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有机会后来居上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有机会后来居上吗?

小米能否实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前景恐怕仍不清晰。

文|速途车酷研究院  青霭

编辑|青霭

雷军卸任了。

雷军卸任小米电子软件公司董事长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当然,这件事本身其实无足轻重,这只是小米集团旗下众多公司中的一个而已。

相比之下,雷军忙于丢掉包袱的理由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他正在全身心地沉浸在造车事业里。

01 偏向虎山行

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在知天命的年龄决定投身造车,雷军的这个决定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而且,在突破口上,他选择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自动驾驶。汽车工业的各个模块都非常复杂,其中自动驾驶最复杂,但小米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雷军看来,这是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图源:雷军演讲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小米制订了“全栈自研算法”的战略。目前投资已经超过33亿元,组建了超过500人的专属团队,其中涵盖了传感器、芯片、感知规控算法、仿真技术、高精地图、高准定位等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所需人才,其中很多核心骨干成员还拥有微软、谷歌等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研发背景。

同时,小米近几年屡屡进行大手笔的收购和投资,几乎覆盖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动驾驶领域。

或许,正是完备的团队、充裕的资金以及缜密的布局,才给了小米宣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底气。

02 窗口期已过?

当然,不看好小米造车的理由同样很充分。

首先就是时间问题——小米入局汽车行业时间较晚,被很多人认为“错过了窗口期”。

毕竟,2021年入局的小米,比起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都晚了五六年,而先行者特斯拉、比亚迪更是已经深耕近二十年了,眼下的电动车市场可谓是强敌环伺。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小米不差钱,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速度超乎想象。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曾专门发文“给雷军泼冷水”——

来源:@任泽平微博

文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小米的“后顾之忧”:

小米造车的底气无疑来自手机业务。但在全球手机行业逐渐告别高增长的情况下,手机还能否支撑得起造车?根据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小米当季营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0.81亿元,同比下降67.1%,创近3年来的新低。

图源:雪豹财经社

还有成本把控的问题。

雷军曾表示:小米首款汽车的价格会在10万~30万元之间。并且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小米,以及由小米系资本所构筑起的生态链,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小米汽车将来应该也会走“性价比”的路线。

这就对成本把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与手机行业不同,在动力电池成本高企的情况下,造车想要达到较高的“性价比”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像早期的蔚来那样,自己承担多余的成本;要么像理想一样,将“压缩成本”进行到底。

能否实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前景恐怕仍不清晰。

03 小米生态链缺车

其实,熟悉小米的朋友可能知道:小米早就造过车了。

那是一辆智能房车。

这张图如今也是@小米新能源汽车的官方微博背景图

在2021“雷军的新年愿望”活动上,一位“米粉”对雷军说:他想“开着装备全套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房车,环游中国,感受一下行走的智能生活”。

于是,小米的工程师就干了三个月,造出了这辆车,里面全都是小米智能家居产品。

虽然这辆车还称不上一个“产品”,但它展现出了小米汽车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

汽车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出行工具、生活中的“第三空间”,它不光连接着家和办公室,也连接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因此,汽车堪称小米的生态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一旦被填补上,可以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悉,截至8月小米汽车已经申请汽车专利125项,其中约70项与自动驾驶相关,涉及车辆目标检测、路径规划、车辆行驶控制等,以及达到L2+级别的相关技术。

而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年产能15万辆,预计将于2023年6月竣工。这个进度或许能够赶上雷军“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计划。

而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王翔也在直播中透露,目前小米涉及造车工作的员工已经有1200多名,将在2024年交出第一张答卷。

小米有没有机会后来居上?我们充满期望,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6.5k
  • 小米日本公司社长:将在日推出实体店推介物联网功能
  • 小米汽车:精英驾驶培训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有机会后来居上吗?

小米能否实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前景恐怕仍不清晰。

文|速途车酷研究院  青霭

编辑|青霭

雷军卸任了。

雷军卸任小米电子软件公司董事长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当然,这件事本身其实无足轻重,这只是小米集团旗下众多公司中的一个而已。

相比之下,雷军忙于丢掉包袱的理由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他正在全身心地沉浸在造车事业里。

01 偏向虎山行

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在知天命的年龄决定投身造车,雷军的这个决定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而且,在突破口上,他选择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自动驾驶。汽车工业的各个模块都非常复杂,其中自动驾驶最复杂,但小米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雷军看来,这是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图源:雷军演讲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小米制订了“全栈自研算法”的战略。目前投资已经超过33亿元,组建了超过500人的专属团队,其中涵盖了传感器、芯片、感知规控算法、仿真技术、高精地图、高准定位等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所需人才,其中很多核心骨干成员还拥有微软、谷歌等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研发背景。

同时,小米近几年屡屡进行大手笔的收购和投资,几乎覆盖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动驾驶领域。

或许,正是完备的团队、充裕的资金以及缜密的布局,才给了小米宣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底气。

02 窗口期已过?

当然,不看好小米造车的理由同样很充分。

首先就是时间问题——小米入局汽车行业时间较晚,被很多人认为“错过了窗口期”。

毕竟,2021年入局的小米,比起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都晚了五六年,而先行者特斯拉、比亚迪更是已经深耕近二十年了,眼下的电动车市场可谓是强敌环伺。

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尽管小米不差钱,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烧钱速度超乎想象。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曾专门发文“给雷军泼冷水”——

来源:@任泽平微博

文中他还特别提到了小米的“后顾之忧”:

小米造车的底气无疑来自手机业务。但在全球手机行业逐渐告别高增长的情况下,手机还能否支撑得起造车?根据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小米当季营收同比下滑20.1%至701.7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0.81亿元,同比下降67.1%,创近3年来的新低。

图源:雪豹财经社

还有成本把控的问题。

雷军曾表示:小米首款汽车的价格会在10万~30万元之间。并且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小米,以及由小米系资本所构筑起的生态链,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小米汽车将来应该也会走“性价比”的路线。

这就对成本把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与手机行业不同,在动力电池成本高企的情况下,造车想要达到较高的“性价比”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像早期的蔚来那样,自己承担多余的成本;要么像理想一样,将“压缩成本”进行到底。

能否实现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前景恐怕仍不清晰。

03 小米生态链缺车

其实,熟悉小米的朋友可能知道:小米早就造过车了。

那是一辆智能房车。

这张图如今也是@小米新能源汽车的官方微博背景图

在2021“雷军的新年愿望”活动上,一位“米粉”对雷军说:他想“开着装备全套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房车,环游中国,感受一下行走的智能生活”。

于是,小米的工程师就干了三个月,造出了这辆车,里面全都是小米智能家居产品。

虽然这辆车还称不上一个“产品”,但它展现出了小米汽车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

汽车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出行工具、生活中的“第三空间”,它不光连接着家和办公室,也连接着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因此,汽车堪称小米的生态链上最重要的一环。一旦被填补上,可以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悉,截至8月小米汽车已经申请汽车专利125项,其中约70项与自动驾驶相关,涉及车辆目标检测、路径规划、车辆行驶控制等,以及达到L2+级别的相关技术。

而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设计年产能15万辆,预计将于2023年6月竣工。这个进度或许能够赶上雷军“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的计划。

而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王翔也在直播中透露,目前小米涉及造车工作的员工已经有1200多名,将在2024年交出第一张答卷。

小米有没有机会后来居上?我们充满期望,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