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纽约时报》制作了一部名为《中国正如何改变你的互联网》(How China is changing your Internet)的短视频,对微信进行了介绍。截至目前,视频的播放次数如今已达百万级。
这一数字,体现的更多是美国人对于中国科技环境的未知与好奇。以往中国创业Copy to China的模式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科创事业的发展使得海外的创业者们不得不开始对中国模式进行观察研究,模式因此也变成了to Copy China。
而这种未知,同样出现在中国创业者们的眼中。他们也十分好奇,在大洋彼岸的硅谷,科创环境与中国又有何不同?在中国创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创业是否还有特点,值得中国的创业者们深入学习?
有关中美两国科创状况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随着G20峰会在杭州的召开,以及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两国创业者互相深入了解的愿望开始加深。
9月4日,在英诺天使基金主办的一场创投交流会上,来自美国硅谷的一些中国创业者们就中美创业环境的现状给出了看法。在他们的眼中,相比于美国硅谷创业,后起的中国创业正走在一条新的道路上。
黄效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C2C垂直社区Xberts的创始人之一。在今年夏天的Y Combinator训练营中,Xberts是唯一一个入选的,由中国人创办的企业。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他,对于硅谷当地的创业氛围十分了解。谈到两地对比时,黄效认为,中国创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行业的垂直细分化。
“以O2O为例,前些年风口到来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垂直方向上很多的O2O公司,”黄效说,“但在美国,创新是很多元化的,从生物基因到无人机,什么都可以尝试。”
这种差异,体现的是中美两地创业出发点的不同。黄效认为,中国创业者的思维是运营驱动;而美国的创业则大多是需求驱动。
他表示,在Y Combinator的训练营中,美国本土的创业者往往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市场的变化也导致了他们的创业目标经常会同步变化;而在中国,创业者们更多的是聚焦于热点,集体进入风口,追求运营的数据。“两种增长的方式并不一样,”黄效说。
在吸引投资方面,中美两地的投资趋势也有不同。硅谷创业公司艾拉物联中国区总经理张南雄表示,在早期投资阶段,美国投资者一般比较谨慎,且投资数额较少;而中国创业的早期投资速度相对较快,但在后期或许会遇到瓶颈。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A轮、B轮的发展比较简单;但从C轮开始,投资人关注的东西就会变多:市场占有率、团队构成、能否盈利。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运营中得到解决,”在谈到美国创投状况时,张南雄说。
对硅谷风投和创业项目来说,自去年年底开始出现的资本寒冬还在继续。这使得一些美国的创业项目选择远跨重洋,来到中国寻求投资。而如何熬过这一寒冬,硅谷创业者们的看法大同小异。
张南雄说,美国资本寒冬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投资人目标的收窄。“以往投资者会关注行业内排名1-10位的企业,现在他们只会关注第一名,最多第二名,”张南雄表示,“因为只有这类公司才能获得市场,得到收益。投资者现在关注的,首先是一家公司能不能赚到钱。”
而黄效在Y Combinator训练营中,同样学习到了相关的创业理念内容。他说,在如今投资缩减,企业估值开始下降的情况下,创业者们同样需要学会如何去盈利。
“在美国,我最近听到最多的就是要摆脱对于资本的依赖,”黄效说,“在训练营的三个月中,大部分的公司都会关注一个点,就是它们是不是profitable(可盈利的)。如果在训练营结束的时候,这些项目还不能够证明自己能够赚钱的话,那在寒冬之中它们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至于“中国硅谷”深圳的未来发展,创业者们基本认为,如何吸引人才,是政府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张南雄和黄效均认为,深圳和硅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基础,高校林立的湾区是硅谷的人才库;而深圳想要发展,同样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