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擎说AI 郑开车
近日,一向热衷于“买买买”的吉利集团又有了新动作。由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实控的耀宁科技及其子公司出手,最终以30.02亿元拿下了ST澄星的控制权。
据ST澄星发布的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选举李星星为公司董事长,有吉利背景的徐海圣成为公司首席执行官。
对吉利集团背后的李书福家族而言,此前低调行事的李星星罕见地从幕后走到台前,所以此举也被外界认为是李书福家族“创二代”尝试走向掌舵之位的重要一步。
对李书福来说,早年创业的一路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当下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让吉利的新能源汽车板块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二是将李星星培养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现在的吉利集团已是相当庞大的一个家族企业,这对李家父子能否顺利完成交接班,延续自主民营车企的辉煌?
在新能源车型市场已经爆发出销量潜能的当下,对吉利这艘巨轮而言,这是一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关键事件,甚至牵动着吉利系投资者们的敏感神经。
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在即,吉利接班人更要经得住考验
提到家族企业传承,不免让人想起一个流传多年的争议话题: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创业的难自不必说,但是创业的难和守业的难不是一种难。
在新中国,上了年纪的创业者基本都是赛道里敢于吃螃蟹的人,优秀创业者最有用的品质是具备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而守业的接班人缺少父辈当年的历练,从学习企业经营之道,到拿出一些让部下服气的成绩,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受的是另一番考验。
其实“创二代”接手家族企业后失败的案例并不少。例如山西海鑫集团的李兆会,经常被作为接班失败的反面教材。
但事实上,海鑫当年走向落寞与钢铁行业整体面临寒冬的形势转变有很大关系,接班人虽然有点冤,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商业世界就是会有残酷的一面,李兆会家族没有未雨绸缪地换别的赛道,自身也难辞其咎。
去年,双汇集团母公司万洲国际因CEO人选问题引发父子冲突的消息引发外界多种猜测。据悉,万洲国际董事长万隆对52岁的儿子万洪建不够信任,81岁高龄还不能放心卸任,交接班成了大难题。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案例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一些家族企业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在掌门人交接班的过程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会冒出来。
对于创二代们来说,想要顺利继承家业其实并不容易。
一方面,二代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干,可能会产生一些未经验证的激进想法,但实施起来才发现,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碍,所以很多后代难以超越父辈的成就;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环境可能不同于过往,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对企业风评不利,二代则容易被指无能,职业生涯还会平添污点。
所以守业难成为许多继承者的心声,这也使“创二代”们接手家族企业后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接班人问题的确是企业到了一定阶段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挑战。
在汽车行业中,其实很多历史悠久的优秀车企都是家族企业。丰田目前的掌门人丰田章男是第四代传承人,去年去世的大众集团前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是家族第三代继承人,小威廉·克莱·福特是福特汽车第四代董事长。
不过,吉利所面临的接班挑战和这些历史悠久的外国车企不太一样,汽车从燃油过渡到新能源,这是行业百年未有的变局。这个时代背景下,吉利该如何顺利完成权利的交接?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指出,“二代接班成功通常有两种情景:一种是行业处于持续增长通道里,二代跟着一代混就能自然接班;另一种是二代独立创业,做增量式试验,积累经验资历,再择机上位。”
吉利家族的接班显然不是第一种。而吉利此前提出的“蓝色吉利计划”已经失败了一次,目前的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更为迫切,再根据吴晓波的观点,吉利的家业想要成功传递下去,或许要走第二条路径了。
换句话说,在汽车行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变的必然趋势之下,吉利李氏父子要想完成企业权利的顺利交接,可能需要突破此前其他汽车家族企业从未经历过的障碍。
投资越挫越勇,公司经营无心担纲
《韩非子》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从李星星的成长路径来看,李书福很早就有意将其培养成家族接班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李星星从小被送到英国读书,牛津毕业后进入摩托车事业部。基层历练几年后,开始接触投资和创业。
2018年,李星星选择了二手车电商赛道,真枪实弹入场。先是与郑伟、蔡波共同创办了车多多,李星星参与了这家公司的投资。
事实上二手车电商平台并不是一个好赛道,互联网平台模式并不能对二手车生意产生明显的赋能。从2013年前后兴起至今,鲜有全面盈利的案例出现,盈利模式是行业第一梯队企业都难以攻克的问题。另一方面,流量费用越来越贵,广告一停,平台就无人问津了。
车多多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郑伟后来又拉着李星星创办了车小多,这又是一家二手车电商。不知是李星星不信邪,还是相信兄弟的眼光,仍继续跟投。
谈论到父辈对自己的培养,李星星曾表示:“很幸福,因为有父辈们毫无保留的教导。我们年轻人内心非常强大,小挫折和小失败也是无所谓的,也是一种幸福。”
可见当年的李星星还不太具备筛选赛道的能力,但幸运的是可以拿家里的钱练手。
想要真正接班吉利的家业,学会投资只是一方面,公司业务该怎么运营也要懂一些。在2021年,领克登陆科威特的新闻发布会上,李星星站到前台,发表了一分多钟的英文演讲。
领克是国产版的沃尔沃,也承载着吉利品牌冲击高端化的使命。这次难得的露面似乎预示着,李书福要把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由他来主导做领克。
不过,参加了这次领克发布会后,就没了下文,似乎李星星对公司运营并不感兴趣。反倒在投资领域,李星星出手频繁。
根据接管ST澄星交易中披露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李星星已透过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多家投资公司、临海飞马投资、杭州朗马投资等公司,控制了不小的商业版图,其核心控股企业已有37家。
其实,李星星靠持股公司和投资管理家族财富,在公司运营上依赖职业经理人倒也没错。只是如果对公司支柱业务过于外行,长远来看或许也存在一些隐忧。
例如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曾经是李书福麾下的得力干将,2010年加盟吉利后,沈晖带领团队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构架,功勋卓著的沈晖因此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
不过当沈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到达了顶峰,却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吉利。
沈晖被问到创业的初衷时曾说,“从45岁搞到65岁还有20年,如果这辈子不自己搞点,太可惜。”在他看来,身居高位的职业经理人也只是李氏父子控制的家族企业中的一颗螺丝钉,而沈晖想做真正的掌控者。
据天眼查显示,在股权分配上,吉利控股由父子二人共同占有,其中持股比例9.71%的宁波翊马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是有李书福和李星星共同持股。
所以除了前面提及的“蓝色吉利计划”失败导致吉利新能源转型落后之外,吉利目前主要靠职业经理人打理主要业务,不擅长公司经营的李星星如何让跟随李书福带领下的旧部归服于自己,可能也是一项挑战。
靠资本运作,能筑起吉利的长板吗
“蓝色吉利计划”宣告失败后,吉利并没有放弃新能源转型,接着又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一”和“蓝色吉利行动计划二”,“计划一”主攻新能源混动车,“计划二”主攻纯电动智能汽车。
对一家主机厂而言,无论是混动、电动还是智能,都是值得深入布局筑起新时代的护城河的领域,吉利显然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目前动力电池依靠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发力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亿咖通也没有太大起色,最近亿咖通还爆出自动驾驶业务减员的消息。
在这些关乎吉利蓝色计划成功与否的核心领域中,吉利并未展现出突出的长板。
值得肯定的是,李星星此次接手ST澄星意在布局动力电池。ST澄星是中国精细磷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生产的黄磷是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原料,所以李星星接手ST澄星后,或是为了与吉利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的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但比起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吉利在电池领域的布局远远不够,尚不能满足自用需求,在极氪001、领克09等主打车型上仍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目前来看,吉利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依然较为重视,但更能给吉利带来增长想象力的路径仍是收购。但想要再次复制当年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奇迹,又谈何容易?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沃尔沃当时的经营陷入困境,福特也养不起了。而国产车当时正好缺少品牌力,技术上也和北欧豪华品牌之间有差距,两者的互补性相当明显。
换言之,沃尔沃是燃油车时代内卷失败的没落高端品牌,但在汽车工业落后国家刚好能够发光发热,鹤立鸡群。
而在当下,国内优秀的供应商其实已经具备赚到全世界车企钱的实力,比如今年10月地平线与大众集团达成汽车软件领域的合作。
真正能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供应商,其实不甘于被吉利收购。所以“造不出就买”的思维或许能弥补吉利一时的短板,但想买出一个蓝色的未来也不太现实。
写在最后:
吉利的二代接班人在逐渐掌控吉利控股集团这艘巨轮,但吉利的惯于“捡漏”的思维并没有转变,延续李书福多年以来惯常的品牌收购和资本运作,已经导致新能源转型落后,这或许是吉利要面对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最近“牵手”雷诺,将于2023年成立一家双方将分别持有50%股权的新公司。对吉利而言,此举将有助于将吉利自研的混动技术运用到雷诺的车型上,吉利还有希望借助雷诺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
但愿吉利能够凭借此举扩大技术和品牌的海外输出,早日追上新能源板块遥遥领先的比亚迪。同时在纯电动和智能化领域,吉利也要尽快打造属于自己的王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