年好好干一场!”在安徽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刘先生,之前一直受制于产能无法接到大车企订单,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给予的融资服务支持,让他“干劲满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陆金所控股党委的领导下,近年来陆金所控股一直坚持以小微客户为中心,多措并举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助力小微经济、经济毛细血管的可持续发展。刘先生的经历,是陆金所控股解决千万小微企业主融资难题的一个案例。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近期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陆金所控股不仅旗下平安普惠与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合作,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近期陆金所控股还正在打造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为小微企业主在金融与经营双向赋能,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项政策助力小微增强风险抵御力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但小微贷款供给结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等“长尾小微”群体需要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和疫情反复背景下,各地小微面临包括工资、租金、税费和贷款利息等在内的现金流压力,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物流仓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受影响更为明显。

陆金所控股则通过自身优势并推出专项支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面对资金难题。

东莞一家物流企业主张先生为保障行车安全计划将老旧车辆更换,但跑了几家金融机构都没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于是向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咨询,希望货比三家。由于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多是一年期还款,企业往往需要提前3个月筹钱准备偿还,资金只能使用9个月左右,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针对物流小微的需求,平安普惠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针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不同程度的降费措施。通过咨询顾问指引,张老板当天就获得29万元贷款。

零售方面,小微企业也获得陆金所控股专项支持。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下,零售批发小微企业正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一是产业链不稳定,导致企业不得不高价采购;二是下游销售回款周期拉长,令资金周转压力增加;三是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损失。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一家超市经营者李女士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手里流动资金不足,但银行贷款耗时半个多月仍未批复,令超市一度缺乏足够资金进货。所幸,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仅用一天时间完成线上贷款申请批复,帮助她顺利完成货物采购,推动超市业务稳健复苏。

多位零售批发小微企业主表示,受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今年企业货物积压压力较大,令他们一面担心货物资产价值降低,拖累他们承担额外的经济损失,一面又害怕货物迟迟无法销售出去,造成他们资金链进一步吃紧。

针对零售批发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陆金所控股多管齐下:一是借助远程服务团队与AI客服,为广大零售批发小微企业主提供便捷、快速的线上信贷服务;二是通过地面服务团队向存在大额、中长期资金需求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主提供个性化、顾问式的“身边服务”,根据他们差异化经营状况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服务。

制造业也得到普惠金融的及时支持。安徽的刘先生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一直想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一直以来我们生意都很不错,只是甲方给的订单还有很多大单子我们没法接,受限于我们是小企业,生产线和生产规模都不大,即使想多生产些零部件,硬件条件不允许。”他说。

刘先生坦言,今年公司确实想要扩大,刚好8月份的时候客户经理就给我打电话说平安普惠新产品很不错,可以先出额度看看。没想到福特的车子能贷款100万,在其他银行也有贷款,都是信用贷,小额度的,所以他很是意外。“9月26号来到宣城市平安普惠公司,半天时间就办理完了,回到家当天100万资金到账,让我和我公司30多号员工利用这笔资金今年好好干一场!”刘先生激动的说。

融资担保模式助力银行对小微“敢贷愿贷”

从2021年以来到现在,国家已出台几十项有助于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具体举措,尤其是从今年以来政策颇为密集。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5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10月,国务院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等等。

金融机构承担着具体纾困方式的落地。在普惠金融赛道上,银行、保险、非银等从业机构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为中小企业“输血”。

通过融资担保模式解决小微融资难题,也成为金融支持小微的独特模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在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小微金融多层次市场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在以银行为主导的小微金融市场,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机构对小微金融客户下沉发挥了信用支点作用;互联网助贷平台利用技术赋能,帮助区域性银行提升小微金融能力,对优化小微企业金融生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非银金融支持小微的方式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非银机构主要对应着国有大行等不能覆盖的海量长尾客户。其中信用保证保险和融资担保等非银增信主体的价值得到监管和市场的重视。在以银行为主的小微金融生态下,适当引入外部增信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小微信用水平,分散银行信用风险,促进银行扩大小微融资覆盖面。

计葵生在近日举办的“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指出,由银行、非银机构合作等形成的多层次融资供给体系,正有力支持小微信贷发展。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始终将长尾小微作为目标客户,通过与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合作,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他透露,陆金所控股正在建立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为小微企业主在金融与经营双向赋能,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经营”双赋能小微

国家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小微企业本身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转型出路。

“船小好调头”。小微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但是为大幅度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重合、扁平化传统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家承担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减少冗杂信息的传播行为,可以进一步聚焦管理者的自主性。

换言之,这一特征使小微企业在应对危机时不容易产生目标冲突与过程冲突,更容易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并高效开展行动。

在近几年疫情冲击之下,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在小微企业的经营中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很多小微企业都缺乏资金和技术,借助大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实现自身经营数字化成方向。

陆金所控股近期对2072个小微企业主调研显示,小微企业主普遍具备基本的线上经营能力,但在线上经营等数字化能力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对于线上经营工具有较强的需要。

调研数据显示,75%的受调研企业使用过线上购销平台,43%愿意尝试新平台。除了触网率高之外。受调研企业还具备旺盛的求知欲:92%对在线课程感兴趣,营销推广、线上经营等相关经验最受欢迎。

此前,陆控旗下平安普惠已经通过线上课程“生意经”、线下融资顾问点对点辅导、线上商机撮合平台“陆慧融生意通”融合服务等方式服务小微,收效显著。调研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小微客户中,使用过“生意通”的小微企业,64%实现盈利,显著高于非“生意通”用户;获得线下咨询顾问点对点支持辅导的小微企业,57%实现盈利,仅11%亏损。

在金融服务方面,陆金所控股对服务进一步提效。上半年,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正式推出一站式智能融资产品“陆账房”在流程中全面应用了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平均耗时下降了44%。今年上半年,约2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获得借款656亿元。

陆金所控股表示,以“金融+经营”双赋能,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未来,陆金所控股控股将继续专注服务小微企业,不仅从金融继续强化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也会通过更多措施给小微企业更多“经营”赋能,助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陆金所

2.5k
  • 陆金所控股支教:9年公益,跨越山海的承诺
  • 陆金所控股战略改革显效 “小微融资+消费金融”双引擎驱动发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深化供给侧改革,陆金所控股助力实体小微提升经营韧性

近年来陆金所控股一直坚持以小微客户为中心,多措并举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助力小微经济、经济毛细血管的可持续发展。

“贷款半天时间就办理完了,回到家当天100万资金到账,让我和我公司30多号员工能利用这笔资金今年好好干一场!”在安徽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刘先生,之前一直受制于产能无法接到大车企订单,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给予的融资服务支持,让他“干劲满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陆金所控股党委的领导下,近年来陆金所控股一直坚持以小微客户为中心,多措并举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助力小微经济、经济毛细血管的可持续发展。刘先生的经历,是陆金所控股解决千万小微企业主融资难题的一个案例。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近期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陆金所控股不仅旗下平安普惠与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合作,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近期陆金所控股还正在打造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为小微企业主在金融与经营双向赋能,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项政策助力小微增强风险抵御力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但小微贷款供给结构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等“长尾小微”群体需要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和疫情反复背景下,各地小微面临包括工资、租金、税费和贷款利息等在内的现金流压力,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物流仓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受影响更为明显。

陆金所控股则通过自身优势并推出专项支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面对资金难题。

东莞一家物流企业主张先生为保障行车安全计划将老旧车辆更换,但跑了几家金融机构都没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于是向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咨询,希望货比三家。由于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多是一年期还款,企业往往需要提前3个月筹钱准备偿还,资金只能使用9个月左右,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针对物流小微的需求,平安普惠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针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不同程度的降费措施。通过咨询顾问指引,张老板当天就获得29万元贷款。

零售方面,小微企业也获得陆金所控股专项支持。宏观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下,零售批发小微企业正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一是产业链不稳定,导致企业不得不高价采购;二是下游销售回款周期拉长,令资金周转压力增加;三是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库存积压损失。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一家超市经营者李女士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手里流动资金不足,但银行贷款耗时半个多月仍未批复,令超市一度缺乏足够资金进货。所幸,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仅用一天时间完成线上贷款申请批复,帮助她顺利完成货物采购,推动超市业务稳健复苏。

多位零售批发小微企业主表示,受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今年企业货物积压压力较大,令他们一面担心货物资产价值降低,拖累他们承担额外的经济损失,一面又害怕货物迟迟无法销售出去,造成他们资金链进一步吃紧。

针对零售批发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陆金所控股多管齐下:一是借助远程服务团队与AI客服,为广大零售批发小微企业主提供便捷、快速的线上信贷服务;二是通过地面服务团队向存在大额、中长期资金需求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小微企业主提供个性化、顾问式的“身边服务”,根据他们差异化经营状况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服务。

制造业也得到普惠金融的及时支持。安徽的刘先生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一直想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一直以来我们生意都很不错,只是甲方给的订单还有很多大单子我们没法接,受限于我们是小企业,生产线和生产规模都不大,即使想多生产些零部件,硬件条件不允许。”他说。

刘先生坦言,今年公司确实想要扩大,刚好8月份的时候客户经理就给我打电话说平安普惠新产品很不错,可以先出额度看看。没想到福特的车子能贷款100万,在其他银行也有贷款,都是信用贷,小额度的,所以他很是意外。“9月26号来到宣城市平安普惠公司,半天时间就办理完了,回到家当天100万资金到账,让我和我公司30多号员工利用这笔资金今年好好干一场!”刘先生激动的说。

融资担保模式助力银行对小微“敢贷愿贷”

从2021年以来到现在,国家已出台几十项有助于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具体举措,尤其是从今年以来政策颇为密集。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5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10月,国务院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等等。

金融机构承担着具体纾困方式的落地。在普惠金融赛道上,银行、保险、非银等从业机构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为中小企业“输血”。

通过融资担保模式解决小微融资难题,也成为金融支持小微的独特模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在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小微金融多层次市场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在以银行为主导的小微金融市场,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增信机构对小微金融客户下沉发挥了信用支点作用;互联网助贷平台利用技术赋能,帮助区域性银行提升小微金融能力,对优化小微企业金融生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非银金融支持小微的方式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非银机构主要对应着国有大行等不能覆盖的海量长尾客户。其中信用保证保险和融资担保等非银增信主体的价值得到监管和市场的重视。在以银行为主的小微金融生态下,适当引入外部增信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小微信用水平,分散银行信用风险,促进银行扩大小微融资覆盖面。

计葵生在近日举办的“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指出,由银行、非银机构合作等形成的多层次融资供给体系,正有力支持小微信贷发展。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始终将长尾小微作为目标客户,通过与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合作,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他透露,陆金所控股正在建立小微企业服务生态,为小微企业主在金融与经营双向赋能,助力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经营”双赋能小微

国家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小微企业本身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转型出路。

“船小好调头”。小微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但是为大幅度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重合、扁平化传统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家承担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减少冗杂信息的传播行为,可以进一步聚焦管理者的自主性。

换言之,这一特征使小微企业在应对危机时不容易产生目标冲突与过程冲突,更容易在目标上达成一致,并高效开展行动。

在近几年疫情冲击之下,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在小微企业的经营中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很多小微企业都缺乏资金和技术,借助大企业的数字化平台,实现自身经营数字化成方向。

陆金所控股近期对2072个小微企业主调研显示,小微企业主普遍具备基本的线上经营能力,但在线上经营等数字化能力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对于线上经营工具有较强的需要。

调研数据显示,75%的受调研企业使用过线上购销平台,43%愿意尝试新平台。除了触网率高之外。受调研企业还具备旺盛的求知欲:92%对在线课程感兴趣,营销推广、线上经营等相关经验最受欢迎。

此前,陆控旗下平安普惠已经通过线上课程“生意经”、线下融资顾问点对点辅导、线上商机撮合平台“陆慧融生意通”融合服务等方式服务小微,收效显著。调研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小微客户中,使用过“生意通”的小微企业,64%实现盈利,显著高于非“生意通”用户;获得线下咨询顾问点对点支持辅导的小微企业,57%实现盈利,仅11%亏损。

在金融服务方面,陆金所控股对服务进一步提效。上半年,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正式推出一站式智能融资产品“陆账房”在流程中全面应用了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平均耗时下降了44%。今年上半年,约2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获得借款656亿元。

陆金所控股表示,以“金融+经营”双赋能,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经营韧性。未来,陆金所控股控股将继续专注服务小微企业,不仅从金融继续强化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也会通过更多措施给小微企业更多“经营”赋能,助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