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包
近来,又有一阵妖风要在网大领域吹起:网大玩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好的渠道,开始针对各个视频平台的不同的播放内容和审核特点设计网络大电影,甚至还有人直接和平台方“拉关系”,打算空手套白狼。
小编理解制片方为了减少风险,加强和视频平台合作的行为, 但是一味舍本逐末的跪舔平台,反而是对网大内容的一种损坏。
质量、成本、风险和时间的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经常会有一个疑问:质量好的电影不一定赚钱,而烂片却有可能获取商业上的成功。有一部分人就片面的认为质量好的文艺片一定是赔钱货,质量不好的反而挣钱。
因此,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妖魔鬼怪,网络大电影尤甚。
过分追逐商业属性,比如高颜值、偶像明星、大IP、特效、色情等等,这些元素本是影视里面的微调料,品到最后却发现,一整盘菜都是在突出佐料,最后冤大头的肯定是观众。
一个完整的项目应当都遵循以上表中的收益公式。可以发现,除了质量与收益成正比以外,成本、风险、项目时间都与收益成反比,但是现实情况是:牵一发动全身。
质量提高
成本不一定上升,但风险一定会降低
按照常识,质量提高,成本成倍增加,这种按照投入比例来划分产品质量等级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没人有论证是不是成本提升质量是不是相应的提升,大家普遍喜欢看到更加简单粗暴的改变,比如明星有没有请更有名的,网红有没有请粉丝更多的,特效有没有变成1块的,服装有没有更华美的、画面有没有变得更精致等......
有关于创意、细节、管理、剧本、表演这些主菜全成了附带产品,甚至为了推进度,舍本逐末,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豪华配置的垃圾车。这大概是“精品化网大”提出后,一次次曝光网大成本加注的新闻,从刚开始的百万网大变成千万网大,却难见真正爆款的原因。
盲目增加成本让目前的网大进退维谷,投资风险倍增,产品风险并没有降低多少,大大降低了项目收益。反过来看,质量提高,成本不一定上升。
《心迷宫》、《路边野餐》、《枪火》等小成本佳作至今都被作为教科书式的经典,这些作品有个共性就是个人标签特别浓,质量全部体现在创作者对剧作、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对影片质量的吹毛求疵上。
相比于“增加投入”,增加“用心程度”和“团队建设”可能更能直接影响质量。
重视渠道不等于跪舔平台
是一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资源整合能力
一切围绕着质量转,渠道就是让电影充分燃烧的那个助燃剂。大牌明星请不起,可以多开人脉,分析角色,找最佳匹配;特效太贵,可以找专业剧作人才,在剧本环节上扬长避短;宣传渠道不开阔,可以创新资源置换和营销模式。
简言之,在文化创意行业,花大钱的事总能通过动脑转化成花小钱的事,而花小钱的事也因为用心变成不花钱的事,这样性价比就提升了。
目前的网大并不缺“路子”,但是都是歪路子。前几天看到爱奇艺负责审核网大的工作人员发朋友圈怒斥那种片子还没提交就变着方搞关系的片方,有人甚至直接开价,想通过这种见不得光的渠道为自己的片子赢得独家或靠前的推广位。
这种行为是典型的“中国式关系”后遗症,一切可以找关系的事绝对不按正常流程走,一切“么么哒”可以摆平的,决不“呵呵嗒”,就像平台回应的那样:有功夫就把项目做好了,别以为什么都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影视市场的“吹牛逼”是建立在“真牛逼”上,要不然就是“纯傻逼”!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渠道;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只能关门大吉!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宣发公司当做金娃娃,把制片方当做金矿来挖,而广电和平台越来越像消防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一般喜欢走捷径的投资方对内是写写画画、指指点点、纸上谈兵,对外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
质量体系的建立:
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之所以质量与渠道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是因为两者没有固定的先行后行关系,而是以质量为中心,渠道围绕质量转。且渠道的获得必须来源于质量。
网大的发行越来越透明化,去年被少数宣发公司垄断的发行渠道资源、宣传资源现在越来越公开透明,接下来拼的可能就只能是过硬的质量了。
虽然平台有一套神秘的网大质量体系评估规则,但是目前看来,即使公布打分规则,也是矮子里面挑将军的游戏套路,最终完善网大质量体系的建立必然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环境里,因为成熟的市场才有大量试对和试错的范本。
目前唯一确定的是,好的质量和好的内容绝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的高调表演,也不是过分追求质量而忽视成本和风险控制的大冒险。
虽然我们一直口头拒绝把电影当作生意来做,但是不得不承认,按照生意和市场规律来走,可能更能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网大尤甚。
评论