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关注通胀压力、淡化总量型政策工具,暗示货币宽松将边际收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关注通胀压力、淡化总量型政策工具,暗示货币宽松将边际收敛

分析师表示,短期内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将进一步下降。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并删除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分析师表示,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货币宽松程度将边际收敛。

分析师预计,短期内,至少在第四季度至明年初,降息、降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将进一步下降,货币政策将主要倚赖结构性工具发力,创新、低碳、中小微企业将是重点支持的对象。

央行在三季度报告中表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报告删去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措辞本质上变化不大,与央行关注需求侧引发通胀压力对应,总量型货币政策空间预计不大。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这或意味着央行流动性调控宽松程度将边际收敛。核心原因在于央行从金融稳定角度对防止资金空转的考量及汇率、国际收支重要性的提高,当前货币政策进入首要目标在稳增长和保就业、金融稳定、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状态,政策基调将在稳健略宽松及稳健中性间灵活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有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到期,但央行周二仅续作了8500亿元MLF,并表示已通过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满足了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的需求。央行缩量续作MLF的同时,也令市场降准预期落空,可见,央行对总量工具的使用已较为谨慎。

央行在报告中还表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分析师指出,当前,国内总需求仍低于潜在水平,央行对通胀的担心更多是未雨绸缪和中长期的角度,结合上面删除的“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暗示未来流动性宽松将边际收敛。

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2.1%,较前值回落0.7个百分点,创今年6月以来新低,不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更是连续四个月低于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3%,为202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分析师表示,尽管短期来看,整体通胀比较温和,但结构分化可能较大。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方面,国内猪肉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同时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叠加春节错位,预计1月前后结构性通胀压力倍增。

郑嘉伟认为,在此背景下,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概率进一步下降,结构性工具将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力,创新、低碳、中小微企业等将是重点投放领域。

此外,央行在三季度报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重提“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在专栏4中指出“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增强了货币政策自主性,人民银行以我为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平衡了国际收支,促进了内外部均衡,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央行的表态释放了三点信号:一来表明其尊重定价规律,深化汇率改革,接受汇率波动弹性适度加大;二是表明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位置波动非但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显性制约,反而会给货币政策应对内部均衡稳增长创造空间;三是,如果汇率有超越合理均衡位置的波动,央行会积极推动汇率回到合理均衡位置。

李超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继续呈现双向宽幅震荡。近期受疫情防控政策及地产维稳政策影响,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缓解,但后续仍需密切关注欧洲情况演变对美元走势、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关注通胀压力、淡化总量型政策工具,暗示货币宽松将边际收敛

分析师表示,短期内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将进一步下降。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并删除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分析师表示,这些变化可能预示着未来货币宽松程度将边际收敛。

分析师预计,短期内,至少在第四季度至明年初,降息、降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概率将进一步下降,货币政策将主要倚赖结构性工具发力,创新、低碳、中小微企业将是重点支持的对象。

央行在三季度报告中表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报告删去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措辞本质上变化不大,与央行关注需求侧引发通胀压力对应,总量型货币政策空间预计不大。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这或意味着央行流动性调控宽松程度将边际收敛。核心原因在于央行从金融稳定角度对防止资金空转的考量及汇率、国际收支重要性的提高,当前货币政策进入首要目标在稳增长和保就业、金融稳定、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状态,政策基调将在稳健略宽松及稳健中性间灵活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有1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到期,但央行周二仅续作了8500亿元MLF,并表示已通过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满足了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的需求。央行缩量续作MLF的同时,也令市场降准预期落空,可见,央行对总量工具的使用已较为谨慎。

央行在报告中还表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分析师指出,当前,国内总需求仍低于潜在水平,央行对通胀的担心更多是未雨绸缪和中长期的角度,结合上面删除的“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暗示未来流动性宽松将边际收敛。

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2.1%,较前值回落0.7个百分点,创今年6月以来新低,不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更是连续四个月低于1.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3%,为202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分析师表示,尽管短期来看,整体通胀比较温和,但结构分化可能较大。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方面,国内猪肉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同时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叠加春节错位,预计1月前后结构性通胀压力倍增。

郑嘉伟认为,在此背景下,降息降准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概率进一步下降,结构性工具将成为货币政策的主力,创新、低碳、中小微企业等将是重点投放领域。

此外,央行在三季度报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重提“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在专栏4中指出“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增强了货币政策自主性,人民银行以我为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平衡了国际收支,促进了内外部均衡,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央行的表态释放了三点信号:一来表明其尊重定价规律,深化汇率改革,接受汇率波动弹性适度加大;二是表明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位置波动非但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显性制约,反而会给货币政策应对内部均衡稳增长创造空间;三是,如果汇率有超越合理均衡位置的波动,央行会积极推动汇率回到合理均衡位置。

李超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继续呈现双向宽幅震荡。近期受疫情防控政策及地产维稳政策影响,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缓解,但后续仍需密切关注欧洲情况演变对美元走势、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