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网约车合法化在中国成为现实,紧接着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厮杀将近2年后握手言和;而海外用车市场也成为热门的投资标的,皇包车、惠租车、易途8等纷纷宣布获得巨额融资。一片热闹背后,出行市场的另一个领域——互联网巴士行业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嗒嗒巴士、嘟嘟巴士、小猪巴士都在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张,以及,互联网出行领域巨头滴滴出行也宣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城市上线滴滴公交。除此之外,其他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巴士平台也相继冒出。但是,他们大都以通勤巴士起家,融资之后,新的故事该如何铺展?
似乎,以旅游巴士链接目的地最后一公里、撬动周边游市场,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脚本。但是现实比理想骨感了许多。
周边游之败
去年上半年,正值互联网巴士出行的风口。以嘟嘟巴士和嗒嗒巴士为代表的互联网巴士平台上线不久,纷纷受到资本的青睐——几个月内便完成几轮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融资。
“拿到融资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
一位某巴士公司原先负责周边游版块的员工肖奈(化名)告诉TBO,摸索的过程中大家都确定了周边游的方向。于是,2015年10月便出现了一波尝试的热潮。
·嘟嘟巴士当时对媒体表示,周边游是嘟嘟巴士重点切入的场景:和大多数OTA的做法一样,嘟嘟巴士以平台代售的模式向旅行社拿线路,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自己也经营部分旅游产品。
·去年9月底完成2亿元B轮融资的嗒嗒巴士,在通勤巴士业务的基础上推出周边游、机场线等业务。
·滴滴巴士(现改名滴滴公交)在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上线旅游专线超过50条,布局北京及深圳的周边热门景点。
·共享巴士平台“接我”推出了针对旅游场景的社群化出行平台产品——“接我玩巴”。用户在使用接我玩巴时,“接我”不对其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做限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布线路,其他人可以响应这条线路、凑够一定人数后即可开通线路。
然而一年过去,这种力切周边游的巴士战役,似乎在实际落地上面临诸多困难。据肖奈透露,各平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市场的反响“很一般”,后面的很多班线都慢慢的取消了。现在有的平台虽然仍保留了周边游的版块,但可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噱头。“因为之前投入了太多,现在也有种弃之可惜的感觉。”
比如一个已知的事实是,今年6月滴滴巴士更名为滴滴公交,涉足实时公交领域、渐渐淡出了互联网巴士的细分市场。而滴滴巴士直达古北水镇专线也已经暂停运行。
而“接我”联合创始人崔睿在接受TBO采访时也表示,“众筹出行”的成行率并不高,他们主要还是以通勤、摆渡车和包车业务为主。
亏不起的游戏
单纯将客人送到周边游目的地的玩法,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希望深度捆绑“巴士+旅游”似乎也并不顺利。
据TBO了解,以“代售+自营”模式来说,多数巴士公司通过补贴、返佣的形式向旅行社拿线路,对业务增长并没有实际作用、甚至是亏本的买卖;而自己做线路运营成本又太高,最终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线下,服务能力没有旅行社强;线上,无论是流量还是资源打包能力都强不过OTA。
上海一家做周边游的旅行社老板告诉TBO,他们也曾和两家巴士企业合作,开始说“只要保证流量,不在乎亏损”。但玩了三四个月后都说“亏不起,不玩了”。
据悉,为了冲流量,巴士平台的做法是,让旅行社把收上来的客人导入到巴士平台下单——不过问题随之而来:旅行社无法保证上座率,巴士企业卖单车位必然面临亏损的状态。
该旅行社老板举了个例子:比如上海到杭州(往返),按巴士平台租一辆车的成本2000元算,大概平均每个座位是50元,旅行社收的人按50元每个人,从平台的系统报;但是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比如说某天只有20个人,旅行社只要出1000元,而巴士平台的成本还是2000元,那他则要亏1000元。
对于旅行社来说,自己租一辆旅游大巴,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那么分摊到每个游客身上的车位费则会随之升高,而和巴士企业合作,则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是旅行社愿意合作的原因。
“而实际上,在满座的情况下,给巴士平台的钱和我租一辆车的钱是一样的,我凭什么把客人导给他呢?”该旅行社老板说道。
伪需求?
亏钱不是问题,而最根本的或许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伪需求的市场。阳光车导副总田鹏飞此前在接受TBO采访时,就曾谈到,以交通来撬动周边游市场是个伪命题。
“周边游这个旅游场景,第一个选择的不是交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去哪个目的地,哪个景点,而交通只是一个补充。这样反向来看,是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他说。
而此前,携程、要出发等OTA也曾尝试和阳光车导合作——把阳光车导的车接到周边游里面,提供一个“专车+景点”的服务。但是田鹏飞坦言,“效果并不好”。
上述旅行社老板认为,其实这些巴士平台或许自己也没想清楚,目的是想干嘛。“比如说,做针对自由行的城际交通的话,有火车站和汽车站,游客可以自己在网上订票;如果只做旅游交通,那你的单车位跟我们的跟团游放在一起,显然并不划算。”
从一个例子或许可以看出问题。比如说从上海到苏州游玩,如果从巴士平台购买一个单车位往返的价格是50元,但实际上,游客自己报名一个苏州旅游才80多元,游客花50元过去,到那里还得买门票,显然对于游客来说并不划算。
“旅游交通的服务核心是游客,通勤交通的服务群体是乘客,他们之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服务于乘客的方式去服务游客肯定行不通,因为场景和做法都不同。”主打巴士旅行的简途旅行CEO杨烈表示。
肖奈也谈到类似的问题。“通勤巴士的客户群主要为白领群体,他们大都以自由行、自驾游为主,团体出游需求低,这必然是一个低频的业务。”
“你可能想买门票或者酒店等其他东西,但你会更愿意选择在OTA上买,谁会在以通勤为主的巴士出行平台上购买?不会感到很奇怪吗?”杨烈表示。
除此之外,旅游巴士属于第三方,服务品质不易把控;受各地公共交通系统发达程度、地域影响,模式难以复制等都是互联网巴士平台切入周边游市场所面临的难题。
巴士平台们缺的东西
另一方面,“巴士+旅游”事实上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如美国的灰狗巴士。灰狗巴士是美国跨城市的长途商营巴士,客运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在美国各地都有班车服务。
与乘飞机相比,灰狗巴士的价钱要便宜一半。同开小汽车相比,它可以免去自己动手开车、搬运行李之劳。而且乘坐灰狗巴土,售票时只问最终目的地,以及在出发地点的上车日期和班次——沿途则任由乘客下车观光,愿定哪条路线都可。只要自己计算好时间,搭乘任意班次的灰狗巴士在半个月之内到达终点站就行。
不过,目前在国内灰狗模式似乎还不太可能,因为互联网巴士平台没有巴士运营资质。
另一方面,国内主做巴士旅行的公司也已经存在——他们的目的并非将通勤巴士的客群转化为旅游用户,而是直接就做旅游客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简途旅行,这家西南地区的公司在模式上是一种“半平台半旅行社性质”,在线上和线下吸引旅游目的地的用户使用简途大巴,再串起后续的“吃住游娱”产品。
按照杨烈的说法,简途其实就是在旅游目的地寻找核心的集散地、核心景区,再加上旅游环线,通过巴士把这些要素形成一张目的地的旅游交通网。其在收客方式上也采取全渠道的方式,自有平台、OTA、线下网点、成都青旅等都成为简途的客户来源。
灰狗和简途的模式,对于互联网巴士平台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也可能就像崔睿说的那样,“当共享巴士出行成为一种主流出行方式、拥有一定流量之后,旅游、团建等各种场景或许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接我”并没有放弃他们的众筹玩法,他们在期待更长远的市场检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